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維規律的提出者維柯
維柯(1668年~1744年),意大利歷史學家、法學家、語言學家、社會學家、美學家。維柯既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又是一個卓越的自由思想者。
維柯1668年6月23日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那不勒斯,并且終生生活在那里。父親是書商,生活很窮困。維柯7歲時,不幸從樓頂摔到樓底,頭蓋骨折斷,影響了一生的身體狀況,精神也深受影響。幼年時受過天主教會的小學教育,大部分時間靠努力自學。維柯曾當過私塾教師,上過羅馬公學。他的專長是法學。維柯從小就喜歡研究羅馬法和拉丁文學。

1686年到1695年,他擔任了貴族羅卡侯爵的子女的家庭教師。侯爵家里豐富的藏書使其在學術上有很大進展。維柯在結束家庭教師生活以后,又去旁聽了那不勒斯大學課程。1699年任那不勒斯大學的修辭學教授。1735年他得西班牙皇帝查理三世的恩惠,被任為那不勒斯城邦王室的歷史編纂。1744年1月23日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新科學》(1725年),全名是《關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學的一些原則》,據說由于自費出版這本書,為了支付印刷費,他連僅有的一只戒指都賣掉了。維柯一生一直處在貧困之中。老年家境不順,他的一個愛女多病,兒子又是一個放浪之人。正如其自己所說:“噩運會在我死后還繼續追捕我。”
維柯是西方認真研究社會科學的第一人,所以把他的研究對象叫作“新科學”。
《新科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如何從野蠻的動物狀態逐漸發展成為過著社會生活的文明人。全書分5卷:(1)原則的奠定,(2)詩性的智慧,(3)發現真正的荷馬,(4)世界各民族所經歷的歷史過程,(5)各民族復興時人類各種典章制度的復現,附全書結論。維柯的基本出發點是共同人性論。他認為各民族在起源和處境方面盡管各不相同,在社會發展上卻都必須表現出某些基本一致性或規律。《新科學》所探求的正是這些規律。維柯是理解了并告訴我們什么是人類文化的第一人。他不自覺地確立了文化觀念。
原則的奠定
維柯接受了古埃及人對于歷史三個時期的劃分,即神的時代、英雄的時代和人的時代。最初是神的時代,神和人在地球上雜居在一起。那時,人還是一些兇猛殘酷的野獸,不會說話和思考,都憑著本能過活,到處尋找食物和性交伴侶,沒有婚姻制度,也沒有宗教或任何社會制度。人的體格特別發達,所以叫作“巨人”。
據說有一個時期全世界都發生過大洪水,如希伯來人的《圣經》(《創世記》)和中國人的《書經》(《禹貢》)所說的;在世界洪水消退以后,地球上積蓄的水蒸氣有時造成雷鳴電閃,巨人們在深山野林里初次碰上雷電,不勝驚懼,以為天上有像人一樣發怒咆哮的神,借雷電來向人發出警告。于是就興起憑天象去預測吉兇的占卜術,于是有了信仰天神(最初是雷神)和天意或天命的宗教和掌占卜天意的司祭或巫師。這信仰天神的宗教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個起源。然后男女感到面對著神公開雜交的羞恥,男的就帶女的住到巖洞里或山寨里,逐漸有了婚姻制和婚姻典禮及家庭制。正式婚姻典禮便是人類社會的第二個起源。
在原始時代,人死后和動物一樣,并不收尸埋葬,任其拋在地面風吹雨打而腐爛,造成環境的污濁;后來感到對不起死者,于是興起了埋葬死者的典禮,于是有了靈魂不朽的觀念。這便是人類社會的第三個起源。這種神的時代也有朝代。古希臘羅馬都有十二天神,維柯認為他們代表著社會發展的十二個階段,例如谷神標志著農業時代,海神標志著航海事業的開始。古代各種神話大半都是圍繞著諸天神而流傳下來的,形成了后來文藝的土壤。原始人起初和動物一樣是啞口的,只有些姿勢和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意愿,例如用三莖草來表示三年。在發現神而恐懼的時候,人就張開口,起初的字音是諧聲的、驚嘆的、單音的。這就是“象形的語言”或“神的語言”。
英雄的時代在神的時代后期便已開始。“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雷神”,“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海格立斯,天神的兒子”。海格立斯便是原始民族中英雄主義的起源。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力士,人類社會一切征服自然的技能都源于他,古希臘在荷馬時代便已轉到英雄時代。荷馬是一個英雄型詩人。

