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禪,生活是禪,勞動也是禪。我們都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禪者也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管高僧還是俗人,都離不開勞作。誰都想偷得浮生半日閑,自在閑適地過活,但只有真心悅納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認準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步,才能在最后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先握鋤頭,再舉鐮刀
昨天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獲。
——圣嚴法師
戒律是禪,生活是禪,勞動也是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雖然我們在現實生活里也常常會發現一些不勞而獲的人,可只有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澆灌出的果實,才吃得香甜滿足。也只有每天以自己的勞作供養自己,才能于踏實安心的平凡平淡中體悟到生活的真諦、禪的真諦。
“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這是《田歌》中的一句,描寫了江西真如禪寺中僧侶的農禪生活。追根溯源,這種“農禪”源自唐代百丈懷海禪師進行的改革,他要求自長老以下不分長幼,都要參加生產勞動。《田歌》中的禪修者正是繼承了百丈懷海禪師這種“凡作務執勞,必先于眾”的禪風,過著清苦的生活,在每日的勞作中虔誠地尋求充實與安寧。
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過許多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范生活,而百丈禪師改進制度,以農禪為生活,因此有人批評他為外道。
百丈禪師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在生活中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于日常的瑣碎事務,尤其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地,百丈禪師年紀大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弟子們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懇請他不要隨眾勞動,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工作,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以絕食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他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不工作,哪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還給他,讓他隨眾勞作生活。
不管你做什么職業,都要先付出,然后才有收獲。即使講究“頓悟成佛”的禪宗也是一樣。百丈禪師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會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求在勞動之中磨煉自己的心性,尋求悟道、度化自身之法。
在時光之河中,只有堅持每天都邁出堅實穩固的一步才能不被河水沖走,到達解脫的彼岸。
有位和尚問文益禪師:“您在一整天的生活中是如何修行的呢?”
文益禪師回答說:“步步踏著。”
步步踏著,多么平實卻充滿力量的字眼!“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腳下踏實,心無二念,一步步、一天天向前走,才能完成最圓滿的修行。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禪花解語 懂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才能嘗盡天下事。
生命里的每一個“現在”都是不可取代的,都需要用心體會。人們總是為昨天的花開和明天的葉落或悲或喜,或微笑或嘆息,卻不愿意為今天的美麗駐足傾聽,待其逝去才幡然悔悟。這種人生多么悲哀啊!
別再錯過每個“今天”了,握好手里的鋤頭,仔細耕耘你的工作和生活,待到深秋,再對著滿滿一心田的溫暖喜悅,舉起鐮刀吧。
心中有鐘,才能撞出天籟
左手握驪珠,右手持慧劍。
先破無明賊,神珠自吐焰。
傷嗟愚癡人,貪愛那生厭。
一墮三途間,始覺前程險。
——唐·拾得禪師
決定一個人價值的往往不是他所處的位置,而是他努力的方向。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越高的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往往越大。這種規律最直接地反映在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上,工作占據我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時間,它絕不僅僅是一個用來養家糊口的飯碗,而是我們人生的碗里盛放的切實的時間和精力。你怎么看待工作,工作就怎么反饋你。
正確的工作態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而持正確的工作態度之人應該認識到工作既是一種謀生方式,也是一種修行。而工作里的修行和修禪一樣,需要認真和用心。在工作、生活中投入熱情,認真對待,才不會在修行之后如竹籃打水,一無所獲。你可以不聰明,但一定不能不認真。一個懂得事事認真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你的生命會因為你的認真而變得充實。你也許依然平凡,但絕不平庸!
一座深山里有座寺廟,廟里一個老和尚帶著一群小和尚,其中一個小和尚在寺院中專司撞鐘一職。按照寺院的規定,早上和黃昏要各撞一次鐘,小和尚將撞鐘的時間牢牢地記在了心中,無論陰天下雨,還是狂風冷雪,他都堅持著,鐘聲從未間斷。但年復一年,小和尚漸漸厭倦了,他覺得每天撞兩次鐘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周而復始、千篇一律實在太無聊了,心就漸漸麻木起來,每次撞鐘時,或者天馬行空地任思想游離在外,或者什么也不想,就如機器一般。
一天,小和尚撞鐘時,寺院的住持從旁邊經過,看到小和尚漫不經心的表情,便將他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看來,你已經不能勝任撞鐘這個工作了,你還是去后院砍柴挑水吧!”
