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的胸懷,就是你的世界
- 包容:成就人生的智慧
- 宿文淵編著
- 11992字
- 2019-08-23 09:27:07
人的心胸就好比芥子
唐朝時,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納那么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過分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讀的書豈止萬卷?”李渤得意揚揚地說。
“那么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說:“都在這里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也只有一個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頓時目瞪口呆,無話可說。
就像可以裝下須彌山的小小芥子一樣,人的心靈像一個小小的宇宙,能夠裝下目力所及的一切,甚至還能裝下想象中的無窮空間,心境浩瀚則無邊界。圣嚴法師把上述公案中的禪理用之于職場,即是告誡職場中人必須擁有開闊的心胸。
何謂“心胸開闊”?法師將這類人分為了兩種:一種人心胸開闊、知天樂命;另一種就要求創業者擁有超越利害得失、成敗是非的心態。
第一種人天性樂觀,即使面對職場中的詭譎風云,依然能夠自得其樂。但是,這種人的缺點在于可能因過分樂觀而變得對什么都不在乎,當事業順利時,他能在談笑間運籌帷幄;當無所事事時,他也不以為意。
與第一種人相比,第二種人追求更精彩的人生,同時,他們的人生態度也更加積極:他們渴望一展宏圖,面對挫折時不會像第一種人一樣毫不在意,但也不會因職場的不順、事業的失利而自傷自憐,而是能夠自我寬慰,重新出發。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圣嚴法師所在的農禪寺經常遭遇臺風的襲擊。某一年臺風來襲之前,圣嚴法師讓弟子將寺中低洼處的物品都搬到了高臺上,但是由于雨水過多,農禪寺還是被淹了,損失很大。但圣嚴法師卻并不因此難過,“面對這無奈的事實,我認為既然已經盡力處理了,無論結果如何、有沒有損失,都不必那么在意,只要全心處理善后就好”。
這正是真正開朗的心胸,遇事竭盡全力,即使無法挽回也不抱怨生活。這種態度對所有人來說都有裨益,處于緊張、忙碌、壓抑的職場環境中的人更應該好好體會。
一天,一位企業家來向圣嚴法師求教。原來是因為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他的企業逐漸走著下坡路。想到昔日的輝煌,這位企業家內心非常痛苦。
圣嚴法師勸慰他說:“最初你不是白手起家的嗎?那時候你什么都沒有,只是后來生意才漸漸做大的。現在不過是回到了原點,或者說是比你的起點更高一層的地方,你只是失去了你曾經就沒有的東西,何苦為它煩惱?”
企業家說:“如果一開始就沒有,那么我也不會這么痛苦。恰恰是因為我有過那么多錢,但現在全賠進去了,我才會割舍不下,又不知如何是好。”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本也知道錢財是身外物。至于你內心的痛苦,能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就放下。一切從頭開始,不也很好嗎?”
“那也就是說我大概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了吧!”企業家失望地說。
圣嚴法師合掌說道:“不要這么想,即使這一生沒有希望,來生還有希望,永遠都有希望的。更何況在你面前,還有那么多重新開始的機會。”
這位企業家的苦惱就在于他心胸雖然寬廣,卻都被高遠的志向占據,沒有給可能出現的挫折留下一點空間,以至于他無法豁達面對暫時的失敗。
縱觀風起云涌的職場,每個人可能都是一顆微不足道的芥子,但其中那些心胸開朗的芥子,不僅有足夠的胸懷容納須彌山,也有化解一切挫折的涵養。
放開胸懷得到的是整個世界
我們說心就像一個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但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你的翅膀就舒展不開,即使給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覺。
有一條魚在很小的時候被捕上了岸,漁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麗,便把它當成禮物送給了女兒。小女孩把它放在一個魚缸里養了起來,每天這條魚游來游去總會碰到魚缸的內壁,心里便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
后來魚越長越大,在魚缸里轉身都困難了,女孩便給它換了更大的魚缸,它又可以游來游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魚缸的內壁,它暢快的心情便會黯淡下來,它有些討厭這種原地轉圈的生活了,索性靜靜地懸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動,甚至連食物也不怎么吃了。女孩看它很可憐,便把它放回了大海。
它在海中不停地游著,心中卻一直快樂不起來。一天它遇見了另一條魚,那條魚問它:“你看起來好像悶悶不樂啊!”它嘆了口氣說:“啊,這個魚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邊!”
