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五帝本紀

本紀

人們所說的“三皇”是史前傳說時代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偉人;而“五帝”,實際上就是原始社會的大氏族部落的杰出首領。關于“三皇”,有人說是天皇、地皇、人皇,也有人說是燧人、伏羲、神農(nóng),還有人說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關于“五帝”,有人說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司馬遷則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虞舜。

《五帝本紀》的文字采自文獻,與民間傳說大體一致,也與人類文明進步的規(guī)律相吻合,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黃帝·

【原文】

黃帝者[1],少典之子[2],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3],幼而徇齊[4],長而敦敏[5],成而聰明[6]。

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7]。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8]。諸侯咸來賓從[9]。而蚩尤最為暴[10],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11],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12],治五氣[13],藝五種,撫萬民[14],度四方[15],教熊羆貔貅?虎[16],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17]。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18],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

【注釋】

[1]黃帝:《五帝本紀》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黃帝傳說為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他是有熊部族(住在今河南省新鄭市一帶)的首領,故號有熊氏;后來,他成為中原各部族聯(lián)盟的共同領袖,號稱黃帝。[2]少典:國名。當時的所謂“國”,實際上只是一個部族集團。[3]弱:年幼。[4]徇齊:通“迅疾”,機靈的意思。[5]敦:誠實。敏:勤勞敏捷。[6]聰明:見聞廣博,明辨是非。[7]神農(nóng)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之一,因他教民耕種,故稱神農(nóng)氏。一說神農(nóng)氏即炎帝。世衰:指神農(nóng)氏的后代衰敗了。[8]不享:不朝貢的諸侯。[9]咸:都。賓從:歸順。[10]蚩尤:傳說中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11]炎帝:傳說中的古代帝王之一。[12]振兵:訓練軍隊。[13]五氣:五行之氣。古代以五行配四時,春為木,夏為火,季夏為上,秋為金,冬為水。[14]藝:種植。五種:指黍(黃米)、稷(小米)、稻、麥、菽(豆)等谷物。[15]度(duó)四方:規(guī)劃丈量四方的土地。[16]羆(pí):熊的一種。貔(pí)貅(xiū):虎一類的猛獸。[17]阪泉: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18]涿(zhuō)鹿之野:涿鹿山前的原野。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東南。

【譯文】

黃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孫,名軒轅。他生來特別神異,在襁褓中便會說話,幼小時就很伶俐懂禮,長大了誠實勤敏,成年后睿智通達,明辨是非。

軒轅的時候,神農(nóng)氏后代已經(jīng)衰弱。諸侯間互相侵伐,侵犯和欺凌百姓,而神農(nóng)氏無力征討他們。于是,黃帝便操練士兵,征討不來朝貢的諸侯。諸侯都歸附服從。蚩尤最為殘暴,沒有誰能征服他。炎帝想欺凌諸侯,諸侯全都歸附軒轅。軒轅于是實行德政,整頓軍隊;研究季節(jié)氣候,教民種植五谷;安撫百姓,丈量規(guī)劃四方的土地。他訓練了一批如熊、羆、貔、貅、?、虎等猛獸一般兇猛的士兵,跟炎帝在阪泉的原野上展開戰(zhàn)斗,經(jīng)過多次交戰(zhàn),取得最后勝利。蚩尤又發(fā)動戰(zhàn)亂,不順從黃帝的命令。這時黃帝便向諸侯征調軍隊,跟蚩尤在涿鹿山前決戰(zhàn),活捉蚩尤,并把他殺死。各地諸侯都尊奉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nóng)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便去征討;平服了的地方,黃帝便帶兵離開。

【原文】

披山通道[1],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2],及岱宗[3]。西至于空桐[4],登雞頭[5]。南至于江,登熊、湘[6]。北逐葷粥[7],合符釜山[8],而邑于涿鹿之阿[9]。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10]。官名皆以云命[11],為云師。置左右大監(jiān)[12],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13]。獲寶鼎、迎日推策[14]。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15]。順天地之紀[16],幽明之占[17],死生之說[18],存亡之難[19]。時播百谷草木[20],淳化鳥獸蟲蛾[21],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22],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注釋】

[1]披山:開山。[2]丸山:山名,在今山東省昌樂縣西南、臨朐縣東北一帶。[3]岱宗:泰山。[4]空桐:山名,即“崆峒”,在今甘肅平?jīng)鑫鞅薄5]雞頭:山名。有人說就是崆峒山。[6]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盧氏縣南。湘:湘山,即今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7]葷(xūn)粥(yù):部族名,即秦、漢時的匈奴。[8]合符:驗證符契。釜山:在今河北懷來北。[9]邑:都市。此處用作動詞,指建立都邑。阿:山腳。[10]以師兵為營衛(wèi):叫軍隊在駐地周圍筑營守衛(wèi)。[11]官名皆以云命:黃帝以云來任命官職。[12]大監(jiān):官名。負責監(jiān)察各地諸侯。[13]封禪:古代帝王登名山,封土為壇曰封,掃地而祭曰禪。[14]迎日:預先推算日、月、朔、望等未來的時辰。策:指蓍(shì)草,古人用它的莖占卜吉兇。[15]風后、力牧、常先、大鴻:都是黃帝的大臣名。[16]天地之紀:天地四季運行的程序或規(guī)律。[17]幽明之占:對于陰陽變化的占卜。幽,指陰;明,指陽。[18]死生之說:養(yǎng)生送死的儀制。[19]存亡之難:國家存亡的道理。[20]時播:按季節(jié)播種。[21]淳化:馴養(yǎng)。蟲蛾:指蠶。傳說黃帝的正妃嫘祖教民養(yǎng)蠶繅絲。[22]旁羅:廣泛觀察。

