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世界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主編
  • 10746字
  • 2019-12-12 18:04:36

概況

地理位置及分布

亞洲全稱亞細亞洲。位于東半球的東北部,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與歐洲相連。大致上為長方形。西起小亞細亞半島的巴巴角(東經26°03′),東達楚科奇半島上的杰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南至馬來半島的皮艾角(北緯1°17′),北至太梅爾半島的切柳斯金角(北緯77°43′),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總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地形地貌

figure_0149_0180
喜馬拉雅山山脈

亞洲的地形以雄偉的東西向山系呈現,總匯于印度大陸西北的帕米爾高原。從大西洋向東橫貫歐亞大陸到太平洋,有一系列南北平行的東西走向山脈分布,這些山弧在西側合成山結。亞洲有山地心臟,可說是各大陸中最獨特的地方。這些高地的北側是世界上最廣闊的平地,包括西側平坦的平原和向東遞升的坡地。此地區的蒙古和西藏,被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的放射狀巨大山脈所圍繞。高地由中南部伸展到東北部,而后由西北向中部逐漸緩傾,直達北極海。位于阿拉伯、印度、西伯利亞和中國前寒武紀盾地從前是相鄰的,后因漂移而散布開來。它們之間的土地曾遭到擠壓,導致周圍的海水入侵,或造成瓦褶和褶皺。目前的形態只是暫時現象。最年輕的地層是高大山脈和高原,頂部為喜馬拉雅和西藏。這些高地是近代在第三紀時期地殼隆起而形成的,有些部分是自稍早稱為古地中海海底隆起的。雖然第三紀地殼變動消除了古地中海,但大部分的剩余部分,像里海、咸海、巴爾喀什湖和黑海就是以前大海的證明。其間,平行的構造運動產生了較小的山系,就像東北部的山脈一樣,或引起巨大的熔巖,此可從安定的印度德干高原火山的覆蓋物中窺知一二。

figure_0150_0181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輕的山脈之一。據地質學家考證,7000萬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萬年前,由于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極塊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極塊相碰撞,交疊相擠,使喜馬拉雅山不斷抬高。到了300萬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萬年前以來,上升更快,平均高度已達到6000米以上,現在還在繼續上升。此山系中有50多座海拔超過7000米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瑪峰為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亞洲有很多地方很平坦,但干旱和嚴寒使發展受到限制,尤其是內陸,由于地形的特征及盛行風和氣壓系統,使部分地區很荒涼。亞洲的高原和北美洲之不同在于它是由東向西延伸,內地因而接受不到來自東面和南面海洋暖濕氣的調節作用,因此永久性聚落幾乎都分布在亞洲較平坦的新月形地區,即從伊拉克經印度大陸到中國和日本。在高大山脈阻隔的內陸,一般罕有人跡,通常只有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盡管這些人的適應能力很強,但是這些地區的居民仍比不上外圍文明的人口成長及生活水平。

河流與湖泊

亞洲是世界上江河聚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達58條之多,其中4000千米以上的有5條。從河流年徑流總量來看,亞洲為13190立方千米,居各大洲之首,占世界的33.9%。雖然總體水量充足,但是由于受地形結構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亞洲的河網分布呈現疏密不均的特點,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由于降水豐富,河網密度很大,水量自然豐富,如長江河口年平均流量為32200立方米/秒,湄公河為14200立方米/秒;可是在中亞和西南亞,由于降水稀少,河網相當稀疏,水量自然匱乏,如錫爾河為473立方米/秒,約旦河為37立方米/秒。

亞洲的河流一般發源于中部山地,從最終注入的海洋來看,我們習慣上分為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北冰洋流域和內陸流域四部分。在大興安嶺、橫斷山脈以東為太平洋流域;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托羅斯山脈以南為印度洋流域;在朱格朱爾山脈、外興安嶺、哈薩克丘陵等以西和以北屬北冰洋流域;以內陸荒漠為中心,由帕米爾高原、阿爾金山脈、蒙古高原東緣、阿爾泰山脈、哈薩克丘陵、圖爾蓋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緣的山脈圍成廣大的內陸水系屬內陸流域。另外,還有少數短河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figure_0151_0182

