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運用逆反心理,對其進行善意的說服
妻子說,別抽煙了,看你把家里弄得烏煙瘴氣的。丈夫不服氣,抽煙怎么了,不抽煙還是男人嗎?不愿意聞,就捂住你的鼻子。
爸爸說,寫完作業以后再看電視,聽見沒有?兒子卻嚷嚷著,不嘛,不嘛!看完電視再寫作業。
這樣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你越是讓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你越是不讓我做什么,我偏要做。其實,這是人們逆反心理的一種體現。逆反心理是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現象在青少年人群中是最常見的,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也會有這種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因為好奇而想要了解某些事物。當這些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是只做出禁止而又不解釋禁止原因的時候,反而更加激發了人們的逆反心理,使人們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該事物。因此,你越是禁止,對方越是想知道,形成一種相對的局面。
逆反心理對個人來說,有一定的好處:它能夠張揚個性,突破成規,有利于改變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當事人有勇氣和信心,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和態度。如果能夠得到合理的激發,則有助于一個人潛力的發揮。但是如果逆反心理運用不當,則會使人形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和偏激的行為習慣,處處與人對著干,使自己變得固執、偏激,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無論何時何地總是下意識地與常理背道而馳,做出錯誤的選擇和決定。
因為逆反心理可以造成這樣的一種心理結果,即你越是制止人們的某種行為,他們越是想要這樣去做;如果你堅持采取某種行動,結果卻會使對方采取相反的行動。利用這種心理效果,我們可以設下一個小陷阱,刺激對方的逆反心理,使其主動地鉆進來,以達到改變人們某種行為的目的。
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因為被禁止,而激發了逆反心理。不僅沒有遵守作者的告誡,而且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態度,首先便迫不及待地翻看第八章的內容。其實這也是作者的本意,他正是利用人們的逆反心理達到了讓人們關注第八章的內容的目的。如果他只是在前言中說,第八章的內容很精彩,希望大家仔細閱讀,這樣反而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可見,巧妙地利用別人的逆反心理是可以有效地改變其行為的。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一點,學會對人們進行善意的規勸和說服,同時也要警惕別人利用逆反心理來激你,使你做出不理智的選擇。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最初的欲望和想法,不希望受到別人的指使或者限制。如果想要改變他們的行為,巧妙地利用逆反心理是可以實現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別人對自己的逆反心理的惡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