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產業供應鏈戰略

第一節 中國產業供應鏈概況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產業結構不斷演進。中國的第一產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讓位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到10%左右。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第二產業逐步上升至42%~50%的區間。第三產業也有較快發展,2015年占整個經濟比重為50.5%,首次突破50%。雖然經歷了類似于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不斷演進,但是中國的產業結構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仍然過高,第三產業內部房地產比重過高,除房地產之外的金融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第三產業均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此外,除了通過三次產業分類法分析第一、二、三產業與國民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基礎產業、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分析與國民經濟發展。

一、中國產業供應鏈與經濟結構轉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以平均每年接近10%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然而當我們享有快速經濟發展帶來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成果時,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種依靠能源與資本的高投入并導致了嚴重的不平衡和對資源環境的過度消耗的傳統工業發展道路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與發展方式的轉變,而這個轉變的主要內容是經濟結構轉型。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新興經濟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技術創新、形成新型競爭關系、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形成新的產業供應鏈。產業供應鏈戰略通過產業融合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從而促進經濟結構轉型。主要可通過提高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步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等手段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2012年7月發布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導思想,將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進行產業融合,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行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搶占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6年3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優化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圍繞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構建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新體系。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十三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五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并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產業發展新高地。

二、產業供應鏈微笑曲線

隨著分工的深化,一個企業或經濟組織難以“一體化”地創造價值,而只能專業化于價值鏈的某一個環節;一個產業也難以“一體化”地創造價值,而只能專業化于其產業本身;一個國家也難以“一體化”地創造價值,而只能專業化于價值鏈的某一環節。由此,國際分工的深化產生了全球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鏈中,價值創造活動不再局限于微觀的企業組織,而是擴展至整個產業鏈上的所有參與者,整個產業鏈條的附加價值是向上彎曲的曲線。如果將“流通”理解為有關商品或服務的采購和銷售活動,那么可以將全球產業鏈簡化為研發、生產和流通三個主要的階段或環節,如圖2-2-1所示。

圖2-2-1 基于產業供應鏈環節附加值的微笑曲線

這三個階段或環節都是價值創造的必要階段,都在創造價值。但是,從實際結果來看,在既有的分工與競爭體系下,上述各個階段的價值創造能力或價值貢獻額往往是不同的,形成了兩頭高、中間低的價值鏈,即產業供應鏈“微笑曲線”。產業供應鏈“微笑曲線”看似簡單,卻能揭示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深刻的經濟組織變化。

(一)產業供應鏈環節中,生產制造收益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獲得產品生產或制造的知識與能力變得相對容易,從而降低了商品制造或加工環節的相對難度,降低了產品生產或制造環節的“稀缺性”。由于不夠“稀缺”,因而必然“廉價”,這就是生產環節為什么處于“微笑曲線”最低端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國際分工體系下,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如果缺乏“研發”與“流通”能力,那么就只能被迫接受相對“廉價”的價值創造環節或階段。

(二)產業供應鏈環節中,生產制造風險大

在富士康公司參與的產業鏈中,高端的研發、流通環節處于其他企業的控制中,也就是說,富士康公司處于“兩頭在外”的中間(生產)階段。這也是出口導向的中國制造業整體的現狀。有報告指出,在中國28個主要工業行業中,外資在21個行業中擁有多數的資產控制權。在開放的產業中,高新技術產業總體外資控制度已經達到近70%的水平。“兩頭在外”暗藏著巨大的風險。首先,微薄利潤難以承受環境波動,如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其次,市場需求信息被高端環節控制,低端生產不得不依賴于大型采購商發出的訂單,而大型采購商對低端制造區位選擇的靈活性較大,有可能將訂單轉移。因此,“兩頭在外”將我國產業置于高度不安全的風險地帶,一旦世界市場或各國經濟發生變化,極易遭受致命打擊。

