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穴位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10594字
- 2020-07-09 10:53:43
足太陰脾經主要穴位詳解
隱白
【穴位一找準】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靈樞·本輸》:“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靈樞·熱病》:“去爪甲如薤葉。”即足大趾趾甲廊內側角后旁1分凹陷處。正坐垂足或仰臥,在(踇)趾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功效】調經統血,健脾回陽。
【主治】
(1)婦產科系統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痙攣。
(2)五官科系統疾病:牙齦出血,鼻出血。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癔癥,昏厥。
(4)消化系統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腸炎。
(5)其他:尿血。
【刺灸法】
刺法:
(1)淺刺0.1~0.2寸,局部脹痛。
(2)或用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常用于神昏、胸悶咳喘。
灸法:艾炷灸3~7壯,艾條灸5~20分鐘,用于止血。
寒則通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隱白穴為脾經的井穴,屬木。別名鬼壘穴,鬼眼穴,陰白穴。氣血物質為濕熱之氣,位處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濕熱之氣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隱白:隱,隱秘、隱藏也。白,肺之色也,氣也。該穴名意指脾經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脾經體表經脈。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連,穴內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氣為蒸發外出,有不被人所覺察之態,如隱秘之象,故名。

臨床上的常用配伍有:
配大敦,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風昏迷。
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氣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衄血。
配氣海、血海、三陰交,有益氣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
配厲兌,有健脾寧神的作用,主治多夢。
本穴還可以用來治療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婦女月經病的統稱,是指月經周期、經量、血色、質地上發生的病理上的變化,包括月經先期(經期提前)、月經后期(經期延后)、月經先后無定期以及崩漏、閉經、經量過多、經色紫黑等病癥。患者在專科治療的同時,配合進行自我按摩,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法操作簡便,極易掌握。
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趾甲根腳處,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位。脾主管統攝氣血,血妄行而出血過多時可掐隱白以止血,也可以用三棱針刺血。
大都
【穴位一找準】大都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一說“本節之后下陷者之中”(《靈樞·本輸》)。
【功效】健脾利濕、和胃寧神。
【主治】腹脹,胃痛,嘔吐,泄瀉,便秘,熱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則補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滎穴,屬火,別名太都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聚集本穴后以橫行的風氣傳向太白穴。
大都:大,穴內氣血場的范圍大也。都,都市也,物質的集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氣血物質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生發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如都市之物質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與大都同,太,通大。
脾經滎:滎,極小的水流。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脾土生發之氣,富含水濕,至本穴后部分水濕之氣散熱冷降歸地,所降之水也小,故為脾經滎穴。
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氣化之氣,至本穴后為散熱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上炎于天,體現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屬火。
本穴還可以用來緩解抑郁。
很多中老年朋友或者年輕白領,因為久病不愈或事業壓力大而變得不愛說話,容易傷感,不善于和人溝通,情志上總是覺得抑郁。還有的年輕人整天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門,工作和娛樂都是在網絡上進行,這樣的人也很容易因為長期不跟外界接觸而患上情志病。
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上述情況,一定要學會使用大都穴,它是緩解抑郁情緒的大穴。
使用方法有兩種,一種就是傳統的按揉刺激,兩側都按,每天按揉10分鐘,或者不拘泥于時間,以自己能耐受的時間和力度為準。這個方法不但適合情緒抑郁的人,也適合工作或生活壓力大的人作為平常保健之用,經常按揉大都穴,防止情緒抑郁。
另外,你還可以直接艾灸大都穴,效果更明顯,每次灸5~7分鐘,每周2~3次就可以了。
太白
【穴位一找準】位于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跖骨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取定穴位時,可采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于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后下方凹陷處。
【功效】健脾化濕,理氣和胃。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痢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治療濕疹一般采用穴道指壓法。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穴位詳解
太白,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輸(土)、原穴,別名大白穴。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云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大,通太。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生活中大家都有過這種體會,若很久不運動之后突然運動,或突然提了一次重物,常常會肌肉酸痛,渾身不舒服,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情況下,不用怎么在意,歇上幾天后會自動轉好,但畢竟要有幾天難受的,在這里向大家提供一個有效的小方法,一般半小時就可以解除這種酸痛。
取艾條一段,在兩側太白穴,采用溫和的灸法,艾灸持續大約半小時后,肌肉酸痛便會消失。
在中醫理論里,脾主肌肉,突然運動或搬提過重的物品,會導致脾氣一下子耗費過多,使肌肉內部氣虧,而艾灸脾經原穴太白,可以調理疏通經氣,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的癥狀,運動過度造成的局部受傷也可使用這個方法。
如果手邊沒有艾條,或者嫌艾條麻煩,那就用拳頭或保健用的小錘敲擊太白穴,效果也是不錯的。
公孫
【穴位一找準】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功效】健脾化濕,和胃理中。
【主治】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腸痙攣。
(2)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
(3)其他:心肌炎,胸膜炎,癲癇,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不灸。
穴位詳解
足太陰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沖脈。

