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學科的正式創立
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1714年~1762年),德國哲學家、美學家,被稱為“美學之父”。主要著作有《關于詩的哲學沉思錄》、《美學》、《形而上學》等。
鮑姆加登1714年6月17日出生于柏林。他的父親是當時衛戍部隊的布道牧師,他是7個孩子中的第五個,其兄是神學家。其父生活淡泊,操守嚴謹,學識淵博,勤于職守,在任上頗受尊敬。當他8歲的時候,其父母就先后去世了。父親留給兒子的除了大量的藏書以外,就是清貧和一條嚴格的戒律:在他去世以后,不許他們接受任何形式的獎學金和一切社會救濟(例如資助貧困學生的免費午餐),顯示出一位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的神職人員所能顯示的對職業的最高忠誠。他還囑咐兒子們去哈勒學習神學,哈勒是當時普魯士統治下的德國的神學中心和學術中心。
少年的鮑姆加登通過兄弟們的資助就讀于柏林的中學。“從我開始學習古典人文學科以來,我的進步始終是在我的極為睿智的啟蒙老師,令人敬仰的柏林文科高中的副校長、著名的克里斯特高的激勵下取得的,提起他,我不能不產生最深摯的感激之情,正是從那時起,我幾乎不能一日無詩。”因為當時的學術經典文獻都是拉丁文或者是希臘文,不懂拉丁文就莫談學術。當時的德國的文科中學便是教授拉丁文與希臘文的專門學校。
1727年,作為一名優秀文科畢業生,他遵從父親的遺愿來到了位于東薩勒河畔的名城哈勒,成為著名神學家兼教育家弗蘭克的關門弟子。他先在哈勒德孤兒院苦修三年,然后于1730年考進哈勒大學,繼續學習神學。

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重要象征,偉大的美學家鮑姆加登就出生于柏林。
鮑姆加登在1735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關于詩的若干前提的哲學沉思錄》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學學科的建議。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永不完全拋棄詩,我對詩是估價甚高的,不僅為了純粹的欣賞,還因為它有用。”這本書是獻給資助自己完成學業的長兄納塔奈勒的。至1750年他特地從希臘文中找出了“Aesthetica”來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至此,美學作為西方一門近代人文科學誕生。當然,鮑姆加登的意義不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議,他為美學學科的建立付出了畢生精力。
獲得博士學位的他留校任教。1739年,25歲的他被任命為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的大學教授,鮑姆加登應聘法蘭克福大學的教授是用拉丁文的駢體來宣講的,讓時人驚羨不已。可見其對拉丁文的精通。而且他的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出版的。由于他在哈勒的授課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學生們紛紛上書挽留,他只得延遲到1740年才去上任。
1742年他開始在大學里講授“美學”這門新課,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學》第一卷和第二卷。在《美學》中他實現了學位論文中的建議,駁斥了十種反對設立美學學科的意見,初步規定了這門學科的對象、內容和任務,確定了它在哲學科學中的地位,使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750年常被看作美學成為正式學科的年代,鮑姆加登也由此獲得了“美學之父”的稱號。正如克羅齊所說:“這是巨人的步伐,是的,是鮑姆加登取得了這門新科學之父——不是義父而是親父——稱號。”
《美學》第一卷剛出版,1751年,37歲的鮑姆加登由于健康狀況惡化,不得不臥床休養。在幾乎喪失工作能力的情況下,他堅持在1758年出版了《美學》第二卷。這本書沒有按照構想寫完,1762年5月26日,他懷著未竟的愿望和深深的遺憾,在久病11年之后與世長辭,年僅48歲。
他以悲愴而崇高的話來結束其《美學》第二卷的短序:“親愛的讀者,如果你是強者,你會注意我、認識我,最后會愛我,你從我和他人那里懂得命運。病魔來回折磨我足有8個年頭,看來無法醫治。必須及早地習慣于很好思維。如今,我要做些什么,的確,我不知道作為一個男人是否這樣做。”他的一生儼然像圣徒一樣。
美學學科的創立

