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為豁達,與人為善
做人圓融,首先要學會豁達,與人為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多一些寬容和忍讓,少一些苛責。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用放大鏡看人的缺點,如果過分地追求完美,不斷指責他人的過錯,就會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歷史上,會做事的人多是圓融豁達的人。他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都應該眼光高遠,胸襟博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克己忍讓,寬容待人。如果都像《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那樣心胸狹窄,總是產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又如何能與人合作呢?
在這方面,被人們稱為“三國時代風云人物”“亂世梟雄”的曹操堪稱典范。曹操不僅能夠與身邊的人很好合作,甚至還能不計前嫌、化敵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對頭袁紹發表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罵得狗血噴頭。曹操看了檄文之后問手下人:“檄文是誰寫的?”手下人以為曹操準得大發雷霆,就戰戰兢兢地說:“聽說檄文出自陳琳之手。”曹操于是連聲稱贊道:“陳琳這小子文章寫得真不賴,罵得痛快。”官渡之戰后,陳琳落入曹操之手。陳琳心想:當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罵了,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僅沒有殺陳琳,還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書。
曹操還與陳琳開玩笑說:“你的文筆的確不錯,可是,你在檄文中罵我本人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呢?”后來,深受感動的陳琳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頗為受益。
曹操與張繡的合作也使后人欽佩他的寬宏大量。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張繡是曹操的死敵,兩個人有著深仇大恨。曹操的兒子和侄子都死于張繡之手。但是,在官渡之戰前,為了打敗袁紹,曹操考慮到張繡獨特的指揮才能,主動放棄過去的恩恩怨怨,與張繡聯合,并封張繡為揚威大將軍。他對張繡說:“有小過失,勿記于心。”張繡后來在官渡之戰和討伐袁譚的戰役中,十分賣力。
官渡之戰結束后,曹操在清理戰利品的時候,發現了大批書信,都是曹營中的人寫給袁紹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紹,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紹。曹操的親信們建議曹操把這些當初對他不忠心的人抓來統統殺掉。可曹操卻說:“當時袁紹那么強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況眾人呢?他們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經暗通袁紹的人被曹操的寬宏大量感動了,對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識之士聽說了這件事,也紛紛來投靠曹操。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道德修養的人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有過能改,不再犯錯誤。《尚書·伊訓》中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話,是說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求全責備,檢查約束自己的時候,也許還不如別人。要求別人怎么去做的時候,應該首先問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團結別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情也辦不好。
齊國的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以養士和賢達而聞名。他的門客有時多達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投其門下。他一視同仁,不分貴賤。他因養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國家。
有一次,孟嘗君的一個門客與孟嘗君的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作為您的手下親信,卻背地里與您的妾私通,這太不夠義氣了,請您把他殺掉。”孟嘗君說:“看到相貌漂亮的就喜歡,是人之常情。這事先放在一邊,不要說了。”
一年之后,孟嘗君召見了那個與他的妾私通的人,對他說:“你在我這個地方已經很久了,大官沒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衛國的君王和我是好朋友,我給你準備了車馬、皮裘和衣帛,希望你帶著這些禮物去衛國,與衛國國君交往吧。”結果,這個人到了衛國并受到了重用。
后來齊衛兩國因故斷交了,衛君很想聯合各諸侯一起進攻齊國。那個與孟嘗君的妾私通的人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我是個沒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薦給您。我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殺馬宰羊,進行盟誓說:‘齊、衛兩國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運就和牛羊一樣。’如今您聯合諸侯之兵進攻齊國,這是違背了您先王的盟約。希望您放棄進攻齊國的打算。您如果聽從我的勸告就罷了,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像我這樣沒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熱血灑濺您的衣襟。”衛君在他的勸說和威脅下,最終放棄了進攻齊國的打算。齊國人聽說了這件事后,說:“孟嘗君真是善于處世、轉禍為福的人啊。”
待人接物,不能對人過于苛求,對別人過于苛求,往往使自己跟別人合不來。社會是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的,有講道理的,也有不講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養深的,也有修養淺的,我們總不能要求別人講話辦事都符合自己的標準和要求。真正的豁達大度者,當那些懂事較少、度量較小、修養較淺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時,能夠寬容他們,諒解他們,不和他們一般見識。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最豁達、最寬容的人,乃是最善于諒解人、最通達世事人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