小和尚既不解又委屈:“師父,撞鐘還需要什么特別的能力嗎?難道我撞的鐘聲不夠響亮?還是延誤過時間?”
住持說:“你很準時,撞的鐘聲也很響亮。但是你不覺得你的鐘聲里缺少什么特殊的東西嗎?”
“缺少什么特殊的東西呢?”
禪花解語 心中有萬千丘壑,事業才會一馬平川。
“你沒有理解撞鐘的意義。鐘聲不僅僅是寺里作息的信號,更重要的是為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鐘聲不僅要洪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心中無鐘,即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鐘之職!捫心自問,你的心中有鐘嗎?”
小和尚低下了頭,臉上露出慚愧之色。
心中無鐘,自然敲不出山林寺廟的佛心禪韻。這個小和尚不合格之處正是因為他只把工作當成工作。早晚撞鐘是寺院的規矩,但這種規矩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在寺廟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文化積淀,是含有佛門深意的。小和尚只是把撞鐘當成一件無趣的差事,而沒有用心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以至將鐘撞得了無生趣,自己不開心,聽鐘的僧侶們也覺索然無味。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對工作的態度也與這個小和尚很像,在工作的忙碌中感受到的不是充實而是麻木,在生活的各種娛樂里收獲的不是愉悅而是空虛?圣嚴法師說:“當人不知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的時候,就會感到空虛了。”洞悉因果的法師自然能從忙碌中感受到充實,作為凡人的我們,也應該懂得干一行愛一行、做一樣像一樣的道理,認真對待工作,充滿熱情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做好本分,讓機遇為你留門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清·鄭板橋《竹》
有時候,人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一路奔波追尋的是什么,恃才傲物,好高騖遠;有時嫉羨他人,自慚形穢;有時只是在漸漸麻木的工作生活中突然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問問自己踮起腳尖努力想觸及的目標究竟是什么,或者那一直抬頭仰望著的就是一個錯誤的方向,即使凝視到脖頸酸疼,也不能看到剎那間點亮天際的璀璨流星。
“云在青天水在瓶”,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歸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真正屬于自己的天地里做好本分,你才能感悟到生命里最真實的脈動和最清晰的紋理,那時你會發現,原來成功與幸福一直為你留著一道門。
一日,石梯禪師的侍者拿著缽往齋堂走去。
石梯禪師見到后叫住他問:“你要去什么地方?”
侍者回答:“我要去齋堂。”
石梯禪師斥道:“你手里拿著缽,我一看就知道你要往齋堂去,怎還用你說?”
侍者聽后反問:“禪師,既然你已經知道我要去齋堂,又為什么要我回答呢?”
