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嘴上帶把尺:說話講分寸

不該說的“四話”

傳說王安石的小兒子王元澤從小口齒伶俐,常常以驚人妙語博得四座叫絕。有一次,客人要考他,指著廳里的籠子問他,人家都說你聰明,告訴我,這籠子里關的兩只獸,哪是鹿,哪是獐?王元澤從未見過這兩種動物,便發揮“口才”,說道:獐旁邊的是鹿,鹿旁邊的是獐。果然博得滿堂喝彩。

其實,王元澤在這里答非所問,算不得高明,充其量是耍點小聰明而已。并非因為口才不好,而是他根本沒有見過這兩種動物,不肯承認無知,又賣口乖,可謂“說風”不正。

說話禁忌多,而常有人犯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的錯誤,對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1.不說假話

我國人民歷來贊頌說真話的美德,反對說假話。因此,《韓非子·外諸說左上》中關于曾子教子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孩子哭著也要跟去。曾子的妻子哄他說,你在家等著,等回來給你殺頭豬吃。等妻子回來后,曾子為了讓孩子相信母親的諾言,把妻子開玩笑說的話付諸實施,將豬殺了,在孩子眼中維護了母親誠實的形象。

曾子的妻子是有意騙孩子嗎?恐怕未必。但起碼可以說,她沒有意識到這種哄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多么深的危害性。一次謊話可以使孩子從小沾染不必負責這種不良習氣。曾子的行動雖近乎愚拙,也未必有效,但他堅持了最可貴的精神——不說假話。

在人際交往中,真實是贏得人心、獲得成功的保證。前外經貿部部長吳儀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曾遇到過一個很棘手的私人問題。記者問:“請問吳儀部長,您為何至今還是獨身一人?”對此部長是無可奉告,還是避實就虛含糊了事?人們揣測著可能出現的各種回答方式。然而,吳儀的回答大出眾人意料,她既不回避也不閃爍其詞。

她說:“我不信奉獨身主義。之所以單身,和年輕時的思想片面有關。一是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心里有一個標準的男子漢形象,而這種人現實生活中沒有;二是總覺得應先立業后成家,而這個業又總覺得沒有立起來。然后在山溝里一躲就是20年,接觸范圍有限,等走出山溝,年齡也大了,工作又忙,就算了吧。”

這一席坦率的回答使眾人感到吃驚,同時也使眾人大為感動。正是這種坦誠直率的大實話才使吳儀部長拉近了和大家的距離,也正是這種誠實的工作作風使她成為對外貿易談判中令對方豎指稱贊的女性。

一個不說真話的人事實上是不能與人溝通、交流的,即使在一段時間內可能獲得某種交際效果,但最終還是要付出代價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說真話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辦到的。特別是在交際環境不正常時更是如此?!拔母铩敝校f真話、表真情、達真意者往往禍從口出,輕者批判斗爭,重者下獄送命,以致造成普遍違心說假話的社會現象。林彪甚至荒唐地總結說:“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钡珣T說假話的林彪最終落得個可恥的下場。

有時,說話人受某種環境的制約,在進行言辭表達時,也可能在“真實”上打一些折扣。應當說,這是一種說話的策略,與我們所強調的真實性原則是有區別的。

2.不說空話

吹肥皂泡是孩子喜愛的游戲,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陽光下閃耀著五彩的光澤,隨風飄蕩,異常美麗,但升不了多高,就一個接一個破了。因此人們常常把說空話比作吹肥皂泡,實在恰當不過了。空話總是充塞著各種動聽、虛幻而迷人的詞句,卻沒有半點實在的內容,它遲早會被揭穿的。

有一次,列寧參加一個會,議題是討論關于彼得格勒的工業恢復計劃的問題。人民委員施略普尼柯夫作這一問題的報告時,用了許多美麗動聽的詞句,描繪出一幅十分誘人的前景。作完報告后,洋洋自得的施略普尼柯夫認為那些精彩的演說詞必定會受到列寧的稱贊。可是列寧卻向他提了幾個問題:目前在彼得格勒有哪家工廠生產釘子?產量多少?紡織廠的原料和燃料還能保證用多少天?這些簡單的問題把作報告者問得張口結舌,只好老老實實承認沒有下去看過。列寧批評說:“誰需要你們那些大吹大擂毫無保障的計劃?針線、犁、紡織品在哪里?你們如何為農村保證生產出這些東西?你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實際的計劃工作被你們用漂亮的言辭和廢話代替了,這是欺騙。”

3.不說大話

為了讓人留下印象而夸大事實,常常反倒造成了負面印象,因為真相遲早都會被揭穿。

甲用暴發戶的口氣告訴乙:“我把100元大鈔往柜臺上一扔,要店員把領帶給我包好?!?

乙聽了禁不住想笑,因為當時他也在場,知道店家還找了甲30元,此君的說法非但有違事實,竟還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將錢扔在柜臺上,對店員頤指氣使,實在俗不可耐到了極點。

說話的態度正可顯示我們的修養,客觀說話正是品質的表現。

4.不說套話

還有一種令人反感但又常聽到的話就是套話,我們也要堅決杜絕。

長期以來,形式主義的惡習禁錮著一些人的頭腦,他們慣于用一些現成的套話來代替自己的語言,用一些流行的名詞代替自己的思想,三句不離口號,顛來倒去幾個名詞,既沒有思想性,又沒有藝術性。前些年,有人作報告一開口就是“國內形勢一片大好”,然后就是社論式的語言,結尾又離不開“奮勇前進”、“爭取勝利”之類的話,由于沒有切實生動的內容,沒有獨特的語言,使人感到單調干癟。

前蘇聯的教育家加里寧曾諷刺過那些說套話的人,他說:“什么叫做現成話呢?這就是說,你們的腦筋沒有起作用,而只是舌頭在起作用。說現成的套話不能使人產生印象。為什么呢?因為這話用不著你們說,大家也知道了。你們害怕若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講話,那就會講得不漂亮,其實你們錯了?!?

總之,“四話”危害性很大,它們使人沉浸在一種夸夸其談的惡劣氛圍中,如果“四話”不除,很難鍛煉出良好的口才。

不揭他人短,給人留臺階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總有自己的弱點、缺點或污點,在談話時一定要避開對方所忌諱的短處,因為忌諱心理人皆有之。如果在交際場合揭人家短處,輕則遭人冷眼,重則可能引發事端,禍及自身。

老任身材高大、外形俊朗,美中不足的是中年微禿。雖然這純屬白玉微瑕,老任卻深以為憾。如果有人戲說他“怒發難沖冠”,他準會茶飯無味,三天三夜難以入睡;即使在他面前無意中說“這盞燈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陽光燦爛”等話,這位平素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也會憤然變色,有時竟至于怒目圓睜,拂袖而去,弄得說話者莫名其妙,十分尷尬。

這使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阿Q慣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懷之事。別人欺他、罵他、打他,他都善于控制自己,心理很快會平衡,唯獨忌諱別人說他“癩”,因為他頭皮上確有一塊不大不小的癩瘡疤。只要有人當著他的面說一個“癩”字,或發出近于“癩”的音,或提到“光”、“亮”、“燈”、“燭”等字,他都會“全疤通紅地發起怒來,口訥的便罵,力小的便打”。

其實,不僅老任和阿Q是如此,忌諱心理人皆有之。當過長工、后來揭竿而起并終于稱王的陳勝就忌諱別人說他是莊稼漢出身。有幾位患難弟兄在陳勝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損領袖形象”的往事,結果招來殺身之禍。你看,陳勝的忌諱心理是多么強烈,這幾位患難弟兄因不諳忌諱之術而丟了腦袋又是多么可悲!

