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之八九,你贏不了爭論
爭論不僅傷和氣,往往使對方更加堅持其主張。
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爭論中改變別人的主意,一切都是徒勞。
不論對方才智如何,都不可能靠辯論來改變他的想法。
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出現雙方觀點、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怎樣對待這種不一致,是檢驗一個人社交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善于交際的人應采取不爭論的策略,可能有人認為這是缺乏原則性的表現,明明自己有看法,卻有意隱蔽起來,這豈不是有點虛偽嗎?
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具體表現很多,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與己無關的情況,比如幾個人閑聊,某人說拿破侖是英國人,這當然是一個明顯的錯誤,這時你可以講究一點策略,暗中提醒一下,他若仍然堅持,你可默不作聲,而不必大張旗鼓、針鋒相對地跟他爭論,因為爭論的結果他必輸無疑,何必在大庭廣眾之下讓他丟面子呢?再說經過人家提醒,他必定心虛,回去后查查書或問問別人也不難解決,大可不必用爭論的辦法為他糾正錯誤。另一類則是與已有關的情況。這時候的不爭論絕不是輕易放棄自己的意見。恰恰相反,是通過種種方法、策略讓對方自動放棄他的意見,從而按自己的意見辦,只不過這“種種方法、策略”決不包括爭論。因為爭論不僅傷和氣,往往使對方更加堅持其主張。我們的目的既然是讓他放棄,為什么要通過爭論反而令其更加堅持呢?這方面生活、工作中有不少例子。
我曾在倫敦學到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訓。
有一天晚上,我參加一次宴會。宴席中,坐在我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個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說那句話出自《圣經》,我知道,他錯了。為了表現出優越感,我很討嫌地糾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譏:“什么?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出自《圣經》。”他自信確實如此!那位先生坐在我右邊,我的老朋友弗蘭克·格蒙坐在我左邊,他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我倆都同意向他請教。格蒙說:“戴爾,這位先生沒說錯,《圣經》里有這句話。”
那晚回家路上,我對格蒙說:“弗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是的,當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么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么不給他留點面子?他并沒問你的意見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么要跟他抬杠?應該永遠避免跟人正面沖突。”
永遠避免跟人正面沖突。天底下只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式,那就是避免爭論。避免爭論,要像避免響尾蛇和地震那樣。
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絕對正確。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即使贏了,但實際上你還是輸了。為什么?如果你的勝利,使對方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么樣?你會覺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他會自慚形穢,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而且——一個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潘恩互助人壽保險公司立了一項規矩:“不要爭論!”
真正的推銷精神不是爭論,甚至最不露痕跡的爭論也要不得。人的意愿是不會因為爭論而改變的。
幾年前,有位愛爾蘭人名叫歐·哈里,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真愛抬杠。他當過汽車司機。歐·哈里承認,他在口頭上贏得了不少的辯論,但并沒能贏得顧客。而歐·哈里現在是紐約懷德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怎樣成功的?他說:
“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么?懷德卡車?不好!你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我會說:‘老兄,何賽的貨色的確不錯,買它的卡車絕錯不了,何賽的車是優良產品。’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了,沒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說何賽的車子最好,我說沒錯,他只有住嘴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還說一下午的‘何賽車子最好’。我們不再談何賽,而我就開始介紹懷德的優點。”