【譯文】

黃帝開辟高山,鑿通道路,從沒有安逸地生活過。他向東達到大海,登上丸山和泰山;向西到達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向南到達長江,登上了熊耳山和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在釜山與諸侯核驗符契;在涿鹿山下的平原上,建立了都邑。黃帝率領部下遷徙往來沒有固定的居處,駐地讓士兵筑起營壘來自衛(wèi)。百官都用云來命名,軍隊也稱云師。他設立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督各地諸侯。各方諸國和順,在祭祀鬼神山川的大典中,參加黃帝主持盛典的非常多。黃帝又獲得了寶鼎和能預先推算節(jié)氣日辰的蓍草。他拔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來治理民眾。他順應天地四季運行的規(guī)律,預測陰陽的變化,研究養(yǎng)生送死的制度,考究國家存亡的道理。他按季節(jié)種植百谷草木,馴養(yǎng)鳥獸蠶蛾,廣泛地研究日月星辰的變化以及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他勤思考,勤實踐,多觀察,多傾聽,有節(jié)度地使用山林川澤的物產(chǎn)。他即位時有象征土德的瑞兆,所以稱為黃帝。

【原文】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1],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2],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3];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4]。昌意娶蜀山氏女[5],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6]。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注釋】

[1]西陵:部族名。[2]玄囂(xiào):黃帝長子,號青陽。[3]降居:下封為諸侯。江水:江國。在今河南安陽。[4]若水:地名。在今四川省。[5]蜀山氏:部族名。[6]橋山:山名。在今陜西省黃陵縣西北。

【譯文】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單獨建立姓氏的有十四個。

黃帝居住在軒轅丘,娶了西陵氏的女兒,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了兩個兒子,他們的后代都據(jù)有天下。第一個兒子叫玄囂,就是青陽,青陽下封為江國諸侯;第二個兒子叫昌意,下封為若水諸侯。昌意娶了蜀山氏名叫昌仆的女兒,生了高陽,高陽有高尚的德行。黃帝死后,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繼承帝位,這就是帝顓頊。

·顓頊與帝嚳·

【原文】

帝顓頊高陽者[1],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2],疏通而知事[3];養(yǎng)材以任地[4],載時以象天[5],依鬼神以制義[6],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7]。北至于幽陵[8],南至于交阯[9],西至于流沙[10],東至于蟠木[11]。動靜之物[12],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13]。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注釋】

[1]顓(zhuān)頊(xū):傳說中的古代部族首領名,號高陽氏。[2]靜淵:鎮(zhèn)定深沉。[3]疏通:通達,有遠見。[4]養(yǎng)材:養(yǎng)育材物,如栽培五谷、樹木。任地:發(fā)揮土地的作用。[5]載時以象天:按季節(jié)行事來順應自然。[6]制義:制定禮義。[7]絜:同“潔”。[8]幽陵:幽州。今河北省北部與遼寧省南部一帶。[9]交阯:古地區(qū)名,泛指今五嶺以南和越南北部地區(qū)。[10]流沙:古流沙澤。[11]蟠(pán)木:生長之地不詳。[12]動靜之物:指動物與植物。[13]砥(dǐ):平定。

【譯文】

帝顓頊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鎮(zhèn)靜深沉而有智謀,明白通達而知事理;種植各種作物以盡地力,按時行事,順應自然,調理五行之氣,教化民眾,齋戒沐浴,虔誠地祭祀天地神靈。他向北達到幽陵,向南達到交阯,向西達到流沙,向東達到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各處山岳河流的神,凡是太陽所照臨的地方,沒有誰不服,沒有誰不歸附他的。

帝顓頊生的兒子叫窮蟬。顓頊逝世,玄囂的孫子高辛登位,他就是帝嚳。

【原文】

帝嚳高辛者[1],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極[2],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3]。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4]。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5],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6],其德嶷嶷[7],其動也時,其服也士[8]。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9]。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注釋】

[1]帝嚳(kù)高辛:嚳是名,高辛是他興起的地方(部族所在地),得天下后用作號。[2](jiǎo):一本作“橋”。[3]族子:侄子。[4]自言其名:生下來便叫出自己的名字。[5]誨:引導。[6]郁郁:通“穆穆”。端莊和悅的樣子。[7]嶷嶷(yí):高峻的樣子。[8]其服也士:衣著儉樸,像一般士人一樣。[9]溉:灌溉。

【譯文】

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便是黃帝。從玄囂到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了高辛氏才登上帝位。高辛氏是顓頊的堂侄。

高辛氏生下來就神奇靈異,自己說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廣施恩德,惠及萬物,卻一點也不為自己打算。他明辨是非,能洞察遠方的情況;審事細微,能燭照隱幽。順從上天的旨意,了解民眾的疾苦。仁愛而有威嚴,慈惠而有信義,修養(yǎng)德行而天下歸服。他獲取土地的物產(chǎn)而節(jié)制使用,安撫教育民眾而因勢利導。制定歷法以掌握日月運行、季節(jié)變化的規(guī)律,了解鬼神而恭敬地侍奉他們。他神態(tài)莊重,德行高尚,舉止合乎時宜,衣著如同普通士人。這位帝嚳,真像水灌溉大地一樣,恩德不偏不倚而遍及天下。因此,凡日月照耀、風雨所及的地方,沒有不歸附他的。

