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秦本紀
- 史記精編
- (西漢)司馬遷 鄭晨主編
- 14231字
- 2019-08-26 15:25:11
秦最初是處在西部地區的部落,它的遠祖擅長馴獸駕車,從虞舜時期一直到周代,屢立戰功;五帝時代,其先祖柏翳輔佐大禹治水,舜帝賜他嬴姓;夏末商初,費昌為湯駕車,在鳴條擊敗桀;中潏在西戎保護殷商的西部邊境;造父為周繆王駕車,日驅千里解救周朝的內亂;周宣王時,秦襄公救周難,又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被封為諸侯,建立了秦國。秦國初始只是一個西方小國,后來逐步發展成為強國,這主要得益于幾代勵精圖治、開明能干的君王,如繆(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他們招賢納士,知人善任,使秦國最終笑傲群雄,并最終促成秦始皇的一統天下。
《秦本紀》主要取材于《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本篇節錄了秦國歷史上三位重要君王(即繆公、孝公、惠文王)的事跡。
·秦繆公爭霸·
【原文】
繆公任好元年[1],自將伐茅津[2],勝之。四年,迎婦于晉[3],晉太子申生姊也。其歲,齊桓公伐楚,至邵陵[4]。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于虞故也[5]。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6]。百里傒亡秦走宛[7],楚鄙人執之[8]。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9]。”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余。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游[10],困于齊,而乞食秌人[11],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12],遂之周,周王子好牛,臣以養牛干之[13]。及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14],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于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15],以為上大夫。
【注釋】
[1]任好:繆公的名字。[2]自將:親自帶兵。[3]迎:迎親。[4]邵陵:地名。在今河南郾城東。[5]賂:贈送(財物)。[6]媵:古代指隨嫁或陪嫁的人。[7]亡:逃亡。[8]鄙:邊境。[9]羖羊:黑色的公羊。[10]常:通“嘗”,曾經。[11]秌:一作“?”,地名。在今安徽宿縣西南。[12]齊難:指雍廩等殺無知而立齊桓公事。[13]干:求見。[14]再:兩次。[15]厚幣:重幣,厚禮。幣,用作禮物的玉、馬、皮、帛等。
【譯文】
秦繆公任好元年,繆公率軍攻打茅津,取得勝利。四年,迎娶晉國的女子,她是晉太子申生的姐姐。在同一年,齊桓公討伐楚國,一直打到了邵陵。
五年,晉獻公滅掉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國君主和大夫百里傒,這是晉獻公先用璧玉和良駒賄賂虞君(使其麻痹)的緣故。晉獻公俘虜百里傒之后,把他作為秦繆公夫人的陪嫁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傒逃出秦國去往宛國,在楚國邊境被人抓住。秦繆公聽說百里傒有圣賢之才,想用重金贖買他,但是又怕楚人不放他,就派人與楚國交涉說:“我國的陪嫁奴隸百里傒在你們楚國,我們想用五張黑羊皮贖回他。”楚人答應了,將百里傒交給秦國。當時,百里傒已經七十多歲。秦繆公釋放他,還和他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百里傒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有什么值得詢問的呢?”繆公說:“虞君不重用你,所以導致國家滅亡。這并非你的過錯。”繆公堅持向他請教。兩人談了三天,繆公十分高興,將國家的政事托付給百里傒,還稱他為“五羖大夫”。百里傒辭讓說:“我比不上我的好朋友蹇叔,蹇叔賢明但世人卻不知道。我曾經在外游歷,在齊國陷入困境,向地的人討飯,蹇叔收留了我。我想侍奉齊王無知,蹇叔阻止我,我離開了,這才在齊國的災禍中幸免。我到了周朝,周王子喜歡牛,我就憑借自己高明的養牛術求見他。子打算用我的時候,蹇叔勸阻我,我又離開了,這樣才免于被誅殺的命運。我侍奉虞君,蹇叔勸阻我。我了解到虞君不能重用我,但私心貪戀薪俸和官職,就留了下來。我兩次聽了蹇叔的勸阻,得以逃脫災難;一次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就趕上了虞君的災禍。所以我知道蹇叔是很有才能的。”于是秦繆公派人以重禮聘請蹇叔,任命他為上大夫。
【原文】
秋,繆公自將伐晉,戰于河曲[1]。晉驪姬作亂[2],太子申生死新城[3],重耳、夷吾出奔。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4]。