摩洛哥有句俗語叫:“言語給人的傷害往往勝于刀傷?!边@是實情。同事之間為搞好關系,不要揭人短處。

揭短的言語不論是對人或對事,都會讓人受不了的,會使人際關系出現阻礙。同事們寧可離你遠遠的,免得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語灼傷;即使不能離你遠遠的,也要想辦法把你趕得遠遠的,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靜。

一天,在公司的集會中,張先生看到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緊身的新裝,與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稱,便直言直語道:“說實話,你的這件衣服雖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給水桶包上了艷麗的布,因為你實在是太胖了!”

女同事瞪了張先生一眼,生氣地走開了,從此再也沒有理過他。

揭短猶如一把利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刺傷自己。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堅強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當一個人覺得他的自尊受到傷害,他將要顏面掃地時,他的潛能就會爆發出來,他會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說話交談時,必須注意不能一味地揭他人傷疤。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杭州南屏山凈慈寺有一名叫詆毀的和尚。人如其名,這和尚聰明機靈,又心直口快,常常議論天下大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少不了對一些朝政指指點點,而且有什么說什么,想講就講,想罵就罵。

后來,乾隆下江南時來到杭州,聽說了此人。乾隆心中不悅,暗想:天下竟有如此狂妄之人,我去會會他,只要讓我抓住把柄,我就狠狠地治治他。

于是,乾隆便喬裝打扮一番,扮作秀才模樣來到了凈慈寺。

乾隆找到詆毀和尚,相互寒暄一番。忽然,乾隆看見地上有一些劈開的毛竹片,便隨手撿起一片問道:

“老師父,這個叫什么呀?”

按照當時的說法,這種竹片叫“篾青”,就是“滅清”的諧音。詆毀剛想回答,覺得有點不對勁,再看看眼前這位秀才,氣宇軒昂,不像是個普通的秀才,于是眼珠一轉,答道:

“這個我們都叫它竹片。”

乾隆一聽,心中贊嘆:好個竹片,和尚你有兩下子。但乾隆不甘心,隨即將竹片翻過來,指著白的一面問:

“老師父,這個又是什么呢?”

“這個嘛……”詆毀心想,若回答“篾黃”又是“滅皇”的諧音,肯定不妥,便改口道:“噢,我們管它叫竹肉?!?

乾隆又失敗了。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詆毀和尚的機智。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如果多注意回避他人忌諱的東西,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凡是弱點、缺點、污點,一切不如別人之處都可能成為忌諱之處??偨Y起來,有3個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

1.丑陋之處

人人都有愛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殘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聽到跟自己的短處有關的話題。謝頂者忌說“亮”、胖子忌說“肥”、矮子忌說“武大郎”、其貌不揚者忌說“丑八怪”、跛子忌說“舉足輕重”、駝背忌說“忍辱負重”,等等。這種完全正常的心理應該得到充分理解。

有生理缺陷的人本來就很痛苦,如果再被別人拿來取樂,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傷害,這樣很容易激怒他們。比如有的人很胖、有的人很瘦、有的很高、有的又很矮、有的人長得很丑,等等。這些本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別人不提也罷,但是如果以譏諷的口氣當眾指出時,就會使人感到難堪,產生不滿。

報上曾有過一則新聞:一位女中學生,只因為有人說了她一聲“胖女人”,羞愧之極,竟絕食身亡。

有時候,說話者由于不小心而在言辭中觸及他人的生理缺陷,人家雖然當面沒對你發火,但心里卻在記恨你。

有些人因不明情況而在談話內容中無意觸到對方短處,還情有可原,因為不知者不為罪,可有人偏偏口下無德,愛揭人短處。

這種人,時時處處注意他人的生理短處,拿來取笑,可也要小心自己有把柄被別人抓住,后患無窮。即使傷了別人,對自己也不見得有多少好處,還是少說這類話為佳。

2.失意之處

人生在世,總希望自己能一帆風順、有所作為,實現人生的價值。但是,月有陰晴圓缺,人難免有失意之處,或高考落榜、或戀愛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就業不順利、或職稱評不上,諸如此類的失意之處暫時忘卻倒也輕松,有人有意無意提起就使人心灰意懶,沮喪不已。萬事如意、躊躇滿志之人則多以昔日的失意為忌諱,生怕傳播開去,有失臉面。

小趙是個熱心腸的人,不管是朋友、同事或鄰居,誰要是有個三災四難的,他總是跑在頭里,幫人家出主意、想辦法,排憂解難,從不計較得失,深受大家好評。但小趙有個缺點,就是愛打老婆。

有一天,鄰居有夫婦倆因家庭瑣事引發了一場戰爭,丈夫把妻子打得大哭大叫的,驚動了小趙。小趙雖然自己也打老婆,但他卻看不慣別人打老婆。他進屋勸解,讓他們夫妻有事好好商量,別采取這種過激的方式。誰知他剛說了兩句,那個男鄰居就讓他走開別管,并說:“你自己都管不了自己,還管我們的閑事呀!”這句話一下子觸到了小趙的短處,他的臉當場變得通紅,要不是在人家屋里,他非揍那個男人不可,他忍了忍回自家屋了。事后,男鄰居認識到了那天說的話不妥,上門向小趙道歉,小趙表面上雖然原諒了他,但對那句話一直耿耿于懷。從此,那個鄰居家無論有什么事小趙也不搭腔了。

3.痛悔之事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一旦認識錯誤便會痛悔之至,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過的錯誤就自覺臉上無光。犯過品質錯誤(如曾有偷竊行為或生活作風問題)者更是諱莫如深,如果聽到有人說起類似的錯誤,就會有芒刺在背、無地自容之感。

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難免失足、犯錯誤,只要改了就好。有些問題一旦改正了,成了歷史,當事人就不愿意提及這不光彩的一頁,更不希望有人拿它當話把兒,到處去說。如果有人拿這些問題做文章,就等于在人家傷口上撒鹽,就有損于人家的名譽,這也是不能容忍的。

有一位青年工人,小時候不懂事,曾犯過錯誤被勞教一年。從此他接受教訓,參加工作后,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工作,多次受到表揚,后來當上了車間的一個組長??墒怯腥瞬环?、不服管。有一次,小許在工作中私自外出被他發現,便提出批評。小許不服氣,揭人家的短說:“你是多大個官呀?還想管我?一個勞教釋放犯,哼!”要是說別的他也許并不急,可是揭過去的瘡疤他就急了,火氣十足地說:“你再說一遍!”“我就說,勞教釋放……”沒等他說完,組長的拳頭就打了上去。

翻人家的污點,觸及人家的短處,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對己對人都是不利的,我們在交際時應該小心這一點。

滑稽≠幽默

很多研究表明,在演講中運用幽默是有益處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聽眾喜歡具有幽默感的演講者,也許聽眾不會自動將演講者的話視為真理,但是他們會更樂意接受演講者所傳達的信息。

將幽默巧妙地融入演講中,能把聽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觀點上。社會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于融入笑話或者軼事中的信息的記憶時間要長于對于純粹信息的記憶時間。許多演說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將觀點融入一個笑話中,當聽眾記住這個笑話并將它講給別人聽時,他們會很自然地記住其中的觀點。

