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與齊桓公
管仲年輕的時候和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叔牙知道他是個賢才。管仲很窮,經常拿鮑叔牙的錢來花,但鮑叔牙對他一直很好,沒有怪罪他。
齊國發生內亂,國君齊襄公被殺。他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二人同時流亡在外,得知襄公去世的消息后,都準備回國繼承君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他害怕公子小白提前回國,這樣公子糾就不能當上國君了。于是管仲帶領手下人半路伏擊公子小白。公子小白中了管仲的埋伏,知道大事不妙,一面組織抵抗,一面想辦法逃走。管仲在混亂之中發現公子小白想逃走,趕緊拉弓搭箭,瞄準公子小白便射,只見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下。管仲以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放心地回去了。
誰知道那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衣帶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趕緊咬破舌尖,將血吐出,裝成被射死的樣子。管仲離開后,他趕緊加快速度趕回齊國,搶先即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馬上下令殺死公子糾,并將管仲捉拿歸案,押回齊國準備處死。齊桓公的老師鮑叔牙深知管仲是治國奇才,殺之可惜。于是在齊桓公面前懇請免管仲一死。齊桓公大怒:“你忘了當初管仲射我那箭了?要是那箭再準一點,今天站在這里的人就不是我了!我和管仲有深仇大恨,非要扒了他的皮不可!”鮑叔牙再三強調管仲當時是各為其主,并不是和齊桓公有什么私仇,為人君者器量不應該如此狹窄。況且管仲是治國的奇才,除非不想稱霸,否則一定得重用管仲。如果管仲以必死之身而被赦免,必然會對齊桓公感恩戴德,拼死為齊國霸業效力的。
齊桓公不愧一代人杰,氣消了后經過仔細考慮,決定不殺管仲,反而要拜管仲為相國,讓其掌握齊國行政大權,協助自己治理齊國。
管仲本來以為自己已經死到臨頭,誰知道不但不會被處死,反而被提拔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他對齊桓公的不殺之恩感激不盡,又萬分欽佩齊桓公的器量。于是,管仲一上任就改革齊國的朝政,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后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的政策。先在國內發展經濟,齊國靠海,管仲在齊國大力發展煮鹽業,很快就讓齊國富了起來。另外管仲還規定可以用兵器和盔甲贖罪,為國家發展軍備開辟了道路。還開了當時諸侯大國有三軍的先例,而且不準人民遷移,以保證軍隊兵員的來源。此外,由于同一部隊的士兵都是來自一個地方,可以說大家都認識,這樣在戰斗中可以互相幫助,提高部隊的戰斗力和士氣。就這樣,管仲為齊國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
雖然齊國國力強大了,但齊桓公并沒有急于攻打他國,而是等待時機,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名義上以周天子為共主,在道義上占了主動。另外,針對中原各諸侯國害怕少數民族入侵的心理,齊國聯合了許多中原諸侯國,北征山戎,南攻楚國。在此過程中,齊國作為盟主,取得了霸主的地位。一時間,天下唯齊國獨尊。齊國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齊桓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自己也很清楚,他能取得這種成就和管仲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有生之年都非常尊敬管仲,稱管仲為“仲父”,就是僅次于父親的意思。
管仲當了40余年齊國的相國,齊國在他為相期間發展成為當時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管仲不光自己能治國,他還舉薦了許多賢才,例如寧戚、隰朋、賓須無等。這三人和管仲還有鮑叔牙合稱為“齊國五杰”。齊桓公就是在這些賢才的幫助下,花了20多年的時間,勵精圖治,最終成就霸業的。其中管仲無疑是功勞最大的一個。
管仲死后,齊桓公沒有聽取管仲臨死時的警告,任命小人執政,最終引起內亂,他的兒子們紛紛爭位,以至于齊桓公死后,遺體都沒人去管。國內為爭位奪權爆發戰爭,最后戰亂被宋國平定,齊國雖然仍然保持著大國的地位,但國力已經完全衰落,就此退出了爭霸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