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傒齊,其臣里克殺傒齊。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5]。于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6]。”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7],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今背秦約而殺里克,皆呂甥、郤芮之計也。愿君以利急召呂、郤,呂、郤至,則更入重耳便。”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郤。呂、郤等疑丕鄭有間[8],乃言夷吾殺丕鄭。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繆公曰:“百姓茍不便[9],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不聽,而陰用豹。
【注釋】
[1]河曲: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濟市。[2]驪姬作亂:指驪姬害死太子申生,迫使公子重耳、夷吾出走。[3]新城:晉國為太子筑的新城。[4]葵丘:宋國地名。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5]求入晉:請求秦派兵送他回晉國即位。[6]河西八城:指同州、華州等地。[7]謝:道歉。[8]間:離間,這里指詐謀。[9]不便:認為不合適。
【譯文】
這年秋天,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雙方在河曲交戰。晉國正趕上驪姬作亂,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殺,公子重耳和夷吾逃離晉國。
九年,齊桓公在葵丘與諸侯會盟。
晉獻公去世。立驪姬的兒子傒齊為王,晉國的大臣里克殺死傒齊。荀息擁立卓子為晉王,里克又殺死卓子和荀息。夷吾派人請求秦國助他回到晉國。秦繆公答應了夷吾的請求,派百里傒率兵護送夷吾。夷吾許諾繆公說:“如果我真能回到晉國登上王位,我就割讓晉國河西地區的八座城池給秦國。”等他回到晉國,當了晉君之后,派丕鄭去秦國拜謝,但是卻違背諾言不把河西的城池割給秦國,還殺了大臣里克。丕鄭聽說之后,十分害怕,就與秦繆公商量道:“晉人不想讓夷吾為王,而是想立重耳為君主。現在夷吾違背與秦國的約定,還殺了里克,這些都是呂甥、郤芮的主意。希望大王您能用重利將呂甥、郤芮招攬到秦國,呂、郤兩人投靠秦國,再讓重耳回到晉國爭奪王位便容易多了。”繆公表示贊成,派人跟隨丕鄭回到晉國,召喚呂甥、郤芮到秦國。呂、郤二人懷疑丕鄭有什么陰謀,就進言夷吾殺掉丕鄭。丕鄭的兒子丕豹逃往秦國,游說繆公道:“晉君昏庸暴虐,百姓都不親附,您可以討伐他。”繆公說:“百姓如果真不擁護夷吾,又怎么能夠隨便誅殺大臣呢!能夠誅殺自己的大臣,這正表示晉國還是可以協調的。”沒有聽從丕豹的話,但是卻暗地里重用丕豹。
【原文】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饑而伐之[1]。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饑穰更事耳[2],不可不與。”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3],自雍相望至絳[4]。
十四年,秦饑,請粟于晉。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饑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于韓地。晉君棄其軍[5],與秦爭利,還而馬[6]。繆公與麾下馳追之[7],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于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8],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繆公亡善馬[9],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10],吏逐得,欲法之[11]。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12]。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13],以報食馬之德。于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于國:“齊宿[14],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15]”,為請晉君[16]。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绖跣[17],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18]。”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19]。”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20],而饋之七牢[21]。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于秦[22]。秦妻子圉以宗女[23]。是時,秦地東至河。
【注釋】
