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際關系心理學
- 趙廣娜
- 1229字
- 2020-06-24 10:34:52
幫助對方要適當,接受對方的幫助也要適當
在機關里工作的小孫是天生的交際人才,有事沒事,都愛到別的科室轉轉。工作不到一年,便與各個科室的人,大到最高領導,小到辦事人員,混得很熟。此外,小孫與機關的最高領導——局長的關系也非同一般。只要他遇到什么辦不了的事,給局長一說,事情就解決了。應該說,小孫的群眾基礎也不錯,他待人熱情,樂于助人。遇到辦公室的同事有困難,他總是自告奮勇,常常還沒等別人張口請他幫忙,他就說:“小事一樁,我替你擺平!”
同時,他為人也缺少原則,常常讓同事幫他做事。對于別人給予的種種好處,他也總是來者不拒。就拿吃早餐這事來說吧,要是他早上沒東西吃,他會伸手向辦公室的人要,甚至跑到別的辦公室找吃的。
在單位呼風喚雨,小孫感覺一直很好。兩年后,辦公室的科長提升了,小孫作為候選人參與考核。他想,自己要能力有能力,要關系有關系,這個科長是當定了。不料,他卻落選了。原來,同事給他打的分,遠遠低于他的對手。領導認為他還太年輕,群眾基礎還比較弱,只好放棄了讓他升任科長的想法。
民意調查結果說明了什么?是同事以怨報德,還是小孫為人失敗?仔細分析,應該是小孫不夠了解人心,以致為人失敗。要知道,一個人,如果從不幫助他人,很難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如果幫助的方式不對,也可能得不償失。對方非但不感激你,還怨恨你。什么叫幫助的方式不對?就是在幫助對方的時候,不夠委婉,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受過小孫太多恩惠的同事,內心反而不喜歡他的原因。也許,小孫給予同事的幫助太多,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卻在無形中傷害了同事的“自尊心”。
一位交際廣泛的著名記者曾經說過,他最大的敵人,都是那些得到過他幫助最多的人。人們通常認為,經常給別人一些殷勤的關心與幫助,肯定會贏得別人的好感。這種想法并不完全對。適當的幫助對彼此雙方都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你對別人的幫助過了頭,使別人覺得自己軟弱無能,引發了他的自卑感,就會導致他為自己的“沒有出息”而苦惱。如果這種苦惱對他觸動太深,他就會把這種煩惱的原因歸結到讓他陷入這種處境的人,即幫助他的人身上,以“怨”報德,反而對幫助他的人心存芥蒂。
小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接受別人的恩惠時太隨意。要知道,接受他人的幫助也應適當,應講究一個“度”。如果對別人的幫助,我們一概地拒絕,不利于拉近彼此的距離。為什么?因為適時地接受他人的幫助,可以讓他人有一種施惠于人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也就是說,當請求他人賜予我們一些小恩小惠時,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小恩惠,還有他人的好感與親近。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有時需要主動請求他人給予我們一些恩惠的原因。
不過,如果反過來,我們要求太多,太隨便,也不好,那樣會讓對方心煩,讓人看不起。對方可能認為你能力太差,什么都需要別人幫忙,或者認為你不把他當回事,隨便使喚。
總之,不論是幫助別人,還是接受別人的幫助,都需要把握一個界限,注意自己的態度。只有這樣,你提供幫助才會得到別人的感激,你接受幫助才會贏得別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