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情商課 哈佛智商課 哈佛財商課大全集
- 融智
- 5920字
- 2019-09-21 02:44:24
一、控制自我的必要
情緒是種“傳染病”
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內務,表示自己將早到晚歸,并針對員工上班遲到的問題下了一道命令:以后誰遲到,就扣誰的獎金!可是偏偏在這一命令生效的第一天,董事長就由于上班途中闖紅燈被扣住了,不僅挨了罰,而且自己“首先”遲到了。他一肚子無明火不知道朝誰發,正在辦公室里生悶氣時,恰好一名主管向他請示工作,董事長便把一肚子無明火朝主管發,這名主管被罵得一頭霧水。主管帶著一肚子火回到部門,秘書來請示問題,主管又把秘書當作了出氣筒。秘書不知道為什么挨了一頓罵,把一股惡劣情緒帶回家,這時她兒子撲進懷里撒嬌,秘書把兒子往旁邊一推,喋喋不休地責罵起兒子來。兒子受了委屈,只能向更弱者發火,正好這時小貓在旁邊撒嬌,兒子便狠狠踢了小貓一腳。這就是“踢貓效應”。
如果你還覺得情緒只是你個人的事,那可是大錯特錯了,因為情緒確實是種“傳染病”。你的正面情緒,如熱情、開心等可帶給人們同樣的歡欣鼓舞;反之,你繃著一張臉,或怒發沖冠,那受到影響的除了你自己的身心之外,還有他人。
俄亥俄州大學社會心理生理學家約翰·卡西波指出,人們之間的情緒會互相感染,看到別人表達的情感,會引發自己產生相同的情緒,盡管你并未意識到在模仿對方的表情。這種情緒的鼓動、傳遞與協調,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人際關系互動的順利與否,便取決于這種情緒的協調。
越戰初期,一個排的美國士兵在一處稻田與越軍激戰,這時,突然出現了六個和尚,他們排成一列走過田埂,毫不理會猛烈的炮火,十分鎮定地一步步穿過戰場。
美國兵大衛·布西回憶道:“這群和尚目不斜視地筆直走過去,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向他們射擊。他們走過去以后,我突然覺得毫無戰斗情緒,至少那一天是如此。其他人一定也有同樣的感覺,因為大家不約而同停了下來,就這樣休兵一天。”
這些和尚的處變不驚,竟澆熄了激戰正酣的士兵的戰火,這正顯示人際關系的一個基本定理:情緒會互相感染。
良好的情緒會帶給周圍人無盡的歡樂。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一下,一定能夠想得到許多因良好情緒而感染我們的例子。比如某小區的物業人員總是真誠、友善地和你道一句:“你好!”“再見!”之類的話語,你可能本來因忙碌而覺得心煩,但一聽到他人的問候、看到他人的笑臉,你的內心也會綻放出一枝花來。許多經常來往的人會互相影響,也是基于這樣的道理。但如果是壞情緒的傳染,有時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這一點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了解,張飛的命運以及蜀國的前程都受到過“情緒”的影響。
張飛得知關羽被東吳殺害后,陷入了極度悲痛之中,他“旦夕號泣,血濕衣襟”。劉、關、張桃園結義,手足之情極為深厚,如今兄長被害,張飛的悲痛也算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但他在悲痛之中喪失了起碼的理智,任由此種不利情緒發展,并深深感染了劉備,不僅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也極大地損害了三人為之奮斗的事業。劉備得知關羽為東吳所害,悲憤之下準備出兵伐吳,趙云向劉備分析當時的形勢:“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趙云所主張的先公后私,就是一種理智的選擇。若聽任自己情緒的指揮,當然要先為關羽報仇雪恨;若從光復漢室的大局著想,則應以伐魏為先。劉備在諸葛亮的苦勸之下,好不容易“心中稍回”,卻被張飛無休止的號哭弄得又起伐吳之心。