“當年若是聽到他那種話,我早就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就會挑何賽的錯,而我越挑剔別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越說它好。爭辯越激烈,對方就越喜歡我競爭對手的產品。現在回憶起來,真不知道過去是怎么干推銷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抬杠上,現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只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是寧愿要一種表面上的勝利,還是要別人對你的好感?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爭論中使對方改變看法,一切都是徒勞。
威爾遜總統任內的財政部長威廉·麥肯羅從多年政治生涯獲得的經驗,他說:“靠辯論不可能使無知的人服氣。”
不論對方才智如何,都不可能靠辯論改變他的想法。
釋迦牟尼說:“恨不消恨,端賴愛止。”爭強急辯不可能消除誤會,而只能靠技巧、協調、寬容,以及用同情,才可達到影響他人的目的。
假如我是他
問自己:假如我是他,我會怎么想?我會怎么做?這么一來,不但可以節省時間,還會減少許多不快。
在你開口要求別人熄火、購物或認捐任何款項之前,請先閉上眼睛,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事情。
記住,許多人做錯事的時候,自己并不這么認為。所以,別去責怪他人,只有傻子才會這么去做。要想辦法去了解這些人。當然,這也只有聰明、有耐心、有思想的人才會這么做。
人會有獨特的想法或做法,總有其特別的理由。把這個理由找出來,便可以了解他為什么要這么做。甚至,還可以幫你了解此人的性格。
要真誠地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問自己:假如我是他,我會怎么想?我會怎么做?這么一來,不但可以節省時間,也會減少許多不快。因為,假如你對事情的原因感興趣,通常對其所具的影響也一樣感興趣,更何況這還可以大大增進你對人際關系的了解。
肯尼斯·谷迪在其著作《點石成金》一書中說道:“且預留幾分鐘,先度量一下自己對本身事務感興趣的情形,還有對一般事務關注的程度——兩者相比較之后,你或許會了解,眾人大概都是如此。”
我們再由林肯和羅斯福等人的處世方法當中,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那就是: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
住在紐約的山姆·道格拉斯夫婦,4年前剛遷入新居的時候,由于道格拉斯太太花了太多時間整理草地——拔草、施肥、每星期割兩次草——但是,整片草地看起來也只不過和他們搬進去的時候差不多。于是,道格拉斯先生便常勸太太不用那么費力氣,道格拉斯太太為此頗感沮喪。而每次道格拉斯先生這么說的時候,當晚家中的寧靜氣氛便被破壞了。
道格拉斯先生參加了訓練班課程之后,深覺多年來的做法不對。他從沒想過,或許他的太太本就喜歡園藝工作,她需要的是贊賞而不是指責。
一天傍晚,用過晚餐之后,道格拉斯太太又準備到庭院除草,并且問道格拉斯先生愿不愿意陪她一道去。道格拉斯先生本不太感興趣,但一想到那是太太的嗜好,最好不要拒絕,便急忙答應愿意幫忙。道格拉斯太太十分高興,那天傍晚,他們除了用心除草之外,還談得十分愉快。
自此以后,道格拉斯先生便常常幫太太整理庭院,也常常稱贊太太把庭院整理得多么好。結果,他們的家庭生活大為改進。由于道格拉斯先生能站在太太的立場看事情——雖然只是除草這一類的小事——事情便能獲得圓滿解決。
吉拉德·奈倫保在其著作《與人交往》一書中說道:“在你同別人談話的時候,假如能表現出十分重視對方的想法和感受,便可贏得對方的合作。所以,你應該先表明自己的目的或方向,然后傾聽對方發言,再由對方的意見決定該如何應答。總之,要敞開心扉接受對方的觀點,如此,對方也會比較愿意接受你的看法。”
伊麗莎白·諾瓦克的汽車分期付款已遲了6個星期。她在報告中說道:“某個星期五,我接到一通十分不客氣的電話,就是處理我分期付款賬號的人打來的。他告訴我,假如我不能在星期一早上付清122美元的欠款,公司就要進一步采取行動。我實在沒有辦法在周末籌到那筆錢,所以,星期一早上電話鈴響的時候,我早有心理準備。我不準備向他抱怨或訴苦,相反地,我試著站在他的角度看事情。首先,我真誠地向他道歉,因為我時常不能如期付款,想必給他增添了許多麻煩。聽我這么一說,他的語氣馬上改變了。他表示,我還不是最麻煩的顧客。有好幾位顧客才真使他頭痛,他舉了好幾個例子,說明有些顧客如何無禮,又如何會撒謊、耍賴等等。我一直沒有開口,只靜聽他把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傾瀉出來。最后,不等我提出意見,他就先表示我可以不用馬上付清欠款,只要在月底以前先繳20美元,然后等方便的時候再慢慢付清全款。”
所以,在你開口要求別人熄火、購物或認捐任何款項之前,請先閉上眼睛,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事情。問問自己:“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可能要花點時間,但卻可因此避免樹敵,減少摩擦,并可達到最好的效果。
哈佛商業學校的狄恩·唐璜說:“我寧可在面談之前,在辦公室前踱上兩個鐘頭,而不愿意毫無準備地走進辦公室。我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講什么,更重要的,是根據我對他們的了解——他們大概會說些什么。”
這點十分重要,所以我要把這段話再重復一遍:
“我寧可在面談之前,在辦公室前踱上兩個鐘頭,而不愿毫無準備地走進辦公室。我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講什么,更重要的,是根據我對他們的了解——他們大概會說些什么。”
假如,讀完本書之后,你只學會了一樣——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看事情,那么,雖然這只是你由本書所得到的唯一東西,卻很可能是你一生事業的奠基石。
牽著他人的舌頭走
交談就像傳接球,永遠不是單向的傳遞。如果其中有人沒有接球,就會出現一陣難堪的沉默,直到有人再次把球撿起來,繼續傳遞,一切才能恢復正常。
在與人交談中,除了要引起對方的興趣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事項,就是要引導對方加入交談。
你必須注意:自己是否挫傷了對方的自信?是否給對方留有發表他們見解的機會,而不是拒之于談話之外?