習慣上,我們將亞洲的湖泊分為5個湖群,即北亞湖群、中亞湖群、青藏高原湖群、長江中下游湖群和西亞湖群。從湖泊的成因來看,北亞湖群多冰蝕湖和熱融湖,如勒拿—維柳伊低地湖泊;中亞湖群多海跡湖和構造湖,如里海;青藏高原湖群多構造湖,如喀順湖;長江中下游湖群多河跡湖,如洞庭湖;西亞湖群多構造湖,如死海。

氣候

亞洲的氣候為顯著的大陸性氣候,其特征是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而且降雨量較少,這是由于幅員遼闊及獨特的地形配置形態造成的。例如東北西伯利亞為世界寒極地區,1月的月均溫為-50℃,而7月的月均溫大約在15.6℃。大陸性氣候的顯著特點也意味著氣壓季節性的交替更換,亞洲大陸的極地氣團在冬季伴隨的高氣壓中心在東北部,除了少數的大陸邊緣地區外,大都受其影響。冬季的風一般都吹向海面,干而冷;夏季正好相反,低壓中心在南亞取代了冬季的高壓,而大陸變熱。盛行風吹向大陸,為南部和東部的外圍地區帶來濕氣。這種隨季節改變風向的盛行風就是季風,為亞洲氣候明顯的特征。南亞的季風循環可說是最典型的,也許因為此地區外圍多山而增強它的效果。東南亞和東亞則不如此明顯,但也歸入此系統之中。

figure_0152_0183
冬季季風環流
figure_0152_0184
夏季季風環流

年降雨量受季風的影響很大。在冬季,全亞洲的年降雨量不到25厘米。但西部地區例外,尤其是盛行西風的地方,從大西洋和地中海帶來雨量,東部有些地區,由大陸外吹的氣流越過海洋時,吸收水氣,變得暖濕,當再次遇到高地阻礙時便降雨。呈現這樣特色的地區為堪察加半島、日本,另外朝鮮東南和斯里蘭卡也是亞洲的多雨區,大陸東北季風越過孟加拉灣帶來水氣,使該地區氣候變得暖而濕。

夏季除了中央高原及中部和南部的低地外,雨量都很充沛。東部和南部的雨量最為豐富。特別是沿著印度半島的山脈以及孟加拉灣北側的丘陵地,雖然冬季干旱,其年平均雨量仍居世界之冠。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等著名產稻地區,非常依賴夏季的雨水,人民的生活節奏也和降雨量息息相關。

在這樣的降雨形態下卻也有許多的變異。有些地區全年有雨,極少或根本沒有季節,例如印尼;但也有極端變化的地方,例如西伯利亞。而印度則冬季干爽,春季干熱,夏季暖而濕。東亞大部分地方類似美國東部從緬因州至佛羅里達州的氣候,而中國卻以秦嶺為界,分成暖濕的南部和干爽的北部。

氣旋在性質上和北美洲東部和西歐相似,但勢力較弱,只影響亞洲外緣地區,給亞洲最西側和中國南部、朝鮮及日本的冬季帶來雨水。另外,起自菲律賓、由西北到東北的廣闊弧形地帶,在秋冬兩季常有臺風侵襲,其規律性和強烈性均較北美洲東部的颶風有過之而無不及。

figure_0152_0185
南亞的土著居民正在慶祝雨季的來臨。夏季風為南亞次大陸帶來豐富的降水,促進他們的林業生產。

在亞洲,山脈對氣候的效應特別顯著。雨季時,高山的迎風面沐浴在濕潤中的同時,廣大背風面卻因高山的屏障而保持干燥。此外,由于大陸特有的結構,廣闊的平坦高地,氣候的局部變化,依高度不同可自副熱帶氣候依次變化到極地氣候。