因此一個初次登臺演說的人,常認為自己應該像一個演說家那樣帶有幽默性,即使他在平時言行莊嚴,但是,當他站在講臺上要講話的時候,一開始就想先講一則幽默故事,尤其是在飯后舉行演講時,更易發生這種情形。結果,他自以為十分得意的作風,竟會使聽眾感覺到像讀字典一樣乏味,他的故事根本不會引起人家的興趣。

遺憾的是有很多人把滑稽與幽默混為一談,其實滑稽和幽默是不同的?;且恍┬υ捇蛴腥さ膭幼鞯?,而幽默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積淀。那些在馬戲團、喜劇俱樂部或者議會工作的人具有滑稽的天賦。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甚至可能不會講笑話。他不會使你開懷大笑,但是能讓你感到氣氛很友好,博得你的淺淺一笑。這恰好是你在演講中應努力達到的境界。你要學會在演講中運用幽默感,而不是用笑話展現自己滑稽的一面。

你聽說過哪一個演講者以一個毫無意義的笑話開始他的演講?如果演講者在演講開始講一個毫無意義、毫不相關的笑話,聽眾會有什么反應呢?可能這個笑話很滑稽,你會開懷一笑。即使是這樣,這個笑話也只是分散一下聽眾的注意力,因為它對演講毫無幫助,只是在浪費時間。

另一種糟糕的情況是聽眾對演講者講的笑話沒有反應,這稱作笑話的“炸彈效應”。聽眾都明白演講者的意圖,試圖展現滑稽的一面,但是沒有人回應,這時演講者會在一片寂靜中感到很緊張,聽眾也會感受到這種緊張的氣氛(聽眾甚至會看到演講者臉上滲出的汗珠)。在這種情況下,演講者就陷入到笑話炸彈效應的尷尬境地中了,而且很難擺脫。

一個舞臺上的演員,如果他對觀眾說了幾則自以為幽默而實際上乏味的故事,他立刻會被喝倒彩并驅逐下臺。當然,演講臺下的聽眾要文雅得多,他們比較具有同情心,但是他們雖然被同情心驅使勉強在表面上克制著,或不至于對演說者發出噓噓聲,心里卻不禁要為他的演說失敗而深感失望!

整個演說中,沒有比讓聽眾高興得發笑更為困難的。幽默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和一個人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人生來就有這種天賦,但有的人卻沒有。一個沒有幽默天賦的人,如欲勉強做得幽默,就如一個碧眼的人想把他的眼睛改成黑色一樣。

要知道,一個故事的趣味很少含在故事的本身里,故事之所以有趣,完全得看講故事的人是怎樣的講法。100個人同講一個幽默的故事,有99個人是要失敗的。如果你確知你是一個具有幽默天賦的人,你就應該努力培養你的這份天賦,使你無論到什么地方都備受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天賦不在這方面,而你硬要去學幽默,真是“東施效顰”、愚不可及了。聰明的演說家們從不會為了只想幽默而講一則故事。幽默有如糕餅上的糖霜,而不是餅本身,所以只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在演說里面。例如,馳名美國的幽默演說家利蘭,為自己定了一個規矩,在開始演說后的3分鐘內絕不講述故事,這個規矩也值得我們效法。

另外要強調的是,使用傷害性的幽默也屬假作幽默之列。有的人為了表現幽默,不惜使用一些令人反感的言辭,以犧牲感情為代價,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幽默本來應該是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橋梁,然而在此卻變成了一種傷害,這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幽默。

因此,首先應該盡量避免有關個人性別和種族的笑話,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很多人認為種族和性別問題是很令人反感的。能夠起控制作用的不是演講者的想法,而是聽眾的感受??赡苡行┤藭芊锤心阒v的笑話,而這些人實際上并不是笑話的攻擊對象。這里要提醒一下:有關艾滋病的笑話同樣令人反感。

假如你正在聽笑話,并且你是愛爾蘭人,而笑話正是有關愛爾蘭人的,你的感覺如何?專家們建議不要使用這種話題的笑話,但是有些人還是要冒險使用。請你牢記一點,你是想利用幽默交友,而不是樹敵。

其次,你聽過演講者使用“男女混合公司”這個短語嗎?演講者可能是這么說的:“我知道一個笑話,但是我不能在男女混合的公司里講。”應避免說這個短語,因為它的使用要考慮聽眾的性別。如果公司中只有男性職員,演講者可以講這個笑話,因為它只會冒犯女性而不會使男性職員反感。

很多女性都反感黃色幽默。所以辭典中將“男女混合公司”定義為具有高雅品位和低俗品位的人的混合。通常聽眾不全是由低俗的人組成的,如果你總是在男女混合公司里講黃色笑話,肯定會冒犯聽眾的。

最后,“諷刺”這個詞起源于古希臘,在文學作品中被演化成“摧殘肉體”?,F在人們已經很少使用諷刺這個詞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已經被人們完全遺忘了。那些使用大量諷刺性質笑話的演講者的主要目的是顯示他們的智慧,不幸的是,這些傷害人的話語只能表現演講者邪惡的一面。

雖然諷刺有時可以用來有效地攻擊演講者與聽眾的公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聽眾可以坦然地面對諷刺。聽眾都知道諷刺隨時會轉向他們,尤其是在他們提出敏感話題的時候。面對尖刻的演講者,聽眾會感覺很不自在。很多演講者利用幽默來緩解緊張氣氛,諷刺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那么,難道演說的開頭應該嚴肅嗎?不,如果你能夠,不妨在開頭先引用幾句名演說家說過的話,或是談一些涉及當時的事情使大家發笑,或是故意夸大地批評一些矛盾的事。這樣的幽默,比引用那些引人發笑的故事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引人發笑的最簡便的方法,是講一些關于你本人可笑的事件,把自己說得十分可笑,而又裝得好像有些發窘,那么聽眾的心理,恰如見到一個人因果皮滑了一跤,或一個人正在拼命追趕他那被風吹去的帽子一般,覺得十分好笑。

瞅準對象說好話

講話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聽,要使人家能聽懂、聽清、聽進去,你就應該注意說話的對象。

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使人在心理上、在意識上等方面有一些不同的特點,而由此又決定了人們對于語言表達的內容、方式的選擇和接受的某些取向。

正因為如此,同一個意思,不同的人可能就會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而我們這里尤其強調的是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反應。

這樣,說話要看對象就成了口語交際中必然而又重要的要求了。如果忽略了或無視這一要求,就必然會給交際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還會使交際無法正常進行。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多方面的,就口語表達和接受而言,最大的現實差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而口語交際中的“不看對象”,也主要表現為對以下一些方面的“不注意”:

1.不注意年齡差異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小孩之間的吵架常常是由于互相詆毀導致的。

“阿軍,你為什么又跟小亮打架呢?”媽媽問道。

“誰叫他罵我是個禿子!”阿軍憤憤地說。

“你長得真像個包子!”一個小男孩對旁邊的女孩說。

女孩馬上反駁道:“你以為你長得美呀,哼,蘆柴棒一根!”

年齡的不同,會導致聽話者對話題反感的程度不同。像小孩,你就不能指責他;而對于老人,最忌諱提及“死”字。例如,幾位年輕工人去看望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師傅——

“您老身體真硬朗,今年高壽?”

“79,快80了?!?

“好呵,人生七十古來稀,廠里數您最長壽吧?”

“哪里,老宋才是冠軍,他活了85歲??墒悄隁q不饒人,他前不久去世了。”

“唷,這回該輪到您了!”