帝嚳娶了陳鋒氏的女兒,生了放勛;又娶了娵訾氏的女兒,生了摯。帝嚳逝世后,由摯繼位。帝摯登位后,治理得不好,他弟弟放勛繼位,放勛就是帝堯。

·堯帝·

【原文】

帝堯者[1],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2]。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3]。黃收純衣[4],彤車乘白馬[5]。能明馴德[6],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7]。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8],敬順昊天[9],數(shù)法日月星辰[10],敬授民時[11]。分命羲仲,居郁夷[12],曰旸谷[13]。敬道日出[14],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15]。其民析[16],鳥獸字微[17]。申命羲叔,居南交[18]。便程南為[19],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20]。其民因[21],鳥獸希革[22]。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23]。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24],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25],鳥獸毛毨[26]。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27]。便在伏物[28]。日短,星昴,以正中冬[29]。其民燠[30],鳥獸氄毛[31]。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注釋】

[1]堯:古代傳說中的帝王。[2]知:同“智”。[3]舒:松懈;傲慢。[4]黃收:黃色的帽子。[5]彤(tóng):紅色。[6]馴德:恭順高尚的品德。[7]百姓:百官。[8]羲、和:羲氏、和氏。羲、和是世代掌管季節(jié)時令的兩個部族。[9]昊(hào):深遠廣大。[10]數(shù)法日月星辰: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來制定歷數(shù)。[11]敬授民時:慎重地教給民眾農(nóng)事季節(jié)。[12]郁夷:極東的地方(指山東東部濱海地區(qū))。[13]旸(yáng)谷:傳說是太陽升起之處。[14]敬道日出:恭敬地迎接朝陽升起。[15]日中,星鳥,以殷中春:指確定中(仲)春的節(jié)候(春分)。[16]析:分散,分工。[17]字:產(chǎn)子。微:通“尾”,鳥獸蟲魚交配。[18]南交:南方最遠的邊境。[19]便程:分別次第,使做事有步驟。[20]日永,星火,以正中夏:指確定中(仲)夏的節(jié)候(夏至)。[21]因:沿襲,指繼續(xù)在田野里干農(nóng)活。[22]希革:指夏季炎熱,鳥獸換毛,皮上羽毛稀少。[23]昧谷:西方日落的地方。[24]夜中:秋分時晝夜一般長。[25]夷易:安適怡悅。[26]毨(xiǎn):鳥獸更生新毛。[27]幽都:北方地名。《山海經(jīng)》:“北海之內有山名幽都。”[28]便在伏物:注意安排好冬天積蓄儲藏的事。[29]日短、星昴(mǎo),以正中冬:指確定中(仲)冬的節(jié)候(冬至)。[30]燠(yù):暖和。[31]氄(yǒng):細軟的毛。

【譯文】

帝堯就是放勛。他的仁德像天一樣浩大無邊,他的智慧像神一樣深廣莫測;接近他能感受到太陽般的溫暖,仰望他就好像望著高潔云朵。他富有而不驕縱,尊貴而不傲慢。他戴著黃帽子,穿著深黃色的衣服,乘坐紅色的車子,駕著白色的馬。他能修明自己恭順的德行,把各個部族團結得親密無間;各個部族已經(jīng)親密無間了,再明確百官的職責;百官各盡其職,各地諸侯無不融洽和睦。

堯于是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順應上天的意志,依據(jù)日月星辰的行跡來制定歷法,慎重地教導民眾耕種的時間。他對羲氏、和氏分別做了任命:羲仲住在叫作旸谷的郁夷之地,恭敬地迎接朝陽的升起,審慎地預報春季耕種的時日。根據(jù)春分黃昏時中天鳥星的出現(xiàn),來確定仲春的季節(jié)。這時人們分散到田野破土耕種,鳥獸交尾生育。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審慎地預報夏季耕耘的時日。根據(jù)夏至黃昏時中天大火星的出現(xiàn)來確定仲夏的季節(jié)。這時,民眾繼續(xù)干活,鳥獸也換上稀疏的羽毛。再命令和仲住在名叫昧谷的西方,恭敬地禮送太陽落土,審慎地預報收獲的時日。根據(jù)秋分黃昏時中天虛星的出現(xiàn),來確定仲秋的季節(jié)。這時,民眾生活安適怡悅,鳥獸更換了新毛。再命令和叔住在名叫幽都的北方,審慎地預報儲存谷物準備過冬的時日。根據(jù)冬至黃昏時中天昴星的出現(xiàn),來確定仲冬的季節(jié)。這時,民眾穿上冬裝,進入屋內避寒,鳥獸也長出了又密又軟的細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的辦法來校正四季的節(jié)候。帝堯還按時誡飭百官,各項事業(yè)無不興旺發(fā)達。

【原文】

堯曰:“誰可順此事[1]?”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2]。”堯曰:“吁!頑兇,不用[3]。”堯又曰:“誰可者?”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4]。”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5]。”堯又曰:“嗟,四岳[6]!湯湯洪水滔天[7],浩浩懷山襄陵[8]。下民甚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9]。”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10]!試不可用而已。”堯于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11]?”岳應曰:“鄙德,忝帝位[12]。”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13],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14],弟傲,能和以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于[15]是堯妻之二女[16],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17],如婦禮[18]。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19],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20],百官時序;賓于四門[21],四門穆穆[22],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23]。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于德不懌。正月上日[24],舜受終于文祖[25]。文祖者,堯大祖也[26]。

【注釋】

[1]順:繼承。[2]放齊:堯的大臣。[3]頑兇:頑指不講道德。[4](huān)兜(dōu):堯的大臣。[5]共工:人名;擔任工師。[6]四岳:分掌四方的諸侯首領。[7]湯湯(shāng):即“蕩蕩”,水波奔騰的樣子。[8]襄陵:淹沒高地。[9]鯀(gǔn):人名。夏禹的父親。[10]異:奇異出眾。[11]庸命:用命;執(zhí)行命令,忠于職守。[12]忝:辱沒。[13]矜(guān):同“鰥”,無妻的男子。[14]嚚(yīn):內心險惡,愛說壞話。

