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談讀書和“格式塔”

  • 書讀完了
  • 金克木
  • 3782字
  • 2020-03-09 10:30:19

現在人讀書有個問題: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么讀?

漢朝人東方朔吹噓他“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說“讀書破萬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氣了。因為印刷術普及,印書多,再加上手抄書,誰也不敢說書讀全了。于是只好加以限制,分出“正經書”和“閑書”,“正經書”中又限制為經、史,甚至只有“九經、三史”要讀,其他書可多可少了。

現在我們的讀書負擔更不得了。不但要讀中國書,還要讀外國書,還有雜志、報紙,即使請電子計算機代勞,我們只按終端電鈕望望熒光屏,恐怕也不行。一本一本讀也不行,不一本一本讀也不行。總而言之是讀不過來。光讀基本書也不行:數量少了,質量高了,又難懂,讀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礎不行,還得蓋樓房。怎么辦?不說現代書,就說中國古書吧,等古籍整理出來不知何年何月,印出來的只怕會越多而不是越少,因為許多珍貴古籍和抄本都會印出來。而且古書要加上標點注釋和序跋之類,原來很薄的一本書會變成一本厚書。古書整體并沒有死亡,現在還在生長。好像數量有限度,其實不然。《易經》《老子》從漢墓里挖出了不同本子。《紅樓夢》從外國弄回來又一個抄本。難保不再出現殷墟、敦煌、吐魯番之類。少數民族有許多古書還原封未動,或口頭流傳。古書像出土文物,有增有減,現在是增的多減的少。也許理科的情況好些,不必再去讀歐幾里得、哥白尼、牛頓的原著了,都已經現代化進了新書里了;可是新書卻多得驚人,只怕比文科的還生長得快。其實無論文理法工農醫哪一行,讀書都會覺得忙不過來吧?何況各學科的分解、交叉、滲透越來越不可捉摸,書也跟著生長。只管自己一個研究題目,其他書全不看,當然也可以,不過作為一個社會活動中的人若總是好像“套中人”,不無遺憾吧?

現在該怎么讀書?這個問題只怕還沒到有方案要作可行性審議的時候。不過看來對這問題感到迫切的是成年人或則中年人。兒童和青少年自己未必有此感覺。他們讀書還多半靠別人引導。一到成年,便算一進大學吧,開始有人會感覺到了,也未必都那么迫切。有幸進大學的人多半還忙于應付考試,其他人也忙于為各種目的而自學或就業,無暇也無心多讀書。老年人還有那么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所以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實際上,范圍恐怕還要小。從事某一專題研究的人未必都有此感覺。讀書無興趣的人也未必著急要讀書。所以真正說來,這問題只是少數敏感的大約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人感到迫切。對這些人講讀基本典籍當然對不上口徑。這也許是有人想提倡讀基本書而未得到響應的原因之一吧?賣得多的書未必讀的人多,手不釋卷的人也許手中是武俠和偵探小說或則試題答案,嚷沒工夫讀書的人說不定并不是急于讀書,所以不見得需要講什么讀書方法和經驗,不過閑談幾句讀書似也無妨。

照我的想法,同是讀書人,讀同類的書,只講數量,十八歲的不會比八十歲的讀得多。這不成問題,所以剛上大學不必為不如老教授讀書多而著急。應當問的是:自己究竟超過了那位八十歲的老人在十八歲時的情況沒有?若是超過了或大致相等,就可放心;若是還不如,那就該著急了。不會件件不如,應當分析比較一下,再決定怎么辦。讀書還不能只比數量,還得比質量,讀的什么書,讀到了什么。我想,教書的人,特別是教大學的人,應當要求十八歲的學生超過十八歲的自己,不應當要求學生比上現在的自己。我教過小學、中學、大學,每次總覺得學生有的地方比我強。這自然是我本來不行之故,卻也可供參考。我自己覺得有不如學生之處,也有勝過學生之處,要教的是后者,不是前者。也許這就是我多次教書都尚未被學生趕走之故吧?甚至還有兩三次在講完課后學生忽然鼓掌使我大吃一驚的事,其實那課上講的并不是我有什么獨到之處。由此我向學生學到了一點,讀書可以把書當作教師,只要取其所長,不要責其所短。當然有十幾年的情況要除外,正如有些書要除外一樣。

話說回來,二三十歲的人如果想讀自己研究以外的書,如何在書海之中航行呢?我的航行是迷了路的,不能充當羅盤。我也不知道有沒有什么訣竅。假如必須說點什么,也許只好說,我覺得最好學會給書“看相”,最好還能兼有圖書館員和報館編輯的本領。這當然都是說的老話,不是指現在的情況。我很佩服這三種人的本領,深感當初若能學到舊社會中這三種人的本領,讀起書來可能效率高一點。其實這三樣也只是一種本領,用古話說就是“望氣術”。古人常說“夜觀天象”,或則說望見什么地方有什么“劍氣”,什么人有什么“才氣”之類,雖說是迷信,但也有個道理,就是一望而見其整體,發現整體的特點。用外國話說,也許可以算是一八九〇年奧國哲學家艾倫費爾斯(Ehrenfels)首先提出來,后來又為一些心理學家所接受并發展的“格式塔”(Gestalt完形)吧?二十世紀有不少哲學家和科學家探討這個望其整體的問題,不過不是都用這個術語。從本世紀初到現在世紀末,各門學術,又是分析,又是綜合,又是推理,又是實驗,現在仿佛有點殊途同歸,而且越來越科學化、數學化、哲學化了。這和技術發展是同步前進的。說不定到二十一世紀會像十九世紀那樣出現新局面,使人類的眼光更遠大而深刻,從而恢復自信,減少文化自殺和自尋毀滅。