老師傅一聽這話,臉色陡然變了。

不要把聽話者一視同仁,你不僅要考慮他的性別,還要考慮他的年齡。

2.不注意語言差異

世界上有許多種語言,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掌握和運用本國或本民族的語言。即使是本國或本民族語言,還存著方言不同的問題。如漢語,使用它的人遍布全國各地,但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這給口語交際帶來了極大不便。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說,交談時要注意對象在語言上的差異。

有些人不注意這一點,在不同地域的人面前也用方言,結果鬧出笑話,有時候甚至會產生不良后果。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有個廣州人在北京排隊買東西,他對站在最后的一位女青年說:“同志,你最美(尾)吧?”中國女子不像某些西方女子那樣喜歡人家公開夸她漂亮,特別不喜歡素不相識的異性同她搭訕或夸她漂亮,結果,那個女青年白了他一眼。那個廣州男子見她不出聲,就順口又說一句:“我愛(挨)你站著!”這一下可把那個女青年惹火了,劈頭蓋臉就罵:“你這個人咋的,想耍流氓嗎?大白天的,又不認識你,什么‘美’呀!‘愛’呀!想到派出所去是不是……”那個廣州人挨了一頓罵,有口說不清。后來,一位到過廣州的女同志才給那個女青年解釋清楚了。原來那個廣州人說的是:“同志,你排的是最后一個吧?”他把“最后”說成“最尾”,“尾”字和“美”字,廣州人用普通話表達不容易分得清;同樣,“挨”和“愛”字也容易混淆。我們國家疆土遼闊,文字同而言語異,南人不習北語,北人不懂南話,這不僅影響了社會交際,而且每每鬧些誤會,令人啼笑皆非。上述故事正反映了這種現實。

可見,進行口語交際時,如果不注意交際對象在語言上的差異是會妨礙交際的。

3.不注意文化層次差異

一位大學畢業生分到一家廠子工作,起初感覺不錯,但沒過幾個月,發現車間主任對他越來越冷淡了,他很迷惑。后經一位好心師傅指點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學校待慣了,說話愛用些術語,像什么“最優化方案”、“程序化”、“目標管理”等,而車間主任只上過技校,最煩別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賣弄學識。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當你與不同層次的聽話者說話時,你就必須用他所具有的文化水平說話。一般來說,文化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用一些典雅的言辭。

4.不注意風俗習慣的差異

由于人們所處的地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交談對象可能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如果不注意交談對象的風俗習慣,也可能會造成失誤,影響交際。

不久前,一位美國生意人來到一家公司洽談生意。美國客商剛走下小車,公司經理迎了上去,一句生硬的英語脫口而出:“you had breakfast yet?”(您吃過早飯了嗎?)

經理這一問可把美國客商問懵了,他看了看周圍的人,又拿出表看時間,很是莫名其妙。他問身邊陪同的翻譯人員:“這家公司的先生沒有邀請我吃飯呀!現在都10點鐘了,還沒吃早飯嗎?”這位翻譯員突然省悟過來,連忙解釋,才避免了一場誤會。

原來,在西方國家,如果你問對方吃過飯沒有,他們會以為你想邀請對方就餐或吃點東西。假如對方回答“還沒有吃過”,你又不發出邀請,對方則會認為你耍弄他們。前面經理的“您吃過早飯了嗎”本來是一句典型的中國客套話,可是外商理解不了,險些造成誤會。

此例告訴我們,說話要注意區分對象,注意交際中的習俗,即使客套話也不例外。

5.不注意心理因素

人們由于性別、年齡、經歷等方面不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例如有人性格開朗,有人性格內向;有人是多血質,有人是抑郁質;有人愛好玩樂,有人愛好學習……這些都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交談時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也容易出問題。

切忌“哪壺不開提哪壺”。這是一句老話,指的是在交際中,一方提到了另一方最不想提的話題。而在日常的口語交際中,這樣的人確實有不少。

某學校分配住房,一位青年教師“謊報軍情”,本來沒有登記結婚,填表時卻寫上已登記,結果取得了分房排隊的資格。

到分房子的時候,排在他后邊的人揭穿了他,使得他當場被宣布取消了分房資格。

當天,這件事情就傳開了,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天晚上,這位青年教師的一位同事遇到他,關切地問了一句:“聽說你這次分房遇到了點兒麻煩?”

要說這句問話也夠得上“委婉”了,因為并沒有直接說出“作弊”之類的話,而只是說“麻煩”??蔁o論如何,這樣的問話毫無疑問是有害而無利的,只能使對方陷入尷尬甚至痛苦的境地,并由此而不悅、上火、生氣。

因此,哪壺不開提哪壺是極不明智的,盡管你的出發點可能并不壞,但是絕對不會有好的效果。

像遇到上邊那種情況,比較合適的做法是說點別的什么,甚至于什么也別說,點個頭、打個招呼也就可以了。

跟得意人談你的失意事,他至多作表面功夫,絕不會表示真實的同情,有時也許會引起誤會,以為你是請求幫助,他會預先防備,使你無法久談。所以要訴苦應向“同病”的人去訴苦,同病自會相憐,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可以稍解胸中不平之氣。你要談得意事,應該向得意的人去談,你捧他,志同道合。若你涵養功夫不夠,稍有得意事便要逢人告訴、自鳴得意,結果讓人罵你小人得志、笑你沾沾自喜,也許無意中引起別人的妒忌。另外,偶有不如意事,你覺得抑郁牢騷,有如骨鯁在喉,總想一吐為快,最好的辦法是:得意事要放在肚里,失意事也要放在肚里,不要隨便對人亂說。

總而言之,你要說話先要看準對方,他是愿意和你說話的人嗎?如果不是,還是不說話為妙;這個時候,是你說話的時候嗎?如果不是時候,還是沉默的好。說話的成功與失敗與時機有關系,多說話未必當你是能干;少說話未必當你是呆子。

用恰當的方式說恰當的話

在交際中,如果不注意說話方式,所用的說話方式不恰當,對方就會據此理解你的語意。當出現理解上的歧義時,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從而影響正常交際,違背表達者的初衷。

諷刺、挖苦是一種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以嘲笑的口吻說出對方的缺點、不足之處,使人當眾丟丑,難以忍受,輕則導致對方反唇相譏,重則大打出手,造成很惡劣的后果。

某主任如此議論他的下屬:“黃×那個人這輩子算是白來了,堂堂大學畢業生,找不上一個老婆,姑娘們見面就搖頭。他寫的那個文章,就像小學生作文,前言不搭后語,字還沒有蜘蛛爬得好。我要是他,早找根草繩上吊了……”

黃×后來聽到這些議論,索性在工作時一字不寫,利用業余時間寫小說、寫報告文學。

作為工作中的上級和情感上的朋友,看到下級及朋友身上存在缺點和不足,應該正面指出來,指導他、幫助他,促使他前進,而不應該取笑他。那些總是取笑別人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對前途有一種恐懼感,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借取笑別人來釋放心中的壓抑,試圖改善自身的形象。豈不知,這樣做恰恰破壞了自我形象,引起他人的反感與對立。

因此,諷刺、挖苦的表達方式絕不可輕易使用。那種粗俗謾罵的說話方式也應該予以摒棄。

說話要講究文明禮貌,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口語交際中,說話粗俗不雅、滿口臟話,甚至謾罵、惡語傷人等不文明談吐,是對他人的侮辱,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這種說話方式往往造成不愉快的結果,影響交際,破壞風尚。