[15]

:上進,做好事。[16]妻(qì):作動詞用,以女嫁人。[17]媯(guī):水名。黃河支流,源出于山西省歷山,西流至蒲州入黃河。汭(ruì):河道彎曲處或河流的北岸。[18]如婦禮:用媳婦的禮節(jié)來要求二女。[19]五典: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倫理道德。[20]遍入百官:總領百官職事。[21]四門:明堂(天子朝會諸侯的地方)的四方之門。[22]穆穆:莊敬和穆的樣子。[23]不迷:不誤事。[24]上日:朔日,初一。[25]文祖:帝堯的祖廟。[26]大祖:即太祖,開國始祖。

【譯文】

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yè)?”放齊說:“繼承人丹朱聰明通達。”堯說:“唉!他不講道德又好爭訟,不能用。”堯又問:“哪一個可以當此重任呢?”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做了不少事情,可以用。”堯說:“共工言辭巧辯,實際行動卻違背正道;外表好似恭敬,內心卻對上天輕慢不恭,不可用。”堯又問:“唉!四岳,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山嶺,淹沒高地,百姓憂心忡忡,誰有能力去治理?”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違反命令,危害同族,不可任用。”四岳說:“他才能突出啊!試一下吧!果真不行再停止。”堯于是聽從四岳的意見,任用了鯀。鯀治水九年,毫無成效。

堯說:“唉!四岳,我在位已經(jīng)七十年,你們都能執(zhí)行命令,接替我的位置吧!”四岳回答說:“我們德行淺薄,恐怕玷辱了帝王的職位。”堯說:“那就請你們推舉所有有名望的貴族以及在遙遠處隱居的人。”大家都對堯說:“民間有個尚未娶妻的人,名叫虞舜。”堯說:“對,我聽說過。他究竟怎樣?”四岳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父親不講道德,后母愛說他壞話,弟弟驕縱兇狠,但是他能夠用孝行與他們和睦相處,使他們人心向善,免于邪惡。”堯說:“讓我考驗一下他吧。”在這種情況下,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通過她們來觀察舜的德行。舜將她們安置在溈水北岸,遵守做媳婦的禮節(jié)。堯很贊賞他這樣做,于是讓舜擔任司徒慎重地推行五教,人民都遵從五教;堯又讓他總領百官的職事,各種職事都處理得井井有條;讓他到四門主持接待各方賓客,四門充滿了莊重和睦的氣氛,來朝貢的諸侯和遠方客人都敬重他。堯又讓舜進入密林大澤辦事,遇上暴風雷雨,舜仍能前行,不迷失方向。堯認為舜德行偉大,召見他說:“你考慮事情周到,說過的事能辦得有成效,已經(jīng)過了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舜一再推讓,認為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勝任帝位,心中十分不安。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堯的禪讓。文祖是堯的始祖。

【原文】

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1],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2],以齊七政[3]。遂類于上帝[4],禋于六宗[5],望于山川[6],辯于群神[7]。揖五瑞[8],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9],班瑞。歲二月,東巡狩[10],至于岱宗,祡[11],望秩于山川[12]。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13],正日,同律度量衡[14],修五禮[15],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16],如五器[17],卒乃復[18]。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19],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20]。肇十有二州[21],決川[22]。象以典刑[23],流宥五刑[24],鞭作官刑[25],撲作教刑[26],金作贖刑。眚災過[27],赦;怙終賊[28],刑。欽哉[29],欽哉,唯刑之靜哉[30]。兜進言共工[31],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32],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33]。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34];放兜于崇山[35],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36],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37],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注釋】

[1]攝:代理。[2]璇(xuán)璣玉衡:用玉裝飾的觀察天文的儀器。一說“璇璣玉衡”即北斗七星。[3]齊七政:即觀察日月星辰來校正歷法。或認為“七政”指下面講的祭祀、班瑞、東巡、南巡、西巡、北巡、歸祖等七件政事。[4]類于上帝:舉行特殊祭禮,把事類報告上天。[5]禋(yīn):祭祀名,升煙祭天以求福。[6]望:祭祀名,遙望名山大川舉行祭祀。[7]辯:同“遍”。普遍地祭祀。[8]揖:同“輯”,收集。五瑞: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所執(zhí)的瑞信(即形狀上圓下方的玉圭,是表示諸侯等級的符信)。[9]諸牧:各地諸侯。[10]巡狩:帝王巡察各地,檢查諸侯政績。[11]祡(chái):一作“柴”,祭祀名,焚柴以祭祀天神。[12]望秩:按次序遙祭。[13]合時月:統(tǒng)一協(xié)調季節(jié)、月份。[14]同律:統(tǒng)一音律。[15]五禮:指吉禮(用于祭祀)、兇禮(用于喪葬)、賓禮(用于禮賓)、軍禮(用于軍事)和嘉禮(用于冠婚)。[16]五玉:即“五瑞”。三帛:薦玉的絲織品,有三種不同顏色。二生:指活的羔羊與雁。卿與大夫用作進見的禮物。一死:指死雉(野雞),士進見的禮物。[17]五器:即五玉。[18]復:交還。[19]禰(nī):奉祀死父的宗廟。[20]車服以庸:對于政績卓著的諸侯,則用車服作賞賜。[21]肇(zhào):開始,此指建立。[22]川:疏通河道。[23]象:刻畫。典:常。[24]宥(yòu):寬恕,從寬發(fā)落。[25]鞭:皮鞭。[26]撲:戒尺。[27]眚(shěng):災過。[28]怙(hù):倚仗。[29]欽:慎重。[30]唯刑之靜:靜刑,希望減少用刑。[31]進言:推薦。[32]工師:管理工程建筑的官。[33]三苗:南方的一個部族,散居于今湘、鄂、贛、皖毗鄰地區(qū),可能是苗族的祖先。[34]以變北狄:叫他改變北狄的風俗。[35]崇山:在今湖南大庸西南。[36]三危:山名。在今甘肅敦煌東。[37]殛(jí):這里是流放的意思。

