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1593字
- 2020-07-07 16:21:12
蔡戈尼效應:撞到南墻就拐彎
在現實中遭遇拍賣陷阱時,很多理性的人會選擇不參加,即使參加了,一旦意識到繼續比賽將會讓自己騎虎難下時,也會在叫價過程中及時回頭。但不理性的人則會選擇一條道走到黑。
據報載,河南有一位文學青年,高考落榜之后便夜以繼日地搞起詩歌創作來。他一篇篇地投稿,又一篇篇地被退回。他一氣之下跑到新疆去發掘靈感,可是跑遍了所有的地方也沒有人愿意收留他。他萬念俱灰,餓了五天五夜,步履艱難地回到家里,因為無臉見人服了毒藥,被搶救過來之后不但受到親人們的責怪,父母親還發誓以后再不認他。他沉痛地說:“一個不幸的人選擇了文學,而文學又給了我更多的不幸。”這位青年不能說他沒有遠大的目標和理想,甚至他還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毅力,但為什么落到了這般田地?
我們在為這位文學青年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得到一些博弈論上的啟示:人生有時需要半途而廢,我們應學會撞到南墻就轉彎。當我們在人生的路上舉步維艱時,所要做的或許并不是堅持到底,一條路跑到黑,而是停下來觀察一下,想一想,問一問自己選擇的這個方向對不對?是不是已經到了應該放棄的時候?
很多人都曾做過這樣的游戲,在紙上畫一個圓圈,在最后留下一個小缺口,之后再看它一眼,人們就會有一種沖動要把這個圓完成。這就是“趨合心理”,是促使人們完成一件事的內驅力之一。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心理學家蔡戈尼曾于1927年做了一個實驗。她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難的數學題。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結果,乙組記憶成績明顯優于甲組。這是因為人們在面對問題時,往往全神貫注,一旦解開了就會松懈下來,因而很快忘記。而對解不開或尚未解開的問題,則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它,因而一直在腦海中徘徊,久久無法忘記。
這種心態叫“蔡戈尼效應”。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種動機因未得到滿足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在博弈中,這種心態對我們的成功不利,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文學青年一樣,很努力地工作和生活,但到頭來卻一無所獲。因為他們沒有選對努力的方向,只是一味為了“趨合”而做無用功。
要想成功,我們必須學會把脫韁之馬般的完成驅動力抑制住。依照自己的價值標準,如果發現一個工作計劃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棄。我們可以先從小事來訓練自己,比如看一本書的時候,嘗試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有了這樣的嘗試,我們便可以保證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有一個教授在授課之前,給大家出了一道有趣的思考題:“很遠的地方發現了金礦,為了得到黃金,人們蜂擁而去,可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你們會怎么辦?”
課堂上頓時熱鬧起來,有的說游過去,有的說繞道走,但教授卻笑而不語。
良久,教授才嚴肅認真地說:“為什么非要去淘金,為什么不可以買一條船做營運,接送那些淘金的人?這樣照樣可以發財致富。”
適時擺脫趨合心理

只顧埋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這樣做事情不僅不能成功,反而會浪費時間和精力。

若在某個圈子長期出不了成績,不如改行做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目標都是追逐財富,為了能實現目標,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方式。拋棄虛榮心,哪怕降低一個檔次,只要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有人一時語塞。教授接著說:“人們為了發財,即使票價再貴,也會心甘情愿買票上船,因為前面就是誘人的金礦。”
大家茅塞頓開。是啊,為什么不能修正一下致富的手段和方式?
我們知道從地球發射一個衛星到太空的預定軌道。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衛星只有3%的時間是在完全正確的航行軌道上,沒有絲毫偏移,而其余的時間一直都修正。
工作中,我們要想順利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須隨時檢查自己的方向是否有偏差,及時地發現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糾正偏差,督促并鞭策自己走好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