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哲學(xué)
- 星漢
- 3905字
- 2020-07-07 15:53:10
意志的悲苦
——叔本華(1788~1860年)
叔本華引用伏爾泰的話來贊美康德:“真正的天才,尤其是開辟新途徑的天才,他們可以鑄成大錯而不受責難,這是他們的特權(quán)。”
其實,這句話放到叔本華自己身上應(yīng)該更加合適。
1788年2月22日,叔本華出生于但澤。原本,父親想讓兒子成為英國公民,就計劃帶妻子到英國后再生下他。可事不湊巧,母親經(jīng)不住顛簸,在途中生病了,只得返回家鄉(xiāng),在但澤生下了他;不過,父親還是給他取名叫“亞瑟”。

叔本華的家庭是當?shù)赝澹说么蟮酆突屎蟪鲇蔚珴蓵r曾住在他祖父的家中,弗雷德里克大帝也試圖勸說他父親遷到普魯士去。
意志堅定、頭腦精明的父親非常熱愛自由,而文雅熱情的母親是當時有名的通俗小說家,因此,少年時代的叔本華已跟隨父母遍游了世界各地。9歲時,他更被單獨留在了勒哈夫,同一個親戚一起生活了兩年,他半點都沒接受法國人的浪漫氣質(zhì),卻將法語練得相當嫻熟。若干年后,長大了的叔本華不無得意地說:“父親給了我意志,母親給了我智慧。”
叔本華17歲那年,父親的精神開始變得抑郁,不久便在家里貨倉旁的運河中溺水而亡,而祖母也在這之前剛剛發(fā)瘋而死。很快,母親自己遷居到魏瑪,熱衷于開辦文藝沙龍,如日中天的歌德也成了她那里的常客。
有一天,叔本華作為客人去看望母親。當大家興致勃勃地談天說地、歡聲笑語時,他卻愁眉苦臉地獨坐在客廳的一個角落。一群姑娘眾星捧月般地圍著歌德,還不時用怪異的目光瞟一眼叔本華,歌德卻對她們說:“讓那個青年獨自待在那里吧,將來他會超過我們所有人。”
母親實在無法再忍受了,原本就沒獲得過母愛的叔本華也愈加對母親充滿了敵意,一場驚天動地的爭吵終于爆發(fā),母子兩人徹底決裂,再也沒有見過面。
就像杜蘭特教授談到的:“一個從未體驗過母愛的人,或者更糟,一個曾被母親痛恨過的人,沒有任何理由迷戀這個世界。”
母親對兒子的態(tài)度決定了兒子對世界的態(tài)度,后來,叔本華自己也寫道:“從我一開始思考問題起,我便覺得自己與世界很難和諧相處。”
離開母親后,叔本華全心全意投入到他的驚世之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仿佛那是神授給他的:“在我手里,主要是在我思維里,正構(gòu)思著一部著作,一種哲學(xué),一種把倫理學(xué)和形而上學(xué)融為一體的哲學(xué)……這部著作在成長,存在慢慢地具體化,就像一個孩子在子宮里成長著一樣:我不知道最先形成的是什么,最后又將形成什么……我看到了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容器、一個接著一個的部分……因為我知道,一切來自一個根源,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只有這樣,這個整體才能生存……我,坐在這里的我,朋友們認識的我,并不理解一部作品如何誕生,就像母親不理解她體內(nèi)的孩子如何誕生一樣。我注視著它,并像母親一樣說:‘我害怕懷孕。’”
“我活著就是為了撰寫這部著作,也就是說,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能奉獻的90%已經(jīng)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次要的東西,我的生命和命運也是如此。”
可惜,這部不朽的杰作不僅沒有支付稿費,而且在其出版后的16年,絕大部分都被當作廢紙賣掉了。難道貧困、疲憊的世人無法再閱讀自身的貧困與疲憊了嗎?叔本華俏皮地自諷道,“一頭蠢驢照鏡時,你不能期望照出一個天使來”,“當大腦和書相撞發(fā)出空洞的聲響時,該不會歸咎于書吧”。

叔本華既不快樂,也不容易滿足,更不值得稱贊。正如他自己所說:“人生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著,事實上痛苦和無聊兩者也就是人生的兩種最后成分。”
哲學(xué)辭典
唯意志論
一種以意志為本性,認為意志高于理性的哲學(xué)學(xué)說。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哲學(xué)家叔本華和尼采。唯意志論的傾向初見于康德哲學(xué)。康德認為,與意志相關(guān)的實踐理性要高于與認識相關(guān)的純粹理性。但是,康德并不把意志當作本性。現(xiàn)象的基礎(chǔ)是獨立于人們感覺的認識之外的“物自體”。叔本華接受了康德的意志高于理性的看法,并進一步用“意志”來代替“物自體”,使其成為世界的終極實體。萬物都是意志的表現(xiàn),理性也是意志的產(chǎn)物。叔本華把意志解釋為生命的沖動和欲望,所以他的唯意志論也叫“生命意識論”。他認為意志不但是萬物的根源,也是痛苦的根源,當意志得不到滿足時,便產(chǎn)生痛苦,而一切滿足都只是暫時的。所以,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禁欲來否定意志。尼采繼承了叔本華唯意志論的觀點,但他把意志解釋為一種積極的追求權(quán)力的欲望,被稱之為“權(quán)力意志論”。唯意志論主要流行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xué)的一派,對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存在主義哲學(xué)等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
痛苦使人追求快樂,快樂預(yù)兆著新的痛苦,它們都來自于生命意志;而且,生命意志愈強烈,痛苦也就愈強烈。總而言之一句話,人生即苦。
那如何避苦呢?
叔本華說,其實這很簡單,基本原則就是,放棄生命意志。
這里有三條道路:通過哲學(xué)達到理性之境駕馭意志,通過藝術(shù)讓痛苦在美感中升華,通過宗教徹底超脫人生苦海。這里還有三種方法:發(fā)瘋、自殺、消滅全人類,不過想來他自己是很難做到的。

