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應鏈整合階段
(一)傳統供應鏈遇到的問題
在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決定市場,“我生產你購買”。所以海爾供應鏈發展之初,僅僅是一個橫向的鏈條,鏈條上的各個節點,如采購、制造、物流等環節均分散在各個產品事業部自行管理。這種分散化的組織自行制定和控制著各自的供應、流程、決策,并由各個業務運營部門或者是工廠負責采購、制造及物流的執行,這種分散化的管理極大程度限制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與創新發展,并逐漸呈現出來自企業內外部的博弈。
1.外部供需買賣的博弈
從事業部層面來看,其與供應商只是簡單的供需買賣關系,供應雙方信息溝通不順,互相封閉,采購一方很難參與到供應商的生產組織過程和質量控制活動,只能在事后解決采購過程中的交期、質量、成本等問題,提供庫存調整、采購計劃和儲備量等信息。從集團層面來看,整體的采購需求及資源被打散在各個產品事業部,各個節點之間缺乏信息的協調與共享,無法在全集團范圍內共享系統、技能、資源,造成整體運營效率偏低、成本占用過大的局面。
傳統的采購管理模式,帶來的需求預測不準、響應速度慢,質量、交貨期難以控制的問題日益凸顯。
2.內部產、供、銷的博弈
在生產環節,生產系統設計并不是根據外部市場因素、客戶需求,而是主要考慮內部環境與能力,側重點在生產系統的可制造性、質量、效率、生產率、可服務性等方面。在分銷環節,由于訂單預測不準確造成的生產計劃波動,給產品下線發貨帶來極大困難,一方面,訂單資源小而散,造成配送成本的浪費;另一方面,訂單的不確定性對配送能力的彈性需求,造成物流資源的時而過剩,時而不足。
企業內部產、供、銷缺乏協同,將終端客戶及用戶的需求割裂,產、供、銷各個環節不是基于用戶需求展開工作,而是越來越趨向于基于庫存的運營。
(二)供應鏈整合
企業間的競爭已經演變成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誰的供應鏈響應速度最優化,誰就能獲得市場競爭的優勢。所以,海爾在1998年開始業務流程再造時,也步入了供應鏈整合階段。
1.以“市場鏈”為基礎的業務流程再造
海爾集團對業務流程進行調整,把原來各事業部的采購、配送、銷售業務全部分離出來,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對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進行全面規劃,整合成立商流推進本部、物流推進本部、資金流推進本部,實行全集團統一營銷、采購、物流配送和全面預算,這樣就形成了直接面對市場的、完整的核心流程體系和3R(研發、人力資源、客戶管理)、3T(全面預算、全面生產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支持體系,業務流程再造框架如圖1-1-1所示。

圖1-1-1 業務流程再造框架
整合后,商流本部、海外推進本部從全球營銷網絡獲得的訂單形成訂單信息流,傳遞到產品本部和物流本部,物流本部按照訂單安排采購配送,產品部組織安排生產;生產的產品通過物流的配送系統送到用戶手中,而用戶的貨款也通過資金流依次傳遞到商流、產品本部、物流和分供方手中,這樣就形成橫向網絡化的同步業務流程。
市場鏈流程通過信息化使企業與市場以最短的流程聯結在一起,使流程不再被割裂,并使組織簡化,向零管理層努力,同時將供應鏈各環節集中整合,資源共享,形成規模效應,提升訂單響應速度及成本競爭力。
2.“一流三網”的同步模式,為訂單信息流提速
“一流”是指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三網”分別是全球采購資源網絡、全球配送資源網絡和計算機信息網絡。圍繞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將海爾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整合在統一的平臺上,從而使供應商和客戶、企業內部信息網絡這“三網”同時開始執行,同步運動,為訂單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海爾“一流三網”同步模式如圖1-1-2所示。

