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孔子提出“盡善盡美”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司馬遷的《史記》為他作有《孔子世家》。司馬遷說:“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按《史記》所記,孔子生年一般為魯襄公二十二年。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圣矣”。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后裔。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是一名以勇力著稱的武士。叔梁紇先娶施氏,連生9個孩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蓋其父以其鄉之尼丘山為紀念,又孔子家中行二,故因之名孔丘,字仲尼。

孔丘父早喪,由其母撫養成人。因孤兒寡母不容于家族,孔子的幼年極為艱辛。他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

孔子兒時,從不做無聊的游戲,常常模仿大人演禮習儀,學習古法。《史記》說:“孔子為兒嬉戲,設俎豆,陳禮容。”即指其事。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figure_0049_0038
▲孔子像

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他精通六藝,曾為官,卻不得志。50歲后周游列國,宣揚其政治理想,卻不得重用。其間廣收學生,相傳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教育上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首開私人講學風氣的先河,故后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圣先師”,歷代帝王更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當時,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孔子不滿當時魯國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愿出仕。孔子自述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孔子帶領門徒學生周游列國十多年,沒有實現其政治抱負,但是,孔子63歲時,依然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晚年“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被稱為“亞圣”的孟子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是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公元前479年,孔子卒,73歲,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孔子的美學思想就是來源于他的整個思想的核心——“仁”。孔子從多方面解釋了“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figure_0050_0039
▲孔子講學圖 清

大約30歲時,孔子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受業門人先后達到3000多,其中杰出者72人。上圖表現了孔子在杏壇講學的情景,圖中孔子端坐講授,弟子們在周圍恭敬地聆聽。

“天下歸仁”是孔子的最高社會理想。孔子認為,如果人人都能克服私欲,實行禮制,則天下就都能達到“仁”的境界。“禮”即“周禮”。“周禮”是西周以來確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規矩、儀節。做一個符合“仁”的原則的人,在視、聽、言、動各個方面都要符合禮的規定。

個人修養方面的仁: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益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認為,能實現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就是實現了仁。具體說就是,莊重就不會受人侮辱,寬厚就得民心,誠信就會受人倚仗,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他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還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致矣。”仁離我們很遠嗎?孔子最稱道的個人品德莫過于“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當生命和仁德不可能兼有時,寧可放棄生命,也要成全仁德。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孔子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有仁德的人,關鍵在于個人是否能夠努力提高修養。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關于仁德修養的要求:要有仁德修養的愿望,又善于從近處著手,從小事做起,就可以達到至仁的目標,因此,孔子稱道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仁”指人與人的關系。“仁者愛人”就是這種關系的體現。所謂“愛人”,在消極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積極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曾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認為自己的學說有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觀念。據曾參的解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謂“忠”,指盡己之力以為人,所謂“恕”,指推己之心以及人。

孔子的美學思想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仁”是孔子美學的基礎和靈魂。

figure_0050_0040
▲《四書》書影

孔子認為:“里仁為美。”以“仁”為鄰,才是美。從“里仁為美”的定義出發,孔子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想:“盡善盡美”。“盡善盡美”是孔子的審美理想。孔子認為美與德、善是一致的,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論語·八佾》云:“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在此所說的“善”是以“仁”為內涵的。《韶》與《武》是兩首古曲。美是形式,善是內容。

《論語》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他認為,《韶》樂盡善盡美,達到了美與善的高度統一。《韶》樂是“美舜自以德禪于堯;又盡善,謂太平也”。《武》樂是“美武王以此功定天下;未盡善,謂未致太平也”。即舜以德禪讓而得天下,并且達到了“太平”,這是儒家理想的太平盛世,所以說是“盡善”,反映在《韶》樂上就達到了美善的高度統一;武王伐紂,以征誅得天下,并且武王沒有達到“太平”,所以《武》樂在“善”的方面比《韶》樂稍遜一籌,未達到“盡善”。