比如,在交際中發生了矛盾。有人在氣急的情況下,常常罵人,口吐臟話,如說:“你這是胡說八道”、“你放屁”、“你是什么東西”。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這樣的謾罵都是無禮的行為,都易激怒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人說話愛帶“話把兒”,比如“他媽的”等,而且形成了不良習慣,成了口頭禪。在他們看來是無意的,可是別人聽來就很刺耳,就難以容忍,極易作出強烈的反應。

從表達的語氣語調來看,說話方式還有剛柔軟硬之分。一般情況下,柔言談吐,語氣溫和、用詞恰當,如和風細雨,聽來親切,易于被人接受,產生好感。即便是在內容上有違對方的意思,也不至于當場把對方得罪。相反,剛烈之言,語氣生硬、高聲大嗓,如同斥責訓教,聽來刺耳,使人感到難受、反感,有時甚至說話的內容并無問題,但就因使用了這種刺激人的說話方式,仍然會使人生氣、發火,得罪人。

對于一個不同意自己觀點的辯論對手,如果說:“你這個人不可理喻!”對方必然要作出強烈的反應。

當自己的意見不被對方理解時,就生氣地說:“和你說話,簡直是對牛彈琴!”對方會感到是一種侮辱,與你對抗。

某人要外出,找人代買張車票,他硬邦邦地說:“你給我帶回一張車票,送到我家去,我要出差,聽見了嗎?”對方聽了這口氣,心里會痛快嗎?他可能一句話就頂回來:“對不起,我今天沒有空兒?!?

對一個在工作上信心不足的人,同事恨鐵不成鋼地說:“你也太不像話了,人家能做到你為什么就做不到?你也太不爭氣了!”他馬上會不滿地接話說:“你算老幾呀?用你來教訓我!”說完拂袖而去。

類似的生硬說法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得罪人。

生硬話、憤怒話,大多是順口而出的,沒有經過推敲,因而有失分寸是很自然的事。這種語言又多是“言出怒出”,它如同烈火一般,常常起到破壞作用。

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為了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就應尊重對方的“自我意識”。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設計相同、質地相同的高級女服,價格越貴越容易銷售。一家服飾店的老板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店中剛雇用不久的店員對一位正在挑選西裝的顧客勸說道:“這邊是比較便宜的!”結果這位顧客突然大怒,當老板慌忙跑來之后,她又氣勢洶洶地說道:“什么比較便宜?我又不是沒錢,你太沒禮貌了!”后來老板趕緊連聲道歉才算了事。

這種情況不僅限于商業中,在我們與對方交流的過程中,常常因為沒有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虛榮心,使用了不慎重的態度或語言而導致失敗。尤其是說服自尊心、虛榮心強的人時,這種情況便會成為必然。因此,說話就必須注意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虛榮心,而應照顧到對方的強烈的“自我意識”,使他接受你的觀點。

我們在交談時常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就是當發現對方有明顯的錯誤時,會不客氣地批評對方說:“那是錯的,任何人都會認為那是錯的!”這樣一來,對方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而突然陷入沉默。

批評是我們常要做的事,尤其當你是一位長輩或領導時。但我們有些人批評起來簡直讓他人無地自容,下不了臺階。其實,這種批評方式不但無法達到讓他人改正錯誤的目的,而且有礙于你的人際關系。既然如此,為何還要使用這種“殘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可能沒有批評,但要學會巧妙地批評,讓他人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盡快改正,同時也理解你善意批評的意圖,使他對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評之前先總結一下他人的優點,然后慢慢引入缺點。在他人嘗到苦味之前,先讓他吃點甜味,再嘗這種苦味時就會好受些。

約翰找了一個就是奉承也無法說漂亮的女士為妻,可是幾個月之后,他妻子卻變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麗,簡直是判若兩人。

這位女士在結婚之前,不知為什么對自己的容貌有強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當時因為是大戰剛結束,物質極端貧乏,人們的穿著都很普通。當然,她也太不講究了。不,不是不講究,而是認識出現了偏差,認定自己不適合打扮。她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姐姐,這也使她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每當有人建議她“你的發型應該……”時,她都怒氣沖沖地說:“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彼炎约旱娜菝参吹玫劫澝赖牟粷M情緒轉嫁到不打扮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

到底約翰是怎樣說服他的太太,使她發生變化的呢?根據他自己說,當他的太太穿不適合她的衣服時,他什么也不說,但是,當她穿上適合她的衣服時,他便夸獎說“真漂亮”;發型、飾物也是如此。慢慢的,她對打扮有了信心,對于容貌所產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無影無蹤了。

間接指出別人的不足,要比直接說出口來得溫和,且不會引起別人反感。不管說話目的是什么,我們都應該采取委婉的方式,這樣效果會好很多。

“常有理”最終會變成“常無理”

在日常的許多事情中,沒有幾件是值得我們以犧牲友誼為代價來換取的。而有些人卻偏偏如此做,好像他的精神和時間都不值錢,更不用說感情的損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虛心地、不存半點成見地在某一個問題上專門討論之外,一切的爭辯都是應該避免的,即使這是一個學術性的爭辯。

哲學的唯物與唯心爭論了兩千余年,至今勝負未分;心理學各種理論的爭辯也至少有幾百年,現在還是不分高下。你可以看書闡述你的主張,但是不可在談話中處處爭辯。才智是可敬佩的,但好勝不是。而且,你應該聽過“大智若愚”的話吧!修養高的人,絕不肯輕易與人計較的。

留心我們的周圍,爭辯幾乎無處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甚至,某人的發式與裝飾也能引起爭辯。而且往往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為它的目標指向很明確: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

你喜歡和人爭辯,是否是以為你用爭論壓倒了對方,就會得到很大的利益呢?你要明白,你必定壓不倒對方。即使對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必悻悻然,你一點好處也得不到的,而害處卻多了。好爭辯,第一,它使你損害了別人的自尊心,令人對你產生反感;第二,它使你很容易犯專去挑剔別人缺點的惡習;第三,它使你變得驕傲;第四,你將因此失掉所有朋友。

請從體育精神做起吧,輸了不必引為可恥,而后竭力去學習尊重別人的意見。好勝是大多數人的弱點,沒有人肯自認失敗的,所以一切的爭辯都是沒有必要的。談話的藝術就是提醒你怎樣游出這愚蠢的漩渦,更清醒地去應付一切。如果能夠常常尊重別人的意見,你的意見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張的就很容易得人擁護,而不必把精神花在無益的爭辯上。你可以實現你的主張,你可以左右別人的計劃,但不是用爭辯的方法來獲取。如果你想借某一問題增加你的學識,你應該虛心地請教,而不要企圖借助爭辯。請記?。籂庌q是一個漫漫無期的戰爭。

每個人的見解、主張都是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形成的,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通過一場爭論改變它。因此,當你遇到與別人意見不同的情況時,一方面不要太過心急地要求別人立刻同意你的看法,應該學會理解、同情對方,容許別人作更多的考慮;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別人的意見一時和自己不同,就說什么“話不投機半句多”,跟人斷絕交往,閉口不說話。如果你能很禮貌又很謙虛地聽取別人不同的見解、主張,必然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敬。

我們都知道推銷員一般能說會道,有好的口才。但這種口才是說服客戶或顧客購買自己的產品,而不是讓對方承認自己說得有道理。小王是公司的推銷高手,銷售業績連續3年居公司第一,是公司公認的金口才。他剛剛從事推銷時的一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影響很深。