圖1-1-2 海爾“一流三網”同步模式
(1)整合全球供應鏈資源網,快速滿足用戶需求
隨著資源在全球化范圍內調配,企業間的業務聯系越來越緊密,海爾提出與供應商共同面對市場,共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建立起全球采購資源網,建立雙贏的合作伙伴關系。
一是從買賣關系到戰略合作關系轉變。海爾通過資源整合不斷優化供應商的結構,國際化供應商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同時與這些供應商在全球范圍內建立戰略聯盟的伙伴關系,極大提高了海爾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二是從采購管理到資源管理轉變。海爾通過實施并行工程,引進一批國際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術參與到海爾產品的前端設計中,不但保證了海爾產品技術的領先性,增加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快了開發速度,而且供應商也可以提高自身配套產品的技術,這樣雙方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2)整合全球配送資源網,實現JIT過站式物流
在海爾,倉庫不再是儲存物資的“水庫”,而是一條流動的“河”,采購、生產、配送全部都是以訂單信息為中心,實現了對市場的快速響應。
一是為訂單而采購,消滅庫存,“革傳統倉庫管理的命”。在海爾,倉庫中的物資都是按照訂單信息來采購、制造,從根本上消除了呆滯物資、消滅了庫存,實現JIT過站式物流。
二是看板拉動料件配送,建立快速響應訂單的生產組織系統。為實現“以時間消滅空間”的海爾物流管理目的,生產部門按照訂單需求采用看板拉動式管理實現柔性生產,通過物流容器單元化、標準化、集裝化、通用化和物料搬運機械化,逐步深入到工位的五定送料的改進,使每條生產線每天可以生產幾十個國家上百種規格的產品,實現了柔性生產和訂單的快速響應。目前,對訂單的響應時間從原有的36天以上,降低到10天以下。
三是整合全球配送網絡,形成全國最大的物流體系。海爾一手抓住全球用戶需求,一手開始整合全球配送網絡,建立起連接全球供應鏈資源與全球用戶資源的網絡。在國內,海爾通過信息化將全國配送中心連接成網,實現物流中心城市6~8小時配送到位,區域24小時配送到位,全國主干線分撥配送平均4.5天,同時B2C產品與備件配送全面開展,完善了成品分撥物流體系、備件配送體系與返回物流體系,形成全國最大的分撥物流體系。
(3)計算機信息網絡建設,連接新經濟速度
海爾由一把手親自抓對內實施ERP信息系統,建立起企業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將用戶信息同步轉化為企業內部的信息,實現以信息替代庫存。在企業外部,CRM與BBP平臺搭建起企業與用戶、供應商溝通的橋梁。在成品配送方面,海爾智慧物流系統,成功地將運輸、倉庫和訂單管理高度一體化整合,從而提高對客戶的響應速度。海爾的信息化貫穿整條供應鏈始末,目的是為了更加貼近用戶,并以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計算機信息網絡建設如圖1-1-3所示。

圖1-1-3 計算機信息網絡建設
一是打破“信息孤島”,建立企業內部信息高速公路。ERP實施后,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孤島”,建立了企業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提高了信息的實時性與準確性,實現以信息替代庫存。ERP系統與商流的CRM系統無縫連接,同步將信息傳遞到銷售、計劃、倉庫、采購部門,保證了所有部門以訂單為中心同步開展工作,加快了對客戶的響應速度。
二是CRM與BBP平臺搭建起企業與用戶、企業與供應商溝通的橋梁。該平臺的意義在于通過它的業務協同功能,通過海爾的BBP采購平臺,所有的供應商均在網上接收訂單,并通過網上查詢計劃與庫存,及時補貨,實現JIT供貨;供應商在網上還可接收圖紙與技術資料,使技術資料的傳遞時間縮短了一倍;通過網上進行招標競價,使招標更加公平、公正,防止了暗箱操作;海爾與招商銀行聯合,與供應商實現貨款的網上支付,一方面付款及時率與準確率均達到100%,另一方面每年可節約供應商上千萬元費用。海爾通過BBP采購平臺不但加快了整條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而且與供應商真正實現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