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紀美學與中國中古美學
基督教美學的創立者
——奧古斯丁
奧里留·奧古斯?。?54年~430年),公元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鎮(現位于阿爾及利亞)。這座盛產橄欖油的小城位于離突尼斯不遠的高地平原上,這里在三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成為羅馬帝國的領地。
他的母親莫尼加則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被后世尊為基督徒婦女的典范。他不喜歡非母語的希臘語,但是對拉丁文卻情有獨鐘,廣泛閱讀拉丁文文學,尤為推崇拉丁詩人維吉爾。
作為迦太基城一名16歲的少年學生,圣奧古斯丁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羅馬酒色之徒。奧古斯丁年輕時生活放蕩,是一個吃喝嫖賭、放蕩不羈之青年。他后來在著名的《懺悔錄》中說到了這段時間的生活。可是,在接下來的一些年頭里,因為母親的教導,他深感負疚,從而娶了一個小妾,并與她廝守了15年多的時間,對她很忠心。19歲在修辭學校讀書時成為摩尼教追隨者。一度醉心于柏拉圖主義和懷疑派的著作。

對基督徒們來說,奧古斯丁是最偉大的教父,他的神學著作強化了許多基督教義。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詳細地記載了這一經歷:在我家葡萄園的附近有一株梨樹,樹上結的果實,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們這一批年輕壞蛋習慣在街上游戲,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們把樹上的果子都搖下來,帶著走了。我們帶走了大批贓物,不是為了大嚼。雖則我們也嘗了幾只,但我們所以如此做,是因為這勾當是不許可的。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東西,不過為了欣賞偷竊與罪惡。那一年的浪蕩生活在奧古斯丁的心靈上刻下很深的印痕,當他后來回憶起這一段少年時的歲月,還痛悔不已:“唉!真是離奇的生活,死亡的深淵!竟能只為犯法而犯法!”
后來,奧古斯丁想獻身教會,放棄婚姻情欲。公元386年的一天,他在米蘭的一座花園里,臉上帶著難掩的憂傷和痛苦,默默地走到一棵無花果樹下,躺了下來。他一邊流著淚,一邊喃喃自語:“主??!你的發怒到何時為止?請你不要記著我過去的罪惡。”過了會兒,他呼喊起來:“還要多少時候?還要多少時候?明天嗎?又是明天!為何不是現在?為何不是此時此刻結束我的罪惡?”這個人就是年輕的奧古斯丁。他的哭聲,在空曠的花園里回蕩。他的朋友,就坐在不遠的長椅上,默默地注視著。忽然,從鄰近一間屋子里傳來一個孩子的聲音,反復唱著:“拿起來,讀吧!拿起來,讀吧!”頓時,他的臉上呈現一種異常興奮的表情,他在回想少年時是否曾經唱過這樣的兒歌,腦子里卻空空如也。他抑制住眼淚的奔涌,站起來,沖到剛才坐的椅子邊,拿起椅子上的《圣經》,抓到手中,翻開,默默讀著最先看到的一章,他感到這段話擊中要害,“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中心,驅散了陰霾籠罩的疑云”。他成為一名基督徒?;▓@里的這一天,影響了他的整個一生;而他的一生,影響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基督教史。
公元387年復活節,他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后回到北非的家鄉,隱居三年之后被教徒推選為省城希波教會執事,公元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職期間,他以極大的精力從事著述、講經布道、組織修會、反駁異端異教。

他在晚年目睹了汪達爾人的入侵,在希波城淪陷之前,公元430年8月28日,安然逝世。他被后世教會尊為教會博士,被奉為圣徒。奧古斯丁的著作流傳到西方,成為公教會和16世紀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財富。
奧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堪稱神學百科全書?!稇曰阡洝?、《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是代表作,包含不少哲學論述。
奧古斯丁是西方基督教美學的創立者。奧古斯丁的美學是與基督教神學融為一體的?;浇躺駥W是柏拉圖的理念說、普洛丁新柏拉圖主義的“太一”流溢說和基督教教義互相結合的產物。
由于奧古斯丁具有把握各種美學難題的非凡能力和更為獨特的興趣,他建立了希臘教父們所難以企及的、更為完備的基督教美學。
美是有階梯的,
我又看到那么多的光輝降落在
那梯子的梯階上,
仿佛天上所有的星都落了下來。
——(意)但丁《神曲·天堂篇》
為什么美能夠引起我們的快感呢?“除了美,我們能愛什么?什么東西是美?美究竟是什么?什么會吸引我們對愛好的東西依依不舍?這些東西如果沒有美麗動人之處,便決不會吸引我們?!?/p>
奧古斯丁認為:“觀察大地與天空,可以發現快感僅生于美;而美取決于形狀;形狀取決于比例,比例取決于數?!倍罢皇且磺忻赖男问健薄D敲催@些形式都來自哪里呢?奧古斯丁認為,它們來自上帝。
中世紀基督教美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就是以上帝為美的本源。上帝是美本身,是絕對地高于物質美與精神美的,是一切美的本源?!疤熘魇敲郎频?,天主的美善遠遠超越受造之物。美善的天主創造美善的事物……”