[1]因:趁。饑:饑荒,年成不好。[2]穰:豐收。更事:交替出現的事。[3]漕:水運。[4]雍:秦國國都。絳:晉國國都。相望:相互望見。這里指車船陣勢浩大。[5]棄其軍:指甩下部隊獨自向前沖。[6]還:通“旋”。騺:車馬陷于泥中。[7]麾下:部下。[8]冒:不顧險惡。[9]亡:丟失。[10]野人:鄉下人。[11]法之:法辦他們。[12]畜產:牲畜。[13]推:舉。鋒:指兵刃。爭死:爭著為繆公而獻身。[14]齊宿:齋戒獨宿。齊,通“齋”。[15]同姓:周與晉同為姬姓。[16]為請晉君:因此為晉君請,替晉君求情。[17]衰绖:泛指喪服。衰,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邊的喪服。绖,古代服喪期間結在頭上或腰間的葛麻布帶。跣:赤腳。[18]辱君命:委屈您下命令。[19]是憂:“憂是”,為這事憂慮。[20]更舍:改住。上舍:上等房舍。[21]七牢:牛、羊、豬各一頭叫作一牢。七牢是指規格很高的飲食。[22]為質:做人質。[23]妻:以女嫁人。宗女:同宗族的女兒。
【譯文】
十二年,齊國管仲、隰朋去世。
晉國遇上大旱,于是向秦國借糧食。丕豹勸說秦繆公不要借給晉國糧食,應當趁晉國鬧饑荒而去攻打他們。秦繆公向公孫支征求意見,公孫支說:“饑荒和豐收是交替出現的,不能不救濟它。”又去詢問百里傒,百里傒說:“夷吾確實得罪了大王,但是晉國的百姓又有什么過錯呢?”繆公就采納了百里傒和公孫支的意見,將糧粟送到晉國。用船漕運,用車轉運,從秦國的雍城直到晉國的絳城,一路絡繹不絕。
十四年,秦國遭遇饑荒,請求晉國接濟糧粟。晉君與大臣們商量此事,虢射說:“趁這個機會攻打秦國,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晉君聽從了他的意見。十五年,晉國興兵攻打秦國。繆公立即派兵迎擊,以丕豹為大將,親自前去迎戰。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在韓地交戰。晉君脫離他的軍隊,與秦軍爭戰,結果車馬深陷泥沼。繆公和部下奔馳追來,未能捉到晉君,反被晉軍包圍。晉軍攻擊繆公,繆公受了傷。就在這時,曾在岐下偷吃良馬的那三百個人趕來迎戰晉軍,沖破了晉軍的包圍,繆公得以解圍,而晉惠公被抓住了。當初,秦繆公曾丟失了良馬,被岐山下的三百個鄉野之人捉來吃掉了,秦國官吏抓捕他們,打算依法處置。繆公說:“君子是不會因為畜生而傷害人的。我聽說,吃了良馬的肉而不喝酒,對身體會有害的。”于是賜酒給他們喝,還赦免了他們。這三百個人聽說繆公迎擊晉軍,都請求隨軍參戰。后來看到繆公被圍困,就爭相沖鋒陷陣,不畏生死,以此報答吃馬肉被赦免的恩德。秦繆公虜獲晉惠公還朝,向全國宣布說:“大家都齋戒獨宿,我打算用晉國的君主為上天祭祀。”周天子聽說此事,說“晉君和我同姓”,為晉君求情。夷吾的姐姐是秦繆公的夫人,夫人聽說此事,披著麻衣黑巾赤著腳對繆公說:“我不能救我的兄弟,救了他就辱沒了你的命令。”繆公說:“我以俘獲晉君作為大功一件,現在周天子為他求情,夫人也為此事憂慮。”于是與晉君訂立盟約,同意放他回去,還把他安置在上好的賓館住宿,供給他牛羊豬各七頭。十一月,把夷吾送回晉國,夷吾將河西之地獻出,派太子圉去秦國當人質。繆公把宗族里的女子嫁給太子圉為妻。這時,秦國的領土東邊已經到達黃河了。
【原文】
十八年,齊桓公卒。二十年,秦滅梁、芮。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梁,我母家也[1],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后[2],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于楚,而妻以故子圉妻。重耳初謝,后乃受。繆公益禮,厚遇之[3]。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注釋】
[1]母家:子圉的母親是梁伯的女兒。[2]即:如果。百歲后:死的委婉說法。
[3]遇:待。
【譯文】
十八年,齊桓公去世。二十一年,秦國滅了梁國、芮國。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聽說晉惠公患病,心里想:“梁國,那是我母親的家,而秦國卻滅了它。我的兄弟很多,倘若國君去世了,秦國一定會讓我留下,這樣晉國就會輕視我,也一定會改立其他人為太子的。”于是太子圉逃回晉國。二十三年,晉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秦國怨恨太子圉逃離秦國,便把晉公子重耳從楚國迎接過來,又把太子圉原先的妻子嫁給重耳為妻。重耳最初推辭,后來便接受了。繆公對重耳更加以禮相待。二十四年春天,秦國派人告訴晉國的大臣,想讓重耳回晉國。晉人答應了,繆公派人送重耳回晉國。二月,重耳被立為晉君,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派人殺了太子圉,太子圉也就是晉懷公。
【原文】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1],王出居鄭。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于晉、秦。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于城濮。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2],于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注釋】
[1]翟:指狄人。[2]厚晉:使晉厚,意思是加強了晉國的實力。
【譯文】
