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主編
- 1717字
- 2019-12-12 18:04:24
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
地理位置
幾內亞比紹位于非洲西部,包括比熱戈斯群島等60多個離岸島嶼。大陸部分北接塞內加爾,東、南鄰幾內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300千米。
地形特征
幾內亞比紹的地形除東南角多丘陵外,其他地區為海拔100米以下的沿海低地,但被許多海灣所分割。內部陸地主要為平原,在靠近幾內亞邊境地帶為高地。沿海低地主要為廣闊的紅樹林沼澤地帶,可種植水稻和甘蔗等熱帶作物。內陸平原主要指西北部地區,在熱巴河與塞內加爾邊界之間。東部靠近幾內亞的高地包括幾內亞福塔賈隆高原的外沿山脊、中部的巴法塔高原和東北部的加布高原。
氣候
幾內亞比紹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5℃,最高溫度31℃。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沿海多于內陸;5~11月為雨季,其余為旱季。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尚未開發。主要礦藏有鋁礬土,蘊藏量2億噸;磷酸鹽,儲量約8000萬噸。沿海有石油。森林覆蓋率約為56%,森林里有極富經濟價值的硬木樹種。漁業資源豐富。
經濟


幾內亞比紹為農業國,2011年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6.4%,農業人口約占全國勞動力的85%。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木薯、豆類、馬鈴薯、甘薯等。工業基礎薄弱,以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業為主。2011年,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從事工業的人口只占勞動人口的1%。幾內亞比紹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近幾年來,政府采取了優先發展農業、調整工業和基建項目、改革商業體制、整頓國有企業、鼓勵私人投資等措施。1987年4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下,開始執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但1998年開始的內戰使幾內亞比紹經濟倒退約10年。1999年,經濟呈恢復性增長。2005年以來,政府制定并實施減貧戰略,積極發展農業,推行以水稻、腰果為主的多樣化種植戰略。2009年,政府改革財政稅收政策,加強公共行政管理,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在2010年12月達到“重債窮國倡議”完成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先后宣布免除其90%以上的債務。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幾比糧油價格大幅上漲。2011年,政府實施第二個減貧戰略,腰果出口和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全年經濟形勢好于預期。2012年4月12日軍事政變對國民經濟造成沖擊,當地供應短缺、物價上漲,腰果收成和貿易受到影響。2015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0.4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96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5%。
匯率:1美元=592非洲法郎。
交通運輸
無鐵路,運輸以公路和水運為主,內河和近海航運占有重要地位。
公路總長4400多千米,其中二級、三級公路(瀝青路面)約550千米。
水運內河和近海航運通航里程達1800多千米;主要港口比紹港,年吞吐量約50萬噸。
空運首都附近有奧斯瓦爾多·維埃拉國際機場,可供中小型飛機起降。擁有中型客機2架,每周有定期航班往返塞內加爾、佛得角和葡萄牙。
歷史年表
1446年
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博拉馬島
17~18世紀
為葡萄牙販奴的重要地區,歸葡屬佛得角統治
1879年
正式淪為葡萄牙殖民地
1963年
在幾內亞佛得角獨立黨領導下打響了武裝斗爭第一槍
1973年9月24日
在幾內亞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簡稱幾佛獨立黨)領導下,幾內亞比紹共和國在解放區宣告成立并頒布憲法。翌年9月,葡予以承認,并于10月撤出全部占領軍
1991年5月
幾內亞比紹人民議會特別會議通過了建立多黨制的法律
2003年9月14日
塞亞布拉發動政變,成立恢復憲法和民主秩序軍事委員會
2007年4月17日
馬蒂紐·達法·卡比組成幾佛獨立黨、社會革新黨、團結社會民主黨等多黨聯合政府
2008年11月
舉行議會選舉,幾佛獨立黨獲勝,幾佛獨立黨主席卡洛斯·戈梅斯出任總理
2009年3月初
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瓦伊和維埃拉總統先后遇刺身亡。7月,幾佛獨立黨候選人薩尼亞當選總統
教育
幾內亞比紹獨立以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教育經費約占國家財政預算的13.2%。但近年來由于政府財政極為困難,長期拖欠教師薪金,以致教師罷工此起彼伏,使得教育部門受到嚴重打擊,小學生失學率達55%,中學生失學業率達94%。成人的文盲率為55.2%。全國主要有小、中學和技術、職業培訓學校,僅有一所公立大學和一所私立大學。每年向國外派出一定數量的留學生。
主要城市
比紹
比紹是幾內亞比紹的首都,人口43.1萬,是西非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幾內亞比紹對外貿易中心。城市位于熱巴河河口的比紹島上,有堤聯結大陸。市內有榨油、碾米、鋸木等小型企業。比紹港是全國最大的駁運港和漁港,是聯系五大洲海運的重要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