小王公司生產的產品是一種更新替代型產品,與原有產品相比,功能加強了,售價也不高。小王剛開始去推銷時,遇到的第一個顧客可能思想有點保守,接受新事物有些慢,只承認原產品好,對新產品的優點視而不見。小王不服氣,他拿出新舊產品的產品說明書,兩相對照給顧客講解;同時又實際進行操作,證明新產品功能確實比舊產品好;然后進行性價比、產品生命周期對比。最終,顧客在小王的攻勢下不得不承認小王說得是對的,替代產品確實比原有產品好,但顧客卻沒有購買新產品。

讓顧客認同了自己的觀點,小王成功了嗎?沒有,推銷員應該有好的口才,口才體現在讓顧客購買自己的產品,而不是讓顧客不得不承認你正確。

小王正是從這件事中吸取了教訓,以后經過刻苦的學習和訓練,才坐上了公司推銷的第一把交椅,成為公認的金口才。

切記:“常有理”不是金口才,在談話中,有輸才有贏。給對方留一點空間,也就給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離你的目的也就更近了。

當你覺得某些情況下不得不爭論一番時,最好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這次爭辯的意義何在?如果是一些根本就很不相干的小事情,還是避免爭論為妙。

(2)這次爭辯的欲望是基于理智還是感情(虛榮心或表現欲等)?如果是后者,則不必爭論下去了。

(3)對方對自己是否有深刻的成見?如果是,自己這樣豈不是雪上加霜?

(4)自己在這次爭論當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又可以證明什么?

心理學家高伯特普曾經說過:“人們只在不關痛癢的舊事情上才‘無傷大雅’地認錯。”這句話雖然不勝幽默,但卻是事實。由此也可以證明:愿意承認錯誤的人是少的——這就是人的本性。

開玩笑不能越過底線

開玩笑是生活的調味品。開玩笑可以減輕疲勞、調節氣氛,縮短和朋友、同事之間的距離;彼此之間產生矛盾時,一句玩笑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消除積怨;開玩笑也可以用作善意的批評或用來拒絕某人的要求。

但開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若玩笑開得過火,會給人一種被耍弄的感覺;弄不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會加深或引發與他人的矛盾。

愛說笑的人一般都心懷善意,他們想做的只不過是要多給人增加一份快樂而已。但無論如何,玩笑話有傷人的可能,其界限是耐人尋味的。必須隨時記住,開玩笑和詼諧會有傷人的危險,要小心翼翼不能踏錯一步,否則真是得不償失。

萬一說了傷人的話,一定要誠心誠意地道歉,不能就此放任不管。

開玩笑要注意對象,大大咧咧的人可以經常和他開個玩笑;和過于嚴肅、喜歡安靜的人開玩笑就要輕一些。開玩笑還應注意內容,不能太庸俗、太低級下流,這樣會有損于你的形象;也不能拿同事的生理缺陷或隱私來做笑料,因為有些人最害怕別人揭自己的傷疤,一旦有人冒犯他,他的自尊心會讓他產生很不理智的行為,生活中這類事情時有發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而且每個人都不允許別人觸及自己的隱私,當然更不允許別人拿自己的隱私開玩笑。如果誰在開玩笑時違犯了這一游戲規則,誰就會變成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一天,幾個同事在辦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胡小姐配了一副眼鏡,于是拿出來讓大家看看她戴眼鏡好不好看。大家不愿掃她的興,都說很不錯。這件事使老常想起一個笑話,他就立刻說出來:“有一個老小姐走進皮鞋店,試穿了好幾雙鞋子都不滿意。當鞋店老板蹲下來替她量腳的尺寸時,這位老小姐——我們要知道,她是近視眼,一看到店老板光禿禿的頭,以為是她自己的膝蓋露出來了,連忙用裙子將它蓋住。她立刻聽到一聲悶叫聲:“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險絲又斷了!”

接著是一片哄笑聲。孰料事后竟從未見到胡小姐戴過眼鏡,而且碰到老常再也不和他打一聲招呼。

其中的原因不難明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老常來想不過是說了一則近視眼的笑話,然而胡小姐則可能這樣想:你取笑我戴眼鏡不要緊,還影射我是個老小姐。我老嗎?我才26歲!

所以,說笑話要先看看對哪些人說,先想想會不會引起別人誤會。

開玩笑之前,先要注意你所選擇的對象是否能受得起你的玩笑,一般人可分為3類:第一種,狡黠聰明;第二種,敦厚誠實;第三種則介乎上面二者之間。對第一種人開玩笑,他是不會使你占便宜的,結果是旗鼓相當,不分高下。第二種敦厚誠實者,喜歡和大家一齊笑,任你如何取笑他,他脾氣絕好,不致動怒。對這兩種人,你可以先看看對方當時的情形,能否可以開玩笑。而第三種人你要小心。這種人一般也愛和別人笑在一起,但一經別人取笑時,既無立刻還擊的聰明機智,又無接納別人玩笑的度量,如果是男的則變得惱羞成怒、反目不悅,如果是女的就獨自痛哭一頓,說是受人欺侮。所以開玩笑之前,要先認清對方。

再者,開玩笑要有輕有重,“重”的玩笑多半是開不得的,它只能在比較特殊的場合才能開。若在一般場合開比較“重”的玩笑,可能就不再可笑了,甚至會變成悲劇。朋友聚會,為了活躍氣氛,應該選擇一些比較輕松的玩笑開,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切不可開比較“重”的玩笑。

據某報刊載:張某和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幾杯酒下肚后,張某的腦袋就有些昏昏沉沉了。兩位朋友邊喝邊和他開玩笑:“瞧你這丑樣,你那兒子倒很漂亮,莫不是你媳婦跟別人生的?”張某是個小心眼的人,平時也愛丟三落四,但此時卻牢牢記住了這句開玩笑的話。等張某跌跌撞撞回家后,就向妻子找茬:“你說!我長的是啥樣,為什么這孩子卻是那模樣?到底是不是和我生的?”他邊說邊逼近妻子。突然,他冷不防從妻子懷里抓過孩子,拎著小腿把孩子扔到炕上,又順手抓起枕頭壓在了哭叫不已的孩子的臉上,可憐的孩子頓時沒有了哭聲。見此情景,妻子極力想救孩子,卻被丈夫打倒在爐灶前。妻子急恨交加,順手抓起爐灶旁邊的爐鉤,死命地甩向張某。只聽張某“哎呀”一聲,松開了枕頭,慢慢地癱倒在地上。妻子從地上爬起來,不顧一切地向兒子撲了過去。她急忙掀去枕頭,兒子的小臉兒憋得青紫,已經奄奄一息了。再看丈夫,他倒伏在地上,一動不動,一股青紫色的液體順著他的右腮淌下,原來她甩過去的爐鉤的尖端,剛好嵌進張某的右邊太陽穴。她見狀嚇得昏了過去。

一邊是只剩下一口氣的寶貝兒子,一邊是一口氣也沒有的丈夫。頃刻間,好端端的一家人家破人亡,毀于一瞬。

看來,開玩笑之前,務必要考慮這個玩笑帶來的后果,不該開的絕不要隨便開。有時開玩笑還要考慮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及開玩笑的對象,不然也會發生意外,這是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

總之,開玩笑不能過分,尤其要分清場合和對象。開玩笑的忌諱主要有以下幾點:

(1)和長輩、晚輩開玩笑忌輕佻放肆,特別應忌談男女情事。幾輩同堂時的玩笑要高雅、機智、幽默、解頤助興、樂在其中。在這種場合忌談男女風流韻事。當同輩人開這方面玩笑時,自己以長輩或晚輩身份在場時,最好不要摻言,只若無其事地旁聽就是。