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姬帶率領翟國攻打周朝,周襄王逃出周朝,居住在鄭國。二十五年,周王派人到晉國和秦國通報禍亂。秦繆公派兵幫助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周朝,殺死周襄王的弟弟姬帶。二十八年,晉文公在城濮擊敗楚國。三十年,秦繆公幫助晉文公圍攻鄭國。鄭國派人對繆公說:“滅亡鄭國而使晉國的實力加強,晉國是得利的,而秦國卻沒有一點好處,晉國的強大,這是秦國的憂患啊。”繆公罷兵而回。晉國也撤了軍。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去世。
【原文】
鄭人有賣鄭于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1],希有得利者[2]。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3],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于殽厄矣[4]。”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5],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6]:“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7]。”滅滑。滑,晉之邊邑也。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8],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绖[9],發兵遮秦兵于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文公夫人[10],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復三人官秩如故[11],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繆公于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于彭衙[12]。秦不利,引兵歸。
【注釋】
[1]徑:經過,穿行。[2]希:通“稀”,少。[3]沮:敗壞、阻止。[4]殽厄:崤山險要的地方。[5]更:經過。[6]王孫滿:周大夫。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是為無禮。[7]及:趕不上。[8]孤:喪父。[9]墨衰绖:染黑喪服。喪服是白色的,不利行軍作戰,所以染成黑色。[10]文公夫人:文嬴,晉文公在秦時所娶的之秦國宗女,晉襄公的嫡母。[11]官秩:官爵與俸祿。[12]彭衙:古邑名。
【譯文】
鄭國有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守著鄭國的城門,秦國可以前來偷襲。”繆公向蹇叔和百里傒征詢意見,他們回答說:“經過幾個國家、幾千里的路程去襲擊他國,很少有得到益處的。況且有人出賣鄭國,又怎么能知道秦國沒有人把我們的情況告訴鄭國呢?不可以這么做。”繆公說:“你們不知道,這事我已經決定了。”于是發兵攻打鄭國,派百里傒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以及白乙丙統領大軍。出發那天,百里傒和蹇叔二人大哭起來。繆公聽見了,生氣地說:“我馬上就要出兵,然而你們卻號啕大哭影響軍隊士氣,這是為什么呢?”二人說:“我們并不敢破壞軍隊士氣。大軍出發時,我們的兒子也一同出征;我們已經老了,恐怕他們回來得太晚,沒法再見到他們,所以才哭泣的。”二人告退之后回來對兒子說:“你們的軍隊如果戰敗,一定是敗在崤山的險要之處。”三十三年春,秦軍向東面進發,經過晉國的疆域,路過周朝的北門,周朝的大臣王孫滿說:“秦國軍隊太無禮了,不失敗還等什么呢!”秦軍到達滑邑時,鄭國的商販弦高正趕著十二頭牛到周朝的市集上去賣,他看到秦國的大軍,擔心自己被捉去或被殺掉,于是把牛獻給秦軍,說:“聽說秦國討伐鄭國,鄭君很恭謹地準備防務,還派我送來十二頭牛犒勞貴軍將士。”秦國的三位將軍相互說:“我們偷襲鄭國,而鄭國已經覺察到了,再往前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了。”于是滅掉滑邑。滑邑是晉國的邊邑。
這個時候,晉文公剛剛去世,還沒有安葬。太子襄公生氣地說:“秦國欺負我父王剛去世,趁大喪之際攻占了我國的滑邑。”于是染黑喪服,發兵在崤山阻擊秦軍,晉軍發動攻勢,大敗秦軍,秦軍沒有一個能夠逃脫的。晉軍俘虜秦國的三位將軍而還。晉文公的夫人是秦國的宗室之女,她為秦國的三位將軍求情道:“繆公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希望讓這三個人回去,使秦王親自烹殺他們。”晉襄公同意了,將秦軍三將送回秦國。三位將軍回到秦國,繆公穿著喪服到郊外去迎接他們,向三人哭泣說:“我由于沒聽百里傒、蹇叔的話,以致三位將軍受辱,你們三位又有什么過錯呢?你們應當盡心準備一雪前恥,千萬不要松勁泄氣。”于是恢復三人的官職,更加優待他們。
三十四年,楚國太子商臣殺其父楚成王而自立為王。
這時繆公再派孟明視等將領率兵討伐晉國,雙方交戰于彭衙。秦軍形勢不利,孟明視等人引兵回國。
