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際關(guān)系心理學(xué)
- 趙廣娜
- 943字
- 2020-06-24 10:34:42
與人相爭,詐死裝敗求勝算
有一種瓢蟲,當(dāng)你用手碰它時,它就停止不動,連腳都縮了起來,任憑你怎么撥弄它,它都一副死樣子。可是過一段時間后,它又開始走了!這就是“詐死”!
有一種鳥,在它孵卵的時期,若有外敵入侵,它會先佯與外敵搏斗,翅膀撲了幾回后,便假裝受傷,跌跌撞撞地“敗走”。外敵受到這個動作的吸引,會過去追逐這只“敗鳥”,等外敵遠離鳥巢,“敗鳥”立刻快速逃走,于是巢中卵獲得保全。這就是“裝敗”!
人類對“詐死”與“裝敗”的運用最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兩軍對峙時,較弱的一方有時就不得不“詐死”或“裝敗”,以尋求生機;而實力較強的一方,有時也會為了盡速打敗對方而采用“詐死”或“裝敗”的策略。
“詐死”和“裝敗”若詐得像、裝得真,通常可以產(chǎn)生下列效應(yīng):
——混淆對方的判斷,制造對方做判斷時的負擔(dān),并使其做出錯誤的判斷而落入陷阱。
——遲滯對方下決心的時間。因為對方對你的動作勢必有分析研判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你喘息的時間。
——助長對方的傲氣,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則可趁此尋找求生的契機。
——誘使對方解除對你的壓力,因為對方也巴不得趕快卸下心頭的重擔(dān),你的詐死、裝敗正好制造了他們心理上的借口。
如果實力較強的一方“詐死”或“裝敗”,則可降低對方的戒心,甚至讓對方誤以為有機可乘而做出飛蛾撲火的動作。不過一般來說,實力較強的一方往往會為了面子,“不屑”采用這種策略。
有時候你是強者,但在某些狀況之下,你卻又是個“弱者”。當(dāng)你是“弱者”時,苦斗無益,徒費心神而已。因此與其苦斗,不如智斗,以保持你那微小的僅有的“存在”,并以“詐死”“裝敗”來尋求生機。
要詐死裝敗不難,難在使對方相信。如果不能做到讓對方百分之百相信,至少也要做到讓對方懷疑,他一懷疑,便不敢立即對你有所動作。因此要裝得像、詐得真,必須要有一些“敗相”,好作為對方相信你的根據(jù)。
例如裝敗的軍隊,總要在撤退的路上留下大批武器;詐死的指揮官,總要來個有模有樣的發(fā)喪動作。因此與人相爭,你力有不敵,要采用詐死、裝敗的策略時,一下子就偃旗息鼓是不大恰當(dāng)?shù)模@樣并不能松懈對方的戒心,因為對方會認為你還在“備戰(zhàn)”,有時候反而攻得更猛呢!
也許你會說,詐死、裝敗,非勇者所為也。但問題是,如果真的死了、敗了,自認為勇者或被人稱贊為勇者,又有什么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