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hina
地理位置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臺灣島最大。
地形特征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第二級階梯為盆地和高原,海拔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氣候
氣候復雜多樣,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自然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約有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另外,中國也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
經濟
農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中國的糧食、棉花、糖料、油料、茶葉等農產品已位居世界前列,市場上的農產品豐富多樣。廣大農村除少數山區、邊遠地區外,已基本上擺脫了貧困境地,正在由溫飽向小康邁進,有的經濟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
工業已建成了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據全國工業普查資料統計,中國目前已擁有其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后創辦了5萬多個高新技術企業和50多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發展園區,從而推動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深入發展。電子和信息類、生物技術類、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知識產權、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正在形成,國內市場所占份額逐步擴大,并向國際市場開拓。2014年,中國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63.6萬億人民幣元。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6629人民幣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7.4%。
匯率:1美元=6.14人民幣元。
習俗
中國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由于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等差異,中國各民族在飲食、服飾、節日等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
飲食漢族以米、面為主,喜食蔬菜、豆類、肉、魚及蛋類,尤其注重烹調技術;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喜吃烤羊肉串和抓飯;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喜飲奶茶;朝鮮族愛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愛吃糌粑和喝酥油茶。
服飾滿族婦女愛穿旗袍;蒙古族習慣穿蒙古袍和馬靴;藏族愛穿藏袍,系腰帶,穿長靴;彝族、苗族、瑤族婦女愛穿百褶裙,佩戴金銀制的飾品;維吾爾族愛戴四楞繡花小帽;朝鮮族愛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稱。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除夕晚上(過年的前一夜),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地區有過年吃年糕的習俗。待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初二、初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說些祝福的話。

交通運輸
交通發達。
鐵路總長11.8萬千米,在大陸上已形成連通國家各地的鐵路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鐵路,大陸上各省級行政區中心和其他重要城市都有列車與首都北京直接相通。鐵路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公路總長446.39萬千米。全國2000多個縣、市都有公路,絕大多數鄉鎮也都有公路可以通車。至2014年底,中國已建成高速公路11.19萬多千米。
水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海洋運輸事業突飛猛進,目前已擁有龐大的海洋運輸船隊,是世界海運大國之一。主要港口有秦皇島、天津、廈門、汕頭、海口等。
空運2014年共有民用航空線3142條,幾百條國際航空線通往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是中國重要的國際航空港。
教育
中國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制度。2011年全國普及9年義務教育的人口地區覆蓋率超過98%。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2009年高中階段學校29761所,在校生達到4640.91萬人。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08年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2900萬人,高等教育入學率達23.3%,國內重點大學主要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等。
主要城市
北京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2014年常住人口2151.6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西面有屬于太行山的西山,北面有燕山山脈。北京是中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北京的中南海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機關所在地,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北京的文化教育事業一向很發達,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新聞出版單位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的數量都居全國第一位。各種各樣的展覽會、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經常在北京舉行。北京的古建筑很多,故宮、頤和園、天壇等許多名勝古跡都是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現代建筑如地下鐵道、首都國際機場、彩色電視中心、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國際電訊大樓,還有一些高級旅游飯店和舒適的住宅小區,以及大片大片的城市綠地,使北京更加多姿多彩,成為現代化的國際重要城市之一。

上海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商業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2014年常住人口2425.68萬,位于長江的入海處。京滬、京杭兩條鐵路在這里相接,上海在海陸交通、航空運輸和長江航運方面具有樞紐的地位。上海位置優越,腹地寬廣,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多以這里作為進出海洋的門戶。上海是綜合性的工業城市,除紡織工業和其他輕工業外,還大力發展鋼鐵、石油化工、機械、電子等工業,能夠生產許多高級、精密、尖端產品。其工業產值占全國的1/10。上海的文化、商業中心原來集中在黃浦江西岸,后為了發展上海經濟,政府開發了黃浦江以東地區,使浦東地區發展成為外向型經濟的新興地區。上海的旅游業也很發達,其領導全國潮流的服裝、美麗的黃浦江夜景及市內最高建筑物“東方明珠”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客。
旅游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空前繁榮,成為中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傳統別具一格,無論是自然風光、文化古跡,還是民族風情和革命紀念地,都有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內容。其中名山秀水、涌泉飛瀑、雪山險峰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如長江三峽、杭州西湖、臺灣日月潭、海南的“天涯海角”、吉林長白山天池等。此外,還有一些古建筑和藝術寶藏,如承德避暑山莊、南京明孝陵、洛陽龍門石窟、拉薩布達拉宮等。當然,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風土民俗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如傣族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以及漢族端午節的賽龍舟、元宵節的舞龍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