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智慧法門:用佛陀的眼睛看世界

佛法、禪機并不艱澀難懂,智慧法門也并非高不可及。佛陀那雙看透紅塵的眼睛,我們也一樣可以擁有。我們的“初心”里自有清凈之水,我們的生活里滿是般若菩提。睜眼,諦聽;明心,見性。讓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欣賞多彩的生命,融入自然的風景,同時別忘了珍惜時光,日益精進。這樣,智慧之花自然會在我們面前悄然綻開,芳香撲鼻。

睜眼: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

還如瞽者望長安,長安在西向東笑。

——唐·皎然禪師

很多時候我們求知總是外指的,希望自己能夠了解整個外部世界,卻忽視了對自己內心的探求。禪修的一種觀念是: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無論是做事還是禪修,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了解外部的世界。

禪院里來了一個小和尚,雖年紀輕輕,但聰明勤快,他希望能夠盡快地有所覺悟,于是常常去找智閑禪師,誠懇地向禪師請教:“師父,我剛來到禪院,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才能更快地有所悟,請師父指點一二。”

智閑禪師看到他誠懇的表情,微笑著說:“既然你剛剛來這里,一定還不認識禪院里的師父和師兄們,你先去認識一下他們吧。”

小和尚聽從了禪師的指教,

接下來的幾日里除了日常的勞作和參禪,都在積極地結識其他僧人。幾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閑禪師,說:“師父,禪院里的禪師和師兄們我都已經認識了,接下來呢?”

智閑禪師看了他一眼,說:“后院菜園里的了元師兄你見過了嗎?”

小和尚默默地低下了頭。

智閑禪師說:“還是有遺漏啊,再去認識和了解吧!”

又過了幾天,小和尚再次來見智閑禪師,充滿信心地說:“師父,這次我終于把禪院里的僧人都認識了,請您教我其他的事情吧!”

智閑禪師走到小和尚身邊,氣定神閑地說:“還有一個人你沒有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來說特別重要!”

小和尚疑惑地走出智閑禪師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詢問,一間房一間房地尋找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但始終沒有找到。深夜里,他一個人躺在床上仍在思考:到底這個人是誰呢?

過了很久,小和尚始終找不到對自己特別重要的那個人,但是也不敢再去問禪師。有一天下午,他打完坐,準備燒水做飯,打水時突然在井里看見了自己的倒影。他頓時明白了,智閑禪師讓他尋找的那個人,原來就是他自己!

禪花解語 不用內心的清凈洗洗眼睛,如何能把這個世界的美麗看清?

其實,很多人都像這個小和尚一樣,好奇地打量著外部的世界,積極地探索著這個世界中的未知,卻忽視了自己。連自己都沒有真正認識的人,如何去了解這個世界呢?

只有完全認識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接觸世界,但是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要困難得多。在認識自己的時候,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觀察自己;要把嘴巴長在心上,評論自己。時時刻刻地認識自己,唯有如此,生活才不會疏遠,感情和理智也會相得益彰,不會為自己制造麻煩。

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要先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再肯定自己的優點。這就跟我們照鏡子一樣,如果看到鏡子里的自己一臉灰塵、滿是油垢就不想再面對鏡子里的自己,那我們就看不清自己的長相。這種拒絕面對自己缺點的行為只會讓我們自我膨脹。

現實生活中,只有認清了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點需要改正,有什么優點需要保持,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這樣,才能在由知轉行的過程中走得更穩健,才能在行動過程中增加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從而在知行合一中獲得禪悅。

世間有千種禪趣佛香,留一只眼睛看看自己心里的森羅萬象。

諦聽:嬰兒啼哭是禪音

風行露宿不知貧,明月為心又是身。

欲問月中無我法,無人無我問何人。

——唐·鮑溶《贈僧戒休》

人,最難得是能永遠保持著剛剛出世時的心境。

譬如,年輕人剛出學校,總是滿懷希望、滿懷抱負的。但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得久了,挫折經受多了,艱難困苦經歷多了,于是善心被染污了,變壞了;或者本來很爽直的,變得不敢說話了;或者本來很坦白的,變得心理歪曲了;或者本來很有抱負的,最后變得窩囊了。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和內心力量不夠強大,不足以抵御冷酷的世界。而獨立的人格、強大的內心的源頭活水在何處?真正能幫助我們保持內心清凈本色,不受外界侵擾的力量,正是清凈的“初心”本身。

