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稱霸”
宋桓公時期,齊桓公開始稱霸。宋桓公病重的時候,太子認為公子目夷比自己強,于是請求父親立他為國君。宋桓公認為太子很講仁義,就沒有聽他的。宋桓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宋襄公。宋襄公一即位就任命公子目夷為相國,兩人齊心協力將宋國治理得很好。
齊桓公生前很看重宋襄公,他有很多兒子,幾乎每個兒子都有當國君的野心。他立公子昭為太子,但公子昭恰恰是公子里面勢力最弱小的一個。所以齊桓公就囑咐宋襄公日后要多多照顧公子昭。
齊桓公一死,他的兒子們就開始爭位了。公子昭爭不過他們,為了保命只好逃往宋國。宋襄公見公子昭來找他哭訴,也很氣憤。于是他邀請了幾個小國諸侯一起出兵護送公子昭回國。當時篡位成功的是公子無詭,但他不得人心,齊國人聽說宋國派兵護送太子回國,就發動政變把公子無詭殺掉了。宋襄公把太子送回國后,覺得再沒有什么事,就帶兵回去了。公子昭還沒來得及高興,另外4個公子就發兵把他趕跑了。公子昭沒有辦法,只好再次逃往宋國。宋襄公再次率兵回來和四公子作戰,不久打敗了他們,立公子昭為新國君,就是齊孝公。
宋襄公平定了齊國的內亂,自認為立了大功。畢竟齊國曾經是霸主,而宋國幫助齊國解決了那么大的問題,自然也有資格繼任霸主之位了。可宋襄公沒有想到宋國畢竟是個小國,而誰當霸主是由實力決定的,并不是功勞。他想會集諸侯召開大會,和諸侯結盟,自己憑借盟主的身份登上霸主的寶座。但是宋國是個小國,沒有那么大的號召力,派人送請柬去,很多國家都推三阻四,最后只有幾個小國家同意前往。

這種情況讓宋襄公覺得很頭疼,在只有幾個小國參加的大會上自稱霸主,豈不讓天下諸侯笑掉大牙?他想了個餿主意,既然那些國家不給自己面子,那總會給大國面子吧。當時最大的國家就是楚國了,他想借楚國的聲望來開辦大會。楚國自從和齊桓公結盟后就很少踏足中原,這次收到宋襄公的邀請,高興壞了,急忙同意在本國召開諸侯大會。公子目夷目光比宋襄公看得長遠得多,他對宋襄公說:“小國去爭盟主,這是禍患啊!”但昏了頭的宋襄公執意不聽,最后還是去了。果然不出公子目夷所料,在大會上宋襄公和楚王搶著當盟主,諸侯們顯然支持楚王,宋襄公氣得說不出話來。會議結束后,宋襄公被楚王扣留下來,當了俘虜。楚國以宋襄公為人質,帶著他討伐宋國。宋國軍民在公子目夷的率領下拼死抵抗,居然沒讓楚國人占到半點便宜。楚王也沒打算滅掉宋國,干脆做個順水人情,把宋襄公放了。
全國上下都為宋襄公的歸來而感到高興,認為雖然吃了虧,至少國家和國君保住了,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了。可公子目夷不這樣認為,他說:“禍事還沒完呢,倒霉的還在后面。”但他的話沒有引起別人重視。
當初宋襄公被俘時,鄭國幸災樂禍,讓宋襄公很不高興,不久他就發動了對鄭國的戰爭。公子目夷說:“我說的禍事就在這里啊。”鄭國是楚國的被保護國,楚國也不來救鄭國,而是率領大軍直接進攻宋國。宋襄公只好退兵,決定和楚國大戰一場。公子目夷說:“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不能打。(宋國是商朝的后裔。)”不久宋襄公和楚王在泓這個地方交戰。當時楚軍正在亂糟糟地渡河,公子目夷說:“現在是進攻的好機會啊,趁敵人渡河的時候發動進攻,一定能取勝!”宋襄公說:“趁敵人渡河發動進攻是不仁義的行為,等敵人擺好陣勢再堂堂正正地和敵人打一仗。”楚軍好不容易渡過黃河,正在排列陣勢。公子目夷又建議發起進攻,但宋襄公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楚軍很快排列好陣勢,殺氣騰騰地向宋軍發起了進攻。宋軍根本不是楚軍的對手,被殺得大敗。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幸好宋襄公平時愛護士卒,大家都拼死作戰,好不容易才把他救出來。但這一仗讓宋軍死傷慘重,全國上下一片抱怨聲。宋襄公還嘴硬,說:“君子不應該乘人之危,不應該在敵人還沒有排列好陣勢的時候發動進攻。”公子目夷生氣地說:“打仗就是為了贏,講什么仁義道德!如果像國君那樣說的話,不如投降算了,還打個什么勁兒!”
宋襄公傷得很重,一直沒有治好,一年后就死了。他不但沒有稱霸成功,反而落下一個大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