【原文】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1];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2],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圣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3],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4],以責督于下[5],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于上[6],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于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7][8],未聞中國之聲[9]。君試遺其女樂[10],以奪其志[11];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于政。”繆公曰:“善。”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察。而后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12]。于是秦乃歸由余。由余數諫不聽,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13],由余遂去,降秦。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注釋】
[1]“使鬼”二句:這些宮室積蓄,如果是叫鬼神建造,就會使鬼神感到勞累。[2]時:時常,常常。[3]身以先之:等于說“以身先之”,意思是親自帶頭去實行。[4]阻:恃,憑仗。[5]責督:責備和監督。[6]罷極:罷,通“疲”。以仁義怨望其上:怨恨上面不行仁義。[7]所以治:治理得好的原因。[8]辟匿:指偏僻之地。[9]聲:指音樂。[10]遺:贈送。女樂:歌舞伎女。[11]奪其志:意思是喪失他的心志。[12]不還:樂而不返。[13]間:暗中,秘密。要:通“邀”,邀請。
【譯文】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由余,祖先為晉國人,后來逃到戎地,但是依舊會說晉語。戎王聽說繆公賢明,于是派由余到秦國朝見。秦繆公向由余炫耀宮室和積聚的財物。由余說:“(這些東西)若是讓鬼創造出來,那就太勞煩鬼神了;若是讓人創造出來,那就太勞苦百姓了。”繆公聽了他的話,覺得很奇怪,便問:“中原各國以詩書禮樂法度來施行政事,即便這樣還時常發生禍亂。現在戎夷之地沒有這些東西,你們的國君依靠什么治理國家呢?這不是很困難嗎?”由余笑著回答說:“這正是中原各國之所以發生禍亂的原因。上古的圣人黃帝制作了禮樂制度,他親身實踐,也僅僅是使天下達到小治的地步。到了后世,天下的君主日益驕奢淫逸。他們倚仗著法度的威嚴責罰監督下面的臣民,下面的臣民處在極度疲困之中,便會責罵主上不行仁義,上下相互埋怨相互屠殺,甚至到了誅滅全族的地步,都是這個的緣故啊。戎夷不是這樣的。居上位的人心懷淳樸之德對待他的臣民,居下位的人心懷忠信之德侍奉主上,一個國家的政事好比治理一個人的事情,卻不知道治理得好的原因,這才是圣人的治國之道啊。”于是繆公回去對內史廖說:“我聽說鄰國有圣人,這是與它敵對的國家的憂患。現在由余賢明,他是我的心腹大患啊,我該怎么對付他呢?”內史廖說:“戎王處在偏僻之所,不曾聽到中原的音樂,您不妨送他一些歌伎,以改變他的心志;然后我們再為由余請功,以離間疏遠他們君臣之間的關系;我們留下由余不讓他回國,使由余延誤歸期,戎王感到奇怪,一定會懷疑由余。他們君臣有了間隙,那樣他們就會成為我們的俘虜。況且戎王喜好音樂,一定會對政事有所懈怠。”繆公悅:“很好。”于是繆公和由余挨著坐,彼此傳遞菜肴而進餐,繆公詢問戎國的地勢與兵力分布,一切都問得清清楚楚。然后命令內史廖將十六名歌姬送給戎王。戎王接受,并且非常喜歡,整整一年樂而不返。這時候,秦國才讓由余回國。由余多次向戎王進諫,戎王都不聽,繆公又多次派人私密邀請由余,由余于是離開戎王,投靠了秦國。繆公以賓客之禮相待,對他非常尊敬,向他詢問在什么樣的形勢下應該討伐戎族。
【原文】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1],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2],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3]。于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4],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于軍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發番番[5],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6],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7],曰:“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8],卒得孟明之慶。”
【注釋】
[1]焚船:表示死戰的決心。[2]王官:在今山西聞喜東南。鄗:在今山西永濟。[3]城守:在城墻上守衛。[4]封:筑墳,給墳添土。[5]黃發番番:指老年人。黃發,老年人的頭發白了以后還會變黃。番番,白發蒼蒼的樣子。[6]申思:反復思考。申,重復。[7]涕:眼淚。[8]與人:成全人。
