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穴位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4279字
- 2020-07-09 10:53:34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和流注順序
十二經脈交接規律表

十二經脈循環流注順序表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8條。
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錯,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其中督脈行于背正中線;任脈行于胸腹中線;沖脈行于腹部會于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于腰部,陽蹺脈行于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蹺脈行于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于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于下肢內側、腹和頸部。
奇經八脈的作用:一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奇經八脈猶如湖泊水庫,而十二經脈之氣則猶如江河之水。
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與十二經全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均有各自的循行路線、病候和所屬腧穴。
下面我們來看奇經八脈的基本內容:
1.督脈
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陰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后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證。
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
2.任脈
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于陰毛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下(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
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
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

3.沖脈
循行: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陰部,向上行于脊柱內,其外行者經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
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
4.帶脈
循行:起于季脅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橫行繞身一周。
主要病候: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
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
5.陰維脈
循行:起于小腹內側,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經相合,過胸部,與任脈會于頸部。
主要病候:心痛,憂郁。
交會腧穴:筑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
6.陽維脈
循行:起于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經脅肋后側,從腋后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后,合于督脈。
主要病候:惡寒發熱,腰疼。
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
7.陰蹺脈
循行: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內踝的上面,直上沿大腿內側,經過陰部,向上沿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上經人迎的前面,過顴部,到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蹺脈相會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閉,足內翻等證。
交會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陽蹺脈
循行:起于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行腓骨后緣,沿股部外側和脅后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經合于風池。
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
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十二經別的分布規律: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別出(離),經過軀干深入體腔與相關的臟腑聯系(入),再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出),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于本經經脈,陰經的經別合于其表里的陽經經脈(合),由此將十二經別匯合成6組,稱為(六合)。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腘部分出,入走腎與膀胱,上出于項,合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至毛際,入走肝膽,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旁,合于足陽明胃經;手太陽、手少陰經別從腋部分出,入走心與小腸,上出目內眥,合于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手厥陰經別從所屬正經分出,進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手太陰經別分別從所屬正經分出,入走肺與大腸,上出缺盆,合于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的內外聯系及在體內臟腑之間的表里關系,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由于十二經別通過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與頭部發生了聯系,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主治范圍。此外,又由于其加強了十二經脈與頭面的聯系,故而也突出了頭面部經脈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十二經筋的分布規律:十二經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頭面胸腹部。每遇骨節部位則結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則散于或布于該部而成片,但與臟腑無屬絡關系。三陽經筋分布于項背和四肢外側,三陰經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內側。足三陽經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結于(面);足三陰經筋起于足趾,循股內上行結于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結于角(頭);手三陰經筋起于手指,循臑內上行結于賁(胸)。
十二經筋的作用:約束骨骼,完成運動關節和保護關節的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規律: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布范圍為依據,將皮膚劃分為十二個區域。
十二皮部的作用: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體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故是機體的衛外屏障,起著保衛機體、抵御外邪和反映身體健康與否的警示牌的作用。
十五絡脈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于淺層的支脈。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稱十五絡脈,或十五別絡。
十五絡脈的分布規律: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經脈,即陰經別絡于陽經,陽經別絡于陰經。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經背部向上散布于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脅。此外,還有從絡脈分出的浮行于淺表部位的浮絡和細小的孫絡,遍及全身,難以計數。
十五絡脈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里兩經的聯系,從而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干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從而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組織。
腧穴概述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這些部位不是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內部的臟腑器官相通,外部多當筋肉或骨骼之間的凹陷處,因其功能上內外互相疏通,位置上又以孔隙為主,所以稱為“腧穴”。腧,又寫作“俞”“輸”,含有傳輸的意義;穴,具有孔隙的意義。歷代針灸文獻上所說的“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穴道”等,都是腧穴的別稱。
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包括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在臨床上要正確運用針灸治療疾病,必須掌握好腧穴的定位、歸經、主治等基本知識。
腧穴的作用
診斷作用:人體有病時就會在腧穴上有所反映,而作為針灸臨床診斷的依據。如有胃腸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機等穴出現過敏壓痛,有時并可在第5~8胸椎附近觸到軟性異物;患有肺臟疾患的人,常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壓痛、過敏及皮下結節。因此,臨床上常用指壓背腧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壓痛、過敏、腫脹、硬結、涼、熱,以及局部肌肉的隆起,凹陷堅實虛軟程度,皮膚的色澤、瘀點、丘疹、脫屑等來協助診斷。
近來,在利用腧穴協助診斷方面又有新的發展,如耳郭中耳穴的測定,對原穴用導電量的測定,對十二井穴用知熱感度的測定等。通過儀器對這些腧穴的測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絡、臟腑、組織器官的病變,為協助診斷增添了新的內容。
腧穴的治療作用有如下幾點:
1.近治作用
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這些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癥。如眼區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均能治療眼病;耳區的聽宮、聽會、耳門、翳風諸穴,皆能治療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門諸穴,皆能治療胃病等。
2.遠治作用
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癥,而且還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癥,有的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僅能治療手腕部病癥,而且還能治療頸部和頭面部病癥,同時,還能治療外感病的發熱;足三里穴不僅能治療下肢病癥,而且對調整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甚至對人體防衛、免疫反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臨床實踐證明,針刺某些腧穴,對機體的不同狀態可引起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例如:泄瀉時,針刺天樞能止瀉;便秘時,針刺天樞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療作用。
腧穴的分類
腧穴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抗病活動中陸續發現和逐步積累起來的。它的發展經過了以痛為腧、定位命名和分類歸經等階段。初期的針灸治病,沒有確定的腧穴,只是在病痛的局部進行針灸,這就叫“以痛為腧”。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肯定了一些腧穴的療效和位置,才加以定位和命名,以便推廣應用,這是腧穴的定位和命名階段。后來針灸繼續發展,應用腧穴增多,治療范圍擴大,于是,人們把某些治療作用相類似、感傳路線比較一致的腧穴加以歸納,這就進入了分類歸經階段。現在所介紹的經穴,就屬于這一類腧穴。
腧穴可分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十四經穴:十四經穴為位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簡稱“經穴”。它們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1個穴名。經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經脈的循行線上,所以與經脈關系密切,它不僅可以反映本經經脈及其所屬臟腑的病癥,也可以反映本經脈所聯系的其他經脈、臟腑之病癥,同時又是針灸施治的部位。因此,腧穴不僅有治療本經臟腑病癥的作用,也可以治療與本經相關經絡臟腑之病癥。
奇穴:奇穴是指未能歸屬于十四經脈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又稱“經外奇穴”。這些腧穴對某些病癥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體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盡相同。有些位于經脈線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經脈線內,如印堂、肘尖;有些是穴位組合之奇穴,如四神聰、四縫、四花等穴。
阿是穴:阿是穴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等。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阿是穴多位于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