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對他們的話表現出關注,而不是只對自己感興趣。
交談就像傳接球,永遠不是單向的傳遞。如果其中有人沒有接球,就會出現一陣難堪的沉默,直到有人再次把球撿起來,繼續傳遞,一切才能恢復正常。
一些青年學生常常向我訴說,他們在約會的時候老是不能讓交談生動有趣。其實,這本來是一個非常易于掌握的技巧問題:問一些需要回答的話,這樣談話就能持續不斷。
但是,如果你只問:“天氣挺好的,是吧?”對方用一句話就可以回答了:“是啊,天氣真不錯!”有一回,馬克·吐溫一天之中聽了12遍完全相同的問題:“天氣真好,是不是,馬克·吐溫先生?”最后,他只好回答說:“是啊,我已經聽別人把這一點夸到家了。”
“天氣真好,是不是?”這也許是一個會產生僵局的提問,但是回答卻不一定都會導致僵局。不管怎么說,大家還是關心天氣的,否則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也不會花上好幾分鐘來播放預告,而且還要用圖表來說明。如果感覺很難讓你的談話對象開口暢談,不妨用下列問句來引導:
“為什么……”
“你認為怎樣才能……”
“按你的想法,應該是……”
“價錢怎么正好……”
“你如何解釋?”
“你能不能舉個例子?”
“如何”、“什么”、“為什么”是提問的3件法寶。
當然,如果回答還是個僵局,那就和提問是僵局一樣,交談仍然無法進一步展開。你必須盡一切努力使球處于傳遞中,而不使它停在某一點。
有時,你的談話對象一開始不同你呼應,那也許是他還有些拘束,也許是他太冷漠,或者太遲鈍,或者根本沒有碰到他感興趣的話題。
在參加聚會之前,如果能夠從男主人、女主人那里打聽到一些鄰座客人的情況,一定會對談話有所幫助。不過,即使如此,也未必能確保對方一定開口。也許在用餐時,你不得不和一位駱駝般高傲的律師同座,而你想方設法使他開口卻沒有成功。那也不要灰心,接著再試試。你提到非法越境進入美國,他可能無動于衷。但你談起潛水,也許他就很有興趣,或許,你還可以提提鯨魚的生活習性呢!
耐爾·柯華爵士曾經這么說過:“我對于世界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但從另一方面講,我對于我自己卻是非常重要的,我必須和自己一起工作,一起娛樂,一起分擔憂愁和快樂。”
這完全正確,人類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如果你對這個最基本的人類本性已不再感到震驚,你就會懂得如何調節自己適應談話了。坦率地說,和對方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實際上對你自己也是有益的,盡管他們所愛好的和你所愛好的可能不盡相同。你可以先滿足他們的自尊心,然后再滿足你自己的。
這是一種自嘲嗎?完全不是。
如果你能夠謙恭誠懇地對待你的親人和朋友,想象他們對于你有多么重要,你就會發現他們在你生活中的意義的確不容忽視,同時,你還會發現你自己對于他們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大家都期望能得到別人的贊揚,而且還會因此更加上進。總有一天,你會欣喜地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一個看上去有缺陷、不聰明或反復無常的人身上都存在一些美好的東西。
心理分析專家認為,精神病患者一旦開始對別人及其他自我之外的事物產生興趣,就說明他已進入健康階段了。
如果說關注自我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瘋狂的表現,那么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是絕對正常的。然而,我們愈是同他人交往——給予而不是索取,那我們就會愈接近正常了,除此之外,你還會有一個收益:你越關心別人,別人也就越關心你;你越尊重別人,你也能更多地受到別人的尊重。
爭取讓對方說“是”
跟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以討論不同意見作為開始,要以強調——而且不斷強調雙方都同意的事作為開始。
使對方在開始的時候就說“是的,是的”,漸漸地,當你提出雙方有分歧的意見時,對方也會習慣性地說“是的”。
奧弗斯基教授在他的《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說:“一個否定的反應,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礙。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人格尊嚴,都要求他堅持到底。事后他也許覺得自己的‘不’說錯了,然而,他必須考慮到寶貴的自尊!既然說出了口,他就得堅持下去。因此,一開始就使對方采取肯定的態度而非否定的態度,是最為重要的!”
