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爾定律:有效預測,才能英明決策
預測有效才能決策英明
在做任何事之前,你都要面對選擇和判斷。人生就是在不斷地選擇和判斷中度過的,如果你選擇了正確的道路,那么你的人生可能會一帆風順、飛黃騰達;如果你判斷失誤而入了歧途,那么你這一生可能就只能與噩夢相伴。選擇和判斷,對于你的人生就是這么重要。
如何才能做好選擇和判斷呢?特別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道路、方向、方式、經歷、指導放在你的面前,經常讓人不知所措,只有選擇好了,判斷好了,才會好的結果。所以,在眾多信息中抽出適合自己的信息,這個環節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何才能眾里尋他一下命中呢?這就需要極強的預測能力。在這個極具機遇性的商業社會里,預測能力尤為重要。往往一個不起眼的信息,就能給你帶來極大的靈感,抓住了這個商機,你就可能一夜暴富。所以,有效的預測對于一個競爭者來說,是最重要的能力。

市場變化多端,信息浩渺如洋,如何從這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撈出屬于自己的商機?只有靠預測!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能從繁復的信息中預測出未來市場的走向,并馬上將其轉化為決策的行動。信息也有價值,只要你利用得好,轉眼間就能將其變成大把的鈔票。競爭者在做決策前,都要對市場的形勢做一下評估和預測,運籌帷幄才能旗開得勝。如果對市場的一切都不熟悉,不提前做出一個精確的預測就妄下決定,那么你肯定會在商戰中死得很慘。商場如戰場,競爭的殘酷性讓決策者一步也不能走錯。
精明的預測是成功決策的前提,所以一個企業要發展,要提高經濟效益,決策者就必須對國內外經濟態勢和市場要求有所了解,對與生產流通有關的各個環節非常熟悉,掌握各方面的最新最可靠的信息,找出最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信息加以利用,這樣才能使企業時刻走在時代的前沿,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1973年,爆發了全球性石油危機。美國通用、福特,日本豐田等汽車公司,由于決策者提前預測到汽車市場的變化趨勢,就見機設計生產了大批油耗量低的小型汽車,以備市場驟變之需。果然,1978年全球性石油危機再次爆發時,這幾個汽車公司的營業額都未受影響甚至還有所增加。而美國的K公司,卻因為沒有預測到市場的變化,在第一次全球性石油危機時,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和舉措,繼續生產耗油量高的大型車。結果導致石油危機再次爆發時,無以應對,公司銷量銳減,積貨如山,每日損失高達200萬美元,最后瀕臨破產。這就是有預測能力和無預測能力的差別。
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決策者必須要有敏銳的眼光,做到審時度勢,這樣才能在企業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與之類似,諸葛亮火燒赤壁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預測;一個智囊、軍師、元帥靠的不是勇而是智,這智就是預測,就是判斷。
當然,預測也離不開知識和經驗,預測是在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來的。而決策又是在預測的基礎上作出來的。所以,競爭者不能沒有知識、沒有經驗,更不能沒有預測能力。
對自己的未來,對形勢的發展,對市場的變化,都要有先見之明,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容易獲得勝算的競爭者。沒有有效的預測,就不會有英明的決策,這個道理放在哪里都適用。
善于預測,成就霸業
只有善于預測的人,才能做出成功的決策,決策的成功便預示著事業的輝煌。無論是在歷史中還是在現實中,都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春秋時期的范蠡,可以說是歷史上一位很強的預測家。他對戰機,對自己的命運,對商機,對兒子的命運都有很精確的預測。當吳王闔閭為越軍所傷致死后,闔閭之子夫差謹記父仇,三年日夜練兵以報越仇,勾踐欲提前下手先攻吳。范蠡認為不可,奈何勾踐不聽,結果越軍大敗,幾近為吳所滅。后來,勾踐臥薪嘗膽以俟時機滅吳自強,每次有點機會的苗頭時,他都會先問范蠡,直到范蠡說可以,才動手伐吳。結果,果真勝了。后來,勾踐滅了吳。范蠡深知勾踐的為人,已料到自己今后的命運,遂留書一封于文種,自己離開了越國。信上寫著的正是現在非常知名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走了,成了流芳百世的陶朱公;而文種未走,則成了勾踐劍下的冤死鬼。
這就是有無預測能力的差別。范蠡的預測力,還體現在“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上,體現在“久受尊名,不詳”上,體現在“吾固知必殺其弟也”上。他因為對人、對事的洞察,所以能夠精確地預測到事態的發展方向,因而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為什么他到哪里都能很出名,做什么都很成功的原因。
作為當今的競爭者,更要有洞察古今、預測未來的能力,要不然你只能等待著失敗向你招手。現今香港的首富李嘉誠就是個很有預測能力的人。可以說,他能發家和他當年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分不開的。
20世紀50年代,初次創業的李嘉誠創辦了名為“長江塑膠廠”的塑料玩具生產工廠。結果當時玩具市場已經飽和,工廠面臨倒閉。就在李嘉誠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偶然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了一條消息,說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要制作塑料花銷向歐洲。看到這個消息,李嘉誠驟然眼前一亮,馬上想到了二戰以來,歐美生活水平雖有所提高,但經濟上卻還沒有種植草皮和鮮花的實力,因此塑料花必定會成為很好的替代品,被他們大量使用于裝飾各種場合。這是個很大的需求市場,也是個很好的商機,于是李嘉誠馬上決定企業轉產生產塑料花,而正是這些塑料花,成就了今天的李嘉誠。
試想,如果當時李嘉誠沒有看到這條信息,或者看到后也沒有意識到信息背后隱藏的巨大商機,那還會有今天的李嘉誠嗎?這確實很難說。只能說是這條信息造就了他,而他自己的預測能力成就了他。
李強和張勇同時受雇于一家超市,一樣從底層干起。可不久后,兩人的身份地位就大不一樣了。李強由于受老總器重,職位是一升再升,直到部門經理;而張勇卻像“被遺忘的角落”,仍然處于底層。為什么會有這么巨大的差別呢?原來正是因為李強每次做事時都有很強的預測能力,老板交代一件事,他能想到老板接下來會交代的一切可能的事情,因此把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讓老板對他另眼相看,十分喜歡。而張勇,就沒有什么預測能力,老板交代什么就做什么,只做老板交代的,根本不懂得靈活變通、思考老板交代的事情的深層含義,因此他只能處在底層。
所以說,我們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優點。預測能力,是成功者必備的能力,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對事業。只有擁有很強的預測能力,才能干出一番事業,成就你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