(三)產業供應鏈環節中,生產制造犧牲多

“兩頭在外”不僅收益少,風險大,而且還要承受整個產業鏈的絕大部分成本或負效應。一方面,低端生產制造對工人的不公正待遇越來越受關注。另一方面,低端制造在微利、高風險中承受著不對稱的資源環境壓力。高端研發、流通環節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優勢是建立在低端制造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礎之上的。因而,發達國家通過掌控產業鏈高端環節的跨國企業,將資源環境壓力轉嫁給了處于低端生產制造的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低端生產制造是一種收益少、風險大、犧牲多的發展方式,國內外學者稱之為“悲慘式增長”或“貧困化增長”。“中國制造”面臨的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漲、就業和資源環境壓力等問題顯然都與這種貧困化增長密切相關。

三、基于微笑曲線的中國產業供應鏈升級

根據產業供應鏈微笑曲線分析結論,產業供應鏈生產制造等低端環節收益少、風險大并且犧牲多。企業在追逐價值過程中,必然向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鏈兩端轉移,產業在追逐價值過程中,必然向附加值較高的新興產業升級,如圖2-2-2所示。

圖2-2-2 基于微笑曲線的產業供應鏈升級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鏈指出:升級就是提高毛利潤,增加銷售額;提升生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產業或企業轉型升級反映在微笑曲線上,就是向曲線高附加值兩端轉型,向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升級。對產業供應鏈而言,從宏觀層面分析,產業升級就是當資本相對于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稟賦更加充裕時,國家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發展比較優勢。從中觀層面分析,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就是制造商成功地從生產勞動密集型低價值產品向生產更高價值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這樣一種經濟角色轉移的過程。從微觀層面分析,企業的轉型升級是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可以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科技研發、功能升級等向微笑曲線高附加值的研發端轉移,也可以通過創立品牌、整合營銷渠道、提高服務水平等向微笑曲線高附加值的流通端轉移。

中國產業整體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的狀態,這不是對“選擇”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聲討與批判。事實上,這種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經濟增長方式,并非是我們的“主動選擇”,而是在既有國際分工體系與國際競爭格局下的“被動選擇”,是一種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競爭戰略,也是一種不如此就無以快速增長的發展道路。但是,經過40年的快速增長,這種競爭戰略將付出越來越大的成本與代價: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將逐漸喪失,低成本外向型發展戰略正在遭遇國際經濟、政治等的多維“抵抗”,國內資源與環境壓力將難以承受。這一切都迫使我們不得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適時調整。從微笑曲線可以看出,低端制造有兩條升級路徑:一是向產品研發和流通兩端轉移;二是向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升級。

然而,中國是否具備了全面攀升全球產業鏈高端的基本條件,是否一定要追求產業鏈高端?應該說,沿著“微笑曲線”攀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遠行,需要培育高端要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高端要素,尤其是創新型高端要素供給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大量關鍵和核心技術依然嚴重依賴進口,高端技術人才還嚴重不足。從國家層面來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也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技術和創新要素還有待向企業集聚,技術進步和創新投入還有待進一步加大。因此,總體而言,中國本土企業和產業全面沿著“微笑曲線”而向兩側高端攀升,還要結合企業或產業實際。考慮到中國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以及勞動力素質級差所形成的特有二元結構在短期內還難以消除,大量的勞動力還難以與其他高端要素進行匹配而進入中高端行業。應該指出的是,即便是在所謂“微笑曲線”低端,只要能夠做實做專,同樣也能成為價值鏈中具有極強競爭力的關鍵環節。總而言之,加工和生產制造低端也有高附加值部分,高附加值新興產業鏈也有低附加值環節,企業或產業應立足實際,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才是關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赣榆县| 库伦旗| 禄丰县| 淮阳县| 庐江县| 凤阳县| 长岛县| 集贤县| 长宁区| 满洲里市| 湘阴县| 富阳市| 晋江市| 灵宝市| 通河县| 沈丘县| 房产| 环江| 江川县| 元谋县| 辰溪县| 密山市| 花垣县| 怀宁县| 富平县| 东兰县| 灌云县| 利川市| 安平县| 兴海县| 黔东| 周宁县| 平舆县| 芦山县| 赣榆县| 奉节县| 大丰市| 佛山市| 沙河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