善于交際的人,都在一開始就力求得到對方的一些“是的”反應,這樣就把對方心理導入肯定的方向。就好像一粒撞擊的小球運動,從一個方向打擊,它就偏向一方;要使它從反方向回來的話,則要花更大的力。
從生理反應上說,當一個人說“不”,而本意也確實否定的時候,他的整個組織——內分泌、神經、肌肉——全部凝聚成一種抗拒的狀態,通常可以看出身體產生了一種收縮,或準備收縮的狀態。反過來,當一個人說“是”時,身體組織就呈現出前進、接受和開放和狀態。因此,開始時我們越多地造成“是,是”的環境,就越容易使對方接受我們的想法。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技巧——但是它卻被許多人忽略了!在某些人看來,似乎人們只有在一開始就采取反對的態度,才能顯示出他們的自尊感。因此,激進派的人一跟保守派的人碰到一塊兒,就必然要憤怒起來!事實上,這又有什么好處呢?如果他只是希望得到一種快感,也許還可以原諒。但假如他要達成什么協議的話,那他就太愚蠢了。
正是這種使用“趨同”的方法,使得紐約市格林尼治儲蓄銀行的職員詹姆斯·艾伯森,挽回了一名青年主顧。
艾伯森先生說:“那個人進來要開一個戶頭,我照例給他一些表格讓他填。有些問題他心甘情愿地回答了,但有些他拒絕回答。在我研究為人處世技巧之前,我一定會對那個人說:如果拒絕對銀行透露那些材料的話,我們就不讓他開戶。我很慚愧過去我采取了那種方式。當然,像那種斷然的方法會使我覺得很痛快。我表現出誰才是老板,也表現出銀行的規矩不容破壞。但那種態度,當然不能讓一個來開戶的人有一種受歡迎、受重視的感覺。”
“我決定那天早上使用一下學到的技巧。我決定不談論銀行所要的,而談論對方所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決意在一開始就使他說‘是,是’。因此,我不反對他。我對他說,他拒絕透露的那些資料并不是絕對必要的。”
“‘但是,’我接著說,‘假如你把錢存在銀行一直等到你去世,難道你不希望銀行把這筆錢轉移到你那依法有權繼承的親友那里嗎?’‘哦,當然。’”他回答道。
“我繼續說:‘你難道不認為,把你最親近的親屬的名字告訴我們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嗎?萬一你去世了,我們就能準確而不耽擱地實現你的愿望。’他又說:‘是的。’”
“當他發現我們需要的那些資料不是為了我們而是為了他的時候,那位年輕人的態度軟化下來——改變了!在離開銀行之前,那位年輕人不但告訴我所有關于他自己的資料,而且在我的建議下,開了一個信托戶頭,指定他的母親為受益人,同時還很樂意地提供所有關于他母親的資料。”
西屋公司的推銷員約瑟夫·阿立森也有類似的經驗:“在我的區域內有一個人,我們賣給了他幾個發動機。如果這些發動機不出毛病的話,我深信他會填下一張幾百個發動機的訂單。這是我的期望。”阿立森向大家介紹道:
“我對我們公司的產品很有信心。3個星期之后,我再去見他的時候,我興致勃勃。但是,我的興致并沒有維持多久,因為那位總工程師對我說:‘阿立森,我不能向你買其余的發動機了。’”
“‘為什么?’我驚訝地問,‘為什么?’‘因為你的發動機太熱了,我的手不能放上去。’”
“我知道跟他爭辯不會有什么好處。因此,我說:‘嗯,聽我說,史密斯先生,我百分之百地同意你。如果那些發動機太熱了,你就不應該買。你的發動機熱度不應該超過全國電器制造商公會所立下的標準,是嗎?’他同意地說:‘是的。’我已經得到我的第一個‘是’。”
“‘電器制造公會的規定是:設計的發動機可以比室內溫度高出華氏72度。對不對呢?’‘是的,’他同意,‘的確是的,但你的發動機熱多了。’”
“我還是沒有跟他爭辯。我只是問:‘廠房有多熱呢?’‘呵,大約華氏75度。’”他說。
“我回答道:‘那么,如果廠房是75度,加上72度,總共就等于華氏147度。如果你把手放在華氏147度的熱水塞門下面,是不是很燙手呢?’他又必須說‘是的’。”
“‘那么,不把手放在發動機上面,不是一個好辦法嗎?’我提議說。‘嗯,我想你說得不錯。’他承認說。我們繼續聊了一會兒。接著他叫他的秘書過來,開了一張價值35萬美元的訂單。”
“我花了很多錢,失去了好多生意,才知道跟人家爭辯是劃不來的,懂得了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使他說‘是的,是的’才更有收獲和更有意思。”