在佛陀的眼里,一顆質樸、純凈、不帶一點功利色彩的心才是這個世界的原始本色。就像嬰兒的啼哭、樹枝的搖曳、花兒的綻放、蟋蟀的輕唱,它們聽憑內心的召喚,是本性使然,沒有特別的理由。

從前,有一個老者和一個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這個老者從來不教孩子各種禮儀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讓他自然、健康地成長。

一天,一個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者家中借宿,見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禮儀。孩子很聰明,很快就學會了。晚上,孩子見老者從外面回來,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問安。老者十分驚訝,就問孩子:“是誰教給你這些東西的?”

禪解花語 一顆初心,智慧無垠;一聲啼哭,般若常駐。

孩子如實回答:“是今天來的那個和尚教我的。”

老者馬上找到和尚,責備道:“和尚你四處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這孩子被我撿來養了兩三年,幸好保持了一片天然可愛的本心,誰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壞了!拿起你的行李快走吧,我家不歡迎你!”

當時已是傍晚,還下著淅瀝的小雨,但生氣的老者還是將和尚趕走了。

是啊,小孩秉持天然個性成長,和尚卻用俗禮污染他,和尚被趕走不冤。一個人只有保持自己的本色,發揮自己的天然個性,才能頓悟通達禪的境界。

每個人剛走上社會都滿懷希望與抱負,然而生活在世俗中,爾虞我詐讓我們多了一些虛偽,鉤心斗角讓我們多了一些狡詐,世態炎涼讓我們多了一些冷漠……這都是因為受了“俗禮”污染的緣故,想改變這種狀態,就要守住自己的天然野趣,讓自己的個性在歲月中自然流露。

擁抱最真實的赤子情懷吧!回憶自己最初盡情啼哭的感覺!保持心靈的純凈與天然,在質樸中處世,在質樸中做人,時刻保留一份孩子般的天真和無邪才能在生活里收獲快樂,在快樂里收獲幸福的智慧。

明心:沒有卑微的生命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雪梅》

世間生命多種多樣,有天上飛的,有水中游的,有陸上爬的,有山中走的……所有生命,都在時間與空間之河里兜兜轉轉,時而湯湯,時而潺潺。生命,總是以其多彩多姿的形態展現著各自的意義和價值。

“若生命是一朵花就應自然地開放,散發一縷芬芳于人間;若生命是一棵草就應自然地生長,不因是一棵草而自卑自嘆;若生命不過是一陣風則便送爽;若生命好比一只蝶,何不翩翩飛舞?”梁曉聲筆下的生命有一種佛性般的怡然自得、超然灑脫。

蕓蕓眾生,都平凡得像海中的一滴水、林中的一片葉。海灘上,這一粒沙與那一粒沙的區別你可看得出?曠野里,這一抔黃土和那一抔黃土的差異你是否道得明?

每個生命都很平凡,但每個生命都不卑微,真正的智者不會讓自己的生命隕落在無休無止的自怨自艾中,也不會甘于身心的平庸。

你見過在懸崖峭壁上卓然屹立的松樹嗎?它深深地扎根于巖縫之中,努力舒展著自己的軀干,任憑陽光曝曬,風吹雨打,它依舊保持著昂揚的斗志和積極的姿態。或許,它很平凡,只是一棵樹而已,但是它并不平庸,它努力保持著自己生命的傲然姿態。

有這樣一則寓言,讓我們懂得,每個生命都不卑微,都是大千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一只老鼠掉進一個桶里,怎么也出不來。老鼠吱吱地叫著,發出了哀鳴,可是誰也聽不見。可憐的老鼠心想,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墳墓了。正在這時,一只大象經過桶邊,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來。

“謝謝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報答你。”

大象笑著說:“你準備怎么報答我呢?你不過是一只小小的老鼠。”

過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獵人捉住了。獵人用繩子把大象捆了起來,準備等天亮后運走。大象傷心地躺在地上,無論怎么掙扎,也無法把繩子扯斷。

突然,小老鼠出現了,一番辛苦之后,它終于在天亮前咬斷了繩子,替大象松了綁。

大象感激地說:“謝謝你救了我的性命!你真的很強大!”