孔子在鑒賞自然美的方面,往往以君子的道德品質來比喻,就是所謂的“君子比德”。

《大戴禮·勸學》記載了一則子貢與孔子贊美水的對話,子貢曰:“君子見大川必觀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與之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卑下,倨勾皆循其理,似義;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淺者流行,深淵不測,似智;弱約危通,似察;受惡不讓,似貞;苞裹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厲;折必以東西,似意。是以見大川必觀焉。”這里“似德”、“似仁”等都是用“君子”的道德品質來相比。自然事物被比擬為“君子”的道德品質,使其人格化。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再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又似:“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里說水的活潑流動類似智者、君子之德類風,松柏傲霜類似人的堅強不屈,都是這種比德的審美觀點。孔子說:“夫玉者,君子比德也。”

“仁”也是孔子評價禮、欣賞樂的一個重要審美標準。孔子講:“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這是說,如果沒有“仁”的內在情感,再清越熱喧的鐘鼓,再溫潤絢麗的玉帛也是無價值的。孔子所謂的理想社會應該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中庸之道”是禮和樂所根據的原則,也是欣賞事物美不美的一個標準。

figure_0051_0041
▲先師手植檜

相傳為孔子手植,多次死而復生,它的枯榮也被認為是孔子之道及孔氏家族興衰的征兆。

figure_0052_0042
▲朱熹像

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孔子所謂中庸,意即適中、適度、中平、中常,核心思想是“無過、不及”。是君子修“仁”的尺度。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孔子的中庸,其“中”強調的是凡事要掌握恰當的分寸,其“庸”強調的是凡事要甘于平淡無奇。朱熹說:“中、庸只是一個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二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是先秦極為重要的概念,其中心義是“和諧”。

“中和之美”構成了孔子的審美準則,“《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而不至于淫,哀而不至于傷,這就達到了“中和”。孔子說哀樂都不可太過。孔子又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孔子的“放”就是禁絕“鄭聲”,理由是“鄭聲淫”。“淫”這里兼有過分和淫靡之義,有“過于花哨”,“靡靡之音”的意味。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就是實質,指事物的本質。文就是文采,華飾。文與質的關系就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孔子主張“文質彬彬”,他既不贊成“質勝文”,也不主張“文勝質。”

孔子提倡禮樂之治。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詩可以鼓舞人的志氣,使人感發興起,這叫“興于詩”。禮儀使人能在社會上站得住,這叫“立于禮”。所謂“成于樂”,“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就是說樂是“詩”、“禮”的統一。孔子的美學核心思想就是要達到美和善的統一。

《論語·陽貨》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泛指一切藝術。孔子對詩的作用的分析,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對一切藝術作用的分析。

根據朱熹等人的注釋,詩,可以興,所謂“興”,即“引譬連類”和“感發志意”的意思。“譬”即“譬喻”,“類”指的是社會的倫理道德原則,其核心是“仁”。就是使人感發興起,即興起、激勵人的意志。

所謂“觀”,是“觀風俗之盛衰”,是“考見得失”,觀察出各國風俗上的和政治上的得失。

“詩可以群”。詩歌可以使感情和諧。孔子主張“群”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所謂“君子群而不黨”。“群居相切磋”,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詩(藝術)的相互交流使群體更趨和諧。

“詩可以怨”是指對上者的不滿,發泄出來寫成諷刺的詩,孔子要求:怨,即“刺上政”,但應該“怨而不怒”,要“止于禮”。

由孔子所起始的儒家思想,對之后的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是任何其他學說所無法比擬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徐州市| 介休市| 乌鲁木齐市| 宁国市| 民勤县| 济阳县| 监利县| 舒城县| 邵阳县| 比如县| 读书| 衡东县| 上林县| 化隆| 文化| 通化市| 永城市| 晴隆县| 麻栗坡县| 澜沧| 顺平县| 精河县| 石阡县| 水富县| 罗田县| 石门县| 辽源市| 东兴市| 双牌县| 三原县| 界首市| 福建省| 石阡县| 海门市| 武山县| 德阳市| 潜山县| 芦山县| 长岭县|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