被譽為世界上最卓越的口才家之一的蘇格拉底,做了一件歷史上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他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思想。而現在,在他去世23個世紀后,這個方法依然如此行之有效。
他的整套方法,現在稱為“蘇格拉底妙法”,以得到“是,是”為根據。他所問的問題,都是對方所必須同意的。他不斷地得到一個又一個同意,直到他擁有許多的“是,是”。他不斷地發問,到最后,幾乎在沒有意識之下,使他的對手發現自己所得到的結論,恰恰是他在幾分鐘之前所堅決反對的。
以后當我們要對別人說他錯了時候,可不要忘了蘇格拉底妙法,應提出一個溫和的問題——一個會得到對方的“是,是”問答的問題。
鼓勵對方多說
多數人在使別人同意他們的觀點時,總是費盡口舌,其實,這樣得不償失,因為話說多了,既費精力,又可能稍有不慎,傷害到別人。
須知世界上受歡迎的是聽人說話的人,很少歡迎愛說話的人。
多數人在使別人同意他們的觀點時,總是費盡口舌,其實,這樣得不償失,因為話說多了,既費精力,又可能稍有不慎,傷害到別人;另外,他們無法從他人身上吸取更多的東西,當然問題不在于別人吝嗇,而是他不給別人機會。讓對方盡情地說話!他對自己的事業和自己的問題了解得比你多,所以向他提出問題吧,讓他把一切都告訴你。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話,你也許很想打斷他。不要那樣做,那樣做很危險。當他有許多話急著要說的時候,他不會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聽著,要有開闊的心胸,誠懇地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種方式在商界會有所收獲嗎?我們來看看某個人被迫去嘗試的例子:
幾年前,美國的一家汽車制造公司正在洽購一年所需要的布匹。3家廠商已做好了樣品,并都經那家汽車公司的高級職員檢驗過,而且發出通知說,在一個特定的日子,3家廠商的代表都有機會對合同提出最終的申請。
其中一家廠商的代表抵達的時候正患著嚴重的咽炎。“輪到我去會見那些高級職員的時候,”這位先生在訓練班上敘述事情的經過時說,“我的嗓子已經啞了。幾乎一點聲音也發不出來。我站起來,努力要說話,但只能發出吱吱聲。汽車公司的幾位高級職員都圍坐在一張桌邊,這時,我只好在一張紙上寫著:‘諸位,我的嗓子啞了,說不出話來。’”
“‘我來替你說吧!’汽車公司的董事長說。于是,他展示我的樣品,代替我稱贊它們的優點。一場熱烈的討論展開了。討論的是我那些樣本的優點。而那位董事長,因為是代表我說話,在討論的時候就站在我的一邊。我聽著他們的討論,只是微笑、點頭、做幾個手勢而已。這次特殊會議的結果,使我得到了合同,50萬碼的坐墊布匹,總值160萬美元——我所得到的一筆最大的訂單。”
“事后我想,如果自己不是啞了嗓子,就不一定能這么順利地得到這筆訂單。這事使我很偶然地發現,有時候讓對方來講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考說:“如果你要樹敵,就表現得勝過你的朋友;但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讓你的朋友勝過你。”事實上,即使是朋友,也寧愿對我們談論他們自己的成就而不愿聽我們吹噓自己的成就。
如果有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談話,當中只有一個人口若懸河地滔滔長談,其他的人只是呆呆地聽著,這就不成其為談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發表欲。小學生見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來,希望老師叫他回答。即使他對于這個問題還不是很了解,只是一知半解,他還是舉起手來。