我們是不是就像那條魚呢?在魚缸中待久了,心也變得像魚缸一樣小了,不敢有所突破。即使有一天,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已變得狹小的心反倒無所適從了。
打開自己,需要開放自己的胸懷。
開放,是一種心態、一種個性、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是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人、社會和周圍的一切;是對自己的專業和周圍的世界都懷有強烈的興趣,喜歡鉆研和探索;是熱愛創新,不墨守成規,不故步自封,不固執僵化;是樂于和別人分享快樂,并能撫慰別人的痛苦與哀傷;是謙虛,承認自己的不足,并能樂觀地接受他人的意見,而且非常喜歡和別人交流;是樂于承擔責任和接受挑戰;是具有極強的適應性,樂意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經驗,能夠迅速適應新的環境;是堅強的心胸,敢于面對任何的否定和挫折,不畏懼失敗。
不打開自己,一個人就不可能學會新東西,更不可能進步和成長。開放的胸懷,是學習的前提,是溝通的基礎,是提升自我的起點。在一個組織里,最成功的人就是擁有開放胸懷的人,他們進步最快,人緣最好,也容易獲得成功的機會。
具有開闊胸懷的人,會主動聽取別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工作。比爾·蓋茨經常對公司的員工說:“客戶的批評比賺錢更重要。從客戶的批評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汲取失敗的教訓,將它轉化為成功的動力。”比爾·蓋茨本人就是一個心態非常開放的人,他鼓勵公司里每個人暢所欲言,當別人和他有不同意見時,他會很虛心地去聽。每次公開講演之后,他都會問同事哪里講得好,哪里講得不好,下次應該怎樣改進。這就是世界首富的作風,也是他之所以能成為首富的潛質。
開放的心自由自在,可以飛得又高又遠;而封閉的心像一池死水,永遠沒有機會進步。如果你的心過于封閉,不能接納別人的建議,就等于鎖上了一扇門,禁錮了你的心靈。要知道褊狹就像一把利刃,會切斷許多機會及溝通的管道。
花草因為有土壤和養分才會茁壯成長、綻放美麗,人的心靈也必須不斷接受新思想的洗禮和澆灌,否則智慧就會因為缺乏營養而枯萎死亡。
換個角度,從缺陷中發現美
世界上很少有人不抱怨自己的容貌。人是個多面體,我們常說誰長得漂亮、誰長得丑,那只是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當我們受到打擊缺乏信心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審視一下自己,你也許會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
有一對母女,母親長得很漂亮,女兒卻很丑。倒不是她的五官有什么問題,而是搭配有點偏離正常比例。為此,女兒十分自卑,常常怨天尤人。母親當然了解女兒的心事,為了幫助她擺脫心理困境,她把女兒帶到照相館去照相。
母親對照相師的要求很奇怪,她不讓照相師拍她女兒的整張臉,而是逐一對眼睛、鼻子、耳朵、嘴等五官單獨拍特寫。幫女兒拍完照后,她又拿出美國著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頭像,讓照相師翻拍,并把五官一一割開。
照片一沖出來,母親就把女兒的五官照片和著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五官照片一一對照貼到女兒臥室的墻上。每當女兒自卑的時候,母親就讓女兒看看那些被分割的照片,說:“和世界上最著名的美女比較一下,你哪個地方會比她差?”還未成年的女兒迷惑地看了看母親,將信將疑。后來,她把自己的這些照片指給那些閨中密友看。密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有的說照片上的眼睛比那個外國佬的眼睛迷人,有的說照片上的嘴巴更性感。漸漸地,她相信了母親的話,真覺得自己并不比瑪麗蓮·夢露丑了,自信也隨之而來。
長得丑點的確是一種缺陷,但如果只盯著自己的缺陷,它就會告訴你自己是多么丑陋,多么不幸,這時你的眼前就像橫著一幅放大鏡,小小的缺陷就會被無限放大成悲劇或災難。可是,當你換個角度來看時,這個缺陷并不致命,甚至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從生理上來說,世上很難找到完美之人。人有生理缺陷當然遺憾,但它既已存在,我們就該泰然處之。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和創造,在于完美人格的構建、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升華。上帝關上一扇窗子的同時,又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子,問題是你有沒有用心地去發現那扇窗子。我們不必為自己的平庸與丑陋感到自卑,只要善于發現,你完全可以從這些自認為丑陋的缺陷中找到有價值的一面。
包容的實質是包容自己
“當紫羅蘭被腳踩扁的時候,卻把芳香留給了它。”這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給寬容作的一個最為形象的注解。其實,寬容別人的同時,也是釋放自己的過程。