石梯禪師說:“我問的是你的本分事。”
“禪師如果問的是我的本分事,”侍者莊嚴答道,“那我要去的地方,即是齋堂。”
石梯禪師聽后大贊:“你不愧為我的侍者。”
禪花解語 機遇鐘愛做好本分的人。
侍者的本分就是“去齋堂”,正是由于這個侍者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職責,才能在與禪師的機鋒里不落下風,令禪師對其刮目相看。同樣,我們在日常工作里,也要明白自己的職責和本分。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現代社會中一心向佛的青年人只要守住自己的責任,盡到自己的義務,敦倫盡分,即成佛。
很多人胸懷大志,說自己生下來就是要做大事情的,還要成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業。他們的口頭禪是“成大事不拘小節”,可成大事的過程就是由平常一件件的小事組成的。每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才能夠在這一方人間凈土中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一個人的發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機遇。機遇有兩種,一種是客觀條件給予你的偶然性,另外一種是主觀努力得到的必然機會。佛教講“緣分”,認為每個人的“緣”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禪宗讓每個人“面對當下”,就是讓人面對現實,不要回避問題,做好本分事,從本分事做起。做本分事之人總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緣”,在變幻不定的工作和生活里為自己留下一道隨時可以打開的門。
門后,也許就是海闊天空。
沒有方向的飛翔只是姿勢
為愛尋光紙上鉆,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宋·白云守端禪師
人生苦短,自省自律的人以分秒為單位規劃生活;人生漫長,沒有追求的人把今年過得和去年一樣。回頭想想我們小時候的夢想,有多少到現在都沒實現,甚至連一步都沒邁出、一筆也未畫下?我們只知道在緊張的工作里忙忙碌碌,在迷茫的生活里渾渾噩噩,我們努力地撲騰翅膀,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朝著哪個方向飛。
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只會回憶過去,在回憶的過程中體驗感傷;第二種人只會空想未來,在空想的過程中不務正事;只有第三種人將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高瞻遠矚,卻腳踏實地。而第三種人通往成功之路的秘訣就是:畫好地圖。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里,兩座山之間有一條小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二人成為好友。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時間在兩人每天一成不變的挑水中不知不覺過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他沒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十天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去拜訪他,看看能幫上什么忙。”于是他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邊這座山的廟里,看到老友之后大吃一驚,因為老友正在誦經讀書,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
左邊這座山的和尚微笑著說:“來,我帶你去看。”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后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后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我也堅持挖,能挖多少就算多少。一個月前終于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誦經打坐,鉆研佛理。”
這兩個僧人不正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嗎?看上去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差不多,就在你已經習慣了這種差不多時,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別人一下子向前跳躍了好遠,有的干脆飛了起來,而你還是只在原地踏步。其實那是因為你只看見別人忙碌的身影,卻看不到他們野心勃勃的靈魂。如果一個人鼠目寸光,其前途也就有限;高瞻遠矚的人,才能成就千秋的事業。這是智慧大小的差別,也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分界。
生活就好像旅行,到近郊的草木間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頓,回來了肚子還飽飽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那就不同了,得帶一點干糧,說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準備兩三個月的糧食了。假如把生活看作一場旅行,目光遠大的人,就會有遠大的計劃;眼光短淺,只看現實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我們應該做的不只是擁有今天,還應該抓住明天、后天,抓住永遠。
如何抓住永遠?首先你要向往永遠!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害怕完美,因為你永遠無法達到。”既然我們誰都無法真的擁有永遠和完美,倒不如以永遠和完美為目標,做好充足的計劃和準備,背負起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工作和生活里朝著那個方向,完美地飛翔!
禪花解語 追夢之旅漫漫,畫好地圖等于走了一半。
時無重至,不偷浮生半日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在漫漫人生旅途里,風雨兼程、奔波勞頓是常有的事,于是很多人都希望時不時能“偷得浮生半日閑”,好好享受安逸寧靜的生活。“偷得浮生半日閑”出自唐代詩人李涉的《題鶴林寺壁》,完整的詩作是:
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這個在庸庸碌碌、不甚得意的生活里猛然發現春之將近,于是登山與老僧閑話,享半日閑暇的故事雖被后世傳為佳話,卻著實誤導了很多人。有的人正是打拼事業的好年紀,卻過早地向往起安穩閑適的生活,在工作中總是急功近利,希望一勞永逸;有的人正處在暫時失意卻離成功咫尺之遙的關口,只需再多堅持一會就能柳暗花明時卻過早地看破紅塵,心生退意。其實,當我們追求安逸時,也絕不能忘了居安思危的道理。
有時,安逸就是地獄。
無德禪師在收學僧之前,叮囑他們把原有的一切丟在山門之外。禪堂里,他要學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但是,有的學僧好吃懶做,討厭干活;有的學僧貪圖享受,攀緣俗事,于是,無德禪師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有個人死后,靈魂來到一個大門前。進門的時候,司閽對他說:“你喜歡吃嗎?這里有的是精美食物。你喜歡睡嗎?這里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你喜歡玩嗎?這里的娛樂任你選擇。你討厭工作嗎?這里保證你無事可做,沒有管束。”
這個人很高興地留了下來,吃完就睡,睡夠就玩,邊玩邊吃。三個月下來,他漸漸覺得沒有意思,于是問司閽:“這種日子過久了,也不是很好。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么興趣;吃得太飽,使我不斷發胖;睡得太久,頭腦變得遲鈍。您能給我一份工作嗎?”