(2)和非血緣關系的異性單獨相處時忌開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開正經的玩笑也往往會引起對方反感,或者會引起旁人的猜測非議。要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當然,也不能拘謹別扭。

(3)和殘疾人開玩笑,注意避諱。人人都怕別人用自己的短處開玩笑,殘疾人尤其如此。俗話說,不要當著和尚罵禿子,癩子面前不談燈泡。

(4)朋友陪客時,忌和朋友開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話題,已經形成和諧融洽的氣氛,如果你突然介入與之開玩笑,轉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斷人家的話題、破壞談話的雅興,朋友會認為你掃他面子。

挖掉語言的腫瘤

——口頭禪

本來很好的語言,如果加入許多口頭禪,會好像玻璃被蒙上一層灰一樣,大大減少它原有的光彩。

有人喜歡在談話中用太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口頭禪。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當然啦”這類的詞句;有人喜歡加太多的“坦白說”、“老實說”;有的人總喜歡問別人“你明白嗎”、“你聽清楚了嗎”;有的人喜歡老說“你說是不是”、“你覺得怎么樣”;也有些習慣性地在每一句話的語尾加一句“我給你講”、“你說可笑不可笑”。像這一類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時一點也不覺得,要問一問你的朋友們,請他們替你注意一下,有則改之。

在我們平常與人講話或聽人講話之時,經??梢月牭健澳莻€”、“你知道”、“他說”、“我說”之類的詞語,如果你在說話中反復不斷地使用這些詞語,那就是口頭禪。口頭禪的種類繁多,即使是一些偉大的政治家在電視訪談中也會出現這種毛病。

有時,我們在談話中還可以聽到不斷的“啊”、“呃”等聲音,這也會變成一種口頭禪,請記住奧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談話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錄音機,不妨將自己打電話時的聲音錄下來,聽聽自己是否有這一毛病。一旦弄清自己的毛病,那么在以后與人講話的過程中就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這一點。當你發現他人使用口頭禪時,你會發覺這些詞語是多么令人煩躁、多么單調乏味。

如果你是管理者,說話更要干凈、利落、文雅,這不僅是交際的需要,也是培養個人良好的談話修養的要求。因此,管理者講話最忌帶不文雅的口頭禪??陬^禪是一種不良的語言習慣,它有失管理者的風度,所以必須堅決戒除。

有的領導講起話來滿口“這個”、“那個”、“嗯”、“啊”,這種口頭禪純屬無病呻吟,往往把語句肢解得支離破碎,使語言顯得拖沓、紊亂、不流暢,令人生厭。

有的管理者說話時經常使用如“他媽的”或者更為粗俗、不堪入耳的語言。這種口頭禪給人粗野鄙俗、低級下流之感,會給人留下極為惡劣的印象,這不僅降低了管理者本人的身份和品位,還會使人大生反感。這些應該下工夫快快戒除。

有些管理者在與人交談之中經常使用如“你知道嗎”、“我告訴你說”、“我跟你講”、“你明白嗎”、“是不是啊”,等等。它們往往只是說話的一種語言習慣,在句子里沒有實際意義,卻反復出現。這種口頭禪給人一種自以為是、盛氣凌人、居高臨下、輕視對方的感覺,使聽者心理上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口頭禪大多在無意識中不自覺地形成,它反映了管理者身上某些修養的欠缺,有的較明顯,有的則從微妙的細節中體現出來。由于管理者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要經常與人交談,所以要想給人留下彬彬有禮、謙遜而干練的美好印象,必須戒掉不良口頭禪。

演講要引起聽眾注意,求得聽眾的共鳴,最要緊的是語言字字閃光、句句有力。當然不能像機關槍,“掃射”得聽眾眼冒金星、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但也不能言語拖沓、表達紊亂,讓口頭禪充斥全篇。

演講中常見的口頭禪有:“好像”、“也許”、“說不定”、“大概”、“大約”、“或許是”、“反正”、“太那個了”、“怎么說呢”、“這個”、“那個”、“那么”、“就是”、“是不是”、“對不對”、“嗯”、“啊”、“吧”、“好嗎”、“行嗎”等。這些口頭禪會影響聽眾的情緒,削弱演講的效果。因為口頭禪會使個別語句反復出現,破壞語言結構,使語言斷斷續續,前后不貫通。每一次回頭禪的出現,等于一次切割,把整個演講切得支離破碎,給人一種斷續、離散之感。口頭禪是一種相似的言語模式,聽來平淡、枯燥。有人把口頭禪比喻為“語言的腫瘤”是很有道理的。

查爾斯·羅勃茲是紐約市頗有威望的投資顧問。他的創業史很曲折。每每回憶過去時,他總是提及過去對口才表達的不重視。他很喜歡說“也許”,正是這個隨意說出的口頭禪很多次使他的生意坐失良機。

美國副總統休伯特·漢弗萊很喜歡使用“我認為”這句口頭禪,有時一段短短的話語中竟出現幾次,所以聽眾很討厭聽他的演講。

有人特別愛用某一個詞來表達很多的意思,不管這個詞本身有沒有那么多的含義。例如,有人喜歡用“偉大”這個詞,于是在他的話中什么都“偉大”了起來:“你真太偉大了!”“這文章太偉大了!”“今天吃了一餐偉大的午飯!”“這批貨物賣了一個偉大的價錢!”最妙的是有人喜歡用“那個”代表一切的形容詞,你聽他說的是些什么意思吧:“今天太那個了!”“他這個人很那個,是不是?”“我覺得這點事未免有點那個?!边@一類的毛病大概是由于太偷懶,不肯去動腦筋找一個恰當的詞。要多記一些詞語,才能生動而恰當地表達你的思想。

口才好的人說的話精確而細膩,豐富而活潑,而不是來來回回嚼著一個詞。那些使人覺得累贅至極的口頭禪盡量早日消除為好。

過分自夸不過是在顯示自己淺薄

愛自我夸大的人是找不到真正的好朋友的,因為他自視甚高,睥睨一切,不大理會別人的意見,只會自己吹牛。他只想找奉承和聽從他的群眾,而不是朋友,于是朋友們都唯恐避之不及。他常自以為是最有本領的人,如果他做生意,他覺得沒人比得上他;如果他是藝術家,他就自以為是一代大師;要是他在政治舞臺上活動呢,他會覺得只有他才能救世界、救人類。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若有真實本領,那么贊美的話應該出自別人的口,自吹自擂其實是丟自己的臉而已。凡有修養的人必不隨便說及自己,更不會夸自己。他很明白,個人的事業行為在旁人看來是清清楚楚的。

請你不必自吹自擂,與其自夸,不如表示謙遜,也許你自己以為偉大,但別人不一定同意。自己捧自己,絕不能捧得太高。好夸大自己事業的重要性,間接為自己吹擂,縱使你平日備受崇敬,聽了這話別人也會覺得不高興。世間每一件值得向人夸耀的事情都是這樣,自己不自夸時,別人還會來稱頌,自己說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了。

千萬不要故意與別人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專門喜歡表示與別人不同的意見,處處故意表示與別人看法不同,比如說:你說這是黑的,他在這個時候就硬說是白的;后來你又改變了看法也說這是白的,他在這個時候就會反過來說它是黑的了。

這種人與那些處處隨聲附和的人一樣會被人看不起,最后還有可能會讓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忠實的人。