據(jù)傳言,叔本華年輕時長相英俊,衣著考究,說話機智風(fēng)趣,頗得異性青睞;他一生都保持著活躍的性生活,卻從沒結(jié)過婚。
叔本華不算有親人,也無朋友,更不相信上帝。他孑然一身,在一和無之間是無窮大,而他寧愿保持疑慮,也不依靠信仰。
他怕有人趁他睡著后謀害他,每天晚上都將一把上好子彈的手槍放在枕頭底下;他怕理發(fā)師為他刮臉時割斷他的喉嚨,就絕對禁止理發(fā)師給他理發(fā)后刮臉;他怕別人把病傳染給他,因此不管到哪家咖啡館都帶著一只特制的皮杯子,而他要塞進嘴里的雪茄煙斗就更不準人碰了;他怕有人來偷錢,便將它們放到他認為小偷怎么也想不到的地方;他甚至怕別人知道他有多少錢、怎么花,竟用一般人不懂的古希臘文和拉丁文來記賬;他還想了個高招,給房子的一些貴重擺設(shè)貼上假標簽……
羅素曾對其性格這樣描繪:“除對動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難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跡,即使他對動物的仁慈已經(jīng)達到反對為科學(xué)做活體解剖的程度。在其他方面,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難相信,一個深信禁欲主義和知命忍從是美德的人,會從來也不打算在實踐中體現(xiàn)自己的信念。”

那時,黑格爾正廣受歡迎,叔本華出于忌妒希望使其蒙羞;于是,他給自己的講座起了個頗為誘人的名字,并故意與黑格爾的講座排在同一時間。可事實恰恰相反,黑格爾的課堂里人滿為患,大家只能站著聽;叔本華的教室里卻從沒超過三個人,幾次講座后更是空空如也了,他只好灰溜溜地落荒而逃。叔本華的學(xué)院生涯就此終結(jié),他再也沒穿那身禮服戴那頂學(xué)位帽了。
到他70歲生日時,柏林皇家科學(xué)院決定授予他“院士”稱號;他雖然很高興,卻還是拒絕了,并說:“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該滿足了。”
叔本華總是到一家叫安格拉特的飯館吃飯,這里的菜很合他胃口,他也算是個美食家,不僅食不厭精,而且飯量驚人。有個新顧客看到他面前小山一樣的食物,很是驚訝,便站在對面看個不停。叔本華回敬了他一眼,異常冷靜地說:“先生,你似乎對我的胃口感到吃驚。確實,我的飯量是你的三倍,但我的智慧也是你的三倍。”
這家飯館也是英國軍事人員常去的地方。每次飯前,叔本華總要把一枚金幣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飯后又把金幣收回自己的口袋里。按照一般客人的習(xí)慣,侍者以為這枚金幣會被當作小費,所以,每次他都格外殷勤地伺候叔本華,可每次都是失望而歸。有一天,這位侍者終于忍不住問叔本華他到底在干什么。
叔本華解釋說:“我每天都在心里與那些軍官打賭,只要他們哪天除了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還能談點別的話題,我就把這枚金幣放進教堂的施舍箱里去。”
直到晚年,叔本華終于得到了追求已久的世人矚目,而他的那條卷毛狗好像比他更有名。他們幾乎形影不離,在家時,狗便躺在專門為它準備的那塊價格不菲的黑熊皮上,像個老爺,叔本華則成了最忠實的仆人,按時替它準備一日三餐;出門時,它便大模大樣地跟在主人后面,也一副高高在上、旁若無人的樣子。市民們管這條狗叫“小叔本華”,叔本華自己稱它“你這個人”,還有人說它名為“艾特瑪”,這是古印度人的話,意指“宇宙精神”。
哲學(xué)家小傳
叔本華最遭人非議的大概就是下面這件事了。
有個女裁縫喜歡在叔本華工作時和其他人聚在他門外高談闊論,叔本華屢次抱怨,可她依然故我。一天,又有三個人聚到了他門外,叔本華請她們離開,其中兩個照做了,那個女裁縫卻斷然拒絕;叔本華堅持自己的要求,她也同樣固執(zhí)地斷然拒絕。于是,他們互相推搡起來,女裁縫被推下樓梯,造成胳膊終身傷殘。盡管叔本華為自己辯護說“一個人能容忍的噪音大小與他的智力成反比”,法院還是進行判決,勒令叔本華負擔全部醫(yī)藥費,并必須在她有生之年每個季度支付給她15塔拉。20年后,女裁縫終于死了,叔本華收到她死亡證明的副本,松了一大口氣,在那上面寫道:“惡婦死,重負釋。”
“宇宙精神”一直陪叔本華到了最后一天,1860年9月21日,他像往常一樣獨自用過早餐,卻沒有起身去寫作。房東太太感覺很奇怪,便過來看看,才發(fā)現(xiàn)這位悲觀主義者在幸福中快樂地去世了。死時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