【譯文】

這時,帝堯已經(jīng)年邁,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察天意。舜便使用璇璣玉衡來觀測天象,定準日月五星的位置。他祭祀上帝,祭祀六類神祇,舉行望禮遙祭名山大川,遍祭群神。他收集五種玉制瑞信,選擇吉月吉日,召見四岳諸侯,再給他們頒發(fā)瑞信。二月,他到東方巡察,到達泰山,燒柴祭天,又舉行望禮遙祭名山大川。這時他召見了東方的諸侯,校正歷法,同他們核對季節(jié)、月份,定準了一天的時刻,統(tǒng)一了音律和度量衡,制定了五類禮儀。規(guī)定諸侯用五玉三帛,卿大夫用二牲,士用野雞為相見所執(zhí)的禮物;對于五玉,會見結束后便退還給諸侯。五月,他到南方視察;八月,到西方視察;

十一月,到北方視察。都像開始視察東方一樣。回來后,到祖廟和父廟里祭祀,舉行隆重的特牲之禮。舜每五年到各方視察一次,各地諸侯每四年來京師朝見一次。對于每個諸侯,舜都告訴他們治理國家的方法,公開地考察他們的政績,對政績突出的賞賜車騎、衣服。舜開始在全國設立十二個州,疏通河道。他把正常的刑律刻在器物上,用流放的辦法來減免五刑;用鞭子作為官府的刑罰,學校中用戒尺處罰學生,不是故意犯罪的人可以用金錢贖罪。無心或災害造成的過失予以赦免;只有作惡不改的人才及時懲處。“慎重啊,慎重啊,努力做到不用刑罰啊!”兜向堯推薦共工,堯說:“不可以。”但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岳推薦鯀治洪水,堯認為不行,四岳堅決請求試用;結果毫無成績,百官都認為鯀不恰當。三苗在江淮流域荊州一帶屢次作亂。這時,舜正視察回來,便向堯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讓他治理北方的狄族;把兜流放到崇山,讓他治理南方的蠻族;把三苗驅逐到三危,讓他治理西方的戎族;把鯀遠遠地貶到羽山,讓他治理東方的夷族。懲處這四個罪人,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

【原文】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1]。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2]。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3],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4],是為帝舜。

【注釋】

[1]辟位:退位。辟,通“避”。[2]南河:指黃河自潼關以下西東流向的一段。[3]朝覲(jìn):諸侯在春秋兩季拜見天子。春曰朝,秋曰覲。[4]中國:這里指國都之中。

【譯文】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告老,讓舜代理天子的政務,并向上天薦舉舜。堯讓位二十八年后就去世了。百姓很悲痛,好像失去了親生父母一樣。堯死后的三年中,天下都停止奏樂以表示對帝堯的悼念。當初,堯知道兒子丹朱不成器,不能授天下給他,于是堯采取權變措施禪位給舜。禪位給舜,天下人得到好處,只有丹朱不稱意;傳給丹朱,便使天下人受害,只有丹朱得利。堯說:“絕對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讓一人得利。”他終于把天下傳給了舜。帝堯去世,三年的喪期結束后,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的南岸。但朝見天子的諸侯不到丹朱那里去,卻來朝見舜;爭訟告狀的人不到丹朱那里去,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人不歌頌丹朱,卻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啊!”這以后,他才去了都城,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帝舜。

·虞舜·

【原文】

虞舜者[1],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2],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3]。舜耕歷山,漁雷澤[4],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5],就時于負夏[6]。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7],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8]。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9];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10]。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衣與琴[11],為筑倉稟,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稟,瞽叟從下縱火焚稟。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12],旁出[13];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稟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14],曰:“我思舜正郁陶[15]。”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注釋】

[1]虞:重華,舜名。據(jù)說舜目為重瞳子,故名重華。[2]瞽(gǔ)叟:舜父名。瞽,瞎眼。[3]冀州:古九州之一。相當于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省大部及遼寧西部一帶。[4]雷澤:一名雷水。古澤名。在今山西永濟南。或說即雷夏澤,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東北。《括地志》:“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5]什器:飲食器皿。壽丘: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北。[6]就時:乘時。負夏:邑名。在今山東省兗州北。[7]內行:家內的行為。[8]篤:真誠,純樸。[9]畔:田地的邊界。[10]苦窳(yǔ):粗劣。[11]□(chī):用葛纖維制成的細布。[12]匿空:在井壁上打的洞。[13]旁出:從井壁旁通向外面。[14]鄂:同“愕”。吃驚。[15]郁陶:愁悶痛苦。

【譯文】

虞舜名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叫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到舜已是七代。從窮蟬到帝舜,都是地位低微的普通百姓。

舜的父親瞽叟眼瞎了,舜的母親死后,瞽叟又娶了繼室,生了個兒子名叫象,象驕縱兇狠。瞽叟溺愛后妻的兒子,常常想殺掉舜,舜都躲過了;遇到自己有小過失,舜便接受懲罰。他恭順地侍奉父親、后母和弟弟,對待他們誠懇謹慎,日日如一,沒有懈怠過。

舜是冀州人,他曾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上燒制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在負夏做過生意。舜的父親瞽叟不講道德,后母愛說壞話,弟弟象驕縱兇狠,都要殺掉舜。舜總是很恭順,不放棄作為兒子的職責,對弟弟盡兄道,對父母盡孝道。父母想要殺他,總是辦不到;如果有事找他,卻常在身邊。

