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里白龜送祥瑞
張居正出生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他最初的名字叫做張白圭。據(jù)說,這個名字的由來和他曾爺爺?shù)囊粋€夢有關(guān)。
像中國其他大人物出世時一樣,關(guān)于張居正的出生也有著一些似是而非的神秘傳說。張居正長子張敬修所著《太師張文忠公行實》記載了三件事。
說張居正的母親趙夫人在懷張居正前,一晚突然發(fā)覺屋里有火光,并直沖云霄,接著一個五六歲的青衣童子從天上慢慢下來,繞著床嬉戲,一會兒就不見了!之后,她就有了身孕。張敬修還說趙夫人是懷胎十二個月才生下了張居正。
而就在張居正出生的前夜,他的曾爺爺張誠做了個夢,夢見一輪明月落在水甕中,霎時間滿甕光亮,隨后一只白龜從水光里浮了上來。
在同一個晚上,張居正的爺爺張鎮(zhèn)也做了一個夢。他夢到家里突然進(jìn)了很多水,整個院子都泡在水里。他問下人:“哪里來的這么多水?”下人回答說:“水是從張少保地里流過來的。”
白色的烏龜?那可是罕有。我們常見的烏龜一般都是墨綠色的,白烏龜是何方神圣?烏是黑的意思,再加上白,那豈不是白加黑了?這當(dāng)然是句玩笑話,但要知道,古人認(rèn)為見到稀有顏色的動物一般是一種吉祥之兆,也就是說白烏龜代表著大吉大利!
“少保”是太子少保的簡稱,是朝廷里的大官,與宰相同等尊貴。此時的張家才不過算是有個秀才,哪里有什么太子少保呢?那么,這個夢很可能預(yù)示著張家將來要出大官。
張居正這兩位長輩的夢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夢里都有水。這又是什么意思呢?按照解夢神書《周公解夢》的說法,夢到水往往是有好事要發(fā)生。
張居正的爺爺張鎮(zhèn)夢到的是水加少保,曾爺爺張誠夢到的是水加白烏龜,意味著這個嬰兒將來必定不同凡響!再加上天降青衣童子和懷胎十二個月,這還了得!
老爺子振興家族的夢想又一次蠢蠢欲動起來。于是,他再次祭出了他的絕招——起名。這一次,他因為他的夢直接將“白烏龜”的諧音“白圭”作了曾孫的名字。“圭”是玉的意思,想必張誠是希望這個“神奇”的曾孫可以像白玉一樣無暇,并且有朝一日能手持玉笏。至于他為什么不按照張鎮(zhèn)的夢給曾孫起名,張敬修沒說。
“張白圭”這個名字的由來,今天聽起來至少是非常精彩。在人生的前十二年,張居正用的就是這個名字。同時,身上籠罩了如此之多的神話,張居正無疑是被家族寄予了厚望的。
事實上,張白圭也并沒有讓人們等太久,在他僅兩歲的時候,就被發(fā)現(xiàn)了一些天才的萌芽。
一天,張居正的堂叔父張龍湫正在讀《孟子》,張居正站在一旁觀看。
這個叔父應(yīng)該也是知道些張居正出生前的神奇事件的。半是想考驗他,半是開玩笑,他對張居正說:“小孩哪有什么天才,你能認(rèn)識‘王曰’二字才算是真正的本領(lǐng)。”張居正于是默記在心。
第二天,奶娘抱小白圭來到院子玩耍,張龍湫又在讀《孟子》。這時,小白圭晃晃悠悠地朝他的堂叔走去,接著就用手指著堂叔手中的《孟子》說:“王曰。”
小白圭的這個舉動不僅讓堂叔十分驚訝,也令全家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議,因此家人更肯定地認(rèn)為小白圭是個天才。事情傳揚出去,鄉(xiāng)鄰也皆以張居正為神童。
此后,張居正的神童跡象越發(fā)明顯起來。“王曰”事情之后,張居正便開始認(rèn)字,五歲時就會作詩。到了十歲時,就已經(jīng)通曉六經(jīng)大義,文章也是信手拈來。荊州到處流傳著這個神童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一共有三位名動天下的神童:一是“桃花庵主”唐寅唐伯虎;二是“青藤道人”徐渭徐文長;還有一位就是張居正。對于張居正,后世往往并不知曉其年幼時異人的稟賦,只知他后來在政壇上呼風(fēng)喚雨。
對于“神童”“天才”一類現(xiàn)象,古往今來的有識之士大多持這樣的看法:東漢末年,陳韙曾評價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北宋名相王安石有名作《傷仲永》,說的是所稱的神童在長大后“泯然眾人矣”。
