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
- 高美華 張佳潔
- 2641字
- 2019-10-24 10:54:17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測評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維度?是否有心理健康標準?對此,學者們有過各種不同的闡述。
坎布斯(A.W.Combs)認為心理健康者具有四種特質: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地認同他人;面對和接受現實;主觀經驗豐富,可供人們取用。
羅杰斯(C.R.Rogers)認為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是:對任何經驗是開放的,不對某種經驗拒絕和歪曲;自我結構與其經驗相協調,并能同化新經驗;體驗到自我價值感;與周圍人高度協調,樂于給他人以關懷;自我實現的潛能得到發揮。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提出了十條被認為是經典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地評估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實際;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善于從經驗中學習;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適度地宣泄情緒和控制情緒;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資料窗
心理健康公式
臺灣大學的柯永河教授曾提出一個心理健康公式,試圖以此綜合心理健康的各種制約因素:

式中:B代表心理不健康程度,B值越大,心理越不健康;P代表個人所承受的生活壓力;K代表個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E代表個人適應能力或稱自我強度,包括個人的自我概念、生活態度、應對技能等,它通過改變認知評估的性質或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來調節壓力情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S.S.代表可獲得的社會支援;C代表個人所需的社會支援的最低量。對于特定時期的個人來說,K與P都是常數。
此公式表明:①有三大要因影響心理健康:生活壓力、社會支援與自我強度。②從維護個人心理健康考慮,生活壓力不宜太大或太小,應維持在一個適當的范圍之內。具體多少適合,要依個人所需最低刺激量而定。③從維護個人心理健康考慮,社會支援量過多或過少都不利。過多的社會支援只會造成當事人的依賴性、無能感,而過少的社會支援則使人感到孤獨、無助。④自我強度愈高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愈佳。
依此觀念,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①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增加自我強度;②改善人際關系,增加社會支持;③改變對生活壓力的看法,掌握壓力應對技能。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學家確定了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標準,即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能與他人合作,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恰當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基本上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獨立自主,學會選擇,學會做決定,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有較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承受挫折;熱愛生活和學習,能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幸福感;能在學習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潛力,有創新能力;人格完善和諧;智力正常(IQ>80);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符合。
大學生特有的年齡段和角色特征決定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具有獨特性,有著區別于其他人群的內在特質和外顯表現。概括起來,大學生要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需符合以下六項標準。
1.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而大學生一般智力水平較高。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所以一個大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決定著其生活的質量。但這不意味著只有門門功課都很優秀的人心理才健康,即使其學習成績一般,但若能保持比較穩定的情緒,其心理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求知欲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從學習中體驗滿足與快樂。因此,對學習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態。
2.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
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評價客觀,既不妄自尊大去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棄可能發展的機會,自信樂觀,目標與理想切合實際,不苛求自己,能揚長避短。
3.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情緒影響人的健康,影響人的工作效率,影響人際關系。所謂控制情緒,就是要讓情緒適度,變消極為積極。心理健康的學生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能主動調節;同時能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喜不狂,憂不傷,勝不驕,敗不餒。
4.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
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愛和友誼,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于助人。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不僅有許多普通朋友,還會有一兩個知心朋友,在交友中他會感受到人生特有的幸福體驗:為能幫助和促進朋友的進步而由衷地高興,又會因從朋友那里獲得鼓勵、信任、支持和撫慰而感到欣喜與慰藉。
5.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作為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心理健康的學生所思、所做、所言、所行協調一致,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如果個體內心沖突矛盾大、不穩定,就不能叫心理健康。
6.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以及處理個人和環境的關系。心理健康的學生在環境改變時能面對現實,對環境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使個人行為符合新環境的要求;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清晰的認識,及時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一致。有的同學進入大學,一兩個月就適應了新環境。
同時,在判斷大學生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標準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心理不健康與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不良心理狀態,而偶然出現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不能等同為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
(2)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或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之間沒有絕對界限,在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之間有一個廣闊的過渡帶(包括心理健康狀態)。
(3)心理健康狀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自身的成長,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都會不斷地發生變化。
上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只是一種相對衡量尺度,它只反映了大學生在適應社會生活方面應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而不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心理健康有三個層次:預防心理障礙的出現,即不患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能夠有效地學習、生活和交往是心理健康的第二境界;發揮自身潛能,促進自我價值實現,追求自身全面發展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 數字圖像處理與機器視覺:基于MATLAB實現
- 2019年下半年秘書國家職業資格(二級)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王凱《管理學原理》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西南政法大學外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George Yule《語言研究》(第4版)配套題庫【課后練習+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級財務會計
- 服裝設計元素
- Illustrator 2022平面設計案例教程(全彩慕課版)
- 國際貿易(第2版)
- 化學教師綜合技能訓練
-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第5版)
- 新編英國文學史教程
- 建筑工程施工圖實例解讀(第三版)
- 商務交際英語聽說(21世紀國際商務教材教輔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