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后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而死。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并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匆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并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后,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后,他父親出面了,表示愿意出一筆高價買這幅畫。可是,畫家寧愿把那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墻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復。”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現在,他覺得所畫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忽然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位大臣的眼睛,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
他把畫撕碎,并且高喊:“我的報復已經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報復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人驅向瘋狂的邊緣,使你的心靈不能得到片刻安靜。
寬容的實質不是寬容別人,而是寬恕自己。唯有寬容,才能撫慰你暴躁的心緒,彌補不幸對你的傷害,讓你不再糾纏于心靈毒蛇的咬噬中,從而獲得自由。
我們常常在自己的腦子里預設了一些規定,以為別人應該有什么樣的行為,如果對方違反規定就會引起我們的怨恨。其實,因為別人對我們的“規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大多數人都以為,只要我們不原諒對方,就可以讓對方得到一些教訓,也就是說:只要我不原諒你,你就沒有好日子過。而實際上,不原諒別人,表面上是那人不好,其實真正倒霉的卻是我們自己,因為不肯寬容會產生憤恨和沮喪,憤恨首先破壞的是你自己的健康。
要做到寬容,起碼要做到兩條:首先,你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很多的缺點,自己原來也有虧欠人的地方,自己本身并不是一個完人;而發現你原來認為最不好的人,也有一些你沒有的優點。所以,要學會看到自己的弱點,看到別人的優點。考慮問題時要試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出發,求大同,存小異。這樣你才能夠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
寬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就把怨恨或嫉恨從心中排除,才會懷著平和與喜悅的心情看待任何人和任何事,會帶著愉快的心情生活。所以,能在生活的磨難中逐步學會寬容,能寬容他人的人,心里的苦和恨比較少,或者說,心胸比較寬闊的人,就容易寬容他人。當你對別人寬容之時,也是對你自己的寬容。明明是對方錯怪了你,對方欺騙了你,對方傷害了你,你也照樣沒有怨恨在心頭。那么,對壞人也要寬容嗎?正確的回答是,你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寬容。
所以要讓自己快快樂樂地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里,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寬宏大量的人。要真正做到寬容并不容易,如果你心里有恨和苦,寬容不了他人;或者,如果你認同寬容是很高尚的行為,不過難以時時做到。所以,你應該遠離品頭論足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的寬容多了,你心里的平安和喜悅也多了。
逐步做到寬容,是一個人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因為寬容,你會始終生活在平靜健康之中;因為寬容,你會成為婚姻的贏家;因為寬容,你會成為事業的贏家;因為寬容,你會成為幸福的贏家。寬容可以讓生活變得美好許多,會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遇謗不辯,沉默即寬容
詩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靈輝內熾。用察為明,古人所忌。學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極巧。一事無能,萬法俱了。露才揚己,古人所少。學道之士,樸以自保。”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遭遇,許多時候,沉默是最好的矛與盾,進可攻,退可守。
有位修行很深的禪師叫白隱,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他,他都會淡淡地說一句:“就是這樣嗎?”