張飛痛失兄長,恨不得立刻到東吳殺個血流成河,他“每日望南切齒睜目怒恨”。由于報仇心切,一腔怨怒無處發泄,在不知不覺之間把怒氣出到了自己人頭上,“帳上帳下,但有犯者即鞭撻之;多有鞭死者”,他的情緒失控到了殺自己人出氣的地步,并傳染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張飛的情緒失控,不僅使自己,也使劉備在理智與情緒的抗衡中敗下陣來,沖動地做出了出兵東吳的錯誤決定,結果使蜀漢的力量在這場戰爭中大大削弱,為蜀漢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當一個人的怨恨到了喪失理智的地步時,他去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張飛向手下將士發出了“限三日內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披孝伐吳”的命令,根本不考慮手下能否在那么短的期限內完成任務。當部將范疆、張達為此感到犯難時,張飛不由分說,將二人“縛于樹上,各鞭背五十”,“打得二人滿口出血”,還威脅道:“來日俱要完備!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
劉備得知張飛鞭撻部屬之事,曾告誡他這是“取禍之道”,說明劉備也認識到了張飛喪失理智背后隱藏的危險。然而張飛仍不警醒,不給別人留任何退路,連“兔子急了也咬人”的道理都忘到了腦后。最后,范疆、張達無法可想,只好拼個魚死網破,趁張飛醉酒,潛入帳中將其刺死。
由于張飛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盡管他有勇猛、豪爽、忠義之名,卻不受部屬的擁戴。作為一員大將,沒有戰死沙場,卻死于自己人之手,這的確是負面情緒釀成悲劇的一個典型例子。
情緒的感染通常是很難察覺的,這種交流往往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專家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請兩個實驗者寫出當時的心情,然后請他們相對靜坐等候研究人員到來。
兩分鐘后,研究人員來了,請他們再寫出自己的心情。這兩個實驗者是經過特別挑選的,一個極善于表達情感,一個則是喜怒不形于色。實驗結果,后者的情緒總是會受前者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這種神奇的傳遞是如何發生的?
人們會在無意識中模仿他人的情感表現,諸如表情、手勢、語調及其他非語言的形式,從而在心中重塑自己的情緒。這有點像導演所倡導的表演逼真法,要演員回憶產生某種強烈情感時的表情動作,以便重新喚起同樣的情感。
同樣,你聽同一首歌,在家聽的感受與到演唱會現場去聽,結果肯定是大相徑庭,因為你在現場情緒受到了感染。
認識到情緒這種特殊的“傳染病”,我們就要重視它,并積極利用正面情緒,克制、舒緩負面情緒,這樣才能擁有贏得成功的品質。
與其一天到晚怨天怨地,說自己多么不幸福,不如從改變自己的情緒個性來改變命運。
沒有人是天生注定要不幸福的,除非你自己關起心門,拒絕幸福之神來訪。千萬不可做個喜怒無常的人,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完全被情緒左右,那樣傷害的不只是別人,你自己也會因此失去擁有幸福的機會。
一個周末的傍晚,凱勒在后陽臺上整理白天拿出來曝曬的舊書,正巧看見與他相隔一條防火巷的鄰居在陽臺上洗碗。鄰居動作十分利落,水聲與碗盤聲鏗鏘作響,像發自她內心深處的不平與埋怨。這時候,她丈夫竟從客廳端來一杯熱茶,雙手捧到她面前。
這感人的畫面,差點使人落淚。
為了不驚擾他們,凱勒輕手輕腳地收起書本往屋里走。正要轉身時,聽到那天生與幸福無緣的女人回贈那同樣無緣幸福的男人:“別在這里假好心啦!”
