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買漲不買跌的經濟陷阱

經濟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理性人,只不過,這些理性人在市場運作中往往顯得并不理性。讓我們先來看這樣的一則小故事:

某糧店開張,但顧客并沒有老板所預想的那樣多。當老板看到滿街的商店降價促銷的吆喝聲不絕于耳,打折出售的招牌隨處可見,而這確實招徠了許多顧客時,這些紅紅火火的顧客盈門的場面,讓老板心想“薄利多銷”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老板將貼在外面的價目表改了一下,在原來的“1.8元1斤”上用紅筆劃去了“1.8”換成了“1.7”,即“1.7元1斤”。價格便宜了1角,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并沒有多吸引多少顧客。老板想,可能是因為降價的幅度不大,于是將“1.7”改為了“1.5”,變成了“1.5元1斤”,這已經是非常便宜的價格了。但老板奇怪地發現,吸引的顧客還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賬的時候,銷售收入幾乎沒有增加。

這使糧店老板十分納悶:為什么降價幅度如此之大了,銷售收入卻絲毫沒有增加?第二日,店里來了一個經濟學家買面,老板愁眉苦臉地和經濟學家說了這事,并請教原因。這位經濟學家笑著對這位老板說,想扭轉局面?很簡單,明天你再掛一塊牌子,上面寫上:今天面條每斤又漲了5分錢。

數天之后,經濟學家再到這家糧店,糧店前已經排起了長龍。

為什么糧價便宜無人問津,而漲價卻供不應求了?我們常聽一句話“買漲不買跌”,這是市場上大多數人購買心理的寫照。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買漲不買跌”變成了一個規律,確切地來說應當是定律,這個定律來源于所謂的炫耀性消費心理,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是不甚嚴格的統計方法,當然也摻雜了部分主觀上含糊的概念,本文的一個目的就是分析這些錯誤的概念根源,以及通過營銷基礎知識來對“買漲不買跌”重新梳理一遍,找到其在商業應用學科一個恰當的位置。現在我們暫且接受這么一個陳述:“所謂買漲不買跌就是產品價格越上漲,該產品購買者越多。”

經濟學家寫上漲5分錢的道理,這在于他摸透了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人們通常買漲不買跌。當糧店打出要漲5分錢時,就從心理上對消費者起到了某種暗示:面條漲價了。消費者預想“再不買還要漲”,于是就一窩蜂地涌到糧店了。

其實,“買漲不買跌”是隨處可見的。2008年金融危機橫行,我國一線城市房地產價格大多在打折促銷,但多數人看到“跌跌不休”的房價,始終不肯出手;短暫的降價后,房價再次飆升,此時買房的人卻多了起來。再比如說在股票市場上,某一種股票價格上揚的時候,人們都會瘋狂搶購這種股票。而當一種股票的價格下跌的時候,購買這種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擁有的人也希望盡快拋出去。人們越高越買,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股票價格升高,說明投資者有利可圖。

在今天,“買漲不買跌”的消費者購買心理也是造成房價現狀的推手之一。房子價格下跌時,買房人觀望等待,希望再跌一點,盡量減少購房費用。當房價飆升時,各個樓盤都非常熱銷,購房者一房難求,都匆匆出手。其實,這反映了普遍存在的“買漲不買跌”、“跟風”消費的心理誤區。那些“買漲不買跌”、“跟風”消費的買房者,既有那些急需住房,必須購買的剛性需求者,又有那些想把自己的環境變得好一點的改善性購房者,也有一些不顧及個人的具體情況和實際條件,盲目購房的“跟風”者;還有的則是投資房產的人,他們把所有積蓄和多方籌措的資金、甚至還把老人的養老錢全都用在購買商品房上,孤注一擲,期待更大的升值空間。造成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是開發商的促銷手段和放盤策略。

作為理性人,我們遇到大多數人“買漲不買跌”時,自己應該從成本收益的理性角度去分析和判斷,最終做出理性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贵溪市| 顺义区| 保康县| 伊吾县| 华安县| 仁化县| 五河县| 昌乐县| 高密市| 宁国市| 屯昌县| 白朗县| 枣阳市| 寿宁县| 永康市| 兴城市| 日喀则市| 钦州市| 玉林市| 宁晋县| 玉树县| 克什克腾旗| 郑州市| 和田县| 柳州市| 方城县| 偏关县| 革吉县| 闸北区| 安龙县| 香港 | 栾城县| 六枝特区| 象山县| 象州县| 东乌珠穆沁旗| 台湾省| 天台县| 安顺市|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