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ty虛擬現實開發圣典
- 何偉
- 1300字
- 2019-10-23 10:14:49
1.1.3 虛擬現實發展歷史及大事件
1.1956年:Sensorama
1956年,攝影師Morton Heilig發明了Sensorama(如圖1.2所示),一款集成體感裝置的3D互動終端,它集成了3D顯示器、立體聲音箱、氣味發生器及振動座椅,用戶坐在上面能夠體驗到6部炫酷的短片,體驗非常新潮。當然,它看上去碩大無比,像是一臺醫療設備,無法成為主流的娛樂設施。

圖1.2
2.1961年:Headsight
1961年,Headsight問世,是世界上第一款頭戴顯示器,如圖1.3所示。它由飛歌公司研發,融合CCTV監視系統及頭部追蹤功能,但本質上,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隱秘信息查看,而非娛樂設備。

圖1.3
3.1966年:GAF Viewmaster
這款GAF Viewmaster(如圖1.4所示)是最早的3D頭戴設備之一,通過內置兩個鏡片來觀賞幻燈片,具有一定的3D效果,但更像是兒童玩具,而非專業的影音設備。其后續版本還加入了音頻功能,實現簡單的多媒體功能。

圖1.4
4.1968年:Sword of Damocles
1968年問世的Sword of Damocles(達摩克利斯之劍),如圖1.5所示,是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研發的頭戴顯示器,其設計非常復雜,組件也非常沉重,所以需要一個機械臂吊住頭戴來使用。

圖1.5
5.1980年:Eye Tap
這款Eye Tap(如圖1.6所示)看上去與微軟的HoloLens非常相似,嚴格意義上它也的確是一款增強現實設備,可以連接計算機攝像頭,將數據疊加顯示在眼前。當然,今天人們對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已經有了更明確的定義,但Eye Tap對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圖1.6
6.1984年:RB2
RB2(如圖1.7所示)可以說是第一款商業虛擬現實設備,其設計與目前主流產品已經非常相似,并且配有體感追蹤手套,可實現操作。然而,其高達50000美元起,在1984年無疑是天價。

圖1.7
7.1985年:NASA頭戴
1985年,NASA(美國航空航天管理局)研發出真正的LCD光學頭戴顯示器(如圖1.8所示),其設計結構被目前的虛擬現實頭戴廣泛采用,只不過將LCD換為更低功耗、顯示效果更好的OLED。另外,它還具有頭部、手部追蹤系統,可實現更加沉浸式的體驗,被用于模擬太空作業等方面。

圖1.8
8.1993年:世嘉VR
著名游戲廠商世嘉曾計劃在1993年發布基于其MD游戲機的虛擬現實頭戴顯示器(如圖1.9所示),設備看上去非常前衛。遺憾的是,在早期非公開試玩測試中,測試者反應平淡,最終世嘉以“體驗過于真實、擔心玩家會受到傷害”為理由,取消了該項目。

圖1.9
9.1995年:任天堂Virtual Boy
1995年,任天堂發布32位游戲機Virtual Boy(如圖1.10所示),這是一款非常另類的游戲機,其主機是一個頭戴顯示器,但只能顯示紅黑兩色。另外,礙于當時技術限制,游戲內容基本上都是2D效果,再加上較低的分辨率和刷新率,極易使用戶產生眩暈和不適感。最終,任天堂的虛擬現實游戲計劃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宣告失敗。

圖1.10
10.1995年:CAVE
1995年,伊利諾伊大學的學生們研發出“CAVE”虛擬現實系統(如圖1.11所示),通過創建一個三壁式投影空間、配合立體液晶快門眼鏡,來實現沉浸式體驗,對于現代虛擬現實技術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圖1.11
11.2009年:Oculus Rift
毫無疑問,Oculus Rift(如圖1.12所示)復興了虛擬現實技術,把它重新帶回大眾視野中。2009年,其創始人在Kickstarter上發起眾籌活動,在很短時間內便獲得超過10000個支持者,備受關注。此后,第三方資金不斷涌入,讓Oculus Rift得以高速發展。

圖1.12
最終,在2014年,社交巨頭Facebook宣布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Oculus Rift也在經過了數個DK版本之后,正式于2016年1月開放消費者版預購、于3月在全球20多個國家及地區出貨。至此,虛擬現實真正步入了消費電子市場。