舜二十歲時,因為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帝堯詢問可以重用的人,四岳都推薦舜,說他可以。于是,堯便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來觀察他怎樣治家,又派了九個男兒與舜相處,來觀察他于家庭之外怎樣待人接物。舜住到溈水北岸,在家里行為越發(fā)謹嚴。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出身高貴而以傲慢的態(tài)度對待舜的親屬,嚴格遵守做媳婦的禮節(jié)。堯派去的九個男兒更加淳樸厚道了。舜在歷山種田,歷山的人都互讓田地邊界;在雷澤捕魚,雷澤四周的人都互讓居住的地方;在黃河邊制作陶器,生產(chǎn)的陶器沒有粗制濫造的。他住過一年的地方,便形成了村落;住過兩年的地方,便形成了集鎮(zhèn);

住過三年的地方,便形成了都市。堯于是賜給舜細葛布做的衣服,又贈給他琴,還給他修筑倉庫,送他牛羊。瞽叟還是想殺掉舜,他叫舜上屋頂用泥涂抹谷倉,自己卻在屋下縱火燒倉,舜就拿著兩頂斗笠護住自己向下跳,脫了險,沒被燒死。后來,瞽叟又讓舜鑿井,舜在井壁上另鑿了一個可以藏身和外出的空洞。舜鑿到深處,瞽叟和象一同傾土填井,舜從藏身的空洞中走出,又脫了險。瞽叟和象很高興,認為舜已經(jīng)死了。象說:“原來出主意的是我。”象與父母分舜的財物,這時他說:“舜的妻子——堯的兩個女兒,還有那張琴,我收取了;牛羊、倉廩留給父母。”于是象留在舜的居室中住下,彈著舜的琴。舜前去見他。象愕然失色,裝作傷心的樣子說:“我想念你,正想得傷心難過!”舜說:“是這樣,對于兄弟情義,你還差不多!”舜以后侍奉瞽叟,友愛弟弟,越發(fā)恭謹了。于是堯便試用舜,讓他推行五教,到各個官府去工作,舜都處理得很妥善。

【原文】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1],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2],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3],世濟其美,不隕其名[4]。至于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5],以揆百事[6],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7],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8]。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9],掩義隱賊,好行兇慝[10],天下謂之“渾沌”[11]。少暤氏有不才子[12],毀信惡忠,崇飾惡言[13],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14]。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15],貪于飲食,冒于貨賄[16],天下謂之“饕餮”[17]。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18],以御螭魅[19],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

【注釋】

[1]高陽氏:指顓頊的后代。[2]高辛氏:指帝嚳的后代。[3]十六族:指上述十六人的后代繁衍,形成十六個民族。[4]不隕(yǔn)其名:沒有損傷過他們祖先的美好名聲。[5]后土:掌管水土的官。[6]揆(kuí):管理,計劃安排。[7]布五教:傳布五倫之教。[8]內平:指諸侯各族(國內)團結安定。外成:指邊境外族向往教化,親善華夏。[9]帝鴻氏:即黃帝。[10]兇慝(tè):兇暴、邪惡。[11]渾沌:不開化,野蠻無知。[12]少暤(hào)氏:黃帝以后的一位帝王,又稱金天氏。[13]崇飾惡言:

宣揚和粉飾各種惡言惡語。[14]梼(táo)杌(wù):頑兇無比的樣子。[15]縉云氏:炎帝的后代。[16]冒于貨賄:貪愛財物。冒,貪。[17]饕(tāo)餮(tiè):貪得無厭的樣子。[18]裔:指邊遠的地方。[19]螭(chī)魅(mèi):傳說中山林里害人的怪物。

【譯文】

以前,高陽氏出了八個有才能的子孫,世人得其利,都稱他們?yōu)椤鞍藧稹保桓咝潦铣隽税藗€有才能的子孫,世人稱他們作“八元”。這十六個家族,世世代代都能增益他們的美德,沒有毀損他們祖先的名聲。在堯的時代,堯沒有起用他們。舜任用八愷,讓他們掌管水土,他們安排各種事務,沒有不處理得井井有條的。舜任用八元,指派他們到四方傳布教化,他們使得父親威嚴,母親慈愛,哥哥友善,弟弟恭敬,兒子孝順;國內太平,外族向往。

從前,帝鴻氏有一個不成器的后代,不行仁義,陰毒殘忍,專好行兇作惡,天下人稱他為“渾沌”。少暤氏有個不成器的后代,毀棄誠信,憎惡忠直,愛講邪惡的話,天下人稱他為“窮奇”。顓頊氏有個不成器的后代,不可教訓,不懂得好話壞話,天下的人稱他為“梼杌”。對于這三個家族,世人都感到憂慮。在堯的時代,堯沒能除掉他們。縉云氏有個不成器的后代,沉溺酒食,貪圖財物,天下人稱他為“饕餮”。天下人都討厭他,把他同上面的三兇并列。舜在四門主持接待賓客時,放逐了這四個兇惡的家族,把他們遷徙到四方最偏遠的地方,用以警戒惡人。于是四門暢通,都說再也沒有惡人了。

【原文】

舜入于大麓[1],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2]: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3],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4],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5],讓于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6]。”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7],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8],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9],寇賊奸軌[10],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11];五流有度[12],五度三居[13]。維明能信[14]。”舜曰:“誰能馴予工[15]?”皆曰垂可。于是以垂為共工[16]。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17]?”皆曰益可。于是以益為朕虞[18]。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19]。舜曰:“往矣,汝諧[20]。”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21]?”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22]。夙夜維敬[23],直哉維靜絜[24]。”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25],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26];詩言意,歌長言[27],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28],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29],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30],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31]。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32]:皋陶為大理[33],平,民各伏得其實[34];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35],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36],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37]。南撫交阯、北發(fā)[38],西戎、析枝、渠廋、氐、羌[39],北山戎、發(fā)、息慎[40],東長、鳥夷[41],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42],致異物[43],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釋】