在白隱禪師所住的寺廟旁,有一對夫婦開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夫婦倆發現尚未出嫁的女兒竟然懷孕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萬分!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于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只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后,就被送給了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并不在意,而是非常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后,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于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里,向他道了歉,請求他原諒,并將孩子帶了回來。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為給鄰居女兒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在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時,他始終處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這樣嗎?”雍容大度的白隱禪師令人贊賞景仰。
在面對羞辱、誤解、背叛的時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寬容。只是對于一個世俗人來說,這種寬容會讓自己很不好受,是一種疼痛的過程。但對于悟道的人來說,這種寬容是一種快樂,因為它能夠感化犯錯的人,讓他們從內心里反省自己的錯誤,是一種無聲之教。面對這樣的沉默,所有語言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環視蕓蕓眾生,能做到遭誤解、毀謗,不僅不辯解、報復,反而默默承受,甘心為此奉獻付出、受苦受難,這樣的人有幾個呢?
遇謗不辯,是一種多么難得的人生智慧。當誹謗發生后,一味地爭辯往往會適得其反,不是越辯越黑便是欲蓋彌彰。這時候,往往沉默是金,讓清者自清而濁者自濁,這才是明智的選擇。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智慧,寬恕永遠多于怨恨。
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我們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這句話常常被用來激勵失意之人。不要慨嘆生命的短暫,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注入無限的激情,如此,心情會隨之改變,生活會隨之改變,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當我們要在一個蓄水池中注滿清澈的河水時,蓄水池已經固定,增加輸水管道的長度也只是拉長了水流的距離,我們需要去做的是將管道拓寬,這樣才能更快地將水池注滿。
事實上,當我們真正改變了心靈的寬度時,生命的長度也會悄然增加。圣嚴法師說:“有德即是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這真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禪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寬度和量度都是禪的智慧。心寬,放下一切自我執著而引發的煩惱;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才能獲得真正的灑脫,做到真正的慈悲,獲得真正的智慧。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因為厭倦了戰爭和塵世里的奔波忙碌,便找到大慧宗臬禪師,要求剃度出家,并請求禪師為他開示。
他說:“禪師,我已經看破紅塵,紅塵俗世中的種種,都不過是過眼云煙。禪師您慈悲,請您收留我,讓我隨您修行吧!”
宗臬禪師說:“你貴為將軍,聲名顯赫,能將功名利祿全部放下嗎?”
將軍說:“功名利祿如糞土!”
宗臬禪師:“可是你尚有家眷,還有太多塵世俗緣割舍不下,你不能出家!”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全部都可以放下。請您為我剃度吧!”
宗臬搖搖頭,仍然不肯為他剃度。
將軍無奈地離開了。幾天之后的一個清晨,他再次來到寺中參禪禮佛。宗臬禪師問:“將軍,你為什么這么早就就來廟中拜佛呢?”
將軍回答:“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聽到他用禪語回答自己的問題,心中對他出家的誠意大為贊賞,但還是開玩笑似的對他說:“起得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勃然大怒:“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對將軍說:“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這位自以為已經放下了一切的將軍不僅未能將心頭的執著放下,更沒有真正領悟到禪宗的智慧,被人稍稍一激,立刻變得暴躁,已然犯了嗔戒,“說時似悟,對境生迷”,他既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也不能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看破紅塵了呢?
真正的寬容,是包容清凈的,也包容污穢的,包容愛的人,也包容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惡。真正的量大,要像廣袤的蒼穹,容納群星也容納塵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納百川也容納細流;更要像無垠的虛空,無所不含,無所不攝。
蘇東坡被貶謫到江北瓜洲時,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參禪禮佛,談經論道,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蘇東坡作了一首五言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作完之后,他再三吟誦,覺得其中含義深刻,頗得禪家智慧之大成。蘇東坡覺得佛印看到這首詩一定會大為贊賞,于是很想立刻把這首詩交給佛印,但苦于公務纏身,只好派了一個小書童將詩稿送過江去請佛印品鑒。
書童說明來意之后將詩稿交給了佛印禪師,佛印看過之后,微微一笑,提筆在原稿的背面寫了幾個字,然后讓書童帶回。
蘇東坡滿心歡喜地打開了信封,卻先驚后怒。原來佛印只在宣紙背面寫了兩個字:“狗屁!”蘇東坡既生氣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就擱下手中的事情,吩咐書童備船再次過江。
哪知蘇東坡的船剛剛靠岸,卻見佛印禪師已經在岸邊等候多時。蘇東坡怒不可遏地對佛印說:“和尚,你我相交甚好,為何要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說:“此話怎講?我怎么會侮辱居士呢?”
