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Mali
地理位置
馬里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西北鄰毛里塔尼亞,西靠塞內加爾,北、東與阿爾及利亞和尼日爾為鄰,南接幾內亞、科特迪瓦和布基納法索,為內陸國。
地形特征
馬里國土大部分地勢平坦,主要為高原和平原。南部和西南部的高原間有深切河谷;東南部和東部的高原為一系列斷層丘陵地帶,平均海拔300~600米。北部為廣大平原地帶,屬撒哈拉的一部分;西南部和中南部為尼日爾沖積平原和谷地地帶,內有尼日爾河三角洲,為馬里主要的農業區。

氣候
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屬撒哈拉帶,夏季氣溫高達55℃,幾乎無降雨,空氣極其干燥,晝夜溫差大,植被稀少。中北部屬薩赫勒帶,年降雨量為200~500毫米,平均氣溫23℃~36℃,以草原植被為主,有耐旱喬木。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500~1400毫米,平均氣溫24℃~30℃,以草本植被為主。
自然資源
馬里有許多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主要礦藏資源及其儲量:巖鹽5300萬噸,磷酸鹽1180萬噸,黃金900噸,鋁礬土12億噸。其他還有鐵、錳等金屬礦藏,儲量分別有13.6億噸和1500萬噸。森林面積110萬公頃,覆蓋率不到1%。水力資源豐富,目前有3個水電站,12個火力發電站,1個太陽能電站。
經濟
馬里為農牧業國家,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35%。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3%、占就業人口的82%,特別是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是第二大出口產業,2002年,畜牧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8%左右。馬里的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紡織、卷煙、建筑材料、機修和制藥等。1988年馬里開始實施“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和“國有企業改革計劃”。1992年后,逐年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訂實施結構調整計劃協議,馬里在協議規定的期限內可獲得一定的援助。1995~1997年,馬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均在4.5%以上。2.12年,受國內局勢動蕩影響,國民經濟受到重創。2012年,馬里大力發展農業,加強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糧食生產豐收,棉花產量居西非第二位,黃金產量和出口較往年繼續增加。2012年,受國內局勢動蕩影響,國民經濟受到重創。2014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21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66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7.2%。
匯率:1美元=600非洲法郎。

習俗
馬里傳統的禮服叫“布布”。一件“布布”要用布5~6米,無領、寬肩、袖肥,十分涼爽。穿“布布”時,要上配氈帽,下配拖鞋。
馬里婦女很講究發式。一般先將頭發梳成無數條上下一般粗細的小辮子,再把辮子整理成不同的發型。民族、年齡不同,發式各有差異,已婚的婦女往往以布包頭。婦女們還特別注意裝飾,手鐲、項鏈、耳環、鼻環都很講究。最突出的是耳環和鼻環,有的耳環又大又重,不得不用一條細繩掛在頭上,以減輕耳垂之重負。鼻環有兩種:小鼻環套在鼻翼上;大鼻環夾在兩個鼻孔中間。
馬里的黑人婦女把黑色視為一種吉祥、最美的顏色。因此,盡管她們的膚色是黑的,還是要用“地阿比”樹葉將手、足和牙齦染得更黑。小伙子選擇配偶,首先要了解姑娘是否具備染足、畫手、染牙齦的手藝,這是考慮對方是否合適的第一個條件。所以當地的女孩從能自理生活時就向大人學習染技,誰染技高超,誰就會贏得更多人的愛戴和尊敬。
根據當地傳統,男子向女子求婚時要通過媒人向女方3送柯拉果(一種提神和藥用的果子)。若3次上門,禮物均被收下,婚事則告成功。馬里人的婚禮必須舉行2次,一次是民事婚禮(在市、縣長或其代理人主持下,簽訂結婚證書);一次是宗教婚禮(于當天下午2~5時之間,在當地的清真寺內舉行)。
多貢族的葬禮,隆重而又驚險。在親屬友鄰吊唁、藝人舞蹈一番之后,登高能手攀上山頂,然后用繩子吊上死者尸骨,安放于山洞之中,既不土埋,也不火葬。

