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diào)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701字
  • 2019-12-12 18:39:54

燭之武退秦師

【題解】

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大戰(zhàn)于城濮,結(jié)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yè)完成。在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協(xié)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于兩年后聯(lián)合秦國討伐鄭國。鄭伯聞訊后,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不負所托,勸退了秦師。燭之武之所以能說退秦師,依靠的就是四個字:利害關(guān)系。

【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1】,秦軍氾南【2】。佚之狐言于鄭伯曰【3】:“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4】。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5】。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7】,共其乏困【8】,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9】,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10】,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11】,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2】,乃還。子犯請擊之【1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不仁;失其所與【16】,不知【17】;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1】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市北。【2】氾(fán)南:氾水之南。【3】佚之狐:人名,鄭大夫。【4】縋(zhuì):系在繩上放下去。【5】執(zhí)事:指代秦穆公。【6】薄:削弱。【7】行李:外交使者。【8】共:通“供”。【9】封:疆界。【10】闕:損害。【11】說:通“悅”。【12】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國大夫。【13】子犯:晉國大夫。【14】微:非。夫人:指秦穆公。【15】敝:損害。【16】所與:盟國。【17】知:通“智”。

【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對晉國有二心,暗地里依附了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文公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那么前來征討的軍隊一定能撤走。”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可是燭之武卻推辭說:“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沒有能及早地任用你,如今形勢危急才來求你,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燭之武于是答應(yīng)了。

當(dāng)天夜里,(鄭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吊下去。(燭之武)進見秦穆公說:“秦國和晉國前來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鄭國的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把鄭國滅掉。隔著別國而想把遠方的土地作為自己的領(lǐng)土,您知道這是難以辦到的,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其作為您東方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有恩于晉君,他答應(yīng)過把焦、瑕二地給您作為報答,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到了晉國,晚上就在那里修起了城墻,這您是知道的。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等它在東邊把疆土擴大到了鄭國,就會想擴張西邊的疆土。如果不侵損秦國,如何能取得土地?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請您仔細斟酌吧。”

figure_0046_0022
夜縋而出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與鄭國訂立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駐守鄭國,自己率領(lǐng)大軍回國去了。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智;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寫作方法】

燭之武的話可分為兩層:一層是以“亡鄭以陪鄰”的道理告訴秦伯滅鄭不僅對秦國無益,反而有害,這是曉以利害;二層是追憶秦、晉多年來的恩怨,指出二者之間的矛盾。更難得的是,燭之武在文中八次提到“君”,好像是處處為秦國著想,增強了語言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拉近了自己跟秦伯的關(guān)系,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攻心之術(shù),難怪秦伯聽后會“悅”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扬中市| 喜德县| 潜山县| 犍为县| 利津县| 综艺| 万宁市| 大安市| 小金县| 虹口区| 故城县| 红河县| 丹寨县| 庆云县| 东源县| 斗六市| 满洲里市| 孝感市| 卢氏县| 大方县| 墨江| 基隆市| 慈利县| 普陀区| 平阴县| 中牟县| 吉水县| 海兴县| 尼勒克县| 建昌县| 西乡县| 张家港市| 绵竹市| 石景山区| 攀枝花市| 禄劝| 长宁区| 怀仁县| 竹溪县|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