“不,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老鼠。”小老鼠平靜地回答。

每個生命都有綻放光彩的剎那,即使一只小小的老鼠,也能夠拯救比自己大得多的大象。故事中這只老鼠正是星云大師所說的“有道者”,一個真正有道的人,即使別人看不起他,把他看成卑賤的人,他也不受影響,因為他了解自己的人格、道德,不一定要求別人來了解、來重視。他會在自我的生命驛旅中將智慧的種子撒播到世間各處。

也許你只是一朵殘缺的花,只是一片熬過旱季的葉子,或是一張簡單的紙、一塊無奇的布,也許你只是時間長河中一個匆匆而逝的過客,不會吸引人們半點的目光和驚嘆,但只要你擁有自己的信仰,并將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就會成為成功駕馭生活的勇士。

禪花解語 沒有哪個人天生卑微地存在,正如沒有哪朵花生來就是黑白的。

守拙:晦而彌明,難得糊涂

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

懶求施主修真像,翻說經文是妄言。

出浦釣船驚宿雁,伐巖樵斧迸寒猿。

行人莫問師宗旨,眼不浮華耳不喧。

——唐·杜荀鶴《題江寺禪和》

禪宗有這樣一句話:“晦而彌明,隱而愈顯。”一個人的心境處在黑暗的現實中時,反而更加明朗;越是不動聲色地隱藏自己的智慧,智慧的光芒就越是普照四方。

外表糊里糊涂的人可能才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智者;看似手腳笨拙的匠人也許才是心靈慧明的能工巧匠。默時有似癡呆,所以如晦如隱;照時智慧靈然,所以如明如顯。

孔子曾說:“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機智,在國家政治混亂黑暗的時候就表現出很愚蠢的樣子。他的聰明智慧我們也許能達到,但是他的“糊涂”我們怎么也趕不上。

生活中那些被稱作“聰明”的人,算計來算計去,不過是為了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而這些東西實在不足掛齒,況且聰明總被聰明誤,他們不算是真正的聰明。與其陷在算計的聰明中,還不如糊涂一點,如此既不失智慧,又能擁有恬淡充實的心境,何樂而不為?

大文豪蘇軾在《洗兒》一詩中這樣寫:“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對自己一生因聰明而受的苦刻骨銘心,自己深知聰明之害,以至希望自己的兒子愚蠢一點,才能躲避各種災難。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糊涂一點的明哲保身之道,結果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賠上前途不說,甚至為此丟了性命。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三國時期,楊修是曹操門下掌庫的主簿,博學能言,智識過人,但他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恃才傲物。有一回,塞北送來一盒酥給曹操,曹操接到后并沒有吃,只是在禮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自己就徑直出去了。

這時,楊修正好進來看見那盒點心,便打開禮盒,把酥餅給眾人分吃了。這個時候曹操進來見大家正在吃他案頭的酥餅,馬上臉色一變,大聲問眾人:“為何吃掉了酥餅?”楊修主動上前答道:“丞相,我們是按您的吩咐吃的。”“此話怎講?”曹操反問道。楊修從容回應道:“丞相在酥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這分明是賞給大家吃的,難道我們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嗎?”曹操心里非常不舒服,內心已經對楊修產生了極大的厭惡,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楊修把自己的小聰明運用在琢磨曹操的日常行為上,從而給自己埋下了禍根,終因“雞肋”事件被曹操誅殺。

這很值得我們引以為鑒。時過境遷,對現代人而言,糊涂的意義慢慢從亂世求生變成現世求快樂、安好。我們所謂的糊涂,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后果,因為糾纏與思考是負擔和枷鎖。我們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糊涂的人往往更快樂,因為幸福會追著他們走,他們不必費盡心機爭取,就可以隨意享受陽光的熱情。太過理性的人總是追著幸福跑,可用盡全力也抓不住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幸福。

禪花解語

晦而彌明,隱而愈顯;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糊涂是大智若愚,是另類的聰明,是歲月在一個人身上沉淀下來的大智慧。難得糊涂是一種歷經風雨后的豁達,也是臥薪嘗膽的堅忍,更是心中有數的正派。

因此,生命不要總是算計,否則越算越短;固執也不能丈量,否則會越量越長,就像樹木想要收獲果實,必須舍棄滿枝的蓓蕾。生需要取舍、需要迂回、需要變通,因為在我們生活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結果,只有必然存在的放棄;生活沒有絕對的執著,只有隨緣的意外。

見性:化繁就簡任自然

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

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門此去幾多地,欲把殘花問上人。

——唐·白居易《感芍藥花寄正一上人》

唐朝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做羹,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句半語的法要。一天,崇信對師父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后,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嘗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什么?”崇信訝異地問。

道悟并沒有理會徒弟的詫異,淡淡地問:“吃過早粥了嗎?”