公孫:即公之輩與孫之輩,指此處穴位的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系。在五行中,脾經物質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此穴內物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地部孔隙傳來的沖脈高溫經水。脾經與沖脈的氣血在此穴相會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因為此穴位于人的足部,在地球重力下,沖脈流至公孫穴的物質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沖脈的體內經脈,所以沖脈氣血出公孫后就會快速氣化。此穴也是足太陰絡穴,因為此穴物質為天部水濕風氣,并橫向輸散至脾胃二經,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的作用。
常用本穴配中脘穴、內關穴治胃酸過多、胃痛。
三陰交
【穴位一找準】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后緣。
【功效】健脾利濕,兼調肝腎。
【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后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婦禁針。針灸該穴主治遺精、陽痿、陰莖痛、小便不利、睪丸縮腹等,是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穴位詳解
交,交會也。三陰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于此,故名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十總穴之一。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于婦科癥狀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皆可治療;又因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三陰交對女性的神奇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養子宮和卵巢。人體的任脈、督脈、沖脈這三條經脈的經氣同起于胞宮(子宮和卵巢)。其中,任脈主管人體全身之血,督脈主管人體全身之氣,沖脈是所有經脈的主管。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每條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鐘左右,能保養子宮和卵巢。促進任脈、督脈、沖脈的暢通。女人只要氣血暢通,就會面色紅潤,睡眠踏實,皮膚和肌肉不垮不松。
(2)緊致臉部肌肉,使臉部不下垂。如果想在40歲之后,還能對抗地球的引力,保證臉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飲食要規律之外,還要經常在晚上9點左右,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健脾,因為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

(3)調月經,去斑,去皺,祛痘。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藏血,腎精生氣血。女人只要氣血足,那些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不來月經等統稱為月經不調的疾病都會消失。而女人臉上長斑、痘、皺紋,其實都與月經不調有關。只要每天晚上9點~11點,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15分鐘,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去皺。不過,要堅持才有效果,堅持每天按揉,按揉一個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兩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夢了。
(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對高壓的生活節奏,或者因為自身飲食結構或生活習慣不合理,導致性冷淡。這樣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樂趣,還影響夫妻感情,容易導致家庭不穩。三陰交是一個大補穴,能補氣補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讓女人逃離性冷淡,重溫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按揉三陰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堅持一個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調治肌膚過敏,濕疹,蕁麻疹,皮炎。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夠把人體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每天中午11點,脾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各20分鐘,能把身體里面的濕氣、濁氣、毒素都給排出去。皮膚之所以過敏,長濕疹,蕁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體內的濕氣、濁氣、毒素在搗亂。只要按揉三陰交,把這些討厭的“調皮鬼”趕出去,不出一個半月,皮膚就能恢復光潔細膩,干凈無瑕了。
(6)保持血壓穩定。三陰交是一個智能調節穴位。當你血壓過高或過低,每天中午11點~13點,心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20分鐘,堅持兩三個月,能把血壓調理至正常值。
漏谷
【穴位一找準】
漏谷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功效】健脾消腫,滲濕利尿。
【主治】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漏谷穴別名太陰絡穴。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細小之物也。該穴名意指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沉降。

