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378字
- 2019-12-12 18:39:53
展喜犒師
【題解】
公元前634年,齊孝公派兵征伐魯國。此時,齊桓公雖已故去,但齊國國力依舊不容小覷。魯國害怕齊國,就派大臣展喜作為使者去犒勞齊師,勸退齊孝公。展喜不辱使命,成功解了魯國之圍。
【原文】
齊孝公伐我北鄙【1】,公使展喜犒師【2】,使受命于展禽【3】。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事【4】。”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懸磬【5】,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6】,股肱周室【7】,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8】,太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9】。’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注釋】
【1】我:指魯國。【2】展喜:人名,魯國大夫,展禽的弟弟。【3】展禽:姓展,名獲。【4】執事:原指君主左右辦事的人,實指齊孝公,這里是客氣的說法。【5】懸磬(qìnɡ):器中空。形容屋內空空,一無所有,貧窮之極。【6】周公:周公旦。大公:姜太公。【7】股肱(ɡōnɡ):帝王左右輔助得力的人。【8】載:指盟約。盟府:古代掌管盟約的官府。【9】率:遵行,遵循。
【譯文】
齊孝公領兵攻打我國北部邊境,魯僖公派展喜去犒勞齊軍,讓他先向展禽請教犒勞時的辭令。齊孝公還沒有進入我國國境,展喜就出境迎上去,說:“我們的君王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屈尊光臨敝邑,于是派遣我來犒勞您的侍從。”齊孝公問:“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道:“小人害怕,君子就不怕。”齊孝公說:“房屋像懸掛的磬,四野空無青草,憑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借先王的遺命。從前周公、姜太公均是周朝股肱之臣,兩人協力輔佐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他們結盟,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侵害。’這個盟約還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師掌管著。桓公因此而集合諸侯,解決他們間的糾紛,彌補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難,這樣做是為了顯揚齊國君主過去的職責。到了您即位,諸侯們盼望說:‘他將會繼承桓公的功業吧!’我們因此不敢聚眾而加以防衛,說:‘難道他即位剛九年,就丟棄了先王的遺命,廢棄了自己的職責嗎?他把先君放到了什么位置啊?我想您必然不會這樣。’我們是靠著這個才不害怕的。”齊孝公于是領兵回國了。

【寫作方法】
在本篇中,展喜的言辭共有三處。第一處言辭為第二處言辭做鋪墊,是下文的引言;第二處言辭中的“小人恐矣”對照齊侯“魯人恐乎”的問題,展喜采取先揚后抑的方法,剛上來先放縱齊侯,使其驕傲自大。后面一句“君子則否”給齊侯潑了一盆冷水,這樣既避免了針鋒相對,又能化被動為主動,扭轉所處的不利形勢。同理,針對齊侯“何恃而不恐”的問題,展喜在第三處言辭中又以“君子則否”應答。展喜為何說“君子則否”呢?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魯人“恃先王之命”,周公和姜太公也曾立下“世世子孫,無相害己”的誓言,這是借先祖的權威告誡齊侯不要僭越先人的規矩。第二個是各國諸侯欽佩齊侯的威望,希望齊侯能“昭舊職”,也就是成就霸業,這是為了用“霸主”的名分鉗制住齊侯,使他不敢做出過分之舉。透過這些話語,我們能清晰地看出展喜的機智與善于揣摩別人心理的個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