蘇東坡將詩稿拿出來,指著背面的“狗屁”二字給佛印看,質問原因。
佛印接過來,指著蘇東坡的詩問道:“居士不是自稱‘八風吹不動’嗎?那怎么一個‘屁’就過江來了呢?”
蘇東坡頓時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滿臉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蘇東坡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同時也兼容了儒釋道三家關于生命哲理的闡釋,而有時候,他也并不能領悟真正的智慧。平時,我們談生論死,侃侃而談似乎置生死于度外;平時,我們談名利如浮塵,恨不得視之為糞土。但是當死亡的恐懼、浮名的誘惑擺在眼前時,我們是否還能夠保持一顆平靜淡然的心,從容對待呢?
當我們將手中的鮮花送與別人時,自己已經聞到了鮮花的芳香;而當我們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時候,自己的手已經被污泥染臟。不嗔怒不暴躁,不患得患失,不受塵俗牽掛,超然灑脫,才能達到高深的修持境界,獲得真正的智慧。
多一些磅礴大氣,少一些小肚雞腸
大度,是一種修養,是一個人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體現。大度也是一種氣質,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前提。大度來自人的理念、理想追求及道德修養。要做到大度不小氣,首先要眼界寬闊,而不能目光短淺。因為,眼界寬闊的人在看問題方面會比較大氣,而沒有什么見識的人只能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跟人吵得面紅耳赤。因此,我們要始終懷著一顆美好的心去觀察和認識世界,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具有宏大而深邃的視野,才能有寬闊的胸襟。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提耆羅,一個叫那賴。這兩個人神通廣大,本領高超,無論是婆羅門、佛家弟子,還是仙人、圣人、龍王及一切鬼神,無不欽佩,都來向他們頂禮膜拜。
一天夜里,提耆羅因長時間誦經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那賴當時還沒有睡,一不小心踩了提耆羅的頭,使他疼痛難忍。提耆羅一時心中大怒地說:“誰踩了我的頭?明天清早太陽升起一竿子高的時候,他的頭就會破為七塊!”那賴一聽,也十分惱怒地叫道:“是我誤踩了你,你干什么發那么重的咒?器物放在一起,還有相碰的時候,何況人和人相處,哪能永遠沒有個閃失呢?你說明天日出時,我的頭就要裂成七塊,那好,我就偏不讓太陽出來,你看著好了!”
由于那賴施了法術,第二天,太陽果然沒有升起來。一連幾天過去了,太陽仍沒有出現。兩個人由于心胸狹窄,不能寬宥對方,從而讓整個世界都處在了一片漆黑中。
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大氣、大度,不能夠小肚雞腸,否則對自己也不利。
寬以待人,歷來被我國歷史上的仁人賢士所推崇。“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有些人卻是完全“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在人際關系中,這種小鼻小眼的行為正犯了大忌,一次兩次的短期接觸還好,長此以往則會招人怨。
曾有王姓的兩兄弟,合伙在東莞開辦制衣廠。兄弟倆苦苦經營了十年,眼看這家廠有了起色,財源滾滾而來,然而,弟媳卻開始懷疑大伯多占了便宜,兄嫂也開始懷疑小叔子暗中多吞了錢財,不久,兩兄弟便鬧起了矛盾,又是爭權,又是爭錢。一個好端端的工廠,因為兩兄弟最后都把心思用到了鬧分家上,再也沒人來管理。而市場經濟是無情的,所以沒過多久便關門倒閉了。這個故事應該能夠給人以警示,小肚雞腸只會讓你失去更多!
