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情緒控制方法
- 韓佳媛
- 16字
- 2020-07-07 16:00:54
第四章 提升自我認識,擺脫情緒負債
情緒債務從童年開始產生
現代社會對情緒發泄的限制,使人們從小被迫背上情緒的債務。尤其是童年時候的情緒負債,它可能是人類潛意識中最長久的陰影,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雖然剛出生的小孩不會說話,無法表達情緒,哭和笑的情緒是最自然不過的,大家也對小孩抱有最大的寬容之心,不會因為他淘氣而去打罵他,但等到孩子可以聽懂大人說話時,家長便會以不許哭之類的話嚇唬孩子,在這個時候,孩子就已經背負著情緒債務了。
從小時候家長對孩子哭鬧的教育,到長大后學校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以及家長的監管,一個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情緒負債呈現逐漸上漲趨勢。例如,一個孩子考試后回家,媽媽會問他考了多少分,假如沒有考到滿分,家長就會責怪他不好好學習,從而他便會認為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只有考了滿分才對,但由于自己會出現各種失誤,情緒會變得越來越緊張,以至于每次考試都害怕,壓力過大就會形成“考前綜合征”,甚至還會想到作弊。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家長不是這么重視考試的結果,他恐怕不會想到用作弊去贏得高分。
其實,應付考試只是情緒負債導致的后果中最直接的一個。如果在教育中父母、師長、領導仍然一味刻意地追求好結果而忽視人性的本來弱點,就會導致孩子為了逃避責罰,慢慢學會撒謊和偽裝自己。長大之后為了面子,更會不擇手段,這才最可怕。這樣的情緒負債會嚴重地扭曲一個人的人格。好的老師、好的家長應當讓孩子的情緒得到正常的發泄,要在言行之間教會孩子真誠地做人。
另外,在教育過程中,情緒的負債容易導致我們的思維被嚴重禁錮。如果家長給孩子的教育標準是正確的,那么孩子的情緒在正確標準的范圍內可以自由自在地發展自我。但是,倘若這個標準本身就有問題,違背人類發展的自然天性,甚至扭曲人性,則會導致被教育者的情緒負債。
現代教育中提倡素質教育,提倡新課改,其實,這都是在扭轉以往教育導致的情緒負債問題。以前的教育一味進行滿堂灌,吃大鍋飯,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但老師卻用整齊劃一的方式去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扼殺孩子的創造性思維,這一類不符合孩子天性的教學方式就禁錮了他們的思維。在長期的偽裝和壓抑下,孩子從小就失去了充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權利,這對個人身心來說是一種情緒壓力。我們都知道把所有的話都講出來會很痛快,但都害怕直接說出來會造成局勢的緊張,影響到周圍的人、事、物與自己的關系,于是,不得不偽裝自己。其實,這正是造成情緒負債的根源所在。
孩子情緒債務的積累
嬰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是孩子長大一點之后,便會意識到大人對自己情緒的教育,開始知道自己需要隱藏起部分情緒。

假如一直沒有人看,他會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在小小的行為過程中便學會扭曲自己的感受,情緒負債由此開始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