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度人
為何會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結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也許你會一笑而過,但蘇小妹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
你可能要問蘇小妹的話為何有道理。從心理學角度,她正好指出了人喜歡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應。俗語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結,講的就是小人總喜歡用自己卑劣的心意去猜測品行高尚的人。
與之類似,曾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笑話: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了錨——汽車輪胎爆炸了。
年輕人下來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么辦?這條路很長時間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戶人家借千斤頂。可是他又有許多擔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么辦?”
“要是沒有千斤頂怎么辦?”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該怎么辦?”
……
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氣。當走到那間房子前,敲開門,主人一出來,他沖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頂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的是個精神病人,就“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笑聲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年輕人,錯就錯在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主人的身上。
在人際交往中,認識和評價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點的影響,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既然我們這么想,別人肯定也這么想。例如,貪婪的人,總是認為別人也都嗜錢如命;自己經常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
1974年,心理學家希芬鮑爾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邀請一些大學生作為被試者,將他們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學生放映喜劇電影,讓他們心情愉快;而給另外一組學生放映恐怖電影,讓他們產生害怕的情緒。然后,他又給這兩組學生看相同的一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結果,看了喜劇電影心情愉快的那組大學生判斷照片上的人也是開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電影心情緊張的那組大學生則判斷照片上的人是緊張害怕的表情。
這個實驗說明,被試的大部分學生將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視為自己的情緒體驗,即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實,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除了將自己的情況投射到別人身上外,還有另一種表現——感情投射。即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歡,越看優點越多;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討厭,越看缺點越多。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戀愛期間,如在熱戀時人們喜歡在周圍人面前吹噓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完美無缺;一旦失戀,對對方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并言過其實。
所以,知道了投射效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造成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失真,我們這就要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保持理性,避免受這種效應的不良影響。

辯證走出“投射效應”的誤區
哲學上曾講過,對任何事物我們都應辯證地去看。沒錯,投射效應也不例外。
一方面,這種效應會使我們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別人,缺少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造成主觀臆斷并陷入偏見的深淵,這是需要我們克服的。
《莊子·天地》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發現,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富、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隨意“投射”給任何人。
由于產生投射效應是主觀意識在作祟,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時刻保持理性,克服潛意識和慣性思維,讓事物的發展規律還原它本來的面目,從而消除這種效應帶來的不良影響。
首先,我們要客觀地認清別人與自己的差異,不斷完善自己,不能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次,我們要承認和尊重差異,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認識別人。最后,為了避免投射效應,我們需要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看別人。與人交往時,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理解對方的需要和情感,就能與他人進行很好的交流和溝通,也更容易達成諒解和共識。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否認,因為人性有相通之處,有時不同的人的確會產生相同的感受。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來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征。正如錢鐘書說“自傳其實是他傳,他傳往往卻是自傳”,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傳,不如看他為別人做的傳。因為作者恨不得化身千千萬萬來講述不方便言及或者即便說了別人也不能相信的發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實故事。
例如,你在幫公司招聘人員的時候,想了解求職者真實的應聘目的,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
你應聘本公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工作輕松 B.有住房 C.公司理念符合個人個性 D.有發展前途 E.收入高
你認為跟你一起到本公司應聘的其他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工作輕松 B.有住房 C.公司理念符合個人個性 D.有發展前途 E.收入高
顯然,第一個題目并沒有多大意義,大部分求職者都會選擇C或D;第二個題目,則可以考察求職者的心理投射,求職者一般會根據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來推測別人,其答案往往也就是求職者內心的想法。
那么,在干部談話或招聘等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利用投射效應了解交際對象的態度和動機,為我們帶來積極的意義。
所以,對待交際中的投射效應,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其影響,用理智避開它不利的一面,用智慧運用好它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