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江南山水畫祖師
姓名:董源
生卒年:?—962
籍貫:江南鐘陵(今江西進賢)
董源,五代時期著名山水畫家。南唐中主李璟(943~957年在位)時以擅長繪畫入宮,擔任北苑(即后苑)副使,因此畫史上又稱他為“董北苑”。
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李璟的垂青。據說李璟年輕時曾在廬山修建別墅,將山泉林園勝景融為一體。他為了能時時看到廬山景致,特地命董源畫了一幅《廬山圖》。董源將五老奇峰、云煙蒼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別墅巧妙地繪入一圖。李璟觀后,稱贊不絕,愛不釋手,命人掛在臥室里,朝夕對畫觀賞,猶如長居廬山中。由此可見董源構思的巧妙和寫景藝術的高超。還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場大雪,鋪天蓋地,京都呈現出一片銀雪的世界。李璟見此雅興大發,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賞雪賦詩;并招來當時的畫壇高手董源、高太沖、周文矩、朱澄、徐承嗣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分工合作,由高太沖畫中主像,周文矩畫侍臣及樂工侍從,朱澄畫樓閣宮殿,董源畫雪竹寒林,徐崇嗣畫池塘魚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賞雪圖》完成了。董源畫的雪竹寒林是這幅畫中直接描繪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臨陣不慌,放手對景勾畫,將積雪壓竹、叢林寒瑟的景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次活動和《賞雪圖》被北宋的美術評論家郭若虛記述在他的《圖畫見聞志》里,遺憾的是該圖已經無法見到了。
董源山水畫的重要特點在于著色,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金碧山水的畫風。宋代米芾評價董源的山水畫說:“董源天真平淡多……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董源在構圖方面的特點是“出自胸臆”,他“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云,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岸,使覽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董源畫山最著名的手法是披麻皴。這是一種細長圓潤的石紋畫法,形如麻線下披,因而得名。董源畫大樹,曲處甚簡,多作勁挺之狀;“畫小樹,不先作樹枝及根,但以筆點成形”;“畫雜樹,只露根,而以葉點高下肥瘦,取其成形……最為高雅,不在斤斤細巧”。這些都表明了董源的技法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發展。
董源聰明好學,刻苦自勵。他善于吸收隋唐以來的藝術成果和經驗。除山水畫外,他還兼工人物、龍水、牛虎等畫科。當時有不少權貴之家請董源繪龍水屏風,享譽頗久。《圖畫見聞志》評價他畫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董源的人物畫十分逼真。傳說南唐后主李煜在碧落宮召馮延巳入宮議事,馮延巳行至宮門,逡巡不敢進。后主久待不至,遣內侍催促。馮說:“有宮娥著青紅錦袍,當門而立,未敢竟進。”內侍與他走近同看,原來是董源所繪嵌在8尺琉璃屏中的夷光像。由此可見董源的人物畫成就之高。
董源是山水畫中江南畫派的開山祖師,他融會唐代畫家王維的水墨技法和李思訓的青綠技法,結合實際景物,發展創造,自成一家。
成才啟示
一分辛苦一分才。
刻苦自勵,虛心向學。
兼收并蓄,取人之長。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軍事家。范仲淹幼時父親早逝,隨母親改嫁朱氏。因受繼父家人歧視,他自幼形成自強不息的性格。范仲淹刻苦攻讀,于1015年中進士,步入仕途。他多年在地方任職,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后來升至參知政事,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著作有《范文正公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