成人們在聽人講述某一事件時,雖然他們并不像小學生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來,然而他的喉頭老是癢癢的,他恨不得對方趕緊講完了好讓他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如果阻遏他人的發表欲,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不但應該讓人家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還得設法引起人家的話機,使人家感覺到你是一位使人歡喜的朋友,這對你是只有好處而沒有害處的。有些人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專門講述自己的話,不聽人家講,而且,也不給人家說話的機會。現實中這種人多得很,這樣不會受人歡迎,大家以后見到你就會避開了。
著名的記者麥克遜說:“不善于傾聽,這是不受人歡迎的原因之一。一般的人,他們只注意自己應該怎樣地說,而不管人家。須知世界上受歡迎的是聽人說話的人,很少歡迎愛說自己話的人。”這幾句話是確確實實的。
假如一個商店的售貨員,拼命地稱贊他的貨物怎樣好,而不給顧客說話的機會,那他未必就能做成這位顧客的生意。因為顧客認為你天花亂墜地說話,不過是一種生意經,決不會輕易相信而就購買的。反過來,如果給顧客說話的機會,使他對貨物有了批評的機會,你成為和他對此貨物互相討論的人員,你的生意就容易做了。因為上門的顧客,他早有選擇和求疵的心理,他盡管把貨物說得不好,他選定了自然會掏出錢來購買的。你一味地只是夸耀自己的貨物,或是對顧客的批評加以爭辯,這無異于說顧客沒有眼光,不識好貨,這不是對顧客一個極大的侮辱嗎?他受了極大的侮辱,還會來買你的貨物嗎?所以,與其自己嘮嘮叨叨地多說廢話,還不如爽爽快快,讓人家說話,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如果能夠給人家說話的機會,你就給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以后,人家決不會見你就避開了。
查爾斯·古比里就在他的面試中運用了此法。在去面談以前,他花了許多時間去華爾街,盡可能地打聽有關那個公司老板的情況。在與公司老板面談時,他說:“如果能替一家你們這樣的公司做事,我將感到十分驕傲。我知道你們在28年前剛成立的時候,除了一個小辦公室、一位速記員以外,什么也沒有,對不對?”
幾乎每一個功成名就的人,都喜歡回憶自己多年奮斗的情形,當然,這位老板也不例外。他花了很長時間,談論自己如何以450美元和一個新穎的念頭開始創業。他講述自己如何在別人潑冷水和冷嘲熱諷之下奮斗著,連假日都不休息,一天工作16個小時。他克服了無數的不利條件,而目前華爾街生意做得最好的那幾個人都向他請教和索取資料。他為自己的過去而自豪。他有資格自豪,因此,在講述過去時十分得意。最后,他只簡短地詢問了一下古比里的情況,就請一位副董事長進來,說:“我想這是我們所要找的人。”
古比里先生花了很大工夫去了解他未來老板的成就,表示出對對方感興趣,并鼓勵對方多說話,從而給人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
想要贏得朋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紐約的亨麗耶塔是一家經紀公司的雇員。上班前幾個月,她在公司里交不到一個朋友。原因何在?因為每天她總要向同事吹噓自己取得多少成績,開了多少戶頭,還有種種其他的成就,等等。
“我深以自己的工作績效為傲。”亨麗耶塔說道,“但我的同事并沒有興趣分享我的成就,反而顯得極不高興。我也希望在公司里受到大家的歡迎,與大家成為好朋友。來訓練班上過幾堂課之后,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便改變了待人的方式,盡量少談自己,而多聽別人講話。別人也有許多事情想吹噓一番。這比只聽我個人吹噓有意思多了。現在,只要一有聊天的機會,我都要求他們把自己的歡樂拿出來分享,而我只在他們提出要求的時候,才談一點自己的成就。這樣一來,大家便開始與我接近,因而很快我就交了許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