【譯文】
三十六年,繆公更加厚待孟明視等人,派他們去討伐晉國,渡過黃河后就焚燒了船只,大敗晉軍,奪取了王官和鄗地,報了崤山之役的仇。秦國人都守著城池不敢出來。于是繆公從茅津渡過黃河,埋葬了崤山之役中殉國的將士,并為他們發喪,全國百姓為他們哀悼三天。繆公向將士們發誓說:“唉!將士們,你們仔細聽我說,不要喧嘩,我告訴你們,古代的人向老年人虛心請教,便不會做錯事情。”繆公再次檢討自己當初不聽蹇叔、百里傒的建議(致使兵敗的往事),故而寫下這篇誓詞,讓后世記住自己的過錯。君子聽到這件事,都感動地流下眼淚,說:“唉!秦繆公對待人真是優厚周到啊,終于能夠得到孟明視等人的報答。”
【原文】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1]。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2],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3]?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注釋】
[1]金鼓:古代軍隊中用以指揮發信號的用具。金,指金屬制成的鉦,鳴金表示止兵;鼓是戰鼓,擂鼓表示進擊。[2]先王:指遠古有德之王。遺德垂法:留下來好的道德和法度。垂,流傳,留下。[3]哀:同情。
【譯文】
三十七年,秦繆公用由余的計謀攻打戎國,兼并了十二個國家,拓展了千里的土地,于是秦國成為西戎地區的霸主。周天子派召公拿著金鼓向秦繆公表示祝賀。三十九年,繆公去世,埋葬在雍邑。跟隨繆公一起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秦國的良臣子輿氏三人,即龜息、仲行、針虎,也在陪葬者的行列之中。秦國人哀悼他們,為他們作了一首《黃鳥》詩。君子說:“秦繆公使秦國地域廣闊、國家強大,東邊征服了強大的晉國,在西邊成為戎夷的霸主,但他終究沒能成為中原諸侯的盟主,這也是應該的啊!他死了之后就拋棄百姓,還讓良臣為他殉葬。況且先王駕崩還要留給后世道德和法度,何況是奪去了百姓同情的善良之人和賢良之臣呢?從這里就能夠知道秦國不能向東繼續發展了。”
·孝、惠強國·
【原文】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1],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并[2]。淮泗之間小國十余[3]。楚、魏與秦接界。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4]。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5],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6]。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7],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8],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9],丑莫大焉[10]。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11],與之分土[12]。”于是乃出兵東圍陜城[13],西斬戎之獂王[14]。
【注釋】
[1]河山:黃河與殽山。[2]與……并:此處疑有脫衍。[3]小國十余:指魯、宋、衛、邾、薛等國。[4]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從鄭縣開始,西北過渭河,沿洛河東岸,向北直抵上郡。[5]力政:以武力相征伐。政,通“征”。[6]夷翟遇之: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7]振:通“賑”,救濟。[8]未遑:無暇顧及。遑,閑暇。[9]卑秦:輕視秦國。[10]丑:恥。[11]尊官:提高他的官職。[12]分土:指賜給封地。分,通“頒”。[13]陜城:在今河南省陜縣。[14]獂:地名。當時是戎族聚居的地方。
【譯文】
孝公元年,黃河和崤山以東的強國有六個,秦孝公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并稱于當世。淮河與泗水之間的小國有十多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修筑長城,從鄭縣起,順著洛河向北,直到上郡。楚國從漢中開始,往南有巴郡、黔中。周室衰微,諸侯相互以武力征伐,爭相兼并。秦國處在偏僻的雍地,不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諸侯都視秦國為夷狄。孝公于是廣布恩惠,救助孤寡,招募兵士,明確立戰功受獎賞的法令。并對全國百姓下令說:“當初先王繆公在岐山、雍邑一帶,廣布德惠,推行武功。在東面平定晉國的內亂,以黃河為疆界;在西面稱霸戎翟之地,拓展疆土千里。周天子封他為伯,各國諸侯都來向他祝賀,為后世開創了基業,十分光輝美好。恰好之前的厲公、躁公、簡公、出子接連幾代不安寧,國家內有憂患,無暇顧及對外的事務,晉國攻取了先君留下來的河西之地,各國諸侯都輕視秦國,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恥辱了。獻公即位之后,鎮撫邊境之地,遷都櫟陽,且有心東征,想恢復繆公時擁有的土地,重修繆公時施行的政令。我思念先君的心志,內心感到十分悲痛。賓客群臣之中有能獻奇策使秦國強大的,我就封他做高官,并分封土地給他。”于是發兵向東圍困陜城,向西斬殺戎國的獂王。