從前“看相”的人常說人有一種“格局”。這和看“風水”類似。王充《論衡》有《骨相》篇,可見很古就有。這些迷信說法和人類學、地理學正像煉丹術和化學,占星術和天文學一樣,有巫術和科學的根本區別,卻又不是毫無聯系,一無是處。不論是人還是地,確實有一種“格局”(王充說的“骨法”),或說是結構、模式,不過從前人由此猜測吉兇禍福是方向錯了,結論不對。但不必因此否認人和物自有“格局”。

從前在圖書館工作的人沒有電子計算機等工具。甚至書目還是書本式,沒有變成一張張分立的卡片。書是放在架上,一眼望去可以看見很多書。因此不大不小的圖書館中的人能像藏書家那樣會“望氣”,一見紙墨、版型、字體便知版本新舊。不但能望出書的形式,還能望出書的性質,一直能望到書的價值高低。這在從前是熟能生巧之故。不過有些人注意了,可以練得出一點這種本事;有些人對書不想多了解,就不練這種本事。編書目的,看守書庫查找書的,管借書、還書的,都可能自己學得到,卻不是每人都必然學得到。對書和對人有點相似,有人會認人,有人不會。書也有點像字畫。

從前報館里分工沒有現在這么細,沒有這么多欄目互相隔絕,也沒有這么多人合管一個版面,更沒有電子計算機之類現代工具。那時的編輯“管得寬”,又要搶時間,要和別的報紙競爭,所以到夜半,發稿截止時間將到而大量新聞稿件正在蜂擁而來之時,真是緊張萬分。必須迅速判斷而且要胸有全局。一版或一欄(評論、專論)或一方面(副刊、專欄)或整個報紙(總編輯負責全部要看大樣),都不能事先印出、傳來傳去、集體討論、請示、批準,而要搶時間,要自己動手。不大不小的報紙的編輯和記者,除社外特約的以外,都不能只顧自己,不管其他;既要記住以前,又要想到以后,還要了解別家報紙,更要時時注意辨識社會和本報的風向。這些都有時間系數,很難得從容考慮仔細推敲的工夫,不能慢慢熬時間,當學徒。這和飯碗有關,不能掉以輕心。許多人由此練出了所謂“新聞眼”“新聞嗅覺”“編輯頭腦”。當校對也很不容易,要學會一眼望去錯別字仿佛自己跳出來。慢了,排字工人不耐煩;錯了,編輯會給臉色看。工資不多,地位不高,責任很重,非有本領不可。

以上說的都是舊社會的事。“看相”早已消滅了,圖書館和報館也不是手工業式了,人的能力很多都讓給機器了。可是讀書多半還是手工業式,集體朗誦也得各人自己聽,自己領會,所以上面說的“望氣”本領至少現在對于讀書大概還有點用處。若能“望氣”而知書的“格局”,會看書的“相”,又能見書即知在哪一類中、哪一架格上,還具有一望而能迅速判斷其“新聞價值”的能力,那就可以有“略覽群書”的本領,因而也就可以“博覽群書”,不必一字一句讀下去,看到后頭忘了前頭,看完了對全書茫然不知要點,那樣花費時間了。據說諸葛亮讀書是“但觀大略”,不知是不是這樣。這也不見得稀奇;注意比較,注意“格局”,就可能做到。當然搜集資料、鉆研經典、應付考試都不能這樣。

其實以上說的這種“格式塔”知覺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了。辨別媽媽和爸爸的不同不是靠分析、綜合、推理而來,也不是單純條件反射。人人都有這種本領,不過很少人注意自己去鍛煉并發展。科學家對此的解說還遠未完成,所以好像有點神秘,實際上平常得很。可惜現在圖書館不讓人人進書庫,書店不讓人人走到書架前自己翻閱,書攤子只賣報紙雜志通俗書,報館不讓人人去實習,而且分工太細又互不通氣,時間性要求不強,缺少緊迫感,要練這種“略覽”又“博覽”的“望氣”工夫比學武術和氣功還難。先練習看目錄、作提要當然可以,另外還有個補救辦法是把人代替書,在人多的地方練習觀察人。這類機會可多了。書和人是大有相似之處的。學學給人作新式“看相”,比較比較,不是為當小說家、戲劇家,為的是學讀書,把人當作書讀。這對人無害,于己有益。“一法通,百法通”,有可能自己練出一種“格式塔”感來。也許這是“宏觀”“整體觀”的本領,用來讀書總是有益無害的吧?

我來不及再學這種讀書本領了,說出來“信不信由你”,至少是無害的吧?再重復一句:這說的是“博覽”“略覽”,不是說研究,只是作為自我教育的一個部分,不是“萬應讀書方”。

(一九八六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阿拉善右旗| 通江县| 乐昌市| 新余市| 昌邑市| 陈巴尔虎旗| 沙洋县| 江都市| 肇东市| 沁源县| 炉霍县| 盐源县| 龙里县| 徐州市| 百色市| 青铜峡市| 庆安县| 咸阳市| 彩票| 新津县| 郧西县| 鄂尔多斯市| 大竹县| 西贡区| 车险| 新郑市| 六枝特区| 响水县| 朔州市| 芜湖县| 吉安市| 玉龙| 仙游县| 微山县| 文化| 井冈山市| 黄梅县| 瑞丽市| 乐业县|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