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范仲淹

——苦學成才,心憂天下

姓名:范仲淹

生卒年:989—1052

籍貫:蘇州

范仲淹早年喪父,隨母親改嫁給一個姓朱的人家,并改名為朱說。盡管朱家是長山有名的富戶,但朱說沒有絲毫紈绔子弟的習氣,從小刻苦讀書。他21歲那年為了安心讀書,去附近的醴泉寺借住。朱說經常讀到深夜,很多時候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

當時,朱說的生活極其清苦。他每天只煮一鍋稠粥,等涼了劃成3塊。到吃飯的時候,拿出1塊,拌上些許韭菜末,再加點鹽,就是一頓飯。生活上雖然很苦,但他毫不懈怠,加倍努力學習。

朱說在學習之余,看見朱家兄弟們整日花天酒地,靡費無度,無所事事,便加以規勸。不料,朱家兄弟反唇相譏:“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用得著你操心嗎?”朱說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是怎么回事。朱家兄弟拂袖而去,旁人告訴他:“你是姑蘇范墉之子,后來你父親病故,你母親帶著你改嫁到朱家。”朱說知道這件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震動。他這才知道,為什么平日里兄弟們總是合起伙來擠對自己,父親卻不聞不問,母親也只是在一旁暗自垂淚。他感覺自己太委屈了,真想大哭一場。

figure_0106_0025

《范文正公集》書影

范仲淹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散文、詩、詞均有名篇傳世。他的詞氣象雄奇,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他的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

朱說還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他已經過了委屈就流淚的年齡,已經懂得如何正視自己的命運和前途。當天晚上,朱說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想,寄人籬下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如果到繼父那里告兄弟們的狀更是自討沒趣。最后,他打定主意:自己的路自己走,靠他人靠父母都不是辦法。于是,朱說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

不久,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非常平和地來到繼父和母親的房里向他們告別。其實,繼父早就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時卻佯裝不知,問妻子是怎么回事。朱說的母親含淚而不答。繼父這才勸告朱說,說兄弟們不懂事,你做大哥的應多多諒解才是,不可意氣用事。朱說以刻苦讀書為托詞,最終拒絕了繼父的挽留。當他背著簡單的行李走出朱家大門時,母親跟了出來,她當時已經泣不成聲了。但朱說沒有流淚,他只是告訴母親,有朝一日自己有了一席之地,就接母親來同住。說完,他頭也不回地上路了。朱說離開朱家之后,獨自前往應天(南京)求學。

當時的應天是人煙稠密的大都市,教育文化事業空前發達。應天府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名冠一時,那里聚集了許多品德和學識俱佳的師生。朱說來到這個書院后,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可以互相切磋學問,還有大量的珍貴書籍可以免費閱覽,簡直是如魚得水。

朱說在應天求學期間,晝夜苦讀,不敢浪費一點時間。有一次,皇帝駕臨應天,當地的讀書人都跑去獻媚,認為這是一個出人頭地的絕佳機會。朱說卻好像不知道這件事一樣,照常讀書學習。傳說他5年未曾解衣就寢,每次讀書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以驅除倦意,然后繼續苦讀。他的食物也不充裕,在醴泉寺時每頓飯還能喝上一點粥,這時粥都不多,一天只能喝上一頓。對于一般人來說,這簡直不是人過的生活,但朱說卻從不叫苦。

朱說缺衣少食,刻苦讀書的事被當時的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知曉。留守大人唏噓不已,馬上給朱說送去許多豐盛的飯菜。可是,一連幾天過去了,這些山珍美味都放壞了,朱說卻一口也不吃。留守知道后大為不悅,便派人問他為什么不吃。朱說向來人深施一禮,說:“我不是不感激留守的深情厚誼,只是我已經習慣于粗茶淡飯,如果現在我享用了這些豐盛的飯菜,日后還能吃得下粥嗎?”留守大人聽下人回稟后,連聲嘆道:“奇人!奇人!”

苦心人,天不負。朱說5年寒窗苦讀,博覽群書,終于成為一個不僅精通儒家典籍,而且多才多藝的人。1015年,朱說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他把母親接到衙署,朝夕侍奉。不久,他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成才啟示

不為艱難所阻,勇往直前。

坦然面對坎坷的命運,不怨天尤人。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畢昇,北宋著名發明家。他曾為印刷作坊工人,多年從事手工印刷。他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效率,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要比西方的活字技術早500多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图片| 敦煌市| 饶阳县| 峡江县| 雅江县| 财经| 吕梁市| 五大连池市| 平利县| 读书| 迭部县| 贡山| 昌乐县| 塔河县| 万宁市| 隆德县| 福清市| 延津县| 泰州市| 井冈山市| 八宿县| 洪湖市| 鹤岗市| 行唐县| 攀枝花市| 高唐县| 赤峰市| 渭南市| 萍乡市| 葵青区| 固镇县| 谷城县| 奎屯市| 嘉祥县| 英吉沙县| 寻乌县| 平顶山市| 屏东市| 铁力市|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