[1]大麓:管理山林的官。[2]十二牧:十二州的長官。[3]庸:用,用命。[4]司空:主管水利土木工程的官員。[5]稽首:叩頭致敬。[6]時:通“蒔(shì)”,種植。[7]五品:即五倫,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種倫常關系。[8]五教: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種倫理道德。[9]猾:擾亂,侵略。[10]軌:通“宄”,在外作惡。[11]三就:往三處地方執(zhí)行。[12]五流:五刑改為流放,仍分五等。[13]三居:三等流放區(qū)。[14]維明能信:明白宣布罪行,便能使人信服。[15]工:百工,如金工、木工、石工、陶工等。[16]共工:管理百工的官名。[17]上:指高原山林。下:指低地川澤。[18]虞:管理山林川澤的官。[19]朱虎、熊羆:人名。[20]諧:合適。[21]典:主管。[22]秩宗:主管祭祀的禮官。[23]夙夜:朝夕,日夜。[24]靜絜:肅靜而清潔。[25]典樂:掌管音樂的官。[26]簡而毋傲:簡略而不放縱。[27]長言:拖長節(jié)拍。[28]八音: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29]二十有二人:指此次任命的禹、后稷、契、皋陶、垂、益、朱虎、熊、伯夷、夔、龍、彭祖等十人與十二牧。[30]三考絀陟:

根據(jù)三次考察的優(yōu)劣而貶降或提升。絀,通“黜”,貶退與撤換。陟,提升。[31]北:同“背”。[32]厥:其。[33]大理:主管刑法的官。[34]伏:拜伏,信服。得其實:斷獄符合實際情況。[35]工師:官名。[36]稷:這里以稷借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37]荒服:指距王畿最荒遠的地方。[38]北發(fā):地名。[39]戎、析枝、渠廋(sōu)、氐(dī)、羌(qiāng):皆西方部族名。[40]山戎、發(fā)、息慎:皆北方部族名。[41]長夷、鳥夷:東方部族名,一說鳥夷指今日本。“鳥”一作“島”。[42]《九招》:樂曲名。招,或作“韶”。[43]致異物:招致珍奇的動植物。

【譯文】

舜擔任管理山林的官,遇到暴風雷雨,也從不誤事。堯于是知道舜是足以傳授天下的。堯老了,叫舜代替他處理天子的政務,到四方視察。舜被推薦擔任職務二十年,堯便讓他代行天子職事。又過了八年,堯去世了。服喪三年以后,舜讓位給丹朱,天下的人都歸服于舜。大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這班人,從堯在的時候起便被推舉任事了,但沒有分配給專門的職務。這時,舜來到文祖廟,征詢四岳的意見,并大開四門,暢通言路。他命令十二州的長官討論帝王應有的德行,他認為只要廣施恩德,疏遠諂佞的小人,那么,即使外族也會相率歸服的。舜對四岳說:“有誰能奮發(fā)用命,光大帝堯的事業(yè),我將任命他官職,輔佐我治理天下。”他們都說:“伯禹擔任司空,可以光大帝堯的事業(yè)。”舜說:“嗯!禹,你負責平治水土吧,你可要努力辦好這件事啊!”禹跪地拜謝,要推讓給稷、契和皋陶。舜說:“雖說如此,還是你去吧!”舜又對后稷說:“棄!百姓開始鬧饑荒了,你這位農(nóng)官,應教他們播種各種糧食作物。”對契說:“契!百官不相親睦,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者相處尚未達到和順的程度,你擔任司徒,認真施行五教,慢慢去感化他們。”舜對皋陶說:“皋陶!外族侵擾中國,內外賊寇作惡鬧事,你去做主管刑罰的長官,執(zhí)行五刑要輕重適中,判刑后要在三個不同的場所執(zhí)行;五刑改用流放,須有流放的地點,五種流放處所按遠近分為三等。只有刑罰公正嚴明,才能取信于民。”舜說:“誰能為我管教各種工匠?”大家都說垂可以。于是任命垂作共工。舜說:“誰管理山澤中的草木鳥獸?”大家都說益可以。于是任用益作虞官。益拜謝,要讓給朱虎、熊羆等大臣。舜說:“還是你去吧!你合適。”便任用朱虎、熊羆作益的助手。舜說:“唉,四岳!有誰能為我主持三種祭祀?”大家都說伯夷可以。舜說:“喂,伯夷!命你擔任秩宗,每天從早到晚都要恭謹,內心要純凈、安靜、公正無私。”伯夷讓給夔和龍。舜說:“好,我任命夔主管音樂,教導貴族子弟。你要正直而溫和,寬厚而嚴格,剛強而不暴虐、簡約而不傲慢。用詩表達思想,用歌詠來延長詩的音節(jié),依照歌來制定樂曲,用音律使樂曲和諧。八種樂器的聲音都能和諧,互不干擾,這樣,神靈與世人聽了才會安寧和睦啊。”夔說:“啊!我敲打起各種石制樂器來,大家隨著我的節(jié)拍跳狩獵舞吧。”舜說:“龍,我痛恨誣害別人的壞話和傷天害理的行為,它蠱惑驚擾我的人民。我任命你為納言,你每天傳達我的旨意,收集民眾的意見,可一定要堅守信用。”舜說:“啊!你們這二十二個人,認真辦事吧,希望及時輔佐我處理好天下的大事。”舜每三年考察一次大家的工作成績,根據(jù)三次考察的成績分別給予貶降或提升。于是,無論遠近,各種事都興辦起來。又把三苗部族分別隔離開來。