司閽答道:“對不起!這里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問司閽:“這種日子我實在無法忍受,如果沒有工作,我寧愿下地獄!”
司閽帶著譏笑的口氣說道:“這里本來就是地獄!你以為這里是極樂世界嗎?在這里,你沒有理想,沒有創造,沒有前途,沒有激情,你會失去活下去的信心。這種心靈的煎熬,更甚于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你當然受不了啦!”
禪花解語 在勤奮中打發時間,才會得到生活的獎賞。
是啊,有時過于安逸的生活就如同地獄。你會在安逸里慢慢耗盡自己的智慧、才華和能力。刀不磨不用就會生銹,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還刀入鞘,高高掛起。而沒有勤勉、努力之劍一路披荊斬棘,你又如何通向夢想的峰巔?
三伏酷暑天,烈日炙烤之下與涼風習習的河邊,你會選擇哪一個?三九冰雪天,寒風凜冽的曠野與溫暖如春的爐火旁,你又會如何取舍?只怕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可這種安逸正是軟陷阱!誠然,經過長途跋涉,短暫的安逸寧靜可以使我們得到休息和心靈的安寧,但是長期的安逸只會磨滅人的斗志與激情,最終毀其一生。
一開始就選擇享受的人和一開始就執著奔波、千錘百煉的人,最后的結局往往是前者成了廢品,后者成了珍寶。
“人壽幾何?逝如朝霞。時無重至,華不在陽。”佛說生命不是一年十年一百年,而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它如流水般易逝,卻永不復回。人生的每一秒鐘都應該好好把握,不能將心靈的放松等同于無所事事的懈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家都應以此自勉!
工作宜趕不宜急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嗅梅》
匆忙趕路的人哪能看得見枝頭的春色呢?
有一個農夫挑著一擔橘子進城去賣。天色已晚,城門馬上就要關了,而他還有二里地的路程。這時,迎面走來一個僧人,他焦急地趕上前去問道:“小師父,請問城門關了嗎?”
“還沒有。”僧人看了看他擔中滿滿的橘子,問道,“你趕路進城賣橘子嗎?”
“是啊,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僧人說:“你如果慢慢地走,也許還來得及。”
農夫以為僧人故意和自己開玩笑,不滿地嘀咕了兩聲,又匆忙上路了。他心中焦急,索性小跑起來,但還沒跑出兩步,腳下一滑,滿筐橘子撒了一地。
僧人趕過來,一邊幫他撿橘子,一邊說:“你看,不如腳步放穩一些吧?”
農夫害怕城門關了,一味求快,結果卻把橘子撒了一地,反而耽誤了時間。與其在手忙腳亂中浪費時間,不如張弛有度,井然有序地設計好每一步要踏出的距離。我們的工作也是如此,著急不能代替速度,只有細心了解工作的特質,耐心完成每個步驟,才能于不急不忙中把工作順順利利地完成。
一味求快,揠苗助長,往往只能造成惡果。
有一個小和尚,在樹林中坐禪時看到草叢中有一只蛹,蛹已經出現了一條裂痕,似乎能看見正在其中掙扎的蝴蝶。
小和尚靜靜地觀察了很久,只見蝴蝶在蛹中拼命掙扎,卻怎么也沒有辦法從里面掙脫出來,幾個小時過去,小和尚依然坐在那里靜靜地看著。
這時候,護林人的孩子跑了過來,看到地上掙扎的蛹,不由分說地撿起來將蛹上的裂痕撕得更大了。小孩子數落著和尚:“師父,你是出家人,怎么連點兒慈悲心也沒有呢?”
小和尚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你為何這般性急呢?蝴蝶還沒有著急,你何必這么魯莽地改變它的生命呢?”