自然資源

亞洲的資源極為豐富。

西亞波斯灣附近是石油的主要供給地區,為世界上生產量及已知儲存量最多的地區。

南亞的主要自然資源集中在印度。印度有豐富的鐵礦,還生產可供輸出的錳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以農產品為主,特別是黃麻和茶。

東南亞礦產的生產和橡膠、干椰子肉、纖維、硬木、香料等熱帶栽培業的商品齊名。這些礦產包括馬來亞大規模生產的錫,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煤和鐵,及全區的鋁土、鎢、銅、鉛、鋅等。印尼的石油生產特別引人注目。

中國分布廣泛的煤礦床是最豐富的資源,尤其是在黃河中游地帶和東北的南部地區。蘊藏豐富的還有鎢、錫、鎳、鹽、鋁、油頁巖等礦產,但并未充分開發。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開發偏遠西部蘊藏豐富的石油,而大規模的水力計劃也正在進行中,其中以黃河及長江流域為中心。

朝鮮煤、鐵礦和其他礦藏大部分位于北部,并開發已久。菲律賓的鐵、鉻礦和林產特別豐富。臺灣也生產煤和若干金屬礦產。

日本資源貧乏,但開發十分深入,品質很差的煤是日本主要的礦產,其次是少量的銅、鐵和其他金屬以及鹽和硫黃。不過日本對水力和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卻相當發達,是世界上主要工業強國之一。

figure_0153_0186
卡納特灌溉
卡納特是一條地下水渠,就是把流到山腳下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來進行灌溉,有的卡納特長達40多千米。西亞特別缺水,所以人們便采用這種灌溉方式來發展農業,特別是在伊朗。

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重工業資源,例如煤、鐵及合金物質。煤主要的開發在庫斯內次盆地、鄂畢河、葉尼塞河流域的發源地,以及哈薩克斯坦的加拉干達和巴爾喀什湖的西北。鐵礦分布很廣,以烏拉爾山南部的大規模生產特別著名。這些資源在庫斯內次盆地和烏拉山產生了重要的工業。高加索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最主要的輸出品。

植物與動物

亞洲的廣大平坦地區的植物由北向南呈帶狀分布。最北為極地草原(苔原帶)和沼澤地的混合帶,土心終年結凍,稱為永凍層。其南面的植物帶,大致和灰壤的分布一致,是更遼闊的原始針葉林帶,稱為苔噶,雖然林中種類很少,卻是重要的天然資源。本帶向南逐漸變為混合林帶,再往南變為黑土區的草原帶,如今多已轉變成農田國。本區動物種類繁多,包括熊、麋和馴鹿等大型哺乳動物,還有較小的野兔、旅鼠和水獺,鳥類和昆蟲也很多,尤其是在夏季。再往南從阿拉伯向中國延伸越過廣大而干燥的內陸。無垠、裸露沙地和綠洲地區的植物除了在許多高地有混合林之外,盡是能適應干燥環境的干生植物。動物方面,馬、羊和駱駝等牲畜對此地區的人民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能協助人類克服環境的障礙。雨量最少的地方,如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的莽原上,有老虎和美洲豹等大型哺乳動物,雨量充沛的地方,如印度沿海、東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也可找到特有的動物,從印度到中國南部及日本可常見到猴子和稀有的孟加拉虎等型哺乳動物。在較濕潤的季風林區,有外來且分布很廣的多種熱帶硬木林,包括柚木和黑檀樹。雖然此地重用馴養的大象,不過環境條件更有利于小生物的增殖。在高地和較高緯度的日本、朝鮮和中國東北,動植物類似北美洲和歐洲的混合林,區域性的種屬,如竹林,則在較西半球更北的地方有蹤跡。