丈夫低著頭又把那杯茶端回屋里。那杯熱茶一定在瞬間冷卻了,像他的心。
鄰居繼續洗碗,邊洗邊抱怨:“端茶來給我喝?少惹我生氣就行了。我真是苦命啊!早知道結婚要這么做牛做馬,不如出家算了。”凱勒想,以后丈夫絕不會再自找沒趣了吧。
也許妻子需要的不是一杯熱茶,而是來分擔她的家務。但是,在丈夫對她獻殷勤的時候,實在沒有必要把情緒發泄到對方身上,這樣只會讓事態往更壞的方向發展,而自己的負擔也不會因此而有半點的減輕。
情緒化將扼殺你的幸福
一時的情緒化,常常是你自身幸福的殺手。
眾所周知《紅樓夢》里的淚人兒林妹妹就是個極端情緒化的人。她多愁善感的個性使得她忽喜忽悲,一會兒涕淚縱橫,一會兒又滿腹歡喜,這讓她原本就柔弱的身體更加憔悴。身體的不適也會令她傷春悲秋,如此循環往復竟造成了最終的悲劇。也許就是因其過分情緒化的表現掐斷了她通往幸福的道路,因為王夫人等是不會讓一個情緒多變的人來接掌賈府的,必然是選擇性情老成持重的薛寶釵。林妹妹的多愁善感甚至掩蓋了她技壓群芳的才華,在面臨“擇媳”的事件上,她不是輸給了寶釵,而是輸給了自己的情緒化。
反之,一個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即使面對困境,也依然會獲得幸福。
1939年,德國軍隊占領了波蘭首都華沙,此時,卡亞和他的女友迪娜正在籌辦婚禮。卡亞做夢都沒想到,他和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納粹推上卡車運走,關進了集中營。卡亞陷入了極度的恐懼和悲傷之中,在不斷的摧殘和折磨中,他的情緒極其不穩定,精神遭受著痛苦的煎熬。
一同被關押的一位猶太老人對他說:“孩子,你只有活下去,才能與你的未婚妻團聚。記住,要活下去。”卡亞冷靜下來,他下定決心,無論日子多么艱難,一定要保持積極的精神和情緒。
所有被關在集中營的猶太人,他們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塊面包和一碗湯。許多人在饑餓和嚴酷刑罰的雙重折磨下精神失常,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卡亞努力控制和調適著自己的情緒,把恐懼、憤怒、悲觀、屈辱等拋之腦后,雖然他的身體骨瘦如柴,但精神狀態卻很好。
5年后,集中營里的人數由原來的4000人減少到不足400人。納粹將剩余的猶太人用腳鐐鐵鏈連成一長串,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季節,將他們趕往另一個集中營。許多人忍受不了長期的苦役和饑餓,最后死于茫茫雪原之上。在這人間煉獄中,卡亞奇跡般地活下來。他不斷地鼓舞自己,靠著堅韌的意志力,維持著衰弱的生命。
1945年,盟軍攻克了集中營,解救了這些飽經苦難、劫后余生的猶太人。卡亞活著離開了集中營,而那位給他忠告的老人,卻沒有熬到這一天。
若干年后,卡亞把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他在前言中寫道:“如果沒有那位老者的忠告,如果放任恐懼、悲傷、絕望的情緒在我的心間彌漫,很難想象,我還能活著出來。”
是卡亞自己救了自己,是他用積極樂觀的情緒救了自己。
與卡亞不同的是,總有許多人不停地抱怨命運的不公,自己付出了辛勞的汗水,得到的卻是失敗和痛苦。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過度的情緒化除了帶給人不快樂的情緒,更多的則是與成功無緣。情緒化會讓你周圍的人認為你喜怒無常,不敢委以重任或信賴你,因為你顯得不夠成熟。情緒化還會讓你喪失判斷力,沖動之下說出錯話,做出錯誤的決定。
總之,如果你想獲得生活的幸福與美滿,或者事業的成功與輝煌,那么你就要避免情緒化。
控制自我是能力的體現
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歷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學多識,非常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
但是,一個很小的謊言散布開來:3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上,他跟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有那么一點曖昧的行為”。這其實是一個彌天大謊,而這位候選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對此感到非常憤怒,并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
由于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證明自己的清白。
其實,大部分選民根本沒有聽到或過多地注意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越來越相信有那么一回事了。公眾們振振有辭地反問:“如果你真是無辜的,為什么要為自己百般狡辯呢?”