崇信說:“吃過了。”

師父又問:“缽盂洗干凈了嗎?”

崇信說:“洗干凈了。”

師父說:“去掃地吧。”

崇信疑惑地問:“難道除了洗碗掃地外,師父就沒有別的禪法教給我了嗎?”

師父厲聲說:“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掃地之外,還有什么禪法!”

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開悟。

禪就是生活。吃了粥去洗缽盂,很平常也很自然,但這里蘊藏著無限的禪機。其實,幸福也是如此簡單,有人這樣說過,“簡單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簡單”。

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應該記住這樣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住在田邊的螞蚱對住在路邊的螞蚱說:“你這里太危險,搬來跟我住吧!”路邊的螞蚱說:“我已經習慣了,懶得搬。”幾天后,田邊的螞蚱去探望路邊的螞蚱,卻發現對方已被車子軋死了。其實,掌握命運的方法很簡單,遠離懶惰就可以了。

一只小雞破殼而出的時候,剛好有只烏龜經過,從此以后,小雞就打算背著蛋殼過一生。它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大公雞。原來,擺脫沉重的負荷很簡單,尋求名師指點就可以了。

一個孩子對母親說:“媽媽你今天好漂亮。”母親問:“為什么?”孩子說:“因為媽媽今天一天都沒有生氣。”原來,要擁有漂亮很簡單,只要不生氣就可以了。

一位農夫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勞作,朋友對他說:“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農夫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而是在培養我的孩子。”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你們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燈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說:“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只是我們壞了就換而已。”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常常換掉壞的燈管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樂地走著,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原來,快樂很簡單,只要放棄多余的包袱就可以了。

生活看似是煩瑣的,其實很簡單,因為人們不肯主動發問,主動尋求幫助,主動體會合作與和諧之美,才使整個生命變得復雜。

不如從今天起,好好修剪自己的生活,化繁就簡,隨性自然。在“任意妄為”中體悟本心、本性的自在圓滿。

禪花解語 化繁就簡,才能輕輕松松;自然而然,才能自由恣意。

惜命:一寸時光,一寸命光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縷衣》

禪宗說:“日日是好日。”一生的幸福,往往來自于每一日快樂的積累。

如何才能過好每一日呢?星云大師說,每日說好話,每日行善事,每日常反省,每日多歡喜,只有今天把今天過好,明天把明天過好,才能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過好,才會一生過好。日日是好日,每一日、每一分都理應珍惜。

兩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在河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水不會重歸,時間也不會重返,若想在每一天都獲得充盈的快樂,就要珍惜從自己手指間溜過的每一秒。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就像一陣風,來得快,去得也急;時間就像一頁書,看得快,翻得也快;時間就像一匹良駒,跑得快,過得也快。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講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有樣東西是最長又是最短的,是最快又是最慢的,是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是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于消失,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

對于這個謎,眾說紛紜,很多人都猜不透。

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說:“最長的莫過于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于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于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于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后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一切不值得后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摳去,也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這就是時間的珍貴所在啊!佛陀曾說,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而已。生命易逝,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時間呢?

人生百年,幾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時間悠悠無邊;猛回首,方知生命揮手瞬間。

時間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貴的,金錢買不到它,權位留不住它,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它一分一秒,稍縱即逝,與其每天長吁短嘆,不如將其牢牢地把握,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時間桎梏下獲得最大的自由、最灑脫的幸福。

那么時間到底是什么呢?時間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于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于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于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于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命運,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禪花解語 最吝嗇時間的人,時間對他最慷慨。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凡事抓住今天,才能不依賴明天!

一寸光陰,不是一寸黃金,而是一寸生命啊!