斐巴摩納是馬里最熱的地方,最高氣溫白天可達50℃。為了給在滾滾熱浪中長途跋涉的旅客提供一個涼爽的安身之處,當地居民開設一種“井中旅店”。他們在高坡上打3米多深的干井,然后井底四周挖出一高2米、面積40平方米左右的空洞,用小梯子上下。在空洞中安置20~30人的鋪位,這種旅店的溫度只有13℃~14℃。餐廳和生活服務設施設在井里。這對在熱浪包圍中的游人來說,算得上是“清涼勝地”了。
葫蘆舞是馬里農村最常見的舞蹈之一,多表現五谷豐登的喜慶場景。
交通運輸
馬里系內陸國家,國內運輸主要靠公路。進出口物資需經鄰國港口轉運。兩條國際公路經巴馬科通往科納克里和阿比讓,公路總長分別為1110千米和1115千米。僅有一條連接庫利科羅、巴馬科和達喀爾的國際窄軌鐵路,近年來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 總長1287千米,客運量84.59萬人次,貨運量46.09萬噸。
公路 總長18709千米,其中瀝青路面3997千米;各類機動車12萬輛,貨車1.3萬輛。
水運 內河航線總長12700千米;客運量5.5萬人次,貨運量5萬噸。
空運 2003年4月,馬里塔斯航空公司倒閉。2005年2月,馬里政府和加拿大發展經濟和促進工業基金會合資成立馬里航空公司,以經營國內航線為主。
教育
馬里沿用法國教育體制。由基礎、中等和職業技術以及高等三部分組成。2012年,教育經費占國家預算的18.2%,適齡兒童入學率為75.5%,文盲占全國人口的68.9%。
歷史年表
4~11世紀
索寧克人在尼日爾河和塞內加爾河之間建立加納帝國
12~16世紀
曼丁哥人在尼日爾河中上游建立馬里王國
1591年
艾哈邁德·曼蘇爾率領摩洛哥軍隊入侵,此后尼日爾河谷地分成3個區
19世紀中葉
淪為法國殖民地
1958年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59年4月
與塞內加爾結成聯邦
1960年9月22日
獨立,莫迪博·凱塔任總統。后政權幾經更迭,先后于1979年和1992年成立第二、第三共和國1968年11月
穆薩·特拉奧雷政變上臺
1991年3月
阿馬杜·圖馬尼·杜爾發動政變,建立軍人過渡政權
1992年4月
舉行全國大選,非洲團結正義黨候選人阿爾法·烏馬爾·科納雷當選總統,6月宣誓就職,成立第三共和國
2002年5月
前軍政權領導人杜爾作為獨立候選人當選總統
主要城市
巴馬科
巴馬科是馬里的首都,人口199.5萬(2013年),是馬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市內有機車修理、紡織、發電、食品、煙草等眾多工業企業。市中心的商業區,有現代化的商店,也有非洲傳統的市場。巴馬科的木雕、象牙雕及金銀飾物等工藝品十分精美,馳名西非。巴馬科風景秀麗,依山傍水,北面是庫盧巴山陡壁懸崖,南部是河水清澈、碧波粼粼、輕舟來往如梭的尼日爾河。
莫普提
莫普提是馬里第二大商業中心,人口7.4萬。地處馬西納三角洲中部,四面環水、滿城綠蔭,遍布湖泊和河網,是名副其實的熱帶草原水鄉,故有“馬里的威尼斯”之稱。每年由這里加工和轉運的熏魚和干魚遠銷斐濟鄰國以及歐洲市場,又稱之“干魚之城”。市內設有機場,河運、公路交通方便,是水、陸、空交通要地。
旅游
馬里主要旅游城市有首都巴馬科、古城通布圖和水城莫普提,最佳旅游季節為11月至次年1月。馬里是西非的文明古國,通布圖是最重要的古都,這里可看到19世紀歐洲探險家的住宅。位于中部的塞古是第二大城市,也是農副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莫普提市東邊班迪亞加提—桑加山區,有多貢“小人國”的遺址。其不遠便是多貢族的故鄉。多貢族的習俗和傳統生活方式保留至今,他們居住的房屋多建在巖石峭壁上,尖頂泥屋,層層疊疊,別具一格,政府近年來不斷撥款,修路打井,建造旅店,使這里日漸成為馬里的旅游勝地。此外,人們還可到“尼日爾河谷的寶石”——杰內參觀美麗的清真寺,到加奧參觀阿斯·穆罕默德一世的陵墓,到庫利科羅參觀“杧果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