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暴露定律:適當暴露,讓你們的關系更加親密
適當的“自我暴露”有助加深親密度
你有秘密嗎?你是否發現自己與身邊最親密的人往往共同分享著彼此的許多秘密,而對于那些交情一般的人,你們之間幾乎任何秘密都沒有?你還可以回想一下,與最好的朋友的友誼,是不是從那一次你們兩人互訴真心開始建立的?想必,你對上述幾個問題的答案基本都是“是”。無需奇怪,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定律。
研究交際心理學的人士曾指出,讓人家看到自己的缺點或弱點,人家才會覺得你真實可信,不存虛假,從而產生親近感;反之,完全把自己“藏起來”,就會使人感覺造作、虛偽、有壓力。
小敏是宿舍中最擅長交際的一個,并且人也長得漂亮。但同宿舍甚至同班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獨漂亮、擅長交際的小敏仍是獨自一人。
為什么呢?她身邊的同學都表示,她太神秘,別人很難了解她。和她有過接觸的男同學也說,剛開始和她交往時,感覺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時間一長,就發現她其實很封閉。
原來,小敏一直對自己的私生活諱莫如深,也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每當別人問起時,她就把話題岔開,怪不得同學們都覺得她神秘呢!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當對方向他們說出心事時,他們卻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但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也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里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暴露。
當自己處于明處,對方處于暗處,你一定不會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對方卻諱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會對他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當一個人向你表白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對方信任你,想和你進行情感的溝通,這就會一下子拉近你們的距離。
在生活中,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她)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來幫助,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合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于說場面話,做表面工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卻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感情。
要知道,人和人在情感上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愿意向對方適度袒露,就會發現相互的共同之處,從而和對方建立某種感情的聯系。向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時會一下子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如果希望結交知心朋友,你不妨先對他們敞開自己的心扉!
過猶不及,暴露自己要有度
人常說:“凡事要有度,凡事不能過度。”一點兒也沒錯,在交際中,自我暴露是贏得他人好感的有效方式,但這種暴露同樣要做到“適度”。
小魚是某大學的研究生,剛入學不久,她就把同班同學“雷”到了。一天早上上課,課間,坐在前排的她轉過身和一位同學借筆記,還回來時筆記里竟然夾了一張男生的照片,于是小魚打開了話匣子,跟后面的同學聊了起來,說那是她在火車上認識的新男友,正熱戀。她從她和男友在哪兒租了房子、昨天買了什么菜、誰做的晚飯,說到她如何如何幸福,甚至說到二人世界里親密的小細節……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而且她經常不分時間場合隨便就跟別人講自己的一些私事。到后來,同學們一見到她就躲開了,大家都受不了她了。
由上面的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自我暴露要有一個度,過度的自我暴露反而會惹人厭。
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暴露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自我暴露應遵循對等原則,即當一個人的自我暴露與對方相當時,才能使對方產生好感。比對方暴露得多,則給對方以很大的威脅和壓力,對方會采取避而遠之的防衛態度;比對方暴露得少,又顯得缺乏交流的誠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自我暴露應循序漸進。自我暴露必須緩慢到相當溫和的程度,緩慢到足以使雙方都不感到驚訝的速度。如果過早地涉及太多的個人親密關系,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憂慮和不信任感,認為你不穩重、不敢托付,從而拉大了雙方的心理距離。
真正的親密關系是建立得很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與別人相處的不斷體驗。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須以逐步深入為基本原則,這樣,你才會討人喜歡,才能交到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