經濟

亞洲是個相當大的洲,在主要地區里,由于歷史背景不同,分別發展出個別的經濟體系及成就。依地理、社會、政治及軍事上影響的差異,可客觀地將亞洲分成5個經濟區加以探討。

西亞

西亞位于連貫歐、亞、非三大洲的陸路交通要沖,更是取道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紅海及印度洋的最佳途徑,因此數世紀以來,西南亞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通道。約有70%~80%的人口從事農業,農田通常是由許多小塊土地組成,彼此相隔遙遠,因此散耕較密集式耕種更為普遍。全區內可耕地不多,家畜通常采用放牧式的,常需利用休耕的方式來補足土地肥沃度。缺水是限制農作物產量及牧草生長最重要的因素。

20世紀以來,石油成為影響西亞經濟的重要因素,受石油支配經濟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等原油生產國,以及經過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境內的油管,將原油運送至港口,然后再分送西歐及世界各地。

目前西亞各國大多已有現代化的工廠,但是家庭式的生產及手工業產品仍占優勢,如同中世紀的歐洲仍以人工生產為主。該區大多仍沿用傳統方法從事食品加工、毛毯、紡織品、皮革的制造及制陶、鑄鐵、林業等。這些手工藝品以觀光客為銷售對象。除了與石油相關的產品外,最主要的輸出品是農產品,進口則以各種工業制品為主。

南亞

近代南亞各國表現出傳統殖民地的經濟色彩——提供廉價的勞工及低價的原料,成品再輸入。這些國家獨立后,以基本的貿易形態為基礎加以改革。目前,南亞各國致力于經濟現代化,大量引進資本財源及新技術,改變以往過度依賴西方的弊端。

農作物的栽種成長大多靠人工,使用農業設備及工具的效率也不高。工業化速度仍無法應付不斷增長人口的需求,一般現代化工廠多半從事農產品的加工,以及一些紡織品、陶器、金屬器皿和低價位消費品的制造。只有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現代化的鋼鐵工廠。而傳統手工業仍興盛,生產各式各樣的紡織品、木器、金屬及玻璃制品。

運輸及通信設備的不足及質量的低劣,延緩了南亞的工業發展。鐵路設施方面,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等國十分發達,而阿富汗及喜馬拉雅山各小國卻有不足與落后之現象。有些地區則利用牛車作為旅行及運輸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公共汽車及電車僅在某些大城市才見得到。南亞大部分的公路僅比普通的小道略大,雖有設備良好的港口及機場,大多數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很少用得著。

東南亞

東南亞地區長久以來一直是南亞、東亞及中東各國人民、貨物及經濟思潮制度往來匯集之處,也是歐洲、非洲、美國及亞洲其他地區船只運輸的主要通道。自古以來便利的水運不僅控制著本區經濟上的運輸,也支配著一般經濟活動。先前為歐洲強權殖民地的東南亞各國,經由各港口輸出大量的農作物及工業原料,并進口各種制品。

經濟作物包括橡膠、木棉、硬木、糖、茶、奎寧、馬尼拉麻、瓊麻、棕櫚油、煙草、椰油等。錫、鐵、礦石、鉻、鋁礦砂、鉛、黃金、銅及鋅等礦產的貯藏量豐富且易開采,19~20世紀曾吸引大量的外人前來投資。在印尼,石油仍未開采利用。

figure_0155_0187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梯田

稻米及糖加工后供應當地消費,絲及棉紡織品則供國內使用。鄉村的手工業生產玻璃、瓷磚、陶器、竹籃、煙草等。

非水路的交通工具則發展有限,大部分的道路十分破舊,鐵路也不堪使用。在緬甸、越南和馬來西亞,內陸水運一向相當重要,凡是使用水路運輸便利的城市和地區,在東南亞經濟史上都占有異常重要的地位。像新加坡、仰光、馬尼拉、雅加達等城市,既是貨物的集散中心,也是直接貿易的城市;這一帶的商業活動大多通過這類型的城市進行。

