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齊桓公即位的第二年,齊桓公又派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對一再欺負他們的齊國,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
齊國的行徑,也激起魯國百姓的憤慨。有個魯國人曹劌去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爭。魯莊公高興地接見了曹劌,并向他問策。
曹劌見到魯莊公后,就自己心中的疑慮詢問了魯莊公,他問魯莊公用什么與齊交戰。魯莊公說:“暖衣飽食,不敢獨自享用,一定分于他人。”曹劌說:“小恩小惠不能施之于眾,老百姓不會因此為你與齊國拼命。”魯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夸大其詞,祝史的禱告一定據實反映。”曹劌說:“這種誠心不能代表全部,神靈不會因此賜福。”魯莊公接著說:“每逢百姓打官司的時候,我雖然不能把每件事都查得很清楚,但是都會盡最大努力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這才點頭說:“我看憑這件得民心的事,可以和齊國拼上一場。”

長勺之戰示意圖
·走向專業化的制陶業·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工商業的發達,陶器生產更加集中,也更加專業化。這一時期,中國北方廣泛使用的是灰色陶器,除當作日常生活用品外,還大量用于隨葬。在長江以南則流行印紋硬陶、灰陶和原始瓷。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也大相徑庭,陶器的種類和裝飾的差異很大。到戰國末期,隨著經濟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強,陶器中逐步出現一些共同的因素。
春秋時逐漸出現了陶制的方形、長方形薄磚。至此,建筑用陶的基本門類已大致確立并迅速發展起來。戰國時,列國流行半圓瓦當,上面均模印有生動的花紋圖案,區域色彩很濃,如燕下都的饕餮紋、齊臨淄的樹木雙獸紋、秦咸陽的云紋等。此后,這一傳統代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后曹劌請求跟魯莊公一起到戰場上去,看見曹劌胸有成竹的樣子,魯莊公同意了他的請求。于是兩個人坐在一輛兵車上,帶領人馬出發了。
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齊軍憑借人多勢眾,最先擂響了戰鼓,發動進攻。魯莊公準備馬上讓士兵反擊,曹劌連忙阻止道:“等一下,還不到時候呢!”
齊桓公求勝心切,命令齊軍擊鼓發動第二次攻擊。魯莊公又準備讓魯軍傾巢出動迎擊齊軍,曹劌認為齊軍士氣仍然旺盛,就勸魯莊公不要傳令進攻,再等一等。魯軍的堅守再一次讓驕橫的齊軍無功而返。齊軍士氣開始下降,沒有了剛來時的鋒芒。齊桓公遭受重大挫折卻未取得一絲戰果,豈肯善罷甘休?短暫休整后他又下令擂響第三通鼓,魯軍還是按兵不動。齊軍兵士以為魯軍膽怯怕戰,耀武揚威地向魯軍沖殺過來。曹劌這才對魯莊公說:“現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魯軍陣地上擂響了進軍鼓,兵士頓時士氣高漲,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兵士面對勇猛的魯軍,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一會兒就招架不住魯軍的攻勢,一齊潰敗下來。魯莊公欲下令緊追。曹劌說:“且慢!”他登上一輛戎車遠眺齊軍,只見齊軍戰車亂行,戰旗東倒西歪,知道齊桓公這次是真敗了,而不是詐誘魯軍深入齊軍營地,于是跳下車對魯莊公說:“可以追擊了。”莊公號令實施追擊,魯軍爭先恐后,一鼓作氣把齊軍趕出了魯國。

人面紋護胸牌飾 春秋
魯軍反攻勝利后,魯莊公對曹劌鎮靜自若的指揮,暗暗佩服,可心里想不明白這個仗是怎么打勝的。回到宮里后,他先向曹劌慰問了幾句,接著說道:“齊軍頭回擊鼓,你為什么不讓我出擊?”
曹劌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足;第二通鼓,氣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氣已經泄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兵士卻鼓足士氣,這時我們擂鼓出擊哪有不打贏的道理?”
魯莊公這才明白過來,稱贊曹劌的見解高明。在曹劌的指揮下,魯軍擊退了齊軍,魯國也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