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仁假義
齊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由于他生前沒有妥善解決繼位問題,齊國發生了諸公子爭位的內亂,齊國的霸主地位剎那間煙消云散。
齊國內亂時,公子昭走投無路,就想起父親囑咐的話:大難之時請宋襄公幫忙。于是公子昭逃往宋國。
宋襄公見齊國發生內亂,就想起齊桓公當初稱霸諸侯時,何等顯赫,現在乘其內亂,正是樹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時機。于是宋襄公便號召各諸侯國出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國當國王,把豎刁、易牙這些亂臣賊子殺死,將公子無詭趕下臺來。
但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只有3個小國出兵跟他攻打齊國,公子昭被擁立為齊孝公。
本來齊國是諸侯的盟主,如今齊孝公依靠宋國的幫助,才得到了君位。所以,齊孝公對宋國感恩戴德,這樣一來,無形當中提高了宋國的地位,宋襄公也真的萌生起做霸主的想法來了。但一想到上次扶立齊孝公,只來了3個小國,幾個中原大國都不理睬他,便決定先教訓幾個小國,以挽回面子。他處罰了滕國國君嬰齊,便邀曹、邾、鄫等國結盟,借口鄫國國君遲到,就叫邾國人把他抓起來殺了祭祀社神。
·禮崩樂壞·
春秋時期,隨著宗族政治的日趨解體,傳統的禮樂制度也難以繼續維持,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各國的政治斗爭中,以下犯上的奪權事件層出不窮,不遵循舊有禮制的現象也經常發生。一些從諸侯手中奪取了政權的卿大夫,不僅僭用諸侯之禮,甚至也僭用天子的禮制。有鑒于此,孔子繼周公之后對于禮樂制度進行了再次加工和改造,努力要將社會重新納入禮樂的規范,但是他的理想并沒有實現。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社會變革的加速使傳統的禮樂制度被徹底破壞。各國紛紛進行變法運動,法律制度普遍建立,從而取代了禮樂的地位,成為維護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此時殘存的禮樂,已經流于形式,名存實亡了。
宋國公子目夷以為,小國爭當盟主是災禍,宋國將自取滅亡。但宋襄公剛愎自用,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與楚成王約定此年秋天只乘坐國君普通的車輛而不帶兵前往相會。秋,楚成王召集宋、陳、蔡、鄭、許、曹等國諸侯在盂(今河南睢縣境)相會,宋襄公準備乘車前往,公子目夷進諫說,楚國兵力強盛而又詭計多端,還是讓兵車護送前往為上策。宋襄公以為,既已約定,就不要更改,遂以乘車往盂赴會。楚國果然埋伏兵車,并抓獲宋襄公,由于宋國沒有齊國強大,所以楚國并不認為私押宋襄公會有多么嚴重的后果,還挾著他攻打宋都商丘,幸虧宋太宰子魚率全城軍民頑強抵抗,才抑制了楚軍的攻勢,使楚軍圍商丘數月卻不克。后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得以被釋放回國。宋襄公受此奇恥大辱,憤恨難平。他大罵楚成王不講信義,但自知軍力非楚國對手,為了挽回自己為楚俘虜而失去的尊嚴,他決定興師征伐楚國的盟國鄭國以顯君威。大司馬公孫固和公子目夷認為攻鄭會引起楚國干涉,勸其罷兵,但宋襄公一意孤行,率軍伐鄭。
鄭文公聽聞宋師入侵,忙求救于楚。楚成王立即起兵攻宋以救鄭。宋襄公得到消息,也知事態嚴重,不得不從鄭撤軍,于公元前638年十月底返抵宋境。這時楚軍尚在陳國境內向宋挺進的途中,襄公為阻擊楚于邊境,就令宋軍在泓水以北屯扎列陣,等待楚軍。

宋楚之戰示意圖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并開始渡河。公子目夷看到楚軍準備渡河,連忙對宋襄公說:“兵貴神速,此時乘敵軍沒有渡完河的時候,發起進攻,一定能戰勝他們。”宋襄公搖頭說道:“宋是講仁義的國家,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時與人開仗呢?那樣豈不是太不仁義了嗎?”說話間,楚軍已經全部渡過泓水,正在列隊擺陣。公子目夷又對宋襄公說:“楚軍已經渡過泓水,趁他們陣腳未穩,趕快殺將過去,楚軍一定戰敗,此時不動手,恐怕就來不及了。”宋襄公不高興地對目夷說:“你又錯了!古人云:不鼓不成列。人家沒擺好陣,你就攻打人家,太沒有戰爭道德了!傳出去別人會恥笑我們的,所以萬萬不可!再說了,如果上天不嫌棄我,殷商故業是可以得到復興的,不存在什么先機后機。”
一會兒的工夫,楚國兵馬已經排好陣勢,接著擂響了戰鼓,楚軍如排山倒海般殺向宋軍,宋軍哪里抵擋得了,紛紛敗下陣來。宋襄公見狀,跳上一輛戰車仗劍指揮。一陣亂箭射來,宋襄公腿上中箭負傷。公子目夷等幾員戰將見狀,拼命廝殺沖開一條血路,殺出重圍,才沒讓宋襄公第二次當楚國的俘虜。
宋襄公率殘兵敗將回到國都商丘。宋國百姓議論紛紛,都埋怨他不該和楚國交戰,更不該采取那種打法,這些話傳到宋襄公那里,他還不服氣,氣憤地說:“君子要講仁義。不能在對方有危險的時候攻擊他們,碰到受傷的人不能再去傷害他,不能捕捉頭發花白的老兵做俘虜。”
宋襄公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最終自取失敗。宋襄公因箭傷很重,過了一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