避免小氣,就要做到心理平衡。這既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方,又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善于調節心理平衡的人,必然心胸寬廣,不會計較于一時得失,什么傷心事、苦惱事統統都可置之度外。這樣就能大度待人,公道處事,使生命的質量得到提高。反之,小肚雞腸、心胸狹窄,動不動就落個心理不平衡,在這樣的心態下生活,生活的質量必然會大打折扣。如果我們經常想一想“生命在于平衡”的道理,就有助于我們正確對待工作、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之事。
清代學者張湖曾說:“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讓我們多一些長遠的目光,少一些狹隘的思維;多一些磅礴大氣,少一些小肚雞腸;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主見,不輕易受別人的影響。這才是符合禪的哲理和智慧,這才是有為之人所必備的氣質和胸懷。
苛求他人,等于孤立自己
每個人都有可取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與人相處,如果總是苛求十全十美,那么永遠也交不到真正親密的朋友。在這一點上,曾國藩早就有了自己的見解,他曾經說過:“概天下無無瑕之才,無隙之交。大過改之,微瑕涵之,則可。”意思是說,天下沒有一點缺點也沒有的人,沒有一點縫隙也沒有的朋友。有了大的錯誤,要能夠改正,剩下小的缺陷,人們給予包容,就可以了。為此,曾國藩總是能夠寬容別人,諒解別人。
當年,曾國藩在長沙讀書,有一位同學性情暴躁,對人很不友善。因為曾國藩的書桌是靠近窗戶的,他就說:“教室里的光線都是從窗戶射進來的,你的桌子放在了窗前,把光線擋住了,這讓我們怎么讀書?”他命令曾國藩把桌子搬開。曾國藩也不與他爭辯,搬著書桌就去了角落里。曾國藩喜歡夜讀,每每到了深夜,還在用功。那位同學又看不慣了:“這么晚了還不睡覺,打擾別人的休息,別人第二天怎么上課啊?”曾國藩聽了,不敢大聲朗誦了,只在心里默讀。一段時間之后,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聽了,就說:“他把桌子搬到了角落,也把原本屬于我的風水帶去了角落,他是沾了我的光才考中舉人的。”別人聽他這么一說,都為曾國藩鳴不平,覺得那個同學欺人太甚。可是曾國藩毫不在意,還安慰別人說:“他就是那樣子的人,就讓他說吧,我們不要與他計較。”
凡是成大事者,都有廣闊的胸襟。他們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不會計較別人的短處,而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別人的長處,從中看到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如果眼睛只能看到別人的短處,那么這個人的眼里就只有不好和缺陷,而看不到別人美好的一面。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跟別人發生矛盾。如果一味地跟別人計較,就可能浪費自己很多精力。與其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不如就放開胸懷,給別人一次機會,也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一位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突然開悟。他喜悅地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那么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了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面對小偷,禪師既沒有責罵,也沒有告官,而是以寬容的心原諒了他,禪師的寬容和原諒終于換得了小偷的醒悟。可見,寬容比強硬的反抗更具有感召力。可是,我們與別人發生矛盾時,總想著與別人爭出高低來,但是往往因為說話的態度不好,使得兩個人吵起來,甚至大打出手。其實,牙齒沒有不碰到舌頭的。很多事情忍耐一下,也就過去了。有些矛盾的產生,別人也不一定就是故意的,我們給予他包容,他可能會主動認識到錯誤,也給自己減少了很多麻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關鍵是要有一種“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寬容心態,少一些心胸狹窄、尖酸刻薄,多一些大度寬容、海闊天空的氣質。這樣,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平心靜氣地對待。
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生奉行不渝的法則呢?”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說,自己不喜歡的和不能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凡事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要學會多體諒一下別人,這是做人和處世的根本原則。從中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要想釣到魚,就先問問魚想要吃什么。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釣魚的經歷和經驗。魚餌很重要,但它的選擇不是根據釣魚者的口味愛好,而是魚的愛好。世間萬物都是相通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特別喜歡結交那些了解自己、同自己喜好相似的人。同樣,我們也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因此,以己度人,推己及人,這樣處理問題和與人交往,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與別人和睦相處,甚至能夠化敵為友。
