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 趙奕編著
- 1603字
- 2020-06-24 10:25:43
學會每天睡前問候孩子
相關的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情緒最平穩的時候,就是每天睡覺前。在這個時候,最愿意和父母進行溝通。因此,不少教育專家建議父母,每天睡覺前,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這對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有很好的作用。
首先,這是父母了解孩子的一種有效方式。
忙完一天的工作,即將入睡,這時父母和孩子的情緒都比較平穩,也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這時的喃喃私語更容易走進大家的內心,孩子更樂意傾訴,而父母也會更敏感,可以敏銳地體察到孩子的情緒。
其次,這是影響孩子的最佳時機。孩子一直在模仿和學習大人,深受大人行為的影響。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困惑、煩惱和處事不當的時候,這些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孩子。而臨睡前,孩子最容易接受影響,利用這個時機向孩子傳達正面的信息,分析一天的得失,總結成長收獲、失敗、教訓,孩子更容易接受。
曉曉今年7歲了,她的父母是上班族,每天回來都很累,只是督促曉曉寫一下作業,而且口氣很生硬。漸漸地父母發現,曉曉對他們甚至對同學、朋友說話的口氣也變得很生硬。
“媽媽,把勺子給我遞過來!”
“爸爸,去給我拿一下西瓜!”
父母原本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一天,媽媽帶曉曉去舅舅家玩,當舅舅家的小孩子大聲哭的時候,曉曉卻站在一旁,大聲地呵斥:“小孩子,不要哭,很煩。”
媽媽頓時覺得這樣很不好,于是趕忙去找一名教育專家咨詢。專家告訴她,每天睡覺前,試著用一種和藹的態度和孩子交流。
媽媽聽了以后,每天晚上在曉曉睡覺前,都問問曉曉這一天有什么高興或者傷心的事情。當曉曉告訴媽媽高興的事情的時候,媽媽就抱一下曉曉,當曉曉告訴媽媽今天她做錯了一件事情,傷心的時候,媽媽就態度很溫和地安慰一下她。
慢慢地,媽媽發現,曉曉說話的口氣不再跟以前一樣生硬了,而且也學會了在同學傷心的時候安慰同學。
最后,這種習慣一旦養成,會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最為溫馨的回憶。
一位美國女作家曾在自己的散文中記述了自己童年時期最為溫馨的幾個場景:
每天晚上,我都會等著母親走進我的臥室,拿著一杯牛奶,放在我的床頭。然后蹲下來,微笑著問我:“寶貝,今天有什么開心的事情要講給我聽嗎?”
有時候我會告訴她,我捉弄了住在隔壁的琳達,這時候她會笑著告訴我:“不知道琳達捉弄了你以后,會不會開心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應該會開心吧。”
“那個時候的你開心嗎?”
“會很沮喪。”
有時候,我會告訴她我今天看見了彩虹,很興奮。
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一些小事情。可是現在回憶起來,卻是滿心的幸福。
其實,不管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孩子和父母的感人記憶,大多數時候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那父母不妨就從每天睡前問候孩子這件小事做起吧。
【怎么聽怎么說之現場演練】
睡前給孩子講一些溫馨故事
孩子臨睡前,我們和他最好的溝通方式莫過于講故事了。那么,睡前給孩子講什么故事比較好呢?什么故事適合睡前的孩子聽呢?
下面做一個測試,你覺得下面哪些類型的故事適合給睡前的孩子講?
歷史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話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話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怖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偵探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漫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催眠故事最好與現實無關
催眠故事最好與現實沒有直接關系,如果故事本身帶有豐富的想象會更好。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述一些與動植物有關的故事,或者講一些想象色彩十分濃烈的故事,讓孩子覺得又好聽好玩,又符合他們的口味。
這個時候講故事最好不要生硬地灌輸給他們人生道理。
2.催眠故事意境越美越好
如果在孩子入睡之前講《賣火柴的小女孩》,那顯然是不妥當的,這些與社會倫理有關,小孩子很難理解,而且在睡前給他們講這些,強加在他們的心靈上,是不好的。
相比之下,《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龜兔賽跑》這類的動畫故事會更加適合,因為這些故事中沒有絕對的善惡、好壞、敵友之分,每個動物都有各自調皮可愛的一面。孩子聽了故事,覺得溫馨又可愛,然后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覺了。
營造溫馨的溝通氛圍

要多和孩子交流,并且交流時要充滿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時間最好選在吃飯時和睡覺前,因為這是孩子情緒最為平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