精進:一種眼界,一種天地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宋·蘇軾《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人生的成功,尤其是成就開放式的人生,與視野開拓息息相關。視角越大,看見的世界越大,實現理想的機會也就越大。正因為視野決定人生的高度,才有了登高望遠的名言,才有了坐井觀天的警句。

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是老方丈,一個是小和尚。小和尚每天的任務就是砍柴挑水,十分單調。有一天他耐不住寂寞,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教我佛經里的智慧法門吧。”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沒有說,回到房間里搬了一塊石頭出來:“這樣吧,今天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賣,但是記住一點:無論別人出多少錢都不要賣!”小和尚想不通:拿一塊石頭讓我去賣,而且,有人買還不賣?百思不得其解,小和尚只好拿著石頭下山了。

在市集里,有個婦女走了過來,看了看石頭說:“我愿出五文錢買你這塊石頭,它可以在我丈夫寫字的時候壓紙,這樣紙不容易被風吹走。”小和尚想,沒想到一塊石頭能賣五文錢啊!但是,方丈不準他賣,小和尚只好說:“不賣!不賣!”婦女走了。

小和尚回到山上,說:“今天竟然有個婦女愿意出五文錢買這塊石頭,但你說不讓我賣,我只好不賣。”

方丈問:“你能從中明白些什么嗎?”

小和尚搖搖頭回答:“不明白。”

方丈笑了笑:“這次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山下的米鋪老板那兒去賣,但是記住:無論他出多少錢都不要賣!”小和尚帶著石頭下山了。

小和尚來到米鋪,見到了米鋪老板。米鋪老板拿著那塊石頭端詳了半天說:“我出五百兩銀子買你這塊石頭!”小和尚嚇了一大跳,一塊石頭值五百兩銀子啊!米鋪老板解釋:“這是一塊化石,我愿意出五百兩銀子來買這塊石頭!”小和尚連忙說:“不賣!不賣!”抱著石頭趕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見了方丈,說:“方丈,米鋪老板說愿意出五百兩銀子來買這塊石頭,說這是一塊化石。”

方丈問:“你能從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是笑笑:“這次呢,你還是去賣石頭。不過,這次是賣給山下珠寶店的老板,還是要記住:無論他出多少錢都不要賣!”

小和尚來到珠寶店,老板把石頭拿過來端詳半天說:“我只有三家珠寶店、兩家當鋪和一些田產,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財產來換這塊石頭!”小和尚嚇得“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上:“這么值錢啊!”

珠寶店老板解釋:“你不要看它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其實,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層石頭,里面是一塊無價的寶玉!”

小和尚嚇得連忙說:“不賣!不賣!”緊緊抱著石頭上山去找方丈。

“方丈,方丈,珠寶店老板說他愿意拿出所有的財產來換這塊石頭。他說這里面是一塊無價之寶……”

方丈問:“這次你明白了嗎?”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禪花解語 打開眼界,才能通行無界。

方丈微笑著告訴小和尚:“同樣一塊石頭,在一個婦女的眼中,只是一塊壓紙的石頭,值五文錢;到了米鋪老板那里,米鋪老板認識到它的一些價值,覺得它是一塊化石,愿意出五百兩銀子來買;而真正懂得它的價值的只有珠寶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過是外面包裹了一層石頭,里面是一塊無價的寶玉!”

同樣一塊石頭在婦女眼里就值五文錢,在珠寶店老板那里卻價值連城,可謂天壤之別。這其中的差別何在?對,是眼界!正如參禪悟道,有的人只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的人卻能從中看出般若、菩提,其實都是眼界高低的問題。老和尚正是通過這個經歷告訴小和尚,要想真正參悟智慧法門,就要提升眼界,認真修為,站到佛陀的高度才能從身邊的一草一木中發現智慧、禪機。如果你還看不清自己靈魂里種著的佛性,看不見大千世界里蘊藏的禪機,那只能說明你站得還不夠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张家港市| 英山县| 江陵县| 蒲江县| 丁青县| 嵩明县| 苍溪县| 恩施市| 金秀| 台山市| 广昌县| 新昌县| 乾安县| 镇坪县| 阿图什市| 威远县| 阿拉善盟| 翁牛特旗| 县级市| 宜城市| 金寨县| 贵德县| 吉水县| 黄大仙区| 西充县| 正定县| 资兴市| 宕昌县| 小金县| 南华县| 定襄县| 法库县| 建平县| 灯塔市| 监利县| 嵩明县| 柏乡县| 邹城市| 大足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