如此火上加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他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為自己辯解,以此譴責謠言的傳播者。然而,這更使人們對謠言確信不疑。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相信謠言了,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消失殆盡。
最后,他在選舉中敗北,從此一蹶不振。
控制自我情緒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藝術。一個不懂得控制自我的人,只會任由情緒的發展,使自己有如一頭失控的野獸,一旦不小心闖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則會傷人傷己。
人是群居的動物,不可能總是一個人獨處,因此,一旦情緒失控,必將波及他人。控制自我絕對是種必須具備的能力。
傳說中有一個“仇恨袋”,誰越對它施力,它就脹得越大,以至最后堵死我們生存的空間。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設法還你兩腳,即使是好漢不吃眼前虧,也必當日后補上——大多數人都會這樣想。這樣做只能使對抗升級而無助于解決問題,更不論是誰對誰錯了。
1754年,身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領部下駐防亞歷山卓。當時正值弗吉尼亞州議會選舉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據說,華盛頓與佩恩就選舉問題展開激烈爭論,說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話。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將華盛頓打倒在地。當華盛頓的部下跑上來要教訓佩恩時,華盛頓急忙阻止了他們,并勸說他們返回營地。
第二天一早,華盛頓就托人帶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到一家小酒館見面。佩恩料定必有一場決斗,做好準備后趕到酒館。令他驚訝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槍而是美酒。
華盛頓站起身來,伸出手迎接他。華盛頓說:“佩恩先生,昨天確實是我不對,我不可以那樣說,不過你已然采取行動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從此以后,佩恩成為華盛頓的一個狂熱崇拜者。
我們在欽佩偉人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控制自我的重要性。許多偉人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與他們的從容豁達、寵辱不驚有很大的關系。而蕓蕓眾生也許更多的是任由情緒的發泄,沒有利用好控制自我的作用。
新的一屆競選又開始了,一位準備參加參議員競選的候選人向自己的參謀討教如何獲得多數人的選票。
其中一個參謀說:“我可以教你些方法。但是我們要先定一個規則,如果你違反我教給你的方法,要罰款10元。”
候選人說:“行,沒問題。”
“那我們從現在就開始。”
“行,就現在開始。”
“我教你的第一個方法是:無論人家說你什么壞話,你都得忍受。無論人家怎么損你、罵你、指責你、批評你,你都不許發怒。”
“這個容易,人家批評我,說我壞話,正好給我敲個警鐘,我不會記在心上。”候選人輕松地答應。
“你能這么認為最好。我希望你能記住這個戒條,要知道,這是我教給你的規則當中最重要的一條。不過,像你這種愚蠢的人,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記住。”
“什么!你居然說我……”候選人氣急敗壞地說。
“拿來,10塊錢!”
雖然臉上的憤怒還沒退去,但是候選人明白,自己確實是違反規則了。他無奈地把錢遞給參謀,說:“好吧,這次是我錯了,你繼續說其他的方法。”
“這條規則最重要,其余的規則也差不多。”
“你這個騙子……”
“對不起,又是10塊錢。”參謀攤手道。
“你賺這20塊錢也太簡單了。”
“就是啊,你趕快拿出來,你自己答應的,你如果不給我,我就讓你臭名遠揚。”
“你真是只狡猾的狐貍。”
“又10塊錢,對不起,拿來。”
“呀,又是一次,好了,我以后不再發脾氣了!”
“算了吧,我并不是真要你的錢,你出身那么貧寒,父親也因不還人家錢而聲譽不佳!”
“你這個討厭的惡棍。怎么可以侮辱我家人!”
“看到了吧,又是10塊錢,這回可不讓你抵賴了。”
看到候選人垂頭喪氣的樣子,參謀說:“現在你總該知道了吧,克制自己的憤怒,控制情緒并不容易,你要隨時留心,時時在意。10塊錢倒是小事,要是你每發一次脾氣就丟掉一張選票,那損失可就大了。”
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是有良好控制能力的人,控制自我不是說不發泄情緒,也不是不發脾氣,過度壓抑會適得其反。良好的控制自我就是不要凡事都情緒化,任由情緒發展,而是要適度控制,這是一種能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