果然,蝴蝶出來之后,因為翅膀不夠有力,飛不起來,只能在地上爬。
小孩子本想幫蝴蝶的忙,結果反而害了蝴蝶,這正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由此可見,急于求成只會導致最終的失敗。對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人來說,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著急,你是其中之一嗎?
禪花解語 有句話人人都說,卻從未往心里去,那就是:工作是忙不完的。
工作宜“趕”,但不宜“急”,應該忙中有序地趕工作,而不是緊張兮兮地搶時間。
將手頭的工作理出大小內外,輕重緩急,從而按部就班地一件一件解決,這樣才能既保證工作速度,又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情。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壘成泰華岑。”涓涓細流匯聚起來,就能形成蒼茫大海;拳頭大的石頭壘砌起來,就能形成泰山和華山那樣的巍巍高山。同樣的,只要我們一步步勤勉努力地往前趕,就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
人不是高速運轉的機器,倒不如以一種隱士氣質盡展瀟灑,縱橫寫意于紛亂的生活,保持一種淡定從容的心情,采一柱大漠孤煙映照落日晚霞,捉一輪皎潔明月放飛自由的心靈!
一心一意,才能登峰造極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誰能于數九寒冬、鳥絕人滅之處一人一舟一笠,獨釣寒江之雪?
當一個人專注于自己的心意時,他就會與周圍的天地融為一體,便能從這一心一意中體悟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屆時別人依舊為幾斤魚蝦沾沾自喜,而他一竿,便可釣起千江風雪。
專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則,博而不專,雜而不精,必將制約人的發展高度。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們想做一件事情,就必須將自己僅有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其中,要知道,只有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情,我們才能最終把事情做好。
相傳,一位得道高僧來到一座無名荒山,看見山間茅屋中閃爍金光,高僧料定此間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
原來,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誠禮佛。老人目不識丁,從未研讀佛經,只是專注地念著大明咒。高僧深為老人的修為所動,只是他發現老人將六字真言中的兩個字念錯了,他指點老人正確的梵音讀法后便離開了,想老人日后的修為定能更上一層樓。
然而,一年后,他再次來到山中,發現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萬分,與老人攀談得知,老人以往念咒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而得高僧指點后總是過于關注其中兩字的讀法,不由心緒煩亂。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一樣。“雜則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時便會流于表面,不專一,不深入,博而不專;“多則擾”,考慮得太多,困擾了自己,也困擾了他人;“擾則憂,憂而不救”,思想復雜了,煩惱太多了,痛苦太大了,連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
著名科學家皮埃爾·居里說:“當我像嗡嗡作響的陀螺般高速運轉時,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人,一旦進入專注狀態,整個大腦就圍繞一個興奮點活動,一切干擾統統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業外,生死榮辱,一切皆忘。
相傳,中國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本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他自幼參悟佛法,在般若多羅禪師門下修得正果后,提出要外出傳法。在般若禪師的指點下,達摩來到中國傳法。短暫游歷之后來到嵩山少林寺,開始在五乳峰中峰的一個天然石洞中閉關參禪。
據說達摩在這個石洞里,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既不說話,也不持律,終日默然面朝石壁,雙眼緊閉,五心朝天。石洞內萬籟俱寂,靜若無人,當達摩入定后,連飛鳥都不知道這個石洞中有人。每次開定后,他也只活動一下四肢,飲水吃飯,待不再感覺倦怠就繼續坐禪。外界的一切,似乎都與他毫無關系。
就這樣,入定、開定、入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達摩就這樣一個人在石洞中面壁參禪九年,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宗師,而這段故事也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這個天然石洞,后來被稱為“達摩面壁洞”,達摩坐禪對面的那塊石頭,也因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而被稱為“達摩面壁影石”。
無論是誰,在工作時只要能夠專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能量。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只有專注地面對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工作中,除此以外沒有別的秘訣。因為專注,我們會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產生恭敬之意;因為專注,我們內心才會泉涌出無限的激情;因為專注,我們會更容易接近目標;因為專注,我們會比任何人都走得遠!
禪花解語 專注一心,才能舉重若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