在社會上,特別是對于初涉世事的青年來說,由于對社會的茫然,總是時時處處小心翼翼,左顧右盼地想找出參照物規范自己、約束自己。這種反應當然是正常的,但是有時候以此為原則,反而會導致初衷與結果南轅北轍。
這時,你就可以采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問一下自己:我做這件事產生的后果自己覺得如何?如果自己能夠接受,那么別人也大概能夠容忍;如果自己都不能容忍,那么別人肯定也不愿接受。
美國的歐文梅說:“一個人若能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了解別人的心靈活動,就永遠也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我們要學會體諒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問題,這樣就可以減少生活中的摩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更加和諧。
千金易得,寬厚之心難求
“但求世上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在以前的藥鋪里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副對聯。它包含的悲天憫人、寬厚無私的情懷是很讓人感動的。自己雖然是良醫,卻祈求別人不生病,其中蘊涵著至高境界的道德品質。
同樣的寬厚無私在孔子身上也可以看到,孔子在《論語·顏淵》中也曾說過:“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能做好。但內心總是希望這些事情不再發生啊!孔子希望通過教化來提升人們的修養,減少案件的發生。這是以天下人為念的崇高博大的情懷。
世間天地萬物數不勝數,其中最能夠打動人的莫過于一顆寬厚無私、善良之心。
山東濰縣以前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經常發生水災、旱災。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即鄭板橋)在當地任縣令七年期間,就有五年發生災情。他剛到任那一年,濰縣發生水災,十室九空,餓殍滿地,其景象慘不忍睹。鄭板橋據實上報,請求朝廷開倉賑災,可朝廷遲遲不準。在危急時刻,鄭板橋毅然開倉放糧,他說:“不能等了,救命要緊。朝廷若有怪罪,就懲辦我一個人好了。”這樣災民很快得救了。
鄭板橋秉承儒家心系天下蒼生的精神,心念百姓疾苦。他深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做任何事,他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他招民工修整水淹后的道路城池,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救濟災區壯男;同時責令大戶在城鄉施粥救濟老弱饑民,不準商人囤積居奇;他自己帶頭捐出官俸,并刻下“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饑債”的圖章。他開倉借糧時有秋后還糧的借條,到秋糧收獲時,災民歉收,他當眾將借條燒掉,勸人們放心,努力生產,來年交足田賦。由于他的這些舉措,無數災民解決了倒懸之危。
為了老百姓,他得罪了一些富戶,特別在整頓鹽務時,更是觸動了富商大賈的私利。濰縣瀕臨萊州灣,盛產海鹽,長期以來,官商勾結,欺行霸市,哄抬鹽價,賤進貴賣,缺斤少兩,以次充好。鄭板橋針對這些弊端嚴令禁止,因此,一些富人對他造謠毀謗,匿名上告。1752年,濰縣又發大災,鄭板橋申報朝廷賑災,上司怒其多次冒犯,又加上聽信讒言,不但不準,反給他記大過處分,欽命罷官,削職為民。
離開濰縣時,百姓傾城相送。鄭板橋為官十余年,并無私藏,只是雇三頭毛驢,一頭自騎,兩頭分馱圖書行李,由一個差丁引路,凄涼地向老家走去。臨別他為當地人民畫竹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枝,秋風江上作魚竿。”
鄭板橋為官,不以自己的才情作為晉升的手段,也不以此賣弄,而是用在為民謀福上,這種寬厚無私的精神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一燈大師曾說:“世人無數,可分三品:時常損人利己者,心靈落滿灰塵,眼中多有丑惡,此乃人中下品;偶爾損人利己,心靈稍有微塵,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輝,此乃人中中品;終生不損人利己者,心如明鏡,純凈潔白,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體,容不得半點塵埃。”人世間最寶貴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顆寬厚無私、品行高尚的心靈,那是縱有千金也不能買到的稀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