皈依基督教后,奧古斯丁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事物何以是美的,而是事物的美是從哪里來的。自己以前《論美和適宜》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從物質世界的內部尋美,只把美歸結為受造物而沒有注意到它的潛在的本源。而事實上美不應該來自萬物外部?!笆悄悖鳎瑒撛炝颂斓?;你是美,因為它們是美麗的;你是善,因為它們是好的;你實在,因為它們存在,但他們的善、美、存在,并不和創造者一樣;相形之下,它們不美,并不善,并不存在。”上帝“至高、至美,至能,無所不能;至仁、至義、至隱,無往而不在;至美、至堅、至定,但又無從執持,不變化而變化一切,無新無故而更新一切”,上帝即“美本身”。
精神美包括道德美和藝術美。上帝是美的原型,它將自身的美在多樣化的物質世界中顯現出來,事物的美只是上帝的一個摹本,一個不完滿的美。“在某些方面,遵守道德規范是心靈美,由于這一點人稱為美的,甚至身材佝僂丑陋的人也往往是美的。”
藝術美是藝術家得心應手制成的尤物,無非是來自那個超越我們靈魂,為我們靈魂所日夜向往的至美。他認為藝術美必須為宗教神學服務,一切大自然的美都是上帝之美的一種象征,因此,贊美這些美,就是贊美創造這些美的上帝。僅僅從一些藝術品獲得快感是不夠的,但這些可感的美可以成為我們認識唯一的美,它是一種象征:對太陽的欣賞與其說是因為它的燦爛陽光,不如說是因為它象征著神的光輝。
比精神美低的是物質美。物質美并非毫無價值,因為它是上帝的創造物,但它畢竟只是上帝的映象,它是短暫的相對的美,就其自身來說,物質美也可能令人感動,但與神性美相比較,便微不足道。物質美本身無好壞可言,關鍵是用于何種目的,像太陽、月亮、海洋、大地、鳥、魚、水、谷物、葡萄、橄欖等等,都在幫助虔誠頌揚信仰的奇跡,它們都是好的;如果它們掩蓋了永恒的美,如果因為這些世俗的快感阻礙了對至高至善的觀照,它們就是有害的。物質美在奧古斯丁眼里只是一種手段,而上帝才是目的。
通過各種感性美的象征性的階梯,我們可以到達神性美的頂峰,與上帝的形式與光輝融合在一起,審美的極境是心靈對上帝的觀照和渴求。這里有兩種道路,一是通過認識外物的形式的本質來領略形式的基礎——“數”,以達到直觀上帝的目的。當理性轉向視覺領域并且觀照天地時,它就會發現,在世界上美是悅目的,在美里形象是悅目的,在形象里量度是悅目的;在量度里數是悅目的。在外物中發現數,心靈就進入超感性的王國。
另一條途徑是回憶。人心容易貪戀物質之美,為外物所蔽不能認識上帝之美,不如返歸內在靈明。回憶可以喚起各種影像,據此探索影像的意義、體驗各種復雜的情感,并反視心靈自身。但上帝不是影像、不是情感、不是心靈,而是“心靈的主宰”,是所有影像、思慮、情感、心靈的來源,一旦認識及此,上帝就惠然降駐于記憶之中。此時心靈“清心寡欲”,“凝神于一”,以期上帝常駐,而心靈也體味到一種無可形容的溫柔,能“超出凡塵”。這兩種途徑,都要求克制本性的欲念,擺脫外物的誘惑,向著上帝拾級而上,從審美走向宗教。
奧古斯丁對丑的分析非常著名,比任何希臘人都更直接地處理了丑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我們世間有丑,那么它也不是一種實在的東西,而只是某種缺陷,與以整一、秩序、和諧、形式為特征的美相反,丑就是這些特征的缺席。萬物既然是上帝所造,都來自上帝,所以沒有丑,丑僅僅是相對的殘缺而已。孤立的狀態、令我們不快的事物,如果被置在整體中考慮,就會給我們以極大的快感。
他認為丑是必需的。因為丑和惡可以成為美和善喪失的警戒,也是美和善存在的確證。這個理論的實質是,它認識到丑的東西是美的東西的一個從屬要素。丑是美的襯托物,然而,整個來說,它又對傳統意義上的或者幾乎是傳統意義上的和諧或對稱的效果有所貢獻。承認有丑并不否定世界的美,即使是丑的事物中,也有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