但這些顯然不是針對張居正、唐伯虎、徐渭等人。
張居正相比于唐伯虎、徐渭等人,還不太一樣,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更勝一籌”。
像唐伯虎、徐文長之流,一生狂狷,郁郁而終,沒有舞臺讓他們充分地施展抱負(fù),成就理想,只有在后世人中得到褒揚。
張居正則是真正能夠在他人生中就能充分影響國家,造福人民的“國家棟梁”。這兩者是不同的類型。
雖然一種是“老子”式的隱居人生,一種是“孔子”的濟世為懷,兩者都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所推崇。但后者顯然更受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歡迎,而前者多為不得已。
張居正不僅“小時了了”,而且“大也甚佳”,甚至可以說是“極佳”。他不僅高登入朝堂,做了內(nèi)閣首輔,而且發(fā)動了一場與“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齊名的變法運動,深刻影響了明朝乃至中國的歷史進(jìn)程,真正做到了治國、平天下。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十二歲的時候,年幼的張白圭不費吹灰之力就考上了秀才。
民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他參加考試之前,當(dāng)時的主考官荊州知府李士翱也做了一個奇夢,夢到玉帝讓他轉(zhuǎn)交給一個小孩一個包袱,他打開包袱后看到一塊玉印,因為只是個夢,所以李士翱并沒有放在心里。
考試后,李士翱看到張白圭的文章,大為贊賞。荊州府點命中榜之人的時候,李士翱第一個就把張白圭叫了上來。
“白圭”正有白玉印之意,李士翱一見到真人,更讓他大吃一驚的是,“白圭”正是自己昨晚夢中見到的那個孩童。
李士翱一想,原來是這樣,冥冥之中,玉帝是要讓他把玉印交給這個孩子。可這孩子已經(jīng)叫白圭了,該怎么把玉印交給他呢?
最終,李士翱想了一個辦法,他告訴白圭,他將來一定是一個人才,“白圭”這個名字雖然也很不錯,但是比較小氣,如果功成名就用這個名字就不太合適了,就叫“居正”吧。
古人有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有這樣一句話:“法正則民愨(què,誠實謹(jǐn)慎)。”李士翱希望張居正做一個為民謀福的清官。之后,他還鼓勵張居正刻苦讀書,將來報效國家。
張家的長輩得知荊州知府要為小白圭取名后,也欣然答應(yīng)。張居正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史實上,李士翱也確是張居正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師,他還向湖廣提督學(xué)政田頊極力推薦張居正。田頊為了考驗張居正,讓張居正當(dāng)場做文章《南郡奇童賦》。張居正表現(xiàn)非常出色,最終被田頊肯定。
從此,張家的這位天才兒童便告別了稚嫩的張白圭時代,不僅有了新的名字,還有了更為光明的未來。
然而,講到這,讀者朋友恐怕要疑惑了,說你說了這么半天,這張居正的表現(xiàn)和歷史上的其他神童比也沒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呀,不都是小小年紀(jì)就十分了得嗎?
是的,到考上秀才這里,張居正確實還沒顯出他在神童界的不同。但是您別著急,精彩的還在后頭。
一年之后,十三歲的張居正向舉人發(fā)起了沖擊。一年前剛剛輕松考上秀才的他,這一次自然是信心滿滿,周圍的人也都對他充滿了期待。
然而,驚人的一幕發(fā)生了——張居正在神童界成為異類的歷程開啟了。
嘉靖十六年,十三歲的張居從荊州來到了武昌參加三年一度的鄉(xiāng)試。
但是,怎么回事,在這一次的鄉(xiāng)試中,張居正竟然落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