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看不見的手有時候真的運轉不靈

一個煤礦工人的兒子問媽媽說:“現在天氣這樣冷,你為什么不生火爐?”

媽媽答道:“因為我們沒有煤,你爸爸現在失業,我們沒有錢買煤。”

“媽媽,爸爸為什么失業?”

“因為煤生產太多了。”

據報道,在大危機期間,許多國家大量地炸毀煉鐵高爐,美國毀掉92座,英國毀掉28座,法國毀掉10座。在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一方面,大量商品堆積如山,賣不出去,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量農場主叫喊生產過剩,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把棉花、布匹燒掉;但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失業工人家庭正在為得不到必要的食物而犯愁。

1973年的經濟危機時期,英國單是倫敦一個城市,就有10萬套新房空置而賣不出去,日本的汽車庫存達到100萬輛以上,電視機庫存超過需求量的一倍以上。同時在美國的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的阿特西里牛奶公司,把38000多加侖的優質鮮牛奶倒入了臭水溝。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量的工人失業,在業工人的實際工資急劇下降,購買能力不斷喪失,生活貧困。

由此,提出一個問題:煤和牛奶是不是真的過剩?牛奶過剩為什么一定得倒掉呢?因為此時牛奶的價格太低,而農場主為了維護較高的價格,他們寧愿倒掉牛奶,等待價格回升再重新生產。

“倒牛奶”是因為市場失靈。市場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好辦法,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有效率。但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有效地調節人們經濟生活的所有領域,此時就有了市場失靈。

所謂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或者說市場機制的某種障礙造成配置失誤或生產要素浪費性使用。1929~1932年經濟大危機就是一次典型的市場失靈。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各國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世界貿易總額減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

有些問題市場解決不了

市場機制本身不能保證在所有場合都能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結果,政府在這些場合進行某種干預或調節就是必要的。

figure_0028_0006
figure_0028_0007

在壟斷、外部性、公共品、信息不對稱等方面,市場機制本身存在失效的缺陷。

這場經濟危機宣告了古典經濟學“市場神話”的終結,“市場失靈”這一經濟術語在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廣泛使用。市場失靈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價格機制在調節經濟的同時也會帶來許多副作用,使市場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些導致市場失靈的因素主要有:外部性、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均等。

1.市場不能保持經濟的綜合平衡和穩定協調的發展

市場調節實現的經濟均衡是一種事后調節并通過分散決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由此產生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和經濟總量的失衡。在糧食生產、牲畜養殖等生產周期較長的產業部門更會發生典型的“蛛網波動”。此外,市場經濟中個人的理性選擇在個別產業、個別市場中可以有效地調節供求關系,但個人的理性選擇的綜合效果卻可能導致集體性的非理性行為,如當經濟發生通貨膨脹時,作為理性的個人自然會作出理性的選擇——增加支出購買商品,而每個人的理性選擇所產生的效果便是集體的非理性選擇——維持乃至加劇通貨膨脹;同樣,經濟蕭條時,也會因每個個體的理性選擇減少支出而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維持乃至加劇經濟蕭條。市場主體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謀求最大的利潤,往往把資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風險小的產業,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

2.自由放任的市場競爭最終必然會走向壟斷

因為生產的邊際成本決定市場價格,生產成本的水平使得市場主體在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同地位,進而導致某些處于有利形勢的企業逐漸占據壟斷地位。同時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一些市場主體往往通過聯合、合并、兼并的手段,形成對市場的壟斷,從而導致對市場競爭機制的扭曲。

3.市場機制無法補償和糾正經濟外部性

外在效應是獨立于市場機制之外的客觀存在,它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自動削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場機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彌補。顯然,經濟外在效應意味著有些市場主體可以無償地取得外部經濟性,而有些當事人蒙受外部不經濟性造成的損失卻得不到補償。前者常見于經濟生活中的“搭便車”現象,即消費公共教育、公用基礎設施、國防建設等公共產品而不分擔其成本,后者如工廠排放污染物會對附近居民或者企業造成損失,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司空見慣的隨處抽煙等。

4.市場機制無力于組織與實現公共產品的供給

所謂公共產品,是指那些能夠同時供許多人共同享用的產品和勞務,并且供給它的成本與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隨享用它的人數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如公共設施、環境保護、文化科學教育、醫藥、衛生、外交、國防等。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產品的減少,于是只要有公共產品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費。這樣一方面公共產品的供給固然需要成本,這種費用理應由受益者分攤,但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產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決策誰來得到它”,即公共產品的供給一經形成,就無法排斥不為其付費的消費者,于是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如前所述的經濟外部性以及由此而出現的“搭便車者”。更嚴重的是,既然若此,人人都希望別人來提供公共產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結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產品。

5.市場分配機制會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兩極分化

一般說來,市場能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但不能自動帶來社會分配結構的均衡和公正。奉行等價交換、公平競爭原則的市場分配機制卻由于各地區、各部門(行業)、各單位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的自然稟賦、教養素質及其所處社會條件的不同,造成其收入水平的差別,產生事實上的不平等,而競爭規律往往具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財富越來越集中的“馬太效應”,導致收入在貧富之間、發達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

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要優化資源配置,必須由政府進行干預。正因為市場會失靈,才需要政府的干預或調節。市場規律和政府調控相結合,才能有效遏制“市場失靈”現象。

figure_0030_0008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首先,有些領域不能讓市場來調節,有些領域不能依靠市場來調節。其次,即使在市場調節可以廣泛發揮作用的領域,市場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包括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最后,宏觀調控有利于幫助人們認識市場的弱點和缺陷,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文登市| 改则县| 安徽省| 霍城县| 新安县| 双柏县| 河南省| 开江县| 正定县| 沛县| 翼城县| 绥江县| 囊谦县| 太仆寺旗| 阳朔县| 彩票| 呼伦贝尔市| 启东市| 泽州县| 新巴尔虎左旗| 梁山县| 德惠市| 灵丘县| 喀什市| 丽江市| 丰台区| 略阳县| 竹溪县| 大洼县| 蒲城县| 新建县| 海晏县| 西平县| 晋江市| 读书| 临湘市| 青龙| 峨眉山市| 永康市|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