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Mongolia
地理位置
蒙古是位于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南、東、西與中國接壤,北與俄羅斯相鄰。東西長2368千米,南北寬1260千米,邊界線總長度達8150千米。在亞洲各國中居第六位,是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內陸國家。
地形特征
地勢高亢,平均海拔1580米以上,1000米以上的地區約占全境的4/5,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全境坐落在蒙古高原北部,可分為高山、中東部山地丘陵以及南部戈壁三個地區。西北和北部地勢高峻,主要有阿爾泰山、唐努山、杭愛山、肯特山等。其中阿爾泰山為最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蒙古境內的東部地勢較為平坦,多為丘陵和平原區,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800米之間。南部是地勢比較低平的、占全國面積1/3的戈壁區,其中沙漠面積占3%左右。這里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之內,在這起伏很小的地面上,有些低洼的淺盆地,蒙古人稱“塔拉”。

氣候
蒙古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且寒冷,夏季短暫而且炎熱。冬季最低氣溫可到-50℃,夏季最高氣溫達40℃。全年降水稀少,是東亞寒潮的發源地。
自然資源
地下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煤、銅、鎢、螢石、金、銀、鉬、錫、鐵、鉛、鋅、鈾、錳、磷、鹽、石油等80多種礦產,其中煤蘊藏量豐富。森林資源較豐富,木材蓄積量為12億立方米。
經濟
種植業開發較晚,目前糧食已基本自給。畜牧業是傳統的經濟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國有1/2的人口從事農牧業。工業以輕工、食品、采礦和燃料動力工業為主,特別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在工業部門中占優勢地位,主要以加工畜產品為主。

蒙古曾長期執行計劃經濟。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國有資產私有化。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約100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00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2.3%。
匯率:1美元=1438圖格里克。
習俗
衣著蒙古族的衣著式樣自古即有與游牧經濟生活相適應的特點。男女皆穿鑲邊長袍,下擺沒有開衩,裝飾有精美小刀。婦女們留發辮,用紅、藍頭巾包纏于頭上。男女都穿靴子。冬季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頭戴皮帽,腳穿氈靴。未婚的少女一般僅扎小辮,束以紅繩,結婚后才能梳髻高盤。
那達慕大會蒙古人一年一度的群眾性的傳統節日活動。“那達慕”在蒙語中意為娛樂或游戲,一般在每年夏、秋季舉行。節日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3項技能比賽以及文藝、體育表演和慶豐收等多種儀式。
飲食蒙古族牧民以肉乳為食品,如酸奶子、奶油、奶豆腐、奶酪等等。在風和日暖的季節,食品幾乎全是乳品,其中酸馬乳是蒙古人最喜歡的飲料,常用來招待客人,也是歡慶節日的必備品。在嚴寒的冬季,大都食用肉類,其中以羊肉最受歡迎。
顏色的含義蒙古人對某些顏色賦予特定的含義:“烏蘭”——紅色,象征著幸福、勝利和親熱;“呼和”——藍色,象征著永恒、堅貞和忠誠;“夏爾”——黃金,是蒙古人崇敬的顏色,當作金子的顏色加以敬重;“察爾”——白色,是高尚、純潔、質樸的象征,是吉祥、美好的顏色,他們將首都烏蘭巴托稱為“銀色的都城”;“哈爾”——黑色,是蒙古人最厭惡的顏色,被視為不祥之征,意味著不幸、貧窮、威脅、背叛、嫉妒、暴虐等。
交通運輸
交通以鐵路和公路為主。
鐵路擔負著全國貨運量的4/5和客運量的1/3。
公路總長約5萬千米,其中柏油路1714.9千米。
水運1996年貨運量為1100噸。
空運航線總長約4萬千米。國際機場1個,主要機場為烏蘭巴托“成吉思汗”機場。
教育
蒙古實行國家普及免費普通教育制。全國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學校751所,63所專業培訓中心。全國共有高校113所,其中國立高校16所,主要有國立大學、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大學等;私立高校92所,主要有依和扎斯克大學、奧特根騰格爾大學等。5所為國外高校分校。根據政府間文化教育科學合作協定,蒙與50多個國家交換留學生。
主要城市
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是蒙古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130萬,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爾渾河支流圖拉河北畔。這里四面環山,圖拉河從市中心緩緩流過,像一條銀色的哈達迎接著國內外來客。烏蘭巴托東西長,南北窄,面積2000平方千米,共分5個區,即蘇赫巴托區、友誼區、十月區、工人區和那萊赫區。故宮博物院是活佛的故宮,殿堂內金碧輝煌。這里還有一座昔日活佛避暑的夏宮及一座喇嘛寺院,是令人向往的風景及宗教旅游之地。以烏蘭巴托為中心的現代化交通運輸網已形成。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線都以此為中心向外輻射,通往全國各城鎮及世界各地。
達爾汗
歷史年表
公元前3世紀
當地為匈奴帝國的中心
公元4~10世紀
東突厥人勢力強大
公元13世紀
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汗國,后于1279~1368年在中國建立元朝
17~18世紀
被清王朝征服,成為清王朝一部分
1911年12月
蒙古王公在沙俾劫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又放棄“自治”
1921年
蒙古人民革命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勝利,同年7月建立君主立憲政府
1924年11月26日
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5年2月
蘇、美、英3國首腦簽訂雅爾塔協定,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并以此作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
1946年1月5日
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
1992年2月
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蒙古國”
達爾汗是蒙古第二大城市,位于蒙古北部哈拉河谷,南距烏蘭巴托230千米,分3個工業區。北部是建筑材料綜合廠、食品廠等;中央部分是福利區、住宅、文化部門和輕工業工廠;南部是熱電站。市郊的沙拉河煤礦是個露天煤礦。市區交通方便,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列車經過這里。近郊有一座機場。
旅游
蒙古有廣闊的草原、高山圍繞的湖泊,有著獨特的民俗、宗教風貌。塞北草原的風光、庫蘇古爾湖的景色吸引著許多國家的旅游者。游客們可以欣賞到草原上的大自然風光,也可以到限定地區去打獵。政府規定每年只允許在阿爾泰山獵取25頭盤羊。打獵費為2.5萬圖格里克,獵物也可以攜帶出境。另外蒙古有許多冷泉和溫泉,肯特山和杭愛山的溫泉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對于長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來說,在草原上能飲一次酸馬奶,住一次蒙古包,或騎一次駱駝是最愜意的事,要是能趕上那達慕大會,還可親自觀賞或參加賽馬、摔跤、射箭、叨羊、舞蹈等活動,享受異國他鄉的情趣。
蒙古族主要信仰喇嘛教,境內喇嘛寺廟較多,而且建筑也非常壯觀,著名的有烏蘭巴托的慶寧佛寺和林喇嘛寺廟等。有的寺院已成為著名的博物館。到蒙古參觀喇嘛大寺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旅游內容。
蒙古的古跡很多,其中有著名的楚魯特巖畫廊,位于杭愛省的楚魯特河流域地區,畫中描繪的是栩栩如生的各種動物形象和獵人狩獵的場面。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數量最多的還是具有匈奴—突厥民族“野獸風格”的大小動物群像。這些巖畫是公元前16至公元3世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杰出藝術家的偉大創作,也是蒙古先民遺留下的藝術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