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地理位置
塞拉利昂位于非洲西部,北、東北與幾內亞接壤,東南與利比里亞交界,西、西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約485千米。

地形特征
塞拉利昂的地形為由西向東呈梯形傾斜,全國大部分土地為利昂—利比里亞高地。西部為平原,起伏的丘陵點綴其間,東北部為福塔賈隆高原的支脈,有洛馬和廷吉兩大山系,洛馬山系中的賓蒂馬尼山海拔1945米,為全國最高點。
氣候
塞拉利昂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多暴雨、濕度大。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5~10月為雨季。
自然資源
塞拉利昂礦藏豐富,主要有鉆石、黃金、鋁礬土、金紅石、鐵礦砂等。黃金礦砂發現5處,其中僅南方省包馬洪地區儲量即達2000萬噸,每噸礦砂含金0.2盎司。鋁礬土儲量1.22億噸,金紅石儲量約1億噸,鐵礦砂儲量6億噸。漁業資源豐富,主要有邦加魚、金槍魚、黃花魚、青魚和大蝦等。全國森林面積約3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盛產紅木、紅鐵木等,木材儲量300萬立方米。
經濟
塞拉利昂經濟落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全國65%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2005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塞拉利昂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宜農作物生長,但生產方式落后,大多以家族為單位采用傳統方法耕作,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產品有稻米、甘薯、木薯、玉米、棕櫚油、咖啡、可可等。工業從業人口占勞動力的19%。2005年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5%,采礦業是主要工業部門,其余有建筑業、食品加工、制鞋、石油提煉、制漆和水泥等。1997年以來,因內戰不息、政局動蕩,經濟遭到重創。2002年內戰結束后,隨著政局趨向穩定,政府集中精力重建經濟,并制定了《2002~2003年國家復興戰略》。2006年,積極實施減貧策略,經濟穩步增長。2015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37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69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5%。
匯率:1美元=5309利昂。
習俗
母系家族制度曼迪族仍保留著部族的法律和母系的家族制度,婚姻為一夫多妻制。子女屬母親的家族,但在夫婦雙方均為赤貧的情況下,子女則屬兩親所有。子女在成年以前由母親養育,成年以后成為部族成員。
秘密會社秘密會社對外界人是秘密,對本國人則是各個部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分布在曼迪族和泰姆奈族中的波羅社,主要吸收男性社員。桑德社和邦杜社也較大,主要吸收女性社員。會社無統一的中央機構,而是分散在各地獨立活動。會址一般設在森林中,入口處都設有各自的徽記,不是一個社的絕不會去闖別人的會社。部族成員到一定年齡都要入社,這是長大成人的標志。
交通運輸
鐵路60年代末有600千米,從1974年開始已全部停止使用。
歷史年表
13世紀
曼迪人進入該地區
1808年
沿海地區成為英國殖民地
1896年
淪為英國“保護地”
1961年4月27日
宣布獨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
1971年4月19日
成立共和國,西亞卡·史蒂文斯出任總統
1978年6月
公民投票通過一黨制共和國憲法。在1985年10月大選中,武裝部隊司令約瑟夫·賽義杜·莫莫少將當選總統。莫莫執政后期,完成了一黨制向多黨制政體的轉變。
1991年
桑科領導的“革命聯合陣線”(簡稱聯陣)發動叛亂,塞內戰爆發。
1998年2月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維和部隊推翻塞軍政權。
2002年1月
塞內戰結束
2005年12月
聯合國撤出駐塞維和部隊,成立聯合國駐塞拉利昂綜合辦事處(2008年10月更名為建設和平綜合辦事處),繼續向塞提供防務和發展方面的幫助。
公路 總長約11999千米,其中8555千米為等級公路,40%的等級公路路況較差。
水運 有33個港口和碼頭,多由外國公司經營。主要港口弗里敦為深水良港,可停泊萬噸輪船,年吞吐量125萬噸。佩佩爾、邦特、尼蒂為礦產品和農副產品出口港。內河航線750千米,終年可通航的有600千米,部分河流每年僅3個月可通航。
空運 隆吉機場是唯一的國際機場。另有國內機場12個,可停降小型飛機。
教育
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國家基礎教育委員會,實行9年義務教育制。目前有小學2773所;中學234所;大學2所;師范學校6所。
主要城市
弗里敦
弗里敦是塞拉利昂的首都,人口85.4萬,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坐落在塞拉利昂半島北部的臺地上,是大西洋的海口。城區的南部和西部是行政區,北部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弗里敦市為全國商業和交通運輸中心,主要輸出棕桐油、可可、生姜和可樂果等,擁有天然良港,并建有深水碼頭。弗里敦設有福拉灣學院、馬爾蓋師范學院等,市內還有幾座清真寺和教堂,包括圣公會的圣喬治大教堂。

旅游
海濱地區風光秀麗,十分適宜發展旅游業。但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資金,旅游資源一直得不到有效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