東亞

東亞各國的經濟具有極端矛盾的特征。一次大戰結束后,日本已成為一個經濟強國。1920~1930年,特別是奪取中國東北后,各項能源供應大增而使日本開始注重重工業的發展,并儲藏一些稀有原料,如石油,以便供應軍需。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后,日本失去了原料的來源和廣大的市場。然而,美國及東南亞很快便取代了這些地區而成為日本的貿易伙伴,將戰后的日本帶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高技術產業得到飛速發展,但此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持續蕭條。

figure_0156_0188
飛速發展的中國上海浦東新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整頓經濟部門,實施振興國民經濟的5年計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連續數年經濟增長在7%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

朝鮮的經濟一直發展緩慢,直到1945年還扮演著殖民地的角色,輸出稻米、鐵礦、煤礦、石墨、鎢礦、銅及其他原料,而進口各種制品。近年來,朝鮮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等原因,經濟困難。

韓國農業特別是稻米的生產,支配著經濟。1945年后,一直依賴美國提供原料、機械及技術上的援助,經濟發展很快,一度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亞洲金融危機后經濟受到很大沖擊。

中亞

中亞的經濟史可追溯到16世紀。從歷史上看來,這個地區基本的經濟功能是供應珍貴的毛皮和貴重金屬、工業原料及食物。20世紀中葉,非天然資源生產業的發展仍相當緩慢,大部分的工廠還是以提供農產品加工、林業制造及工業用原料為主。原料是借著勉強可用而目前正在成長中的交通網運送到各個工業發展區的,不過還是以輕工業中心為主。鐵路系統的建設始于19世紀末,包括2條東西向的干線和許多重要的支線。最具意義且最著名的是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西起西伯利亞東至太平洋岸重要港口海參崴,另一條重要鐵路是土耳其—西伯利亞的鐵路。航空交通是長距離運輸的主要工具。公路交通系統則不論是短程或長程運輸皆十分不便。

交通運輸

亞洲的交通各地發展不一。中國東部、日本、爪哇島、斯里蘭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發達,以鐵路、公路運輸為主。廣大內陸地區和沙漠地區以畜力為主。東南部沿海海上運輸發達。經濟發達地區空運發展迅速。

人口

figure_0156_0189

亞洲是五大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洲。截止到目前,亞洲人口(不包括屬蘇聯的中亞國家)已起過38億,占世界人口的66.7%。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主要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亞洲人口平均密度較高,僅次于歐洲而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恒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從人口增長量上來看,亞洲呈現從東到西,逐步上升的特點。但是從增長率來看,則呈現從東到西,逐漸降低的特點。亞洲人口的總和生育率為2.60,同樣呈東低西高的特點,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的人口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77、2.69、3.36和3.77。

種族與民族

亞洲的地理位置及復雜的地形、氣候、動物和植物等因素,極利于人類種族的發展及延續,因此,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

亞洲主要由三大人種組成的,它們是蒙古人種(黃種人)、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和尼格羅人種(黑種人)。其中以蒙古人種數量最多,約占全洲人口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和西亞的一部分;歐羅巴人種次之,約占全洲人口的30%,主要分布在南亞和西亞,包括孟加拉國、印度北半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以及土耳其除外的西亞各國;尼格羅人種所占比例很小,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島沿岸、馬來群島和安達曼群島等地。亞洲大小民族、種族約有1000個,約占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多達幾億人口的民族(如漢族),也有不到千人的民族或種族(如印度安達曼群島的明科皮人和印度尼西亞的托亞拉人)。

figure_0157_0190
figure_0157_0191
拉賈斯坦族(南亞)

語言

亞洲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語言也相當復雜,主要分屬于: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印歐語系等。