這二十二位大臣,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皋陶擔任法官,判斷公平,實事求是,百姓信服;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的人都謙恭禮讓;垂管理工匠,各種工匠都有所成就;益管理山澤,山澤都開發(fā)了;棄管理農(nóng)事,各種谷物都長得茂盛;契主管教化,百官都團結和睦;龍主管迎賓送客的禮儀,遠方的諸侯和外族都來朝貢;十二個地區(qū)的地方長官出巡,全國各地的百姓沒有一個敢逃避和違抗的。尤其是禹的功勞最大,他開辟了九條山脈,治理了九個湖澤,疏通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各地都把自己的特產(chǎn)拿來進貢,沒有不符合規(guī)定的。疆域方圓五千里,延伸到遼遠的不毛之地。向南安撫了交阯、北發(fā);向西安撫了戎族、析枝、渠廋、氐族、羌族;向北安撫了山戎、發(fā)族、息慎;向東安撫了長夷、鳥夷。四海之內,都感念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創(chuàng)作《九招》樂曲,招來了珍奇異物,鳳凰飛到國都上空盤旋。天下的文明德政都始自虞帝時代。

【原文】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1]。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2]。

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3],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4]。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后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5]。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6],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7]。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8],姓姒氏。契為商[9],姓子氏。棄為周[10],姓姬氏。

【注釋】

[1]蒼梧:地區(qū)名。指今湖南省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和廣東省西北部一帶。[2]零陵:古地名。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3]夔夔:和順恭敬的樣子。[4]豫:通“預”,事先。[5]奉先祀:奉行祖先的祭祀。[6]弗臣:不把他們當臣下看待。[7]章:彰明。明德:光明的德行。[8]夏后:禹的國號。[9]契為商:契的國號是商。其后代子孫滅夏后建立商朝。[10]棄為周:棄(后稷)的國號是周。其后代子孫滅商而建立周朝。

【譯文】

舜二十歲的時候以孝順而聞名于世,三十歲的時候堯推舉他,五十歲的時候代天子行政事,五十八歲的時候堯帝駕崩,六十一歲的時候舜繼承堯帝登上天子之位。舜做帝王做了三十九年,去南方巡游狩獵,在蒼梧的郊野去世。人們把他安葬在江南的九疑,安葬之地即零陵。

舜登上帝位時,車上插著天子的旗幟去拜見父親瞽叟,舜態(tài)度和悅恭敬,很合乎做兒子的禮節(jié)。封弟弟象為諸侯。舜的兒子商均也不成才,舜預先向上天推薦禹。以后十七年,舜去世了。服喪三年后,禹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像舜讓位給堯的兒子一樣。但諸侯都歸附禹,然后禹才登上天子之位。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都有封地,用來祭祀他們的祖先;他們的服飾都保持著本部族的傳統(tǒng),禮樂制度也照舊。他們以賓客的身份拜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臣下看待,以表示自己不敢獨占天子的威嚴。

從黃帝到舜、禹,都同出一姓,但國號不同,以顯示各自光明的德行。所以黃帝號有熊,帝顓頊號高陽,帝嚳號高辛,帝堯號陶唐,帝舜號有虞。帝禹號夏后而另有姓氏,姓姒。契是商代祖先,姓子;棄是周代祖先,姓姬。

【原文】

太史公曰[1]:學者多稱五帝,尚矣[2]。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3],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4],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5]。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注釋】

[1]太史公:司馬遷自稱。[2]尚:通“上”,久遠之意。[3]雅馴:正確可信。[4]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東南。[5]古文:漢代稱以先秦文字寫成的經(jīng)書為古文經(jīng)。近是:比較正確。

【譯文】

太史公說:讀書的人常常稱道五帝,這由來已久了。但是,《尚書》只記載了堯以后的事情,諸子百家雖然都提到了黃帝,但他們的記述往往并不準確,文辭也不優(yōu)美,所以士大夫們也很難說清楚。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中有人認為并非出自圣人之手而不加傳習。我曾經(jīng)西到空桐山,北過涿鹿山,東至大海,南渡長江和淮河。每到一個地方,年長的人往往都各自稱說那里是黃帝、堯、舜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但這些地方的風俗教化原本彼此不同。總體來說,那些不背離古代文字記錄的說法比較接近史實。我看《春秋》《國語》,它們對《五帝德》和《帝系姓》的闡發(fā)是很明白的,只不過是儒生們沒有深入研究罷了,那《五帝德》和《帝系姓》中反映的情況其實都是真實的。《尚書》早就殘缺不全了,可是它散失的內容卻常常能在其他著作中見到。除非好學深思,從內心領悟書中的意思,這實在是難以對見識淺薄、孤陋寡聞的人說清楚。我把五帝的資料綜合起來,加以論定編排,選擇其中記載正確的內容,寫成《五帝本紀》,作為全書的開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宿松县| 贵港市| 桐梓县| 西乌珠穆沁旗| 龙陵县| 聂拉木县| 通化市| 喀什市| 花莲市| 靖远县| 东宁县| 塘沽区| 兴城市| 凭祥市| 凌海市| 灵武市| 定安县| 荆州市| 文成县| 金坛市| 邢台市| 通城县| 永泰县| 肥乡县| 搜索| 马龙县| 盖州市| 拜泉县| 牟定县| 潜江市| 得荣县| 广宗县| 营口市| 龙南县| 嘉黎县| 松江区| 壤塘县| 房山区| 福鼎市|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