美學的英語是aesthetics或esthetics;德文是asthetik;拉丁文是“aesthetica”,這個詞原來不存在,是鮑姆加登為了與原來的拉丁詞sensus(英文的sense,感覺的)相區別而從希臘文創造的,直譯就是“感性學”。因為感性可以分為外在的和內在的,前者作為一種自我感知產生于“我”的身體而與所有的感官相關,后者則僅僅產生于“我”的心靈,故而“感性學”這個詞包含兩層意思。它包含的第二層意思:它來自心靈;它是內在的;它是不明確的。鮑姆加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它不是經驗的感覺或知覺,而是對這種經驗的感覺的超越。美學就是感性認識和感性表現的科學(作為認識能力下的邏輯學、認識論之下的理論、美的思維的藝術、類理性的藝術)。鮑姆加登自己用德文解釋道:Aesthetica是“美的科學”。漢語中的美學來自日本,日本人用漢名“美學”對譯德文asthetik,并在1907年以前傳入中國。
鮑姆加登指出,美學為(美的藝術的理論,低級知識的理論,用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類比推理的藝術)研究感性知識的科學。他要到人的主觀認識中尋找美的根源。這預示了近代西方美學的新方向。鮑姆加登把萊布尼茨-沃爾夫派的命題“美是感官認識到的完善”修定為“美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鮑姆加登“是最先克服了‘感覺論’和‘唯理論’之間的對立,并對‘理性’和‘感受性’做出新的富有成效的綜合的思想家之一”。
鮑姆加登認為:“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丑。”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作為感性認識的美學,目的是達到感性認識的完善。而完善這一概念,是鮑姆加登從沃爾夫那里繼承而來,在鮑姆加登這里,完善既有理性認識的內容,又有感性認識的內容。意味著整體對部分的邏輯關系即多樣性的統一的“完善”是美的最高的理性尺度,“美學的目的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
要達到感性認識的完善,須有三個條件:思想內容的和諧、次序和安排的一致和表達的完美。他的感性認識包括情感、直覺、想象、記憶。藝術作品中的內容的真實、鮮明、豐富、可信、生動,是一件“美”的藝術作品的最重要標準。

這是一幅具有抒情風格的作品,畫面中心的羅馬姑娘長得嫵媚動人,正對著花瓶中的花輕彈曼陀鈴低聲吟唱。畫中的她并沒有看桌子上的樂譜,而是半側過頭來望著觀眾,目光柔和親切,可以使人感覺到她那顆純潔質樸的心。相對于傳統的美神維納斯而言,這個形象能夠給人們更直接、更真實的美的享受。
鮑姆加登提出審美的真實性。鮑姆加登認為科學和藝術都追求真,但兩者追求真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詩人理解道德的真理,和哲學家所用的方式不同;一個牧人看日月蝕,也和天文學家所用的眼光不同。”科學的求真要求用完善的理性,通過個別事物具體的、生動的、表象的舍棄,抽象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一般概念;而審美的求真則正好和前者相反,它是運用“低級的感性認識”,盡量把握事物的完善,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地少讓質料的完善蒙受損失,并在為了達到有趣味的表現而加以琢磨的過程中,盡可能少地磨掉真所具有的質料的完善。
卡西爾說:“鮑姆加登美學的目的就是要給心靈的低級能力以合法地位,而不是要壓制和消滅它們。”鮑姆加登認為審美經驗中同樣包含著普遍的真理性,即“審美的真”。這種真實,不是通過理性的邏輯思維所能達到的,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感覺形成的。
美學家不直接追求需要用理智才能把握的真,而是在對具體的感性形象的體驗中領悟這種普遍性。認為并非所有的假在審美領域內也是假的。假(丑)的事物如果符合“感性認識的真完善”,就是真(美)的,而真(美)的事物如果不符合這一標準,就是假(丑)的。真或假在這里似乎與事物本身的性質無關,而只關系到感性認知的方式。甚至有些假例如文藝作品中的虛構,在審美領域里可能比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更真、更美。他認為能激起最強烈的情感的就是最有詩意的。
正如吉爾伯特在《美學史》中所說,鮑姆加登把各種尚未展開的認識匯集起來,精心擬定了一種體系;這種體系能夠從理性上證明不完全的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的種種“蹩見”,而且,它還能夠為一百年之后它的至高點——即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指出方向。鮑姆加登的這種體系,不僅僅為后來研究美的理性構成奠定了基礎。可以這樣說(事實上,人們已不止一次地這樣說過),德國美學為德國民族文學的繁榮時代——德國詩歌和戲劇的偉大時代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