宗教

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從地區分布來看,西亞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祥地;南亞佛教和印度教氣息十分濃厚,除此之外,尚有其他宗教,如耆那教和錫克教皆是印度本土的宗教;東南亞地區主要是佛教和印度教,早在1世紀這兩種宗教便相繼傳入東南亞,目前只有巴厘島尚有人信仰印度教,而從柬埔寨的中世紀吉蔑王國所建的城市和寺廟中尚可目睹印度教光輝的遺跡,但是到目前為止,佛教仍保有其勢力,如緬甸、老撾、柬埔寨、南越和泰國大都信仰小乘佛教;在東亞,中國人的信仰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目前,三大宗教在中國均有人信仰,另外還有土生土長的道教,在日本,神道教是日本最后而唯一的信仰,在朝鮮,神教為最古老的宗教,4世紀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在其后的1000年當中,佛教傳遍朝鮮各地;在中亞,佛教經印度傳入西藏之后,使西藏原有的薩滿教產生了變化,而逐漸修正,最后形成了喇嘛教,13世紀時,占領西藏的蒙古人也接受了喇嘛教,18世紀中葉,阿拉伯軍隊入侵中亞和中國新疆的維吾爾自治區,而致使該地區的人們多皈依伊斯蘭教。

figure_0158_0192
王宮的場景 阿旃陀第17窟的壁畫

文化藝術

文學

東方文學的種類繁多,歌頌神和英雄事跡的史詩或長篇敘述詩是古代中東、波斯和印度文學中的主要類型,但是它們并不存在于阿拉伯、中國和日本文學中。大量的戲劇文獻可自古代中東獲得,然而在伊斯蘭世界中,這種文學形式幾乎不為人知;印度則有各式各樣的大出戲??;在中國,戲劇始終是次要的藝術,可是在日本卻興起2種獨特的主要戲劇形態:能樂和歌舞伎。短詩是中國和日本文學的主要類型,在日本文學中,它足以與戲劇互爭光輝。

音樂

亞洲數千年的高度文明、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以及音樂、曲式、樂器及作品的交換,產生精細融合而別具創意的音樂。不同于西方以史實文字流傳,許多亞洲國家多以師徒口授相傳來保存古樂,這種現象維持了1000多年。19世紀中葉西方文化大舉滲入之前,亞洲就已經逐漸改變和揚棄某些音樂風格。然而,具有堅定保存傳統意識的國家如日本,幾乎將每一時期的音樂形式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具有強烈創造力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則很少將傳統事物保存100年以上而不加以改變或拋棄。

藝術

亞洲藝術傳統不論在興趣和表達方式上皆有不同的表現。這種多樣性造就了亞洲大陸宏偉壯觀、成就非凡的藝術傳統,是任何傳統所望塵莫及的。然而各個亞洲藝術重心,并非獨立發展而成的。從新石器時代起,這幾個重心便有密切的交流,特別是西亞、印度和中國。

西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藝術約在公元前3000年時,在美索不達米亞一帶逐漸轉型為高度文明的藝術形式。在蘇美人和巴比倫人統治期間,建筑、石銅雕刻和次要藝術皆有極高水準,如公元前3000年之后產于埃雷克或烏魯克的一尊美麗的白石女人雕像,或約公元前3000年后半葉的那拉姆辛石柱,或公元前18世紀的馬里壁畫,或是漢謨拉比在位時期的石雕藝術,特別是泰爾阿斯瑪出土的作品最為傳神,另外公元前2000年拉格什統治者庫得亞的雕像中,莊嚴虔誠的姿態及交疊的手勢也是這種驚異之情的例證。亞述和蘇美爾雖皆是神權國家,但它的藝術不論在主題或表現手法上卻完全是世俗的。其創作的基本動力是對帝王權力的崇拜。在杜爾舍魯金(今科沙巴德)、卡拉(今寧陸德),以及尼尼微等地,其藝術主要是展現君威,使人望之生懼。敘事的大型淺浮雕為亞述藝術精華,表現暴力和血腥、攻伐敵人的軍隊戰車以及俘虜的刑罰等。在戰爭主題以外,亞述藝術也描繪屠殺猛獸的情形。在亞述懾人的宏偉風格之后,卓越的波斯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在首都波斯波利斯遺址中也可發現許多令人敬畏的王朝氣息。圓柱高聳的廟堂建筑,其中寬廣的大天是古代中東第一個架構完整及大帝國統治者發號施令所在。波斯的藝術主要表現在波斯波利斯、蘇薩、泰西封、菲魯札巴德和沙普爾宮殿的建造和裝飾上。波斯人擅長宏偉建筑的裝飾設計,對伊斯蘭藝術有重要的影響,其清晰和諧的架構形式,以及采用書法、花卉和幾何圖案的裝飾手法,是伊斯蘭藝術的特色。對這種早期拒用人或動物形體為世俗和神圣設計之藍本的宗教而言,波斯人富裝飾性,非宗教和非象征的藝術貢獻彌足珍貴。