【原文】
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1]。
二年,天子致胙[2]。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3],孝公善之[4]。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5]。乃拜鞅為左庶長[6]。其事在《商君》語中[7]。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8]。八年,與魏戰元里[9],有功。十年,衛鞅為大良造[10],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為咸陽[11],筑冀闕[12],秦徙都之。并諸小鄉聚[13],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14]。東地渡洛[15]。十四年,初為賦[16]。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17],朝天子。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18]。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19],虜其將魏錯。
【注釋】
[1]因:通過。景監:名叫景的宦官。監,宦官。[2]致胙:送來祭肉。胙,祭肉。[3]勸:鼓勵。[4]善:以為善,認為好。[5]便之:以之為便,認為它合適。[6]左庶長:秦爵第十級。[7]“其事”句:是說這件事記載于《商君列傳》中。[8]杜平:邑名。在今陜西澄城東。[9]元里:邑名。在今陜西澄城南。[10]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級。[11]作為:建造。[12]冀闕:也叫象魏、象闕,古代廷外公布法令的門闕。[13]鄉聚:鄉邑和村落。鄉,一萬二千戶為鄉。[14]為田:意思是說開辟農田,廢除縱橫交錯的路。[15]東地渡洛:東部地界過了洛水。[16]初為賦: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17]逢澤: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南。[18]馬陵:地名,在今河南省范縣西南。[19]晉:指魏。雁門:據《索隱》考證,雁門應為岸門。
【譯文】
衛鞅聽到孝公下的詔令,便向西進入秦國,借助景監的引薦來求見孝公。
孝公二年,周天子送給孝公祭肉。
三年,衛鞅勸說孝公變更法制,整飭刑罰,對內提倡農耕為本,對外鼓勵力戰效死的各種獎罰,孝公覺得很好。甘龍、杜摯等人則不以為然,與衛鞅相互爭論。最終孝公采納了衛鞅的新法,百姓感到很困苦;又過了三年,百姓感到新法很好。孝公就任命衛鞅為左庶長。這些事跡都記錄在《商君列傳》之中。
七年,孝公在杜平會見魏惠王。八年,與魏國大戰于元里,取得很大的成功。十年,衛鞅做了大良造,率兵圍攻魏國的安邑,使安邑投降了秦國。十二年,建造咸陽城,修筑高大的冀闕,秦國遷都咸陽。合并許多小鄉村,把它們聚合為大縣,每個縣設一名縣令,總共有四十一個縣。開辟農田,廢除縱橫交錯的道路。此時秦國的土地在東邊已經過了洛水。十四年,開始征收賦稅。十九年,天子封孝公為伯。二十年,諸侯都向孝公朝賀。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在逢澤之地與諸侯會盟,朝見周天子。
二十一年,齊國在馬陵擊敗魏國。
二十二年,衛鞅率兵進攻魏國,俘虜了魏公子卬。孝公封衛鞅為列侯,號商君。
二十四年,秦國與魏國戰于雁門,俘虜了魏將魏錯。
【原文】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貴戚[1]。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2],黥其傅師。”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3]。
【注釋】
[1]貴戚:與國君同姓的親屬。[2]黥:墨刑,以刀刻面涂墨。[3]車裂:古代酷刑之一,把犯人綁在五輛車上,拖裂肢體。徇:示眾。
【譯文】
孝公去世,他的兒子惠文君即位。在同一年,惠王誅殺了衛鞅。衛鞅最初在秦國施行新法的時候,法令還不能順利推行,太子違犯法令,衛鞅說:“新法之所以不能施行,根源在于居上位的貴戚。倘若大王您真想施行新法,應當先實施用在太子身上。太子不能施刑,可以用墨刑來處罰太子的師傅。”于是新法大行,秦國大治。等孝公去世、太子即位以后,秦國的宗室中有很多怨恨衛鞅的,衛鞅逃走,秦王就判他反叛之罪,最終在都城以車裂之刑將他五馬分尸示眾。
【原文】
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二年,天子賀。三年,王冠[1]。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齊、魏為王[2]。
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3]。與魏王會應[4]。圍焦[5],降之。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十一年,縣義渠。歸魏焦、曲沃[6]。義渠君為臣。更名少梁曰夏陽。十二年,初臘[7]。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8],韓亦為王[9]。使張儀伐取陜[10],出其人與魏。