波塞冬屬于神的時代,他的神態仿佛是在引領從事航海事業的人們破浪前進。
荷馬所歌頌的是兩種英雄,一種是《伊利昂紀》中的阿喀琉斯,代表希臘英雄時代所奉為理想的勇士,另一種是《奧德修紀》中的奧德修斯,代表希臘英雄時代晚期所奉為理想的謀士。當時全民族都是詩人,荷馬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荷馬史詩》并不是某一個詩人或某一時代的產品,而是全體希臘人在長時期中的集體創作。英雄時代的語言也叫作英雄的語言。由于抽象思維不發達,詞匯中很少有抽象表示概念的字,絕大部分是以物擬人,有具體形象屬于隱語的字。表達方式也不是說而是唱。例如他們不說“我發怒”而是唱“我的熱血在沸騰”,不說“地干旱”,而是唱“地渴了”。政體是由貴族(即英雄)統治,他們的意志和暴力就是法律。這時社會已分成家長或宗法主和平民兩個階級。平民起初處在“被保護者”或家奴的地位,不能分享占卜、正式婚姻和政治的權利。他們因此日益不滿,起來斗爭,終于戰勝貴族而享有主權,平民的民主政體便代替了貴族的專制政體。維柯用羅馬史和羅馬法典的具體事例來證明貴族與平民的斗爭總是以平民的勝利而結束,于是就進入了人的時代和文明社會。
形象思維
在《新科學》中,由于維柯把語言、神話、古史和社會典章制度、政治和經濟,都看成“詩的智慧”的產品,所以全書各卷都涉及文藝和美學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維柯對于人類心理功能由形象思維逐漸發展到抽象思維,即由詩的時代發展到哲學的時代的看法,他把原始民族叫作“人類的兒童”,他說:“人最初只有感受而無知覺,接著用一種受驚不安的心靈去知覺,最后才用清晰的理智去思索。”
“哲學把心靈從感官拖出來,而詩的功能卻把整個心靈沉浸在感官里;哲學飛升到普遍性,而詩卻必須深深地沉沒到個別具體事物里去。”原始民族只會形象思維而不會抽象思維,所以原始文化,包括宗教、神話、歷史乃至各種典章文物和語言文字無一不是形象思維的產品,因而都帶有詩的性質。
關于形象思維,維柯發現了兩條基本規律,頭一條就是以己度物的隱喻:“由于人心的不明確性,每逢它落到無知里,人就把他自己看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這就是憑自己的切身經驗來衡量自己所不知的外物。例如,不知磁石吸鐵而說磁石愛鐵,就是憑人與人相吸引、相親近是由于愛這種切身經驗得來的。
維柯就用這個原則來說明語言的起源:“在一切語言里,大部分涉及無生命事物的表現方式都是從人體及其各部分以及人的感覺和情欲方面借來的隱喻,例如用‘首’指‘頂’或‘初’,用‘眼’指放陽光進來的‘窗孔’,用‘心’指‘中央’之類。天或海‘微笑’,風‘吹’,波浪‘輕聲細語’,受重壓的物體‘呻吟’。在這些例子里人把自己變成整個世界了。”不難看出,這是后來德國美學家們的“移情說”的萌芽,和中國詩論中的“比”“興”也可互相印證。在談到形象思維和語言的關系時,維柯特別列舉中國文字為象形文字的突出的例證,因為埃及的象形文字已成了歷史遺跡,只有中國的象形文字至今還在運用。

書法是象形文字漢字的重要體現形式。
形象思維的第二條規律便是用具體人物形象來代表同類人物特性的類概念,亦即典型人物性格。“原始人仿佛是些人類的兒童,由于還不會形成關于事物的通過理解的類概念,就有一種自然的需要,要創造出詩的人物性格,這就是形成想象性的類概念或普遍性,把它作為一種范型或理想的肖像,以后遇到和它相似的一切個別人物,就把它們統攝到這個想象的類概念里去。”維柯舉的例子有兒童把一切年長的男人都叫“爸”,一切年長的女人都叫“媽”。埃及人把發明家都叫赫爾墨斯,希臘把一切勇士都叫阿喀琉斯,把一切謀士都叫奧德修斯(這正如中國人把一切巧匠都叫作魯班,一切神醫都叫作華佗,把一切富于智謀的人都叫作諸葛孔明一樣)。
維柯本人也是一個詩人,《新科學》是探討人類社會文化起源和發展的一種大膽的嘗試。維柯不但開創了社會科學,也開創了和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的近代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乃至文藝心理學。
克羅齊的《美學,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就是繼承維柯思想而加以發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