figure_0159_0193
波斯風格的雕像

南亞印度雖然受到波斯和伊斯蘭傳統的強大沖擊,但它的藝術卻與兩者全然不同。這塊次大陸的各個藝術形態皆呈現出精神世界和人類感情的新領域。這種結合感官和精神力量的方式是印度藝術的共同特性,在桑吉和阿默拉沃蒂兩地富麗堂皇的佛教浮屠中可得到最佳例證。在這里,天堂純潔無邪之美似乎僅可能在印度或受印度美學影響的國家中重現。

印度藝術另一特質是它對象征價值的肯定,從17~18世紀的拉治普特繪畫的裝飾細節中便可看出端倪。畫中的樹木藤蔓、花卉、孔雀、色彩和云朵的表現皆充分顯示出一種高度的象征語言。而這種語言是闡述眾神功績神話的一部分。這一點不論在解說印度教或佛教藝術時,都必須徹底說明了。

另外印度也以其描繪人性生活的溫馨而見長,但偶也表現毀滅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在描述生命和人類行為時,它常呈現出其中溫柔親密的一面,特別是描述人與人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時。阿旃陀的洞穴壁畫中便可見這種趨勢。在一號石窟天花板上所繪的自然美景洋溢著一股特殊的情感,其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家居情景,特別是毗河羅17號洞中那些有關國王和皇后的部分。這種感人的人性也可在馬馬拉普瑞的偉大石雕中看到,它被通稱為《恒河的后代》。在晚期拉治普特繪畫中則有更多善于家庭鄉居生活的動人寫照。

東南亞 在東南亞一帶幾個高度藝術發展的地區有印尼、柬埔寨、越南、泰國和緬甸。印度藝術在這些國家中已與當地藝術創作融合一起。這種情形卻產生出令人驚訝的結果,特別是在印尼和柬埔寨兩地。爪哇人8世紀在婆羅浮屠和柬埔寨人12世紀在吳哥窟等地所建造的宗教建筑,規模更為宏偉,綜合更多的教義精神,而且有著比印度藝術更動人的面貌。婆羅浮屠的靈感源于佛教,而吳哥窟的表現方式則屬印度教。但這些都是例外的成就,其高超的藝術成就也隨著當初建立這些偉大架構的王朝步入衰亡。最后它們也漸漸被湮沒于叢林之中。自從19世紀這些舊跡被發現和重建之后,它們已成為人類所知最偉大的宗教藝術之一。