本穴物質由三陰交穴傳來,因脾經的濕熱之氣與肝經及腎經氣血物質進行了交換,上行至本穴的氣態物質則溫度偏低,在本穴的變化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濁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細小的谷粒漏落之狀,故名。
足太陰絡、太陰絡。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其氣與脾經其他的氣血物質相比溫度較低,穴內氣壓亦較低,脾經其他部位的水濕之氣向本穴匯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聯絡聚集脾經天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
漏谷配地機,治療便秘、腸鳴,配足三里穴治腹脹腸鳴。
漏谷穴位于內踝上六寸,它就像一個漏斗一樣,也像一個過濾器,把身體里的廢棄物和毒素順順當當地排出去。而地機穴是脾經的郄穴,和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保證脾經精華物質很好地保存下來,一點兒都不會丟失。
這兩個穴位互相配合,身體里“收支平衡”,人才會健健康康。
對于小便不利或者便秘腹脹、腸鳴的情況,漏谷穴充分發揮了幫助排泄的功能,讓身體里的垃圾和濁氣排得干干凈凈。
在這兩個穴位艾灸治療上述疾病,效果非常明顯。如果你覺得麻煩的話,每天按揉十幾分鐘,也能作為日常的保健之方。
地機
【穴位一找準】地機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功效】健脾滲濕,調理月經。
【主治】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陰道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腰痛,遺精,精液缺乏。
(3)其他:胃痙攣,乳腺炎,下肢痿痹。
(4)本穴出現壓痛提示有胰腺疾患,與胰俞、中脘、水分互參可診斷急性胰腺炎。
【刺灸法】
(1)灸法:直接灸3~5壯;溫和灸10~15分鐘。
(2)刺法:直刺1~2寸,酸脹感有進可擴散至小腿部。
(3)按摩:點按、揉法、指推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地機穴為脾經之郄穴,是本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具有較強的解痙、行氣活血之功,別名脾舍,地箕。脾土物質在此隨經水運化人體各部。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中的脾土微粒,經水循脾經流向陰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地機:地,脾土也。機,機巧、巧妙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隨地部經水運化到人體各部,運化過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質為漏谷穴傳來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隨雨水的流行而運化人體各部,脾土物質的運行十分巧妙,故名。
脾舍:脾,土也。舍,來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為提供脾土物質的來源之處。本穴物質為漏谷穴傳來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質隨雨水的流行而輸送人體各部,為人體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故名脾舍。
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質通過本穴而運化。理同地機名解。
足太陰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為脾土物質的主要運化之處,脾土物質的運化是通過地部水液而運行的,脾土物質的運行量不大,如從細小的孔隙中通過一般,故為足太陰郄穴。
【穴位配伍】
(1)配三陰交穴治痛經。
(2)配隱白穴治崩漏。
(3)配血海,有調經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4)配腎俞、中極、三陰交,有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經。
陰陵泉
【穴位一找準】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取該穴道的時候,患者應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
【功效】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痿。
(2)消化系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
(3)婦產科系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
(4)其他: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0~2.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擴散。
(2)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穴位詳解
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五行屬水。
陰陵泉穴。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陰陵泉穴名意指脾經地部流行的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積。本穴物質為地機穴流來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積,水液溢出,脾土物質沉積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狀,故名陰陵泉穴。

【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有溫中運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腫的作用,主治水腫。
配三陰交、日月穴、至陽穴、膽俞穴、陽綱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黃疸。
血海
【穴位一找準】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或屈膝,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二到五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斜置,指端盡處取穴。
【功效】健脾化濕,調經統血。
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但在臨床應用中,卻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療效。《金針梅花詩鈔》血海條曰:“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可見血海穴在功能上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
【主治】月經不調,經閉,暴崩,漏下惡血,兩腿內側生瘡癢痛或紅腫有膿,氣逆腹脹,腎藏風,痃癖,陰瘡,五淋,功能性子宮出血,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貧血。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窩穴,血郄穴。
四海之一。指沖脈。又稱十二經之海。《靈樞·海論》:“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沖脈上循脊里,與十二經脈會聚而貫通全身,因稱。《素問·上古天真論》王冰注:“沖為血海”。其氣血輸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大杼穴,下出于上巨虛和下巨虛穴。其癥候:“血海有余,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血,受熱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較高溫度較高濃度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物質充斥的范圍巨大如海,故名。
百蟲窩:百,數量詞,形容多也。蟲窩,蟲之所生之地也。百蟲窩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其特性為濕熱。本穴物質為聚集而成的脾經之氣,性濕熱,而本穴所應的時序、地域又為長夏的中土,是百蟲的產生之時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蟲窩。