好口才幫助你待人處世,沒有一個人不愿意做一個口才好、到處受人歡迎的人。但是若為了展現你的口才,到處逞能,這樣只會惹人憎厭,所以口才應正確且靈活地表現。

在談話時,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分歧,這時如果立刻提出異議,對方一聽就會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意見被完全否定了,這樣的結果很顯然是令人不愉快的。

如果這種情形真的出現,就要把事情說得清楚一點,要先說明哪一點是自己同意的,哪些地方也完全同意他的看法,然后再把不太同意的某一點說出來。對方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評或指正,因為他現在已經知道了雙方在主要部分的意見還是完全一致的。

無論怎樣,都要預先提及對方意見中你所同意的各點,就算它是不重要的一點也要說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緩和一下談話的氣氛。

總而言之,要避免在陌生人面前夸耀你個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者總向人說自己的兒子怎么怎么了不起之類的話;當然,更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場合,把朋友們的缺點與失敗當作是談話的資料;也不要發一些無謂的牢騷,訴苦和發牢騷不是獲得同情的好方法。這也是做人的一些基本態度。

責備他人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過錯

某國巨盜葛洛萊,他的綽號叫做“雙槍手”,他是殺人如麻、無惡不作的魔王。他和紐約市的150多個警察和密探激戰了一小時之后,終于被捕了。但是在他被捕之前,他正在寫著一封信,說他是溫和而善良的人,從不曾傷害任何人。當他被判死刑的時候,他還在竭力喊冤,說是為了自衛才傷人,不應該受此極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巨盜,他還是自認為是好人的,那么一般人也就不用說了。誰都不肯自認其錯,我們硬去批評人家,又有什么好處呢?

正如嘮叨是影響說服成功的礁石一樣,無用而令人心碎的指責也是成功說服的敵手。不要時時處處指責對方,這樣改變不了對方。可有些人不僅在家庭內部,而且在朋友和熟人面前也不忘指責自己的伴侶。這種指責不僅改變不了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反而傷害了雙方的感情。如果對方確實有錯,那就委婉地提出,真誠地幫助,甚至以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對方,相信對方一定會在意你所付出的一切。

對別人批評,只會使別人竭力掩飾自己的過錯而已。這不僅關系到被批評者的顏面,而且還足以引起被批評者的反感。在某國的軍隊中有一條軍法,就是士兵不得隨意指責哪一個戰友,如果誰違反了這一條軍法,就得受到嚴厲的責罰。這一條軍法的用意是免除大家因批評而彼此鬧意見,使內部出現不合作的現象。一家商店的老板,如果他只是批評伙計,說一班伙計怎樣怎樣不好,這班伙計一定不會為他忠心服務,這家商店一定不會發展的;一個主婦,如果老是批評傭人不好,傭人也不會忠心地做事,這樣主婦是不會得到什么好處的。

據說,女性如果在其他女性面前被傷害了自尊心,那簡直比死還難過。當個別家庭婦女在超級市場順手牽羊偷拿物品被當場發現時,處理這件事的人員考慮到女性的深層心理,于是將她帶到個別的房間內進行處理,可以說這是一種很好的說服方法。所以,有第三者在場時,我們不應向別人尤其是女士提出批評。

有些人很喜歡指責他人,一旦出現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將責任推卸給別人。有些人似乎養成了一種不以為然的惡習,他們動不動就批評、指責他人,有些人更以此為快。一旦出現了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射出批評之箭,中傷他人。還有些人,他們本來自己在某方面做得并不好,卻非要拼命去批評人家。這種批評怎會以理服人呢?其結果要么傷害他人,要么被人抵擋,弄得自己反遭他人傷害。其實,盡量去了解別人,盡量設身處地去思考問題,這比批評、責怪要有益得多,這樣不但不會傷人害己,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了解就是寬恕”,何不多點溫柔之術呢?所以,當我們批評他人時,先想想自己:我做得怎樣?是否應該完全怪罪他人?這樣你也許會完全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并與他人保持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

讓我們記住,我們所要說服的對象,并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而是充滿了情緒化、成見、自負和虛榮的人。

鮑勃·胡佛是個有名的試飛駕駛員,時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從圣地亞哥表演完后準備飛回洛杉磯。根據《飛機作業》雜志的描述,胡佛在離地100米高的地方時,剛好有兩個引擎同時出現故障。幸虧他反應靈敏、控制得當,飛機才得以降落。雖然無人傷亡,飛機卻已面目全非。

胡佛在緊急降落之后第一個工作是檢查飛機用油。正如所料,那架螺旋槳飛機裝的是噴射機用油。

回到機場,胡佛要求見那位負責保養的機械工。年輕的機械工早為自己犯下的錯誤痛苦不堪,一見到胡佛,眼淚便沿著面頰流下。他不但毀了一架昂貴的飛機,甚至差點造成3人死亡,你可以想象出胡佛當時的憤怒。但是胡佛并沒有責備那個機械工,他只是伸出手臂,圍住工人的肩膀說:“為了證明你不會再犯錯,我要你明天幫我修護我的F-51飛機。”

的確如此,我們很多人說話時,經常只顧自己痛快,過后才發現不小心傷了別人的心;尤其是當別人做了錯事,或自己因此而吃了虧,就更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要從嘴上圖個痛快,于是一些難聽尖刻的話就不自覺地冒了出來,結果往往是爽快一時卻傷了和氣。

有時別人并沒什么大錯,但不幸遇到你情緒不好,也可能遭到你尖銳的責備,結果當然更糟。同學不小心把你的鉛筆盒碰翻,你破口大罵,從他幫你撿東西開始一直罵到東西撿完。如果邊上的同學早就習慣了你這種脾氣那還好一些,否則你會發現以后經常會遇到許多冷眼。

只要你不是無緣無故地責備別人,在你開口之前,別人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心理狀態,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做錯了事,自責的心理能讓他們安靜地接受你的責備,但絕對不是任你處置,隨你發泄。當你的責備已經到傷害他們自尊心的地步,那么自責心理就可能立即消失,并可能產生不快,而不快會發展成怨恨。服務行業有忌語,那是因為這些忌語不夠禮貌,不夠尊重顧客;而教師的忌語則可能是傷害學生自尊的話,作為老師千萬不能對學生說“你笨得像頭豬”,否則你原有的一點好意會被這種傷害沖得蕩然無存。

朋友之間不能在責備對方時,老賬新賬一起算,把以前的不滿都說出來,甚至以前已責備過的事情也提出來加以重復。朋友之間永遠不要重復責備第二次,甚至責備越少越好。約翰博士說過:“上帝本身也不愿論斷人,直到末日審判的來臨?!蹦敲次覀冇趾伪厝绱四??因此,你要幫助對方認識并改正錯誤,你要說服別人。從現在開始,就請記住這個原則:不要總是責備他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江县| 临西县| 沈阳市| 大厂| 广德县| 赞皇县| 灵璧县| 乐安县| 安丘市| 曲阜市| 自治县| 临泽县| 右玉县| 元朗区| 霍州市| 凤冈县| 巴中市| 玛纳斯县| 东城区| 日喀则市| 滦平县| 苏州市| 玉树县| 昭觉县| 怀远县| 尼勒克县| 西宁市| 信丰县| 鄂托克前旗| 营口市| 拉孜县| 启东市| 阳曲县| 孟州市| 绥棱县| 井冈山市| 黔西县| 静宁县| 临汾市| 和林格尔县|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