東亞—中國 雖然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便有頗出色的藝術傳統,但中國的藝術史則是從商朝的青銅器時代開始(約公元前1523~前1027)。不論是藝術理念和制作技法,它們皆已臻完美。青銅器的主要圖案為規則化的獸紋,觸角、兇牙和利爪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經周朝中期(公元前771~前474)一段沒落之后,這種躍動、和諧又重現在晚周(公元前473~前256)和秦朝(公元前221~前207)。特別在北亞大草原動物藝術影響下,產生一種嶄新強烈的情緒。這種趨向在一只現藏于布魯塞爾史脫克來特收藏館中的晚周青銅器中可清楚體會到,雖然這只龍像尊佛像靜止不動,但它睜大的眼睛和緊抓器緣的爪,凝聚了一種一觸即發的力量。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的藝術,秩序和古典和諧取代了想象活力。漢朝的作品崇尚華麗唯美,如當時的銅鏡即是一例,但這種特質卻無疑地扼殺了中國藝術在這一時期的創意和活力。后來,在北魏時代(公元386~556)的佛教藝術中,那股潛在的爆發力則從宇宙轉換到精神的層面,佛教精神與中國人文主義融合之后,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諧和藝術。之后,中國人便將此種強烈的精神經歷保存在他們的作品當中。這種融合道家的直觀和儒家的寂天寞地玄學的佛教新觀念,創出了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8~14世紀的山水畫。這派傳統輾轉百年留傳到至今。

東亞—日本 早在基督教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期初期,日本人便在陶瓷青銅器的形制和裝飾細節上展露出他們的才華。稍后,在4~5世紀的古冢中出現了更進步的藝術形式,特別是在人類形體的表達上。一些稱為填輪的小泥塑,形體樸素寫實,無與倫比。日本人在建筑方面的才能可在位于奈良附近7世紀時受第一股中國佛教影響而建的法隆寺中看出一二。另外11世紀的宇治平等院的鳳凰館和14世紀京都的金閣寺都有很好的例子。在雕塑方面,從7~14世紀間日本以木、銅和泥制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雕刻家是運慶(1148~1223)。但在12~14世紀的畫軸最能體現出日本民族的藝術天分,它與波斯和蒙古的敘事插畫藝術或拉治普特畫的直觀藝術皆不相同。它可說是表現日本人廣大生活層面的戲劇性藝術。后來,14~15世紀的偉大禪畫家、16~17世紀的大型裝飾畫家,以及從菱川師宣(約1618~1694)到安藤廣重(1797~1858)的一些木刻畫大師皆是令日本引以為自豪的。在各個時期的藝術家制作出杰出精品,他們因此形成一個可與任何民族傳承分庭抗禮的藝術傳統。

figure_0160_0194
日本的伊勢神宮
位于日本本州南部伊勢半島上,建筑群由內神社和外神社兩部分組成,伊勢神宮提供了珍貴的建筑視野,展現了日本建筑中令人推崇的簡潔有力和清新的細部造型,是日本建筑的精髓。

北亞和中亞 在北亞,西亞—西伯利亞傳統的重要藝術之一是小型銅鑄上的動物圖案。這些作品在游牧民族的生活皆有其實用性,顯然它們并沒有宗教意義或象征。實際上,它們是一種人道藝術,對于動物各個姿態作最透徹的剖析,不論它正安靜休息或作死前的掙扎。西亞—西伯利亞藝術相當的規則化,它包含一種生命力和生動的技法,足以使亞洲其他藝術嘆為觀止。雖然他們藝術有許多極端不同的傳統,但西徐亞人的作品和波斯洛雷斯坦藝術有密切的關系。另外西徐亞作品與希臘和中國藝術也有一定的關系。晚周時期的中國藝術便受到西徐亞一股強大的影響。之后,大草原的動物藝術便開始走下坡。最后在公元初完全消失。

figure_0162_01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宜兰县| 五莲县| 土默特右旗| 广汉市| 伊金霍洛旗| 茂名市| 铜鼓县| 吉木萨尔县| 吴江市| 东乡| 嘉黎县| 拉孜县| 乌什县| 南木林县| 崇州市| 英山县| 麻江县| 那曲县| 亳州市| 酒泉市| 什邡市| 贞丰县| 诸暨市| 博野县| 扎囊县| 永年县| 津市市| 克拉玛依市| 桃江县| 广宗县| 乳山市| 孝感市| 台北市| 望奎县| 沅江市| 乡城县| 东莞市| 乐清市| 金沙县|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