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穴位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1619字
- 2020-07-09 10:53:33
人體經絡系統的構成
經絡系統總體上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又可以細分為若干種,具體如下表:

(3)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某一臟器發生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可有壓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現象,這也是發現經絡系統的途徑之一。
(4)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內臟的位置、形態及某些生理功能,觀察到人體分布著很多管狀和條索狀結構,并與四肢聯系,觀察到某些脈管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以上幾點表明,發現經絡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各種認識互相補充,相互佐證,相互啟發,從而使人們對經絡認識逐步完善,從現存文獻來看,經絡學說在兩千多年前已基本形成。
經絡的生理功能
聯絡臟腑,溝通內外: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平衡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
經絡系統在人體中縱橫交錯、溝通內外、聯系上下,聯系了人體臟與臟之間、臟腑之間、臟腑與體、五官之間的聯系,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運行氣血,濡養周身: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氣血,其作用是濡潤全身臟腑組織器官,使人體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通過經絡系統將氣血及營養物質輸送到周身,從而完成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抵御外邪,保衛機體:經絡系統的作用是“行氣血而營陰陽”,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體往往由表及里,先從皮毛開始,衛氣是一種具有保衛作用的物質,它能抵抗外邪的侵犯,其充實于絡脈,絡脈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沖發揮其抵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說明病理變化:由于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其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故臨床某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常常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等發生變化。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變化。

指導辨證: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絡屬的臟腑及組織器官,故根據體表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可推斷疾病的經脈和病位所在。臨床上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系的臟腑,進行辨證歸經。
指導治療:針灸治病是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某些腧穴,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于內屬臟腑,外絡肢節,因而在臨床治療時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采用循經取穴進行治療。
經絡系統的主體——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十二經脈也稱正經,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十二經脈在軀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于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于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于背部,分別于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陽膽經分布于身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