【注釋】
[1]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儀式,表示成年。[2]齊、魏為王:指齊威王、魏惠王。[3]汾陰:邑名,在今山西省萬榮縣西。皮氏:邑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4]會:會晤。應:邑名,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東。[5]焦:邑名,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6]歸:歸還。曲沃:邑名,在今河南省陜縣西南。[7]初臘:初次舉行臘祭。臘,古代陰歷十二月舉行的一種祭祀。[8]魏君:魏襄王。[9]韓亦為王:指韓宣惠王。[10]陜:地名,屬魏國。
【譯文】
惠文君元年,楚國、韓國、趙國、蜀國派使節朝見秦王。二年,天子朝賀秦王。三年,惠文君行冠禮。四年,天子賜給秦王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齊國、魏國稱王。
五年,任命陰晉人犀首做大良造。六年,魏國將陰晉獻給秦國,泰國把陰晉改名為寧秦。七年,公子卬和魏國交戰,俘虜魏將龍賈,斬殺魏軍將士八萬。八年,魏國將河西地區獻給秦國。九年,秦軍橫渡黃河,奪取汾陰、皮氏之地,與魏王會晤于應城。圍攻焦城,焦城投降。十年,張儀做了秦相。魏國將上郡十五縣獻給秦國。十一年,將義渠劃為縣。歸還焦城、曲沃給魏國。義渠君向秦國稱臣。少梁改名為夏陽。十二年,開始行臘祭。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稱王,韓君也稱王。秦王令張儀攻取陜縣,把陜縣的百姓驅逐到魏國。
【原文】
十四年,更為元年[1]。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嚙桑[2]。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3]。七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4],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八年,張儀復相秦。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伐取趙中都、西陽[5]。十年,韓太子蒼來質。伐取韓石章。伐敗趙將泥。伐取義渠二十五城。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6],降之;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公子通封于蜀。燕君讓其臣子之[7]。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8]。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張儀相楚。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圍雍氏[9],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10]。十四年,伐楚,取召陵[11]。丹、犂臣[12],蜀相壯殺蜀侯來降。
惠王卒,子武王立[13]。韓、魏、齊、楚、越皆賓從[14]。
【注釋】
[1]元年:指后元元年。[2]嚙桑:魏地。[3]北河:指黃河以北的支流烏加河。[4]修魚:地名,屬韓國。[5]中都:在今山西平遙西南。西陽:在今山西省中陽縣。[6]樗里疾:秦將名。[7]讓:禪讓。子之:人名。[8]臨晉:地名,在今陜西省大荔縣。[9]雍氏:韓地。[10]到滿:秦將名。[11]召陵: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12]丹、犂:戎族中的兩支。臣:稱臣。[13]武王:名蕩。[14]賓從:歸服。
【譯文】
十四年,又更改為后元元年。二年,張儀和齊國、楚國的大臣會盟于嚙桑。三年,韓國、魏國的太子到秦國朝見秦王。張儀做了魏相。五年,惠王巡游至北河地區。七年,樂池出任秦相。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率領匈奴一起攻伐秦國。秦國派庶長疾與聯軍交戰于修魚之地,俘獲了將軍申差,擊敗了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殺聯軍將士八萬二千人。八年,張儀再次擔任秦相。九年,司馬錯討伐蜀國,并將蜀國滅掉。又奪取趙國的中都、西陽。十年,韓國派太子蒼到秦國當人質。奪取韓國的石章。打敗了趙國將軍泥。攻取了義渠的二十五座城池。十一年,樗里疾進攻魏國的焦城,使焦城投降。于岸門大敗韓軍,斬殺韓軍一萬,韓將犀首逃走。公子通被分封在蜀國。燕王把自己的王位讓給大臣子之。十二年,秦王與梁王相會于臨晉。庶長疾攻打趙國,俘虜趙國將軍莊。張儀做了楚相。十三年,庶長章在丹陽進攻楚軍,俘虜楚將屈匄,斬殺楚軍將士八萬人。又進攻楚國的漢中之地,攻占土地六百里,在那里設置了漢中郡。楚國圍攻雍氏之地,秦國派庶長疾協助韓國向東進攻齊國,又派到滿地協助魏國進攻燕國。十四年,討伐楚國,攻取召陵之地。丹、犂兩國向秦國稱臣。蜀相陳壯將蜀侯殺死,并投降了秦國。
惠王去世,他的兒子武王即位。韓國、魏國、齊國、楚國、越國都歸服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