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口味心理學大全
- 張卉妍
- 2249字
- 2019-09-16 11:31:02
患上疑病癥,應該怎么辦
在所有的同齡人中,張小姐算得上是很幸運的一個了:長得貌美,身材又好,她還畢業于某名牌大學,后又被著名企業看上,并且在公司一步一步升遷,最后還當上了副經理,并且在公司當總經理助手的時候剛好和總經理日久生情,倆人最近籌劃著結婚的事情呢,可以說,她的人生,簡直就是完美無比。
可事實上,她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過的那么好。她常常需要為了一個企劃案熬夜到很晚,經常要考慮一些公司里面各種關系的事兒,家庭那邊也是,她的父母準備從老家搬過來,這可又是件浩大的工程,至少怎么安置兩位老年人是要提前安排好的。她還擔心公司里面美女太多,她的未婚夫會跟別人跑掉。比如上次吧,那個小張和他在辦公室嘀嘀咕咕半天也不知道說些什么,兩個人看起來還有說有笑的呢。
想找個人說說,只是翻遍了通訊錄都找不到,她就百無聊賴地開始刷微博之類,然后開始曬最近的照片,和他一起去干什么干什么了,底下有時候會莫名其妙有一些其實不太熟的辦公室同事的回復:哇哦!姐你好幸福哦!我要是像你一樣就好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可以擺脫單身的狀態呢?她想想覺得好笑,別人都覺得她過得特別好,以至她都覺得自己好像真的過得特別好。是啊,在那些人眼里,她穿著漂亮的衣服,提著名牌包包,每天可以做不一樣的頭發,情人節的時候不用一個人,還可以干很多貌似很有意義的事情。只是她為什么不覺得開心呢?
她晚上總是熬夜熬到很晚,然后常常就睡不著了,最近她老覺得自己的胸口很悶,然后就想是不是自己病了,就跑去醫生那里看,醫生說沒什么事兒。她還不放心,就把自己的身體通通都檢查了一遍,結果發現好像確實沒有什么有問題的地方。
但是即使是這樣,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哪里出問題了,具體哪里她又說不清,因為沒有任何檢查結果。但是還是要上班,她的工作效率極低,時常感到不安、擔憂和緊張,情緒很差,對什么都沒興趣,就連自己平時最喜歡的唱歌跳舞都很少去了。
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疑病癥,又稱疑病性神經癥?;歼@種病的人表現癥狀常為心慌、心跳加速、頭痛、失眠、多夢、疲乏無力等,并且這種癥狀有時間性,用腦后癥狀加重,休息后癥狀會減輕。
這種病癥,是一種反應方式,一種綜合征。具體主要表現為,對心臟、胃、腸道、腦、脊髓等方面的擔憂,他們會很焦慮地去觀察身體的自律功能。通過這些非自然的觀察注意和焦慮的態度,這些心理活動會不自覺地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就是那些使自主神經分布的器官系統會受到功能性損害。
這里有一個反作用,就是因為這種心理活動會導致生理上的器官系統的功能性損害,同時這種損害會導致這個人對于疾病的擔憂。
這種病人對于器官及其功能的焦慮程度有時可接近恐怖癥,一味地糾纏,固執地認為自己有病這一點又類似強迫癥。
我們可以從很多案例中看出來,患這種病的人一般都過分地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一般都具有渴求完美人格特征,從他們對醫院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來他們身上都具有謹慎的特質,也是因為這些特質導致他們會懷疑自己得病并且深信不疑。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病因是什么,那么解決辦法就應該從這里下手。這個疑病癥也是如此。這種情況下,建議患者多看看書,或者出去旅游一下,可能眼界廣了就不會想太多。
當然,這不是重點,其實還是需要心理醫生的輔導,不得不承認,很多心理醫生的幫忙還是很有用的。
對于這種患者醫生應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要耐心細致地聽取患者的訴述,讓他們出示各種檢查結果,持同情關心的態度,不要挑動患者的癥狀,要順著他們,第一步就是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才有繼續溝通的可能。
可以通過轉移環境,改變生活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或者引導患者做另外一些他們感興趣覺得有趣的事情,來改善他們的癥狀。
同時可以找他們的親戚朋友來幫忙,在患者信賴醫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疾病的本質,告訴他們這是一種心理障礙,需要用心理的辦法去治療。如果患者接受暗示性的程度很高,可以做一種暗示療法,可獲得戲劇性的效果。
事實上,一定的藥物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的,比如說抗焦慮和抗抑郁藥,它們可以消除患者焦慮等負面情緒。這個都是要慢慢來摸索的。
上面是醫生要做的,那么患者應該怎么做呢?
可以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比如:“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F象,會很快過去的。我的身體其實還行,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現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類似這種。
自我暗示語要根據自己疑病的情況編寫,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使自己接受“不必懷疑”的觀念。
如果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效果較佳。
主要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它不是身體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要在“無器質性疾病”的前提下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負擔,要從個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來,輕裝前進。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要整天圍著自己轉,視野要寬廣些,度量要大些,平時要多為周圍人考慮。可以轉移注意力,培養一些別的方面的興趣愛好,比如唱歌、畫畫,當你的關注點不再放在自己的身體上的時候,可能事情也就過去了,我們常常焦慮就是因為我們不肯轉移注意力。
最后一點,就是要好好和醫生合作,不要不相信醫生,要正確看待醫生間的診斷不一致的情況,要如實客觀地陳述病情,不要夸大和做出不切實際的解釋,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