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1258字
- 2020-07-07 16:21:19
第二節 負和博弈:從“冤冤相報”到“兩敗俱傷”
頂級大師的相互傷害
甲和乙素不相識。甲問乙姓什么,乙答道:“孫。”
乙問甲姓什么,甲說:“不敢。”
乙說:“問君姓,君為何如此謙虛?”
甲還是說:“不敢。”
乙再三詢問,甲便說:“祖。”
乙恍然大悟:原來他是用姓來討便宜的,便說:“這有什么關系呢?你祖我孫,我孫你祖罷了。”
其實兩位都沒有占到便宜,而是都吃了虧,這就是博弈論中的負和博弈。從總體上來看,所謂的負和博弈,就是指雙方沖突和斗爭的結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其結果的總和為負數,是一種兩敗俱傷的博弈,結果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擔任翰林學士。司馬光和王安石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后來王安石主張改革,司馬光思想保守,兩個人就談不到一塊兒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馬光沒有一件不反對。有一次,司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時,他以老朋友的身份,寫了一封信,責備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員的職權,惹是生非,搜刮財富,還拒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王安石寫了一封回信,對司馬光的四條責難針鋒相對地作了反駁。信里說:“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說我侵犯別人職權;為國家辦事,怎能說我惹是生非;為天下理財,怎能說我搜刮財富;駁斥錯誤的言論,怎能說我拒絕意見。”
司馬光接到回信,氣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撐腰,也無可奈何。最后,他辭去朝廷職務,離開京城,到了洛陽,表示不愿過問政事,關起門來寫書。
司馬光在洛陽寫了十多年書,但是因為他反對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員都很記掛他。他雖然口口聲聲說不談政治,但是許多人還把他當作“真宰相”看待,連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陽住著一個司馬相公。
神宗去世后,高太后臨朝執政,把司馬光召回朝廷,司馬光已經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對王安石新法卻絲毫不肯放松。他一當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新法。有人勸阻他說,神宗剛剛去世,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總不大好。司馬光氣呼呼地說:“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動,像王安石那一套,卻是害民的事,為什么不能改?再說,現在高太后執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親,做母親的改動兒子的主張,有什么不可以?”
就這樣,他不顧許多官員的反對,于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徹底廢除了。王安石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生氣,不久就郁郁不樂地死去。而司馬光的病也越來越重,于同年九月過世。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在博弈中不僅沒有占到便宜,而是受到了傷害,雙方都沒有所得,都有所失,或者所得大于所失,雙方都受到極大的損失。歷史上,負和博弈的事例很多,在當今職場,那些強人一定要吸取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經驗教訓。兩人最終都郁郁寡歡,命喪九泉。
負和博弈在證券市場上的應用
證券期貨市場的投資交易,是一個連續的“負和博弈”的過程,即投資交易的虧損方不但要輸給盈利一方,而且雙方都要交納交易過程的各種費用。

由此可以推論,市場的主要運動方向,一定是大多數投資人心理上最難以承受的方向,也一定是最出乎大多數投資人意料的方向。這就是西方經濟理論中所謂的“看不見的手”,就是中國證券市場中所謂的“超級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