血郄:血,指穴內物質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運行出入為細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其性既濕又熱,是血的氣態物存在形式。穴內氣血物質的出入為水濕云氣,水濕云氣折合為血則其量較小,如從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箕門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正坐屈膝或仰臥位,當縫匠肌內側緣,距血海上6寸處取穴。
【功效】健脾滲濕,通利下焦。
【主治】尿潴留,遺尿,遺精,陽痿,睪丸炎,腹股溝淋巴結炎,陰囊濕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內側,向下可放射到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穴位詳解
箕,土箕也,擔物之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脾土物質在本穴運行轉化。本穴物質為血海穴水濕云氣脹散而來的風氣,至本穴后風氣變為強勁之勢并吹帶脾土物質隨其而行,穴內的脾土物質如被土箕擔運而出,故名。
沖門
【穴位一找準】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仰臥位,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處取穴。約當腹股溝外端上緣,股動脈外側。
【功效】健脾化濕,理氣解痙。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潴留,睪丸炎,精索神經痛。
(2)婦產科系統疾病:子癇,子宮內膜炎,乳腺炎,乳少。
(3)其他:胃腸痙攣。
【刺灸法】
刺法:避開動脈,直刺0.5~0.7寸,腹股溝酸脹,可擴散至外陰部。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別名慈宮穴,上慈宮穴,沖脈穴,前章門穴。脾經氣血由此沖行腹部。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循脾經向腹部沖行。
沖門:沖,沖射、沖突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脾經下部諸穴傳來的經氣由本穴上沖腹部。本穴物質為脾經腿膝下部經氣匯聚而成,在本穴的運行為受熱后的上沖之狀,故名。

慈宮、上慈宮:慈,仁慈也。宮,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宮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氣血非高溫之性,雖為炎上,但卻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對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沖脈:沖,沖突也。脈,脈氣也。沖脈名意指本穴氣血運行為沖行之狀。理同沖門名解。
前章門穴:前,與肝經的章門穴相區別也。章,大木材也,大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前章門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運行為強勁的風氣。理同沖門名解。
府舍
【穴位一找準】府舍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穴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功效】健脾消滿,理中和胃。
【主治】腹痛,腹滿積聚,疝氣、霍亂吐瀉。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或先瀉后補,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足太陰、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穴。臟腑中的陰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經。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由腹內外出腹表。

府舍:府,臟腑也。舍,來源之意。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源于體內臟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于臟腑,故名。
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有體內陰維脈外傳的水液和沖門穴傳來的風氣,沖門穴傳來的風氣又同合于厥陰肝經氣血之性,故本穴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
腹結
【穴位一找準】腹結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大橫穴下l.3寸,距前正中線4寸。《針灸甲乙經》:“在大橫下一寸三分。”《類經圖翼》:“去腹中行三寸半。”《針方六集》:“上直兩乳,挾任脈兩旁各四寸。”《針灸資生經》:“去腹中行各當為四寸半。”諸家所述距前正中線分寸有出入,今從《針方六集》。
【功效】溫脾止泄,鎮痛止咳。
【主治】繞臍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潰瘍,胃痙攣,胃酸過多或減少,消化不良,便秘,腸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穴位詳解
腹結,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原作腹屈,一名腹結。《備急千金要方》后腹結均作正名。別名腸窟,腸屈,陽窟,腸結。屬足太陰脾經。意為腸的盤回曲結之所。右側腹結穴約當急性闌尾炎體表壓痛點。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脾土和經水混合物以及氣化的天部之氣,氣化之氣量少。脾土沉降于穴周,經水溢流穴外,氣化之氣則循脾地上行大橫穴。
腹結:腹,腹部也,脾也。結,集結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氣血在此集結。本穴物質為府舍穴傳來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
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虧也。腹屈名意指脾經氣血在此虧缺。本穴為脾經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結沉降之處,脾之氣不足,如虧缺之狀,故名腹屈。腸結、腸窟名意與腹屈同,腸指大腸金性之氣,窟,空竅也,皆指本穴的氣虧之意。
臨窟:臨,至也、到也。窟,空竅也。臨窟名意指本穴所處為氣血物質空虛之處。理同腹結名解。
大橫
【穴位一找準】大橫穴位于人體的腹中部,距臍中4寸。
【功效】理氣止痛,通調腑氣。
【主治】泄瀉,便秘,腹痛。
【刺灸法】直刺l~2寸。寒則先瀉后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別名腎氣穴,人橫穴。脾經氣血在此形成水濕風氣。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和地部的經水,水濕風氣向腹哀穴上行,經水循脾經下行。
大橫: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范圍大也。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云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

腎氣:腎,水也。氣,天部的氣態物也。腎氣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氣化的水濕云氣,在向本穴運行的過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層次橫向傳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層次,水濕進一步集結在云系之中,如腎水之運行,故名腎氣。
人橫:人,氣血物質所處的層次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橫,穴內氣血運行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人橫名意指穴內氣血在人部橫向傳輸。理同大橫名解。
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物質不光有天部的滯重水濕云氣,同時還有腹哀穴下行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地部經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臨床上配天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腹哀
【穴位一找準】腹哀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功效】健脾消食、通降腑氣。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則先瀉后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位詳解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別名腸哀穴,腸屈穴,脾經水濕在此沉降。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由穴內滿溢穴外。
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質為大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水濕云氣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濕而無生氣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氣不生也,故名。
腸哀、腸屈:腸,大腸也,此指大腸所主的金氣。哀,悲哀也。屈,虧缺也。腸哀、腸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虛少,脾土生發之氣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的地部經水為滿溢之狀并散流脾經之外,表現出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臨床上常用本穴配氣海穴治腸鳴。
天溪
【穴位一找準】在胸外側部,當第四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仰臥取穴。
【功效】寬胸通乳,理氣止咳。
【主治】
(1)治乳腫癰潰:天溪,俠溪。
(2)治胸中滿痛:天溪,內關,膈俞,肺俞,膻中。
(3)《針灸大成》:胸中滿痛,僨膺,婦人乳腫癰潰。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切勿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天溪,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循脾經上行胸部。

天,天部。溪,路徑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循脾經上行。本穴物質為食竇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行至本穴的過程中不斷吸熱,吸熱后循脾經進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
天溪穴是進行豐胸按摩不可忽略的穴位之一,臨床上常配膻中穴治胸肋疼痛。
胸鄉
【穴位一找準】在胸外側部,當第三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功效】寬胸理氣,疏肝止痛。
【主治】臨床上常用本穴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穴位詳解
胸,胸部。鄉,鄉村也,邊遠之處。胸鄉名意指脾經之氣由此輸散脾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天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水濕會含量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傳之熱,水濕之氣進一步脹散并流散于脾經之外,如去到遠離脾經的鄉村之地,故名胸鄉。
周榮
【穴位一找準】在胸側部,當第二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功效】寬胸理氣、降逆止咳。
【主治】咳嗽,氣逆,胸脅脹滿。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別名周營穴,周管穴。脾土水濕在此大量蒸發氣化。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氣化后上行天部。

周榮:周,遍布、環繞之意。榮,草類開花或谷類結穗的茂盛狀態。該穴名意指脾經的地部水濕大量蒸發化為天部之氣。本穴雖屬脾經穴位,但脾經氣血因胸鄉穴的流散而無物傳至本穴。本穴物質的來源是本穴上部區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傳之熱的作用,地部水濕大量氣化上行天部,氣化之氣如遍地開花之狀,脾土也還其原本的燥熱之性,故名。周營、周管名意與周榮同,營為營寨,管為管轄區域,皆指穴內的氣化之氣